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檔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鐵帽子王

(2010-02-12 04:18:30) 下一個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時皇族中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人們用“鐵帽子”這三個字來形象地比喻這些王爺頭頂上王冠的牢固、名聲的顯赫和身份的高貴。要想說清這些鐵帽子王的來曆,必須從清朝皇族的封爵談起。

        清王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其封建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製度,用來確定統治階級成員的等級與身份,皇族爵位即是這個製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封爵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在戰爭中立下軍功而封爵,這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因屬於皇帝的直係子孫而封爵,這叫做恩封。這些爵位,受封者的後代是可以承襲的。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但由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這屬於特殊的皇恩浩蕩了,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

        既然世襲罔替是屬於特殊的皇恩,那麽在清朝皇族的眾多成員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在眾多的親王郡王之中,隻有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十二家有此殊榮,於是他們就被人們俗稱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開基創業統一全國的戰火硝煙刀光劍影中,軍功卓著而受封,屬於軍功封,而且都受封於清朝的初年。而後四家則是因始封者與當時的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並都產生於清朝中後期。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始封、傳襲貫穿於清王朝的始末,這一過程構成了清朝皇族興衰的部分縮影。

        一是禮親王。始封者名為代善。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曾因勇敢善戰的軍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初封為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他的弟弟皇太極稱帝,封他為兄禮親王,後病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念其在開國定鼎時的特殊功勳,給予他在皇家太廟世代供奉祭祀的崇高禮遇,這被稱為配享太廟。

        禮親王爵位在代善家族中世襲罔替,到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二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滿達海在襲禮親王二年後,被順治帝賜號巽,於是禮親王變成了巽親王。其後又傳了二位,傑書襲巽親王時,改號為康,這樣巽親王又變成了康親王。再傳了四位,永恩襲康親王後,乾隆帝在給代善配享太廟的同時,複改康親王為代善的原封號禮親王,之後直到清末未改。這十二位親王之中,曾有第三位常阿岱、第九位昭槤,都因犯罪而被降爵或奪爵。在這十二位親王之外,另有二位代善的子孫,在死後因他們的兒子承襲了禮親王爵,而追封為禮親王。

        二是鄭親王。始封者名為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個兒子。幼年時曾由努爾哈赤撫養,與代善是叔伯兄弟。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因軍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鄭親王。順治帝繼位後,他與睿親王多爾袞等人共同輔政。曾加封信義輔政叔王、叔和碩鄭親王,後去世。在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鄭親王爵在濟爾哈朗家族中世襲罔替,至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七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濟度在襲爵時,改號為簡親王。又傳了九位,積哈納襲簡親王後,乾隆帝在給濟爾哈朗配享太廟的同時,複改簡親王為原封號鄭親王,之後一直傳至清末。這十七位親王中,曾有第六位雅爾江阿、第七位神保住、第十三位端華、第十四位承誌,皆因罪革去爵位;另有第四位喇布,在去世後查出生前之罪追削王爵。這十七位親王之外,另有一位費揚武,在去世多年後,因其曾孫得沛承襲了簡親王,而被追封為簡親王。

        三是睿親王。始封者名為多爾袞。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年幼即從征軍旅,勇敢善戰,最初封為貝勒,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皇太極晉封他為睿親王。順治帝繼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等人共同輔政。他自恃功高,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排斥異己,製造冤案。將“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層層升級的頂頂耀眼桂冠,陸續加在自己頭上,幾乎成了淩駕於順治帝之上的太上皇。在順治七年(1650年)打獵時暴死。翌年,被朝廷宣布了十大罪狀,將其掘墓鞭屍,削奪生前睿親王爵位,並逐出皇族。

        多爾袞沒有兒子,生前過繼了他的弟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個兒子多爾博為後代。多爾博原承襲了睿親王爵。但好景不長,隨著多爾袞被追削爵位,多爾博也歸回了自己原來的宗族,封為貝勒。睿親王爵位的承襲由此中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感念多爾袞在清王朝開國時的累累戰功,同時也反思他當初並無謀反之心,於是複還他睿親王的爵位,配享太廟祭祀。又將早己做古的那位多爾博仍算作多爾袞的後代,讓多爾博的第五世孫淳穎承襲了睿親王爵,並將淳穎去世多年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太祖父一並追封為睿親王。從此該爵一直傳到清末,共十一代,有過八位親王。其中,多爾袞屬死後追奪爵位後又複還,多爾博當時亦受株連丟了親王爵。這八位親王之外,另有四位因子孫襲爵而獲得了追封的睿親王爵。

        四是豫親王。始封者名為多鐸。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爾袞的同母之弟。先以軍功封為貝勒,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崇德元年,皇太極封他為豫親王,掌管朝廷的禮部。順治年間,又封為德豫親王、輔政叔德豫親王,後病逝。逢多爾袞削爵時,多鐸已死,但亦受株連,被追降為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因生前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勳,被乾隆帝下詔複還豫親王爵,並配享太廟祀奉。

        多鐸去世時所遺豫親王爵,由其子多尼承襲,成為第二位豫親王,但又被順治帝賜號信,於是豫親王變成了信親王。後來因多鐸死後被追降郡王,所以多尼也降為郡王。這個郡王爵位又往下傳了五次,到修齡襲爵後,正趕上多鐸被追還豫親王爵,於是修齡也從信郡王變成了第三位豫親王。此爵直至清末未改。豫親王爵共傳了九代,共有過九位親王。其中除上述多鐸和多尼外,還有第四位裕豐和第五位裕興都因犯罪而革爵。在這九位親王之外,第三位修齡的父親德昭,因兒子承襲了親王,而在去世十六年後被追封為豫親王。

        五是肅親王。始封者名為豪格。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同母異父的長兄。他自幼浴血沙場,與叔伯代善、多爾袞、多鐸一樣,為打下大清的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其父皇太極封他為肅親王,掌管朝廷的戶部。順治初期,曾因與多爾袞不和,被削去爵位。雖又恢複,但後來終因多爾袞等人的迫害,而被投入獄中幽禁而死。到順治帝親政後才為其平反昭雪,複封肅親王爵號。至乾隆四十三年,得以配享太廟。

        肅親王爵傳至清末共九代,共有過十位親王。其中,第二位富綬襲爵時,順治帝賜號為顯,於是肅親王改成了顯親王。到第五位蘊著襲爵後,乾隆帝念豪格生前之功,複改顯親王為豪格的原封號,於是顯親王又複為肅親王,此後一直未改。除了始封者豪格的命運多舛外,餘者都未因獲罪革爵而得以善終。

        六是莊親王。始封者名為碩塞。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豪格的弟弟,順治帝的兄長。順治年間,初封為承澤郡王,又以南征北戰的軍功晉承澤親王。曾掌管過清朝的兵部、宗人府,後去世。

        碩塞之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為莊親王。但博果鐸又去世後,卻沒有兒子來承襲爵位。於是雍正帝決定,以自己的十六弟允祿作為博果鐸的後代來承襲莊親王。此爵在允祿家族中世襲罔替直至清末,前後相加,共傳了八代,共計十一位親王。其中第五位奕  因吸食鴉片而革除了爵位,第十位載勳在清末因與八國聯軍議和之罪而奪爵。

        七是克勤郡王。始封者名為嶽托。他是首位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嶽托自幼即隨父祖出征,在崇德元年,被其叔父皇太極封為親王。後因少年得誌,據功自傲,致成兩度獲罪降爵,成為貝子。崇德三年(1638年)複爵為貝勒,封為揚武大將軍,率軍討明,攻入濟南,翌年逝於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到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祭祀。

        克勤郡王爵位在嶽托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三代,有過十七位郡王。其中第二位羅洛渾,以功晉衍禧郡王。第三位羅科鐸襲該爵三年後改號平郡王。這樣克勤郡王爵改為衍禧郡王後,又改成了平郡王。直到第九位慶恒襲平郡王後,在乾隆四十三年才複號為克勤郡王,直至清末。這十七位郡王中,首位嶽托屬於死後追封;第四位訥爾圖、第六位訥爾蘇、第十一位恒謹都因獲罪削去郡王爵位。這十七位郡王之外,另有訥清額和恒元二位,曾被追封為克勤郡王。

        八是順承郡王。始封者名為勒克德渾。他是禮親王代善第三個兒子薩哈璘的次子。順治年間,多次率師討伐明朝殘餘勢力,立勳功,得賞賜,在順治五年(1648年)晉封順承郡王,後來掌刑部之事,直至去世。

        順承郡王之爵在勒克德渾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代,共十五位郡王,而且爵號始終未改。除第二位勒爾錦和第六位布穆巴都在承襲爵位後,因獲罪而削爵外,餘者都得以善終。

        九是怡親王。始封者名為允祥。他是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因與皇四子雍親王關係極為密切,雍親王繼位為雍正帝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加封他為怡親王。後來他總理戶部,雍正帝賜他禦書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他去世後,雍正帝詔令配享太廟祭祀,王爵世襲罔替。

        該爵傳至清末共八代,共九位親王。其中第六位載垣是鹹豐帝遺詔所定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但在宮庭鬥爭中失敗,被削奪爵職,賜自盡而死。第八位溥靜去世不久,即發現其生前有縱容包庇義和團啟釁鬧事之罪,而追革爵位。在這九位親王之外,有一位綿標,在死後因其子奕勳承襲了怡親王之爵,子貴父榮,得以追封為怡親王。

        十是恭親王。始封者名為奕訢。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恭親王。他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同英法列強談判簽約。同治帝繼位後,夥同慈禧太後發動北京政變,將肅順等輔政八大臣趕下政治舞台。前麵所述的第十三位鄭親王端華和第六位怡親王載垣都屬肅順一夥,而被削奪爵職,並賜自盡。後來以議政王任軍機處領班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剿撚軍、辦洋務、反對維新變法。幾度宦海沉浮後,逝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爵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雖是顯赫的王爵,但因時值清末,恭親王爵隻傳了三代,僅有二位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承襲了親王爵,直到清朝滅亡。

        十一是醇親王。始封者名為奕譞。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鹹豐帝和恭親王奕訢的弟弟。初封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醇親王。他娶了慈禧太後的妹妹為妻,其子載湉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襲了同治帝的皇位,成為光緒帝。奕譞去世後,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配享太廟,王爵世襲罔替。

        與他的六哥奕訢一樣,奕譞的親王爵雖然由其兒子世襲,但卻不能繼續相傳,到清末僅傳了二代,有二王。襲爵的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宣統帝的父親。在宣統帝繼位後,任監國攝政王。但他也難固皇權,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衝擊下,被迫辭去攝政王職務。不過他倒是一直活到了1951年,見到了中國的新生。

        十二是慶親王。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名為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七個兒子永璘的孫子。從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晉為慶親王,之後命以親王世襲罔替。他先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又兼管過外務、財政和練兵等事,還擔任過總理大臣和弼德院院長。他大權在手後,想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但曆史潮流卻不可逆轉,他的慶親王爵位還沒有來得及傳給後代,清王朝就傾覆了。所以這個名為世襲罔替的慶親王爵,隻有一代一王。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七十餘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達二千餘年的封建帝製。這十二家鐵帽子王頭頂上的耀眼王冠也被打落在地。到今朝,九十餘年已經過去了,神洲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那些鐵帽子王的後代子孫,今天雖然早己失去了祖先傳留的顯赫爵位,但作為中國公民,他們也一定會為祖國的強盛和民族的繁榮而倍感自豪的。

        說明:寫作此文依據的是《清史稿》等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