My daily life

This is my fisrt Blog practice. Hope it is able to give me a space to record my daily life.
正文

說重慶菜和成都菜,論雜誌的創新和改良(轉)

(2005-07-13 05:22:44) 下一個
版權所有:羊城慧劍 原作 提交時間:19:47:37 11月29日 重慶菜和成都菜,論雜誌的創新和改良 (作者:貝貝) 我姥姥家在四川廣安,屬於川東,在地理和民俗上接近重慶。我在姥家長到三歲多,算是從川人啟蒙。後來的小學中學都在重慶,基本上就成了“重慶仔兒”,但18歲以後,大部分的時間就在重慶以外了。其中有關鍵4年是在成都過的,成都的“臭皮爛調”學了不少。因此基本上算是一個成渝混合體。 我花了十多年的時候,跑遍了成渝兩地的山山水水。整個四川有100多個區縣,我大概去了有50多個,占有1/3。其間成都(92年前的行政區劃)周圍的5區11縣,重慶直轄前的9區12縣我都去過。因此重慶、成都的風土民俗是深有體會。 說到重慶菜和成都菜,外省人可能不了解,說不都是川菜嗎?其實,大的模樣差不多,菜的品種也差不多。但本省人看來,卻是大大的不同。重慶的菜就像重慶的地理一樣,大山大河似的,有一種氣吞萬象之勢。而成都菜就像竹林小院門前潺溪似的,有一種小家碧玉之美。這樣的一種內涵在裏麵,使得成都廚子和重慶廚子就是做同樣一個菜,也會大大的不同。 對比回鍋肉這一個川菜第一金牌菜,成都的回鍋肉是比較軟綿一點,糖、醋、辣椒、麵醬什麽的放得比較中庸,整體感覺比較適口。重慶的回鍋肉就比較爆脆一點,而調料就狠得多了,整體感覺就是比較痛快。不過這個口感,外地人一般感覺不出來。 重慶人喜歡刺激,有一種無法無天的直爽文化在裏麵。吃客不墨守成規,當廚的就不愛去照菜譜做菜,因此常常風流各種各種新式菜。而這些新式菜一般都是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江湖廚師創造出來的。 而成都人生活喜歡雅致,有一種行雲流水的小資文化在裏麵。吃客要講究正宗,當廚的就不敢怠慢。一個成都廚子做回鍋肉,從選肉、切片、配料、火候都無比地講究。每一家餐館都想宣稱自己的廚子是四川烹飪大學正規畢業的。成都菜是越做越雅致,越做越講究,越做越精益求精。 如果我請衣冠楚楚的朋友,我請他吃成都菜。比較有品。如果我請衣冠浪跡的朋友,我請他吃重慶菜。比較有味。 重慶菜的創新 重慶人都無條件地支持創新菜,從80年代開始,一大批的江湖菜源源不斷地湧現在重慶人的麵前,有些沒有經受住重慶人的考驗,慢慢就消聲匿跡了,但凡是經受住考驗的,一般都要先傳到成都,然後傳到大江南北。比如流傳的比較著名的重慶菜有十多種。 重慶火鍋。曆史比較悠久的江湖菜,據說是長江纖夫、漁夫、挑夫發明的。火鍋的種類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毛肚火鍋,然後還有鱔魚火鍋、海鮮火鍋、魚頭火鍋、羊肉火鍋、狗肉火鍋、鴛鴦火鍋等。 江津酸菜魚。出自重慶江津津福鎮朱二哥的路邊食店,為來往司機服務,然後由司機傳遍重慶。1988年開始風行。本人比較擅長這道菜。 歌樂山辣子雞。出自重慶沙坪壩區歌樂山鎮,一個叫林中樂的路邊小店最先推出。1990年開始風行。食客的樂趣是在一個大盆辣椒裏搜尋黃豆大的爆脆雞丁。該店位於重慶市的森林公園歌樂山,靠近著名的蔣介石在重慶的官坻——林園(據說不遊林園,不算到重慶,但該地不開放),遊客加食客形成了現在的辣子雞一條街。我擅長這菜。 啤酒鴨。出自重慶南岸區7公裏的一個路邊食店,據說發明者的靈感來自貴州。1992年開始風行。做法是一瓶啤酒燉一隻鴨子,比較鮮辣可口。該店最火爆的時候一天要用幾千隻鴨子,不過現在比較式微。 泉水雞。出自重慶市南岸區南山鎮。1993年開始風行。采用的方法是活雞快殺,然後急火猛燒,從殺雞到成菜不能超過5分種。該菜出自號稱“山城花冠”的南山。因此也形成了泉水雞一條街,還舉辦過泉水雞節。 太安魚。出自重慶市潼南縣太安鎮。1994年開始風行。也是由司機傳出來並風行。但這個菜比較講究技巧,仿冒不容易,因此不像其他的菜那樣大流行。我媳婦比較擅長這個菜。 火鍋魚。出自重慶市江北區兩路鎮。最開始也是針對司機朋友的。1996年開始風行。火鍋魚也是特別的生猛。魚選用10斤左右的快要流油的肥魚,片成巴掌大的片。將一個缸似的大鐵鍋像練鐵似的燒得飛紅。成菜後用大腳盆端上來,紅豔豔熱騰騰。一圈人就圍著這大盆端著啤酒瓶撈魚。吃完了再煮點青菜豆腐之類,特別地幹脆利落。 水煮魚。其實水煮魚的前身就是火鍋魚。火鍋魚流傳開了之後,很多城裏的食肆就開始仿做,但這些食肆的廚房,沒有辦法弄一個大鐵鍋並像煉鐵似的燒火,再說食客也不方便吃10斤的魚。因此就弄成小鍋、小火、小魚。美其名曰水煮魚。但我個人感覺,沒有寬湯、猛火、肥魚那樣的火鍋魚痛快。 香辣蟹。這個菜應該是重慶的飯館發明的。因為江湖菜館不般不涉及到螃蟹這樣高檔的東西。但香辣蟹在重慶還是屬於陽春白雪似的東西,在江湖上並不勝行。1996年開始風行。 泡椒牛蛙。1996年就開始風行。最開始是牛蛙,然後是泡椒墨魚仔。並衍生出各種泡椒係列。這個菜也是從飯館中流傳出來的。 酸蘿卜燉鴨子。用很酸很酸的泡酸蘿卜,這個蘿卜是特別泡製的,外省沒有。一般要泡半年,越久越好。這個菜衍生出很多品種,如酸豇豆燉、泡山椒燉、燉羊肉、燉雞等。1996年開始流行。 郵亭鯽魚。出自重慶市大足縣郵亭鎮。1997年開始風行。調料非常多,吃法講究。 烏江魚。出自重慶市涪陵地區。烏江貫穿重慶涪陵、黔江地區,支流眾多,勝產各種野生鮮魚,烏江魚的做法是講究魚的鮮,但城市裏一般都是養殖魚,所以城市裏做烏江魚一般用鯰(黏)魚。1998年開始流行。 毛血旺。出自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鎮,一個保留了重慶古老碼頭文化的小鎮。將毛肚、血片(鱔魚)、鴨血旺一起煮。也是從貧苦的碼頭力工那裏流傳開來。這幾年比較火。 上麵都是一些比較典型、也比較風行的創新重慶菜。另外還有什麽來鳳魚、球溪鯰魚、城口燒臘肉、黔江酸湯魚(貴州也有)、南川竹筍肉、武隆的山菌燒山雞、土匪雞等很多。 一般一個創新菜出來之後,最先的幾個店,先是通過司機朋友流傳,然後是萬頭攢動,然後像一陣大風一樣,流行全市。所有知道的,都按耐不住急迫的心情要去品嚐一下。 重慶的這些菜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一般是由江湖廚師創製,原料、製作都比較大眾化,不像成都的什麽樟茶鴨子要幾蒸幾熏的,老百姓吃不起也做不來。重慶菜的烹調方法一般是大油、猛料(有的菜是辣椒比菜多)、大火、大鍋、大盆,講究現殺現做。在吃法上,也是比較粗魯的,像泉水雞,雞頭、雞脖、雞肝什麽的混成一大盆,有時候雞毛都看的見,比較符合重慶人的無法無天的心理和粗魯直爽的性格。 成都菜的改良 而成都菜就談不上有什麽創新菜了,比較著名且風行全國的好象就是馮魚頭,但其實也是一種魚頭火鍋的改良。因此成都菜很少有風行全國火暴異常的菜品出來,而重慶菜常常保持一種獨領風騷的姿態。比如現在風行北京的水煮魚,連我家樓下的東北小飯館都隆重推出了他們的水煮魚。簡直讓人覺得水煮魚像強力流行感冒一樣,殺傷力太大了。 但成都菜卻一直在挖掘川菜這個古老的寶庫,不斷地總結改良。從選料、烹調、服務、經營,全方位的不斷改良。這個改良,不是某個廚子個人意識的改良,而是一種全民意識的不斷積累基礎上的不斷改良。 從漢代成都的相如滌器、文君當爐以來,成都的食客就講究吃的意境、吃的體會、吃的完美。李白(江油人,江油離成都150公裏,少時常遊曆成都)的月下獨酌對影成三的感覺,喜歡當街豪飲的重慶人是不會有的。蘇軾(眉山人,眉山在成都以南,離成都80公裏)發明的東坡肉需要文火慢燉三個時辰,喜歡生吞活剝飲毛茹血的重慶人是不會有這個耐心的。 你要吃地道川式小炒,成都的大小館子都做得差不了太多,都比較講究一致,幹淨程度要比重慶高一個數量級。而要在重慶就花樣百出了。炒回鍋肉,重慶的館子有的放豆腐幹、有的放萵筍頭、有的放白菜,反正廚子他高興放什麽就放什麽。至於調料的選用,更是花樣百出。而成都的大小館子,一律是放青蒜苗。如果青蒜苗沒有了,他會給你說回鍋肉不能炒了。這會讓重慶人詫異萬分。 成都人精心總結每一個小菜的炒法,一個成都廚子總結一個回鍋肉炒法,可以寫上一萬言,教你30天,然後一個師傅一個師傅地傳下去。一個重慶廚子總結回鍋肉炒法,就是三個詞:肉、辣椒、豆瓣,其他無可無不可。你在成都隨便的一個街邊小店,吃一個幹煸空心菜,都是那麽香脆爽口,回味悠長。而離開成都,走遍全國,你都吃不到這樣好的炒青菜。成都人說,炒青菜是很難的,在重慶沒有一個人同意,因為他們沒有像成都人鑽研這樣深。北京的炒青菜,就更不值得一提。 當我還在成都讀書的時候,我每周都要走兩站地去吃一家小飯館的燒白。小飯館的門臉不大,人也不多,一個三分羞澀的川西姑娘素麵站在櫃台裏,然後輕輕地走來,輕輕地問要什麽。我一般要一份燒白、一碗米飯、一碗豆花、一碟泡菜。然後姑娘輕輕地給地給你端上飯菜,再輕輕地走開。燒白做得非常好,肉和芽菜都選得很考究,蒸的火候就更不用說的。箴子米飯(成都一種蒸米飯的方法,將米飯放在一個木桶裏蒸,有特別的清香)永遠都是熱騰騰軟綿綿的。而我就一個人靜靜地享用,休閑的感覺很有些月下獨酌的味道。而同樣地在重慶吃,潑辣的緊張氣氛就是像在吃牢飯。 我不是很愛吃鍋巴肉片,將鍋巴和肉片放在一起,有什麽吃的。但我在成都安仁鎮(就是大地主劉文彩的老家,離成都60公裏),那裏的小館子做的鍋巴肉片真是太完美了。那裏的飯館都很小,古老青石板路旁的川西木板房店麵,收拾得很幹淨。店家將準備的原料放在一個大台板上,新鮮得好象它們一個小時前還在地裏長著。你想吃什麽,沒有菜譜,就看著這個案子選。他們做鍋巴肉片,是非常精心地選擇玉蘭片和香菇(主要靠這兩個東西提味)做鮮湯,鍋巴和肉片的火候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將湯油一澆,轟隆隆的火光以後,剩下的就是滿屋的香氣了。我們在一個春雨淅淅的傍晚,經過60公裏的騎行,享受著這美妙的鍋巴肉片,真的是妙不可言,永生難忘。此後我騎車連去3次。可惜這樣一道名菜,你到成都以外,吃起來就味同嚼臘了。因為沒有人像成都人那樣細致地研究鍋巴的軟硬、肉片的嫩滑、湯油的鮮美。甚至上菜的方法,都對鍋巴肉片的質量有著關鍵的作用。 因此,成都人做菜,考究的程度和重慶人比起來,那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每一個菜,成都人都是要精心總結,選什麽料、用什麽鍋、燒什麽火,以及怎麽裝盤、怎麽上菜、餐桌怎麽布置等等,無不細心周到反複推敲。反觀重慶人不管做什麽菜,都是一個大盆子給你端上來,外帶服務員泡在湯裏的大指姆。雖然豪爽,但其中隱藏的粗枝大葉胡作非為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菜擅長改良的基礎實際上是總結。因此成都菜的優勢就體現在一些家常小炒菜和小吃上。說起成都的小吃,那確實是成都人經過幾十上百年的改良總結才有現在這個麵貌。像青石橋的肥腸粉、提督街的夫妻肺片/鍾水餃、春熙路的龍抄手,以及麻婆豆腐等等,都是經過好幾代人的耐心總結改良出來的。而九眼橋的薛濤豆腐幹做法,據說是唐代怨女詞人傳下來的,非常適合那些喜歡咬牙切齒的醋女孩。成都曆朝曆代流傳下來的小吃,種類凡多,如果要吃一遍,估計要1個月時間。而重慶的小吃,則就遜色多了,就是有的少數東西,都是抗戰的時候由外地人帶來的,如淩湯圓、杭州小籠包之類,都沒有原來好了並在逐漸消失。因為傳統方法都被接手的重慶人丟掉了。重慶人可沒有耐心來總結這些經驗。據說創造出酸菜魚的朱二哥,雖然很是風光紅火了好幾年,但現在還是守著他原來路邊的三間舊瓦房,期待已經沒有激情的顧客的光顧。 創新V改良 重慶菜的創新是非常的大膽,成都菜的改良是非常的細心。得到的結果很不一樣。重慶菜如蒙古鐵騎,風卷殘雲強勢逼人,讓人不得不側目。成都菜如西湖浣女,沁人心脾意境超遠,讓人不得不遐想。 成都菜很穩妥,重慶菜很激進。重慶菜如龍卷風,常常一陣風似的席卷全國,火得一塌糊塗,但很快也就銷聲匿跡。成都菜穩紮穩打,先樹立起了一種正宗、講究的口碑,然後靠自己的小火慢熬出來的飲食文化底蘊,慢慢擴展,比較有持久耐力。要說那一種好,很難說。但比較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重慶最大的一家川菜館——菜根香,就是成都人來開的分店,菜根香的菜品主要是四川家常菜,沒有什麽特別,關鍵是人家做得地道、講究,環境和服務很有小資情調,不得不讓暗藏小資情調的重慶人關注。 對於一個雜誌來講,重慶菜和成都菜所體現的創新和改良更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創新雜誌很多,如新周刊、時尚等都是比較創新的雜誌,而改良的雜誌也不少,如讀者、故事會、家庭等,都在持續不斷地積累改良。他們都是一些著名的雜誌。就像成都菜和重慶菜,都是在風行全國。 重慶菜隻注重創新而不注重改良,無持久之恒力,不能水滴石穿。成都菜隻注重改良而不注重創新,無引領潮流之風範,不能力拔大樹。對於雜誌來講,創新需要魄力和不拘一格的人才。改良需要毅力和日積月累的文化內涵。雜誌的創新風險大、失敗的機會多。而改良見效慢、管理投入大。創新是好事情,但創新後如何持續不斷地改良進步,並保持相當的水準,對於想百年大計的雜誌卻是地非常關鍵。 現在創新比較能獲得雜誌的上上下下的認同,但總結和改良,卻就很少有人提及了,也缺乏改良的耐心和恒心。如重慶菜的風風火火大家都看得到,如成都菜的積累總結卻很難發現。創新的新項目很能引起關注並獎勵,改良的工作卻很難得到認識和支持。 成都菜和重慶菜原來都差不多,都有很多曆史遺留下來的好東西,成都菜善於總結和挖掘曆史遺留的東西,展現的是一種強大的恒久曆史生命力。而重慶菜在食客轉向風光過後就很難說了。原來重慶有個火鍋城,有500張桌子,風光幾年食客膩味後就倒閉了。原來電腦熱的時候,報刊炒做IT熱點,電腦愛好者也像現在北京人吃水煮魚一樣,不亦樂乎。當創新能力減弱,創新的步伐放慢,讀者胃口改變,就到了需要考驗一個雜誌真正內涵的時候了。這個時候,舉各種創新大旗的報刊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滑坡。電腦報是善於創新的,互聯網周刊是善於創新的,現在都感受到了創新乏力、很多讀者的棄之不顧,隻得抱怨潮流的作弄和形式的突變。因此創新很重要,但總結和改良卻需要時時刻刻貫穿了一個雜誌生命的始終,總結和改良是一種生命力的升華。菜是如此、人是如此、雜誌也是如此。 讓我們有一顆雄心,開創一道菜,創新一本雜誌。 更讓我們有一顆耐心,研究一道菜,改良一本雜誌。 並將創新和改良結合起來,取得戰無不勝、勝無不久的輝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