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蘇德戰爭德軍失敗根本原因--及雙方統帥之過失

(2010-01-25 06:29:40) 下一個
“德國為什麽會在俄國失敗,就如同他為什麽進攻俄國一樣。雖然1941年前的德國控製了整個歐洲,支配了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工業(整個歐洲的工業),並擁有一支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軍隊,似乎無懈可擊,但是他卻缺乏維持這個強大力量有效運行的幾乎一切資源,如同日爾曼神話裏的屠龍勇士奇菲格勒一樣,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而這個弱點足以毀滅他的所有輝煌。”

蘇德戰爭過去60多年了,然而這場人類自今最後一場大國間的全麵戰爭留給人太多的思考,戰前普遍看好的納粹最終敗倒在俄國的茫茫雪原。

一、戰前:

在1941年前,整個世界對於俄國的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大國,但還說不上是個世界強國。戰前俄國的空軍連中程轟炸能力都沒有,僅僅能實行近程攻擊,他的戰機也談不上優秀,當然除了一些特別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軍缺乏基礎設施和好的訓練,而且對於某些關鍵技術,生產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鋁和雷達,那時候的蘇聯還沒有掌握(1942春丘吉爾莫斯科之行後,英國向蘇聯提供了這些關鍵技術),到蘇聯考察後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飛越大西洋的英雄)向華府報告說:“俄國的空軍不值一提,不僅是飛機質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術設施”。他的陸軍龐大而遲緩,缺乏為之配套的鐵路和補給站等基礎施舍,最可怕的是蘇聯缺乏強力的鋼鐵廠,僅有幾家如列寧格勒鋼鐵廠能夠生產用於製造坦克的裝甲鋼,他的海軍那個時候簡直不止一提。

當一九三九年,蘇聯不得不麵對德國的時候,他的全部軍隊隻有九十三個非滿編師,對於要簽訂的英法俄三國條約,我相信斯大林從內心上是反感的,他不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為了對付德意誌帝國而付出的犧牲,整整八百萬人死亡,而最後卻在凡爾賽和約上失去了波蘭、芬蘭和西烏克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能為法國戰場第一階段就提供200萬軍隊,而二次世界大戰中他隻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現在希特勒德國更加強大,誰能保證英法會在西線為他發動攻勢以減輕他的壓力(實際上甘莫林說過法國是不可能發動進攻的)。一個想改變現行歐洲秩序的凡爾賽和約的受害者為什麽要為了維護這個秩序而與另外一個受害者廝殺呢?更何況,即使蘇聯付出巨大犧牲後,英法可以給蘇聯讓出波蘭嗎,可以允許他占領波羅的海嗎?答案是不會,但是希特勒會。

對於斯大林這種冷血的策士來說與希特勒合作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獲得波羅的海的大片港口,收複西烏克蘭,甚至可以在德軍失利的時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裏賓特洛普說的斯大林與英法的談判隻是為了逼迫德國付出更多的代價以換取蘇聯的中立罷了。

當希特勒粉碎法國抵抗時,斯大林的軍隊在芬蘭進行了一場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樣看待這場戰爭的呢?透過赫魯曉夫的回憶錄,我們可以窺其端倪:“他憤怒的將伏羅西洛夫(國防部長)的烤乳豬摔在地上,大吼,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如此失控過。”“的確,我們的軍隊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果我們連裝備落後人數少的芬蘭軍隊都對付不了,我們怎麽應付武裝到牙齒可怕的德國人,要知道,這個國家上次大戰中一隻手壓得整個西方世界喘不過氣來,另一隻手卻將東歐所有的國家打得跪地求饒。”

為了應付潛在威脅,斯大林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進行了軍隊的大擴張,軍隊從九十三個師擴編到五〇〇多個,但是,這裏我想強調的是俄國絕對沒有像英國一家小報所謠傳的那樣,準備發動一場對德的戰爭,因為這五百個師在戰前,都是半編狀態,雖然部署在西部,但他們很多都沒有配備武裝,如波羅的海方麵軍在德國進攻之後不得不去尋找武器庫。如果俄國進攻,英美的態度會是怎樣,美國還沒有參戰,他們一向像敵視希特勒一樣敵視蘇俄(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部長向華盛頓報告要求美軍占領俄國太平洋諸海岸)斯大林這麽精明的人絕對不會在這種不明朗的情況下發動一場消耗自己隻會對英美有利的戰爭。

二、希特勒的東方政策和雙方力量對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戰措施:

希特勒這個人,由於戰敗對於他的性格特征以及軍事政治戰略能力往往被後世歪曲,戰後盟軍占領條例嚴禁為希特勒辯護的書出版,其中描寫希特勒的才略的書刊也在禁止之列。當然世上隻有大聲貶低他的書才能存在。

貶低阿道夫軍事才幹最甚的莫過於曼斯坦因將軍,當然曼帥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忠誠軍人,但他和古德裏安一樣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無上的知遇之恩,戰前他們和隆美爾都是德軍中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古德裏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級叱喝說他的裝甲練兵計劃隻能用來拉麵粉,而希特勒對他說:“你有什麽要求我都可以滿足你,你有什麽本領我都可以讓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黃色計劃卻不被上級采納,是希特勒對他賞識有加,將他一越提為大將,采納了他的計劃,讓他成就大名。

為什麽這些軍官們戰後如此貶低他們曾忠誠過的人呢,我想可能由於戰爭中他們所受的委屈有關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勝利》隨處可見一些不負責任的話,比如“盡管法國戰役勝利了,但是我們的空軍不如英國,我們的陸軍比不上俄國”(實際上德國空軍當時是英國空軍的四倍,俄國的一倍半)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有些話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於沒有一絲人性。”(曼《失去的勝利》)“對於新任的總理(阿道夫),原來不是個想象中粗暴的人,財政部長的評價是這是個思維極為敏銳、能很快抓住問題關鍵解決問題並能迅速實施的人。”(古德裏安《前進,坦克》)“他(阿道夫)不知為什麽記性出奇的好,部長們說上次匯報的數字他竟然記得絲毫不差,他總是說:‘對不起,部長先生,您上次說的好像不是這樣的’緊接著他就把上次匯報的相關內容一字不差的說了出來。以至於部長們不敢有半點欺瞞。”(古《前進,坦克》)對於希特勒,古德裏安將軍的評價就是“比於前人(皮斯邁,佛雷德裏希大帝)他也許更慧智,但他缺乏克製自己野心和利用這種智慧的能力。”

要知道當發動法國戰役的時候,德國的一些將軍們竟然畏戰到要刺殺希特勒然後與英國議和的地步,他們沒有看到英國的虛弱和法國戰爭準備的倉促,但希特勒很明顯就看出其中的關鍵:“英國連11個師都征集不齊就倉促應戰,而我們能迅速出動179個師的大軍,你們不感覺我們現在完全應該毫不猶豫地進攻嗎!”

對於蘇聯,他要求要將其變為德國的殖民地。其實這種政策怎麽說,如果要從德國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無奈的,也是正確的。“德國為什麽會在蘇聯失敗,就如同他為什麽進攻俄國一樣。雖然1941年前的德國控製了整個歐洲,支配了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工業(整個歐洲的工業),並擁有一支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軍隊,似乎無懈可擊,但是他卻缺乏維持這個強大力量有效運行的幾乎一切資源,如同日爾曼神話裏的屠龍勇士奇菲格勒一樣,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而這個弱點足以毀滅他的所有輝煌。”(李德哈特語最負盛名的軍事曆史學家)希特勒曾試圖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國,獲取這些資源,但很快就被英國人趕走了,因為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這就注定了德國不能像英國那樣試圖建立龐大的海上帝國。維持帝國的生存。

僅僅將希特勒這個冷酷領袖的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歸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意識形態是不對的。他進攻蘇聯是因為蘇聯能夠為他的國家千年發展提供足夠的資源;是因為他認為當時蘇聯的國力遠不如他。下麵我們看一下兩國戰前實力對比。

人力上:蘇聯當時擁有3150萬20歲~39歲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羅斯人也隻有1500萬20歲~39歲的人。同狀態德意誌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國已經有了175萬外國工人和127萬戰俘來作為勞動力。 而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

在工業上,德國煤和鋼優勢顯著,德國直接統治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蘇聯隻有1億5千萬噸煤、 1790萬噸鋼。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蘇聯480億度),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58.4萬台),德國的機器製造工人超過蘇聯兩倍。同時整個西歐也在為德國生產,那裏有4876個兵工廠,僅法國每年就提供1300輛載重汽車和100萬發炮彈。

但是,德國缺乏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占領國開采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

截至1944年2月底德國在占領區收入的占領費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也是巨大的經濟收入。

我們看到當時德國的力量無疑是遠超過蘇聯的,如果可以毀滅蘇聯這個潛在對手,並獲得資源,解決困惑德意誌民族千年的難題,對於希特勒來說,那為什麽不呢?

斯大林真是一個和希特勒一樣敲詐和欺騙的高手,雖然沒有對手那麽富有才華、手段和魅力,但他卻清楚地看到自己應該如何做,他絕不指望英美會在蘇聯處於困境時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絕不會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證。

在這種力量不如別人的情況下,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極為困難又必須小心的。特別是英國在希臘被德國擊敗,希特勒征服巴爾幹後,他更加小心了,他盡力向德國保持友好的姿態,卻又快速加強自己的力量。下麵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國,雖然也許有些失顏麵,但是相對於國家利益來講,也是必要的。

1941年4月13馮•德•舒倫堡大使向柏林拍發了一封耐人尋味的電報,敘述日本外務相鬆岡洋右在那天晚上從莫斯科動身的時候,斯大林不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國人表示了“一種異常友好的態度”。在火車站上[舒倫堡的電報說]斯大林公開地尋找我,用手臂摟著我的肩膀說:“我們必須繼續交朋友,你現在必須千方百計維持我們的友誼!”不一會兒,斯大林轉向德國代理武官克萊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個德國人以後對他說: “我們將繼續同你們做朋友一一患難與共!”而後者顯然大吃一驚。

德國駐莫斯科代辦提伯爾斯克希曾經通知柏林說,克裏姆林宮在進行了幾個月的討價還價以後已經“無條件地”接受了德國關於解決兩國之間從伊戈爾卡河到波羅的海的邊界的建議。

蘇聯政府向被封鎖的德國供應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負責同莫斯科進行貿易談判的施努爾高興地向他的納粹主子報告說,俄國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貨,由於“政治關係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後,“在3月份已經飛躍增加,特別是在穀物、石油、錳礦、非鐵金屬和貴重金屬方麵”。[他又說]通過西伯利亞進行的過境運輸正在像往常一樣順利地進行著。由於我們的要求,蘇聯政府甚至在滿洲邊界撥出一列運輸橡膠的貨車供我們支配。6個星期以後,在5月15日,施努爾報告說,有求必應的俄國人撥出了幾列運貨專車,以便4000噸迫切需要的生膠可以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往德國。俄國人正在按時依照合同所規定的數量運交原料,雖然這使他們負擔很重??我的印象是,我們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過1月10日條約的範圍的經濟要求,以使德國獲得超過目前合同的範圍的糧食和原料。施努爾說,德國沒有按照計劃如期向俄國送交機器。但是看來他並不介意,如果俄國人不介意的話。

4 月22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於它所說的納粹飛機從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邊界80次提出抗議,並且詳細敘述了每一次侵犯邊界的情況。它說,有一次,4月 15日在羅夫諾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國偵察機中發現了一架照相機,幾卷曝光膠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蘇聯西部地區地形圖,“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這架飛機的人員的目的是什麽”。俄國人甚至在抗議時態度也是和解的。照會說,他們正向邊防軍發出“命令,不得射擊在蘇聯領土上空飛行的德國飛機,隻要這種飛行不是經常發生的”。

斯大林在5月初進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動。為了討好希特勒,他驅逐了比利時、挪威、希臘、甚至南斯拉夫駐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國占領前與莫斯科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的外交代表,關閉了它們的公使館。他承認了伊拉克的親納粹的拉希德•阿裏政府(這個政府反對英國,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偽政權)。他極其嚴格地約束蘇聯的報紙,以免惹怒德國。

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親自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即總理的職務,莫洛托夫繼續擔任外交人民委員。這是大權獨攬的總書記第一次接管政府職務。全世界的反應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局勢對蘇聯來說已經變得非常嚴重,特別是在它同納粹德國的關係方麵,因此隻有斯大林擔任名義上的和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才能應付這種局勢。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但是還有另一個道理不是那麽明顯,而德國駐莫斯科的大使馬上向柏林指出了這個道理。他報告說,斯大林對於德蘇關係的惡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責任歸咎於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倫堡)說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為自己規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外交目標。他希望以他個人的努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堅信,在斯大林認為是嚴重的國際局勢中,他為自己規定的目標是不使蘇聯與德國發生衝突。

但是,這些措施背後斯大林是怎樣想的呢,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寫到:“他比以前明顯閉塞了,很少接見人,不錯,德國的威脅就在眼前,和希特勒這樣精明可怕的人做鄰居的確累人。”“他很少跟我講迫在眉睫的戰爭,隻有一次他過問了一下關於基普鋼鐵廠的情況,要求我們提高鋼鐵冶煉質量,強調了我們在裝甲鋼上的低產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無論斯大林怎樣想怎樣做,希特勒的決心不會改變。

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點半,即在德國預定開始進攻以前的9小時,莫洛托夫在克裏姆林宮的辦公室接見了德國大使,表現了他的“最後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國飛機進一步侵犯邊界的行動,他說,他已經指示蘇聯駐柏林大使提請裏賓特洛甫注意這些行動。在這以後,他轉而談到另一個問題,舒倫堡在當天晚上向外交部發出的急電中敘述了這個問題:莫洛托夫對他說有若幹跡象表明,德國政府對蘇聯政府不滿。甚至有謠言說,德蘇之間即將發生戰爭?蘇聯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國不滿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訴他造成德蘇關係目前的情況的原因,他將很感激。

三、戰爭中雙方統帥的得失

相比於斯大林、丘吉爾和墨索裏尼,希特勒其實在軍事上犯的錯誤是很少的,他不會像墨索裏尼一樣進攻希臘,因為這個國家糧食都不能自給;也不會像丘吉爾那樣倉促參與在巴爾幹的戰爭;更不會像斯大林常常處於無根據的樂觀或悲觀中,也許有人會說他一個又一個錯誤,其實,在這個規模巨大的戰爭中,想不犯錯誤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身處其間的困惑是我們這些事後諸葛很難體會的,拿破侖說過最偉大的將軍是犯錯最少的將軍,當今天的人們議論斯大林格勒由於希特勒嚴令堅守而使德國保盧斯軍隊的慘敗時,誰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給養的情況下,放棄堅固防禦工事疲憊以極的軍隊能夠逃脫敵人的殲滅嗎。就像馮 布勒所說,“希特勒是一個冷酷的戰略家,如果殺一萬人的好處多於害處,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做。”

斯大林也是一位非常英明的領袖,當今天人們控訴他殺掉圖哈欠夫斯基時,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元帥親德親到變態的程度(即使蘇德關係已經惡化,他依然對德軍的代表說:‘德軍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軍隊,為此我終身拜服。’),而且他喜歡拿破侖,不屑斯大林的政委製。

如果沒有斯大林在戰爭期間的冷酷無情的軍事法令很難想象實際上已經潰散的軍隊如何還能作戰。而政委在執行這些命令的時候發揮了關鍵作用。

如果讓我這個事後諸葛講的話:希特勒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對斯拉夫人殘酷壓迫可能導致的可怕後果。在東線,希特勒其實可以擁有更多的盟友。烏克蘭長久以來被俄羅斯所支配,淪為莫斯科的糧倉,而斯大林的農場合作製(一種糧食掠奪性製度,下次在關於斯大林的評述中將詳細介紹)在整個蘇聯農民中引起了廣泛的抵觸情緒,而在烏克蘭這種情緒簡直可以用仇恨來形容,而且由於曆史原因,烏克蘭對於德意誌是極為崇敬。當納粹的軍隊進入烏克蘭時,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強烈歡迎。而在白俄羅斯、高加索和南俄對於布爾什維克的不滿者到處都有,黨內對於斯大林的專橫反對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夠利用這些仇恨和矛盾,無疑將是大大有利於實現巴巴羅薩計劃的。

然而由於高估自己的實力、盲目的驕傲和不能舍棄的意識偏見,使德軍不能很好的利用對手的弱點。希特勒下令允許他的黨衛軍殘酷掠奪烏克蘭人的財富,將烏克蘭人推向了他的反對麵,本來這些都能成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隨意殺死布爾什維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統治下的蘇軍不得不拚死抵抗(曾經有蘇聯政委黨員投降德軍,但被無情地殺死)。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東線所遇到的抵抗極為堅決,盡管蘇聯的損失也非常慘重。

第二嚴重的錯誤在於過於藐視對手從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國完成第一波進攻成功時,白俄羅斯已經被占領,西方麵軍的殘部以及充分調動起來的民兵大約 70多萬人的烏合之眾在莫斯科周圍部署,此時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毫無疑問可以輕易撕碎蘇聯首都的防線,古德裏安和博克在給希特勒的報告中說:“我們可以非常容易的占領這個國家的首都。”然而在烏克蘭的西南方麵軍(當時蘇聯最大的方麵軍),其編製仍然很完整,超過100萬的蘇聯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片蘇聯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脅著德軍的側翼。由於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以羅馬尼亞軍隊為主)很弱小,無法消滅這支部隊,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調動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烏克蘭,戰役勝利了,殲敵100多萬,並占領了烏克蘭,使德軍獲得充足的糧食。然而,曆來對這場戰役批評很多,認為正是由於這場戰役,使德軍錯過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我想,在1941時,德國700多萬軍隊隻有330萬(巴巴羅薩計劃中的550萬軍隊中隻有330萬德軍)戰鬥在東線,超過400萬其他的軍隊都被部署在意義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東線投放200萬兵力,主力攻擊方向就沒有莫斯科和烏克蘭之爭了,兩個地方可以同時解決。那時東線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結束。

當戰爭進入1942後半年時,希特勒才宣布了全國總動員,在此之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壯年勞動力在對戰爭毫無意義的地方清閑地做著毫無意義的事情。

四、德軍失敗的根本所在

但是,如果德國擁有足夠的資源以開動他在歐洲龐大的工業體係,如果擁有足夠的石油為他的車隊提供動力,那麽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忽略的。當戰爭進行到1942年時候,德國的石油儲備就接近枯竭了(這就是希特勒急於奪取巴庫油田的原因),而他隻有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兩個小油田能夠為他提供石油,為了節省資源,“他們竟然用馬車和人力緩慢地來為他們消耗可怕的前線提供補給,難道這樣都行嗎,於是,我們遊擊隊們的騎兵發揮了作用,他們像狼一樣奔波於德國人的後方,用輕武器輕鬆追捕他們的補給隊,射殺,獵獲。”(赫魯曉夫回憶錄)這不能不說是德國的悲劇。工業上,德國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所說:“由於不列顛的封鎖,我們的國家極度缺乏石油、鎢、鉻和橡膠等資源,嚴重限製了我們國家工業的生產。”1945年2月,德軍最後的石油產地匈牙利被蘇軍封鎖,而德國的石油儲備庫被盟軍無情的摧毀,“停留在港口的船,機場的飛機,坦克由於沒有石油無法開動,1944年我們全力生產出來的好幾十萬件武器就這樣被摧毀,真是太可悲了。”(斯佩爾語)

這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一戰中德國能夠與世界聯盟周旋那麽久不是由於德國一戰強於二戰,而是二戰軍隊對發動機石油等資源的依賴遠遠高於一戰,所以德國由於封鎖而缺乏這些資源所給他帶來的危機遠遠超過損失幾支軍隊的錯誤所帶來的。而這就是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你知道當德軍推進到巴庫時,裝甲部隊竟然因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拋錨放棄這些坦克嗎;你知道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致命原因是由於補給,而補給問題的由來是由於被曼斯坦因元帥詛咒為“世界上最落後的運輸隊”帶來的嗎?

蘇德戰爭德國失敗的根本教訓就是:一定要保證自己的資源,這是一場戰爭所必須的,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論你的軍隊在聲勢、裝備、人員和訓練以及組織領導上多麽好;不論你消滅了多少敵軍;不論你自認為多麽英明,如果你缺乏資源,那麽所有的優勢都可能因為這個而被中和。二戰是世界上第一場對於資源如此重要的戰爭,如果德國領導人由於沒有前例借鑒而忽視了這點最後失敗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麽我希望我們不要。

有時候想想希特勒還真是有遠見:現在的德國由於缺乏資源隻是一個依附於強國身上的附庸,而俄國由於擁有巨大的資源即使人口再少,經濟貧弱,卻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德國如果找不到足夠供養他的資源,即使擁有整個歐洲,將來也隻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語)

對於希特勒人們還有很多誤解,下麵提供一些資料僅供參考:(當然他絕對是個大惡魔,但絕對不是大白癡,也不是戰略傻瓜,也不是一個被仇恨所挾持的狂想者)

在法國,希特勒是勸說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寬宏大量的勝利者,一位主動讓法國分享團結和繁榮的法西斯歐洲的果實的勝利者——法西斯歐洲,在這場運動中,他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隊當解放者,不當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國的行為像第一次大戰後法國士兵在萊茵蘭的行為一樣!”他對霍夫曼說,誰要是搶劫,就當場槍斃。“我要與法國達成真正的諒解。”

  這樣,進入巴黎的部隊便不敢大搖大擺,更不敢要人臣服或白吃東西。凡買東西,他們必分毫不差地給錢。在香舍裏射大街的咖啡館門外,他們與法國人一起喝咖啡,分享著6月下旬的陽光。這種相處雖然很尷尬,且常常彼此無言,互不理睬,但巴黎人的恐懼已經消失了 ——他們原以為婦女會遭強奸,商店和銀行會被洗動。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德國軍隊在幫法國難民返回首都。在巴黎全城都掛滿了路牌,上麵畫著一個懷抱嬰兒的友好的德軍士兵,還有句忠告:“法國人!信任德國兵吧!”

  希特勒想來會為其士兵感到自豪的。他們穿得整整齊齊,說話和氣甚至有點討好。他們對婦女彬彬有禮,對男人,尊尊敬敬。在無名將士墓前,他們光著禿禿的腦袋站著,其武器僅是照相機。他們更像是坐假日特價火車前來的旅客,而不是剛讓法軍蒙受奇恥大辱的可怕的人物。這是狡猾的公共關係手段,是旨在把法國變為一個既肯幹活又有生產價值的奴仆的計劃的一部分。

  希特勒本人也當起遊客來了。與他同行的一群人中既有他的副官,還包括世界大戰中的一名下士梅克斯•阿曼。兩天來,在元首的帶領下,他們心情愉快地參觀了導致此次戰爭的舊戰場。這是富於感情色彩的旅遊,元首無時不高興。他指著弗蘭德戰場告訴眾人說,這裏先前是一片沼澤地,還留下一些戰壕作為紀念之用,也供遊人欣賞。元首並非獨自暗暗回首往事,而是滔滔不絕地、極詳盡地向眾人解釋,這裏或那裏發生過的事情。當他乘車穿過裏爾時(他隻在水彩畫裏見過它),一個探頭窗外的婦女認出了他。“魔鬼!”她驚呼道。他起初覺得有趣,後來他便發誓說要將這一形象從被征服者的心頭抹去。

戰爭,毀滅了多少東西啊。

每當看到一些無眼光的看法,我就心裏難受,為什麽人們總是喜歡在曆史(因為總是人雲亦雲)麵前呈現出愚民的特征呢,希特勒是個惡魔,不錯為了他本民族的利益,他肆意踐踏別國人民的尊嚴權利,在對外軍事政治毫無道德可言。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失敗,就斷定他是一個白癡就未免太過無知了。你要知道,在現代曆史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擴張是多麽的困難,敵人為了利益結成的聯盟有多麽難以裏間。你如果真的精通曆史的話,會發現這個大獨裁者是多麽的精明可怕。


在二戰前,訪問柏林後的林德伯格曾經在報紙上說過:“希特勒完全不像我們報紙上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神經失常的狂人,給我的印象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冷酷、精明、敏銳和果斷的領導人。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徹底改變了他國家的麵貌,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重建了他們國家的力量和自信,這種能力,我相信從古自今還沒人可以擁有。”


人們對於他軍事戰略上的貶低主要由於是曼斯坦因元帥的回憶錄,其實,曼帥因為主張議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罷免,對於希特勒的貶低很可能是出於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責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帥隻需看好他的戰場就可以了,但是作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個歐洲局勢,所以兩人難免衝突。但是艾森豪威爾和朱可夫對於納粹元首的戰略眼光可從來沒有貶低過,你在他們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到。


二戰的時候,德國麵臨了三個前所未有的強人(羅斯福(號稱“蜘蛛”)、丘吉爾(“百年才一個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鋼人”)領導的三大強國的圍攻,這三個領導人,非常精明狡猾,絕對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亞曆山大二世可以比擬的,而他們的國家力量也遠遠強於拿破侖時代的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希特勒的戰敗很可能是一種命運的詛咒,沒有丘吉爾的堅定和不惜一切的犧牲精神,英帝國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亞的勸說下與德國議和投降了;沒有斯大林冷酷無情的鋼鐵手腕,俄國不可能成為一個工業大國,更不可能驅使萬千生命不顧一切的拚死抵抗;沒有羅斯福的深遠見識,和主動引導,美國強大無比的孤立主義絕對會把美國引向中立。 而這三個國家任何一個出現了上述情況,那麽都會導致這場戰爭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有時想想事後諸葛真是有意思,他們總是把一種失敗歸結於總總原因,卻不能深入當時環境看問題,對於蘇德戰爭,二戰前沒有一個頭腦清晰的政治家認為蘇聯能夠打敗德國,因為隻要衝工業上看,德國的工業就遠遠超過蘇聯,他的機床數量是蘇聯的好幾倍,製造機器人也是蘇聯的兩倍多,當他征服西歐的時候,世界工業評價委員會就確認德國的製造能力(我說的是能力,不是生產多少,生產能力隻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產環境下才能充分體現)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蘇聯的工業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結構卻不完善,"這種鋼連犁鐵都做不了",斯大林憤怒的叱喝他的鋼鐵企業負責人。(赫魯曉夫回憶錄),人們總是說蘇聯的某某武器先進,我從來不否認蘇聯的進步,但是,在這個隻有二十年工業化的國家,他的武器並不全麵,他的技術也有很多缺陷,這點你們可以參看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就可以明白了。


曆史,我希望大家不論誰寫的,除了準確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那麽什麽都不要全信,否則曆史隻會培養愚民。而愚民則是中國近代悲劇的根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