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長征工程-錢學森的細節

(2009-11-03 06:06:09) 下一個
從上麵的資料可 以看出,火箭不是那麽好搞的,雖然YF-73和YF-75的失敗率相對於長征火箭的其它部分來說已經很高了,但也接近90%的成功率,扣掉首發的失敗(首 發失敗的風險都很大,國際上一般首發也用模擬星來進行測試),成功率則超過了90%。考慮其它情況,我們也完全可以接受。但要對中間各個方麵的問題有個清 楚的了解(為什麽會有現在的現狀,將來如何發展,缺點和優點各是什麽,等等),我們要知道的事就要很多,要從中國航天的發展開始說(新中國畢竟建立才60周年,一直在快速發展,不僅航天,很多很多的事一扯就要從建國開始說,否則根本說不清。連我當年學機床設計,發現要搞清楚中國母雞的情況,也要從建國開始說。因此,請大家耐心幾章,才能看到連接上麵章節的東西)。

1949年當太祖在天安門上宣布新中國建立的時候,中國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隻能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科技落後,文盲率高達80%。在這種情況下,TG開始瘋狂的建設這個國家,狂熱的攀科技樹。加上當時國際上以米國為首的國家對中國的核訛詐和封鎖,從這樣的角度而言,發展兩彈一星(衛星是後來加上的,當時世界上還未有發射一個呢)就成了新中國的一個必然選擇。有這個必然選擇需求固然很好,可也得有能幹的人才行。
而當時中國的情況是這些方麵的人(尤其是導彈和火箭)基本沒有(有一些後來大名鼎鼎的火箭專家在 50年前就回國了,可惜當時沒人認為可以,具體原因後麵說)。TG雖然給人的映像是土鱉一個,可實際上TG一點都不土:高層基本都是出國留洋過的,未留洋 的也都啃過資本論,裏麵對工業發展還是有相當道理的;在太行山的兵工廠時期就有留德的博士。想想這些大家就應該明白了。因此沒有人的話,決策部門是不會同 意上馬導彈和火箭的。

我們看翻□□□□□□航天的曆史, 發現是一個璀璨的明珠+一小批歐美海龜+一幫蘇毛海龜+大量的土鱉演出了整個過程。然而,到1955年,歐美海龜已經到位,蘇毛海龜和土鱉卻不見蹤影。而 到位的歐美海龜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看來中國的航天還未開始就要夭折了。然而,到年底,那顆璀璨的明珠出現了.........

1955年底,經過周總理的外交努力,一個全世界偉大的科學家回國了,給中國的導彈火箭研製帶來了希望,他就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1956年2月,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開始起步了。那句“火箭比飛機容易”的話也就是那時錢學森說出來的,其原因我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就不再說了。

為什麽錢學森這麽重要,這要看他的經曆和之前的成就。下麵是個錢學森在米國的簡單介紹:
1935年 留學米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
  1936年 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學習。
  1939年 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43年 任加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1945年 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
  1947年 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米國頂尖大學的教授呀,這個經曆很輝煌,就是現在留學後能在米國一流大學當教授的人,都是眾人羨慕的對象,作為人才引進回國的話,那可是風光無限呀。但光看這個經曆是不夠的,當時TG手上也不是沒有世界頂尖大學的教授級專家(以當時名氣和能力而言),如華羅庚(數學家,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周培源(量子力學、相對論、流體力學專家,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彭桓武(理論物理學家,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945年與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 丁堡皇家學會麥克杜加爾-布列茲班獎。)、王淦昌(核物理學家,1930年他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因導師未批準而未做,1932年英國物理學 家查德威克采用類似的實驗方法,發現了中子並因此獲得1935年的諾貝爾獎。)、郭永懷(力學家,應用數學家,創辦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任教授。錢學森 的師弟,在空氣動力學方麵是世界級專家,回國比錢學森晚兩年)、錢偉長(力學家、應用數學家,錢學森的師弟,在空氣動力學方麵是世界級專家)等,這些經曆 並不能讓TG將他捧到簡直就是決定航天生死的重要地步!

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的是航空工程(當時中國流行航空救國的說法,造出好的飛機就是很多熱血留學人員的目標),獲得碩士學位後,由於當時外國留學生在米國航空工廠不受歡迎,再加上他的父親好友、也是他的嶽父,蔣百裏(民國名人,軍事教育家)考察歐洲後的結論--獨國空軍的強大是建立在航空理論紮實的基礎研究上,錢學森於是開始轉向航空理論研究。這個轉向對於後來的中國是很重要的。於是錢學森去了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找的導師是馮·卡門。

我們提到錢學森時總會提到這一點:錢學森的導師是馮·卡門。到底馮·卡門和錢學森是名師出高徒還是高徒出名師呢?這裏簡單介紹下他: 馮·卡門是匈牙利猶太人(又是猶太人,愛因斯坦是,馮·諾伊曼是,馬克思也是),大學畢業後先在奧匈帝國軍隊的陸軍部隊服役一年,退役後1906年去了哥廷根大學(當年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跟隨現代空氣動力學之父普朗特爾教授研究材料力學,又和獨國物理學家玻恩(學量子力學的都知道這個人,號稱匯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二十世紀科技大牛合影中的一個,量子力學曆史上星光最閃耀的人之一,他提出了量子力學的概率解釋,從此世界就不是我等小民能理解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量子力學史話》)合作搞過晶體原子結構模型。馮·卡門在1911年推出了他生平最著名的論文,闡明了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阻力源,叫做型麵阻力。他發現當氣流和物體之間附壁作用失效,並在物體後麵亂成一股尾流時,就會產生型麵阻力。後來,這個偉大的發現被定名為“卡門渦列”。

它成了飛機、船舶和賽車設計的理論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馮·卡門被征入伍。大戰期間,他曾設計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係留式直升飛機。1930年,他 提出了關於“紊流理論”的論文。到那時,他已經是世界偉大的空氣動力學大師了。同年,獨國反猶太人的風聲日緊,馮·卡門預感不祥,便答應加州理工學院的邀 請移居美國(感謝猿首!順便一提,愛因斯坦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去米國的),把獨國先進的航空理論帶到米國,成為應用力學最受尊敬的教授。後麵的情況我就不 介紹了,因為那和錢學森無關。


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是空軍實力強弱和空戰勝負的關鍵。當時的航空工程麵臨兩大難題:
1.當飛機的速度接近音速時,空氣的壓縮對飛行器的性能有什麽影響?
2.尋求超音速飛行器的理論指導與技術設計。
1939年錢學森以四篇博士論文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的雙博士學位。這四篇論文解決了上麵所述的兩大難題。
錢學森論文的第一部份提出並解決了飛機在高速飛行時會產生“熱障”問題。那時候沒有計算器,錢學森對熱的傳導提出了複雜的數學計算, 用一種新的近似值連續算法精確計算出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受到空氣阻力所產生的熱效應。
錢學森論文的第二部份是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如何計算器翼表麵壓力的分布狀況。當時航空界已知的計算方法隻適用於機翼較薄、飛行速度較慢(低於零點五馬赫)的飛機。馮卡門提出命題,錢學森找到了答案,師徒二人共同解決了這個航空動力學的基礎問題,發表了

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又稱“卡門—錢學森方法”。這是航空科學史上閃閃發光的一頁。
“熱障”理論和“卡門—錢學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飛行器的指導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二戰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於超音速飛機的設計與製造,直到計算機被廣泛應用。
錢學森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大師。這也是為什麽錢學森為爭取火箭項目說了那句爭取立項的話後,能被大家認同的一個極其重要原因,要知道,當時TG手上可是有好幾個英米世界級航空公司回來的專家,沒吃過豬肉也看到過豬走路,如陸孝彭、徐舜壽、吳大觀等。

如果就這樣下去,錢學森就僅僅是個世界偉大的航空大師。然而錢學森開始轉向研究火箭了。這不奇怪,當時的航天才剛剛發展沒多久,航空航天還沒有分家,馮· 布勞恩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習的就是航空工程,科羅廖夫則是著名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的得意助手。這次轉向對於後來的中國的重大幫助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了。
其實,早在錢學森到加州理工學院後,就對火箭發生興趣,參加了同學馬林納組織的著名的“自殺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一無資金,二無設備,甚至連試驗、研究的 場地也沒有。沒有設備,幾位年輕人到舊貨攤上、到廢品倉庫裏去揀零件自己安裝。沒有試驗場地,就到自家房後草坪上進行。因為這類試驗稍有不慎便有發生爆炸 的危險,所以,馬林納戲稱自己組織的是“自殺俱樂部”),這就是著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前身,未來的米國火箭誕生的搖籃。
錢學森於1937年5月 29日向小組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解決了火箭設計中遇到的幾個理論問題。報告的內容包括:燃燒室中的溫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燒產物膨脹不足和過度膨脹對火箭效率的影響、燃燒噴嘴設計、發動機推力的計算等。這也是當時米國在火箭方麵早期極有價值的一份研究報告。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製組,研究火箭固體燃料、結構變形等課題。
1941年參與風洞研製。
1942年發表論文《風洞的匯聚風鬥之設計》。舉辦了噴氣技術和火箭訓練班,為美國空軍培訓了第一批導彈技術人員。
1943年和熱心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馬林納合作,完成了《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幾種火箭研究的設想,為美國發展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技術基礎。
同年米軍情報部探知德軍正在德國境內建立大規模的火箭發射基地,火速撥款成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錢學森任噴氣研究組組長(共彈道、材料、噴氣、結構四組),有相當消息稱是實際的第一任負責人。
1944年,在馮·卡門領導下,錢學森作為火箭理論組組長,參與成功研製了列兵A(Private A)固體燃料火箭。列兵A/F係列火箭後改進為Corporal液體火箭。而後來米國火箭的兩個鼻祖之一就是Corporal液體火箭,另一個鼻祖就是大名鼎鼎的V2。
1944年米國國防部聘馮·卡門為米國空軍顧問,草擬未來20年美國太空研究的藍圖。馮·卡門特約錢學森到華盛頓參加他領導的國防部科學顧問小組。
1944年冬,錢學森辭去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的各項職務,到華盛頓參加國防部科學顧問組。
1945年4月,米國國防部派遣以馮·卡門為首、團員包括錢學森(此時已因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米國陸軍航空兵上校)在內的調查組,飛往德國,審問獨國火箭科學家和考察獨國火箭設施。這就是著名的米國搶獨國火箭行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

兩個花絮很有意思:
錢學森和馮·卡門一起審問了馮·卡門的老師普朗特。
錢學森審問了馮.布勞恩(未來的中國航天之父審問未來的米國航天之父!)。馮·布勞恩應錢學森的要求,寫出書麵報告《德國液態火箭研究與展望》。
1946年發表論文《超等空氣動力學》、《稀薄氣體力學》。
1947年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40年代錢學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定理論方麵對航空工程理論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
40年代末提出“錢學森彈道”。半彈道式再入航天器或升力體式航天器的再入彈道的基本設計思想,均來源於“錢學森彈道”。(目前載人航天的必備)
40年代後期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裏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10年後的洲際導彈將此變為實現)
40年代後期,錢學森帶研究生的課程中已經有火箭洲際飛行的課程了。
1949年應聘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領導米國太空火箭的研究。上麵的直接負責人是米國海軍次長。
1949年發表了一篇核火箭技術的出色論文,至今仍被認為是這個領域中的一篇經典性名著。其中提出了星際旅行的相關驚人理論,從而再次譽滿全球(米毛後來都研製過核火箭發動機,可惜都失敗了)。

到那時,錢學森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世界級航天大師了。此時他已經完全可以和科羅廖夫以及馮·布勞恩比肩了,在相關理論研究和指導(這是大師們的極其重要一 個方麵,往往這就是決定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畢竟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須會帶領大家)方麵已經超過他們了。科羅廖夫此時還在秘密開發火箭,而馮·布勞恩 則在米國坐冷板凳。

一般的紀錄都是說米國人對火箭不感興趣才導致馮·布勞恩二戰結束後在米國坐了5年冷板凳。但實際上到那時,米國對火箭還是很重視的,米國海軍次長親自主管 領導米國太空火箭的研究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而且馮·布勞恩鹹魚翻身(1950年)就是從錢學森開始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開始。從上麵的紀錄來看,相信錢學森 當時的成就和表現是導致馮·布勞恩坐冷板凳的極為重要原因。如果錢學森繼續在米國幹下去,帶領米國的專家和科羅廖夫對抗的應該就是他,米國的航天之父也就 應該是錢學森了。

麥卡錫(他一定是個共諜!!!)主義開始在米國出現,此時錢學森也在考慮回國,後麵迫害的事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了。
米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他對噴氣推進中心承擔的研究計劃負責)當時說出了著名的話“我寧肯把他槍斃,也不願放回中國,無論在什麽地方他都值5個師。”。(才5個師???這是對錢學森的侮辱!!!他以後就會知道這一點的。)
當然,後來米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又後悔了:“這是這個國家所做過的最愚蠢的事,”他(還是因為他對噴氣推進中心承擔的研究計劃負責)說,他曾經努力使錢學森留在美國。“即使我是土星共同體他也不會是,但我們還是讓他走了。”(米國人還會更後悔的,越往後米國人越會後悔。到2007年中國用竹竿從太空中捅下一個衛星後後悔達到了高峰,但未來還有後悔的更高峰)


現在錢學森變成一名“土星共同體間諜”企圖攜帶機密文件離開這個國家(事實上錢學森沒有拿任何機密文件。但他比有史以來所有的土星共同體間諜加起來還要偉 大。他帶給紅色中國的豈是區區幾份機密文件能比的嗎?他攜帶走的是整個航天部門!!!),不去研究火箭了,但偉大的天才就是天才,他開始去研究控製論。 1954年,錢學森的《工程控製論》在由米國McGraw-Hill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這是這一領域的奠基式的著作。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控製論被認為 是20世紀最偉大的3項科學成就,而《工程控製論》就是控製論的一個劃時代著作,現在學自動控製的沒有不學它的。我個人認為馮·卡門的那句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更多的表現是一個時代的大師在晚輩取得的無可仰望的成就麵前不得不說的。因為原來大家都是吃同 一碗飯的,學生雖然已經在這個行業內超過了老師,原來是行業大師的老師也不會公開承認的,畢竟米國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的利益怎麽能放棄呢(其實,這種情 況在社會主義也一樣)。但當這個學生在另一個更偉大的領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個老師也不得不承認。米國人認為當時火箭技術的快速發展隻需要5年就會讓無法接觸相關內容的錢學森落伍,不再有價值。(米國人目光實在太差了。很快他們就會明白這一點的)於是終於在1955年同意錢學森回國了。

現在,一個偉大的航空科學家+偉大的航天科學家+偉大的控製論科學家(別忘了火箭導彈上自動控製是極其重要的),這個可以說是航天方麵的全才回到了新中國。這個曆史的傳奇故事就從此開始他最絢麗的演出。

這就是錢學森回國後能全麵主持中國航天的原因。可以說,除他外實在沒有其他人能辦到了。雖然中國的航空和航天都是從蘇聯老大哥那的產品仿製開始的,但如果沒有錢學森,其它條件不變,那麽我們的航天很可能當時就以失敗而告終,也許堅持努力下來,也就是20世紀末才研製出類似東風5的東西,現在的航天能力比阿三強,但絕對不可能搞定載人航天,發射個同步衛星都有較大的不足。雖然建國初還有很多的歸國專家在,可沒有錢學森,下麵章節的內容再做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看到,事情很可能就是上麵寫的那樣。

PS:40多年後,米國又出了一個類似的冤案,主角是華裔科學家李文和,在米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個地方)工作。不過,從技術層次上對比,他比錢學森差多了,如果他是洛斯阿拉莫斯的首席科學家還差不多。

我一直認為米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也是共諜。TG雖然不土,可不明白、不了解的科技方麵當時還很多(當時缺人才呀,國內的空白太多了,簡直就是白紙一 張),而且那時剛建國,各種事情多如牛毛,還沒有工夫去了解大洋的彼岸有什麽、有多少頂尖科學家可以收編,丹尼爾的那個著名的“5個師”的講話其實是在大 聲提醒TG,這個人對你們超級有用,不重視就是天下第一號大傻瓜!!!TG當然不傻。
米國對錢學森的種種駭人聽聞的迫害,其實是在告訴TG,這個人你們絕對可以信任!!!TG當然明白了這一點。

順便說一下,換回錢學森隻用了扣押的4名(也有資料說是12名,但我看到的是米國同意放錢學森回來之前,TG放了4名)米國飛行員,實在是太便宜了。

錢學森回國後,TG一開始不知道錢學森回國的打算,小心翼翼的接觸錢學森(抗戰後核專家陽春-------此處向她和她的丈夫----農牧專家寒早 ------致敬,邁哈頓工程的重要核科學家費米的助手,無比堅定的土星共同體員,後加入中國國籍-----來中國並一直在中國,但她是真正反戰的 ------選擇了她丈夫的行業。錢學森在米國隻能說回國是搞民用,不可能大聲宣布要回國搞導彈火箭------否則就回不來了),讓中科院接待他,安排 他到各地參觀(爭取錢學森的好感,尤其是讓錢學森看到TG和KMT在建設上的區別,這招可是無往而不利呀。連功德林的特殊居民們在這招麵前都豪無抵抗能 力)。

錢學森到達哈爾濱後,突然提出希望見見他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當年中國最牛X的學校呀,你不會連它都不知道吧?雖然哈軍工早就不存在了,可很多國防工業係統的 人一說起大學,就提起哈軍工。我老爸-----他不是大學生,當兵出身------在我考大學時還常常說:你要有考上哈軍工的水平就是祖墳冒青煙了。)的 兩個學生。但哈軍工保密要求很嚴(畢竟是軍工嘛,而且裏麵的軍事科技不低,還有蘇聯顧問團---含中將在內的軍事專家和高級軍工專家),陪同人員就上報 了,並立刻獲得同意。兩天後的,當錢學森前往時,院長陳賡大將在門口親自迎接,全程陪同(他是帶著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的指示------請教這個世界頂尖大師,清晨乘專機從北京趕來親自接待的。米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同誌,你的良苦用心TG明白了。),無所保留(按蘇聯的製度-----哈軍工照搬------這是絕對不允許的,TG自身的保密準則也是如此。米國移民局的同誌,我們沒有辜負你們的期待。)的給錢學森參觀。當錢學森在一個小火箭試驗台前和正在安裝調試的教師討論時,陳賡大將從旁問道:“錢先生,您看我們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導彈來?”,錢學森回答:“有什麽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同樣能造得出來,難道中國人比 外國人矮一截不成!”(領導要從你這得不到信心,他會搞嗎?不愧曾是米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主任),陳賡開始十分驚異(不要懷疑,TG不是自大的白癡,知道 搞高科技的艱難,知道這不是想搞就能搞出來的),繼而變得興奮起來(這是因為說這話的是錢學森,並且還得到一個超出想象的回答---畢竟中國各個方麵都很 差,有個別的頂尖專家也沒用),握住錢學森的手說:“好!我就要你這句話。”。(TG的目的表露出來,錢學森也明白了,此事大有可為)

錢學森回到北京後,沒幾天,就在陳賡陪同下,會見了彭德懷元帥(當時彭德懷權利極大,全麵主持全國軍事工作-----包括國防工業,中國到目前為止唯一的 實權國防部長,------漏了林彪,現補上,但林彪的情況和彭德懷大不一樣,彭當時相關的都管)。彭德懷沒有寒暄和客套,直截了當(已經知道錢學森回國 的用意了,同時大家可想這個誘惑力有多大)的說:“我們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過來,我們也要有還手之力(元帥就是元帥,一針見血的指出發展導彈火箭的重 要性,再考慮當時TG在1954年就開始考慮原子彈,研製導彈火箭已經是必然了,它相比於其它常規武器的優先程度已經早被決定了,除非找不到人)。我們能 不能先搞出一種短程導彈,比方說射程500公裏,這需什麽樣的人力、物力和設備條件?估計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造出來?”
錢學森回答說:“搞導彈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設計的隊伍,需要建一些地麵試驗設備,也需要有專門的加工製造工廠,原材料可能需要全國 各有關部門的支持。至於人力、物力,這需要仔細估算一下。而時間嘛,美國從軍方開始支持搞導彈,到搞出第一枚導彈,用了近10年的時間。我想,我們可以比 他們快,有5年時間我想是可以的。”(牛人呀,開始調教領導了,第一個目標就是國防部長。既不能說大話---------對方一開始不大可能隻聽你一個人 的,發現你說大話就完了,並且以後怎麽辦,-也不能讓對方覺得代價太大---------代價太高對方有可能放棄。當然,這個時間還是短了,實際用了7 年,還是在蘇聯的幫助下)
彭德懷很高興,又向錢學森請教了一些導彈的技術知識。彭德懷聽得很有興趣,覺得聽錢學森談話很長知識和見識(要用通俗易懂的話來向領導們介紹,並且還要有 趣,抓主對方的心。每一個技術人員都要牢記這一點,要不然現在怎麽有ppt是最重要的軟件開發能力的說法呢?)。於是對陳賡說:“我們的軍隊不能老是‘土 八路’,也要學點洋玩藝兒,你安排錢先生給高級幹部講講課。”。(大魚上鉤了。但事情太重大了,必須要大家都同意才行)
於是錢學森又在1956年元月,給TG將領作了火箭導彈技術的講演。在總政排演場,一連講了三天,盛況空前,引起TG高級將領的極大興趣。(擴大推銷和調教對象,這很重要,你怎麽知道以後會和誰合作?他們有疑慮的話,你不怕國防部長反悔?)

1956年2月5日下午,葉劍英元帥(又一個有所顧慮,來確認的,而且在搞定國防部長後還有這麽一個重量級人物出現,可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有所猶豫,現在 出麵的這個就是代表組織來最後考察的。大家知道釣TG的項目不是那麽容易了吧?)會見並宴請錢學森夫婦。作陪的是陶鑄(也有資料說是陳賡。一個人的話,有 時很容易被人說昏頭,再加個副手一起去就好多了),談話的主題也是導彈問題。談話氣氛十分融洽,越談,三人對火箭、導彈的興趣越濃,越談,他們的心情也越 加迫切(錢學森談話的水平很高呀)。葉劍英便直接提出,希望錢先生在科學技術上主持這件事(現在可以說成功了)。為祖國效力是錢學森多年的宿願,祖國的強 大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

所以錢學森並不猶豫,當即表示,感謝領導的信任,將努力為之(你前麵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夠多了,現在絕對不能矯情。在米國那不行,在 TG這也是同樣)。葉劍英立即起身說:“今天是周末,總理他們可能在‘三座門’(軍委辦公地)跳舞,我們現在就去找他。”。(TG做事還是雷厲風行的,尤其是在這麽重大的事情上,而且人選到目前看來是無可挑剔的,TG還需要擺什麽架子呢?連麵具都不要了。)葉劍英帶著錢學森他們驅車來到三座門,果然周總理和一些中央領導同誌都在這裏。總理認真聽著葉帥的敘說,頻頻點頭,顯得十分高興。“好啊!”周總理說, “我很讚同你們的想法”(敲定了)。總理熱情地握著錢學森的手說:“學森同誌,剛才葉帥向我談了你們的想法,我完全讚成。現在交給你一個任務,請你盡快把你的想法,寫成一個書麵意見,以便提交中央討論。”(作大事一定不能盲目,不能撒手什麽都不管)

1956年2月17日,一份由錢學森起草的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導彈事業)便送到了周總理的案頭。《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某些具體措施。《意見書》還開列了一批可以調來參與這一事業的21位高級專家名單,其中包括任新民、羅沛霖、莊逢甘、林津、胡海昌等(不愧為米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主任,完整、可信、可行的 報告這麽短時間就寫出來了,這就是水平。領導能不滿意嗎?中國的國防航天工業體係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照錢學森的意見辦的。)。這一天就是中國航天 的開始!

太祖按奈不住,邀請了錢學森(應該是第二次見麵了,因為1956年2月1日政協會議的宴會上他是做在太祖身邊的)。在菊香書屋對話如下:
  “主席,”周總理進門後滿麵笑容:“我將你久盼的貴賓請來啦!”
  “啊!錢學森同誌,”太祖走上前去,緊握著站在周恩來身旁有點拘謹和緊張的錢學森的雙手,“盼了你好久囉!我們的工程控製論的創始人和火箭專家!”
  “我也早想來拜會主席了,”錢學森激動地望著緊握著他雙手的太祖,“怕你太忙,不敢來打擾。”
  “你說反囉!是我考慮到你才回國,要處理的事太多,不敢過早相約。”太祖誠摯地說。
  “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5個師呢!(米國海軍次長丹尼爾·金布爾同誌,你放心了吧?)”太祖伸出五個手指頭,“我看呀,對我們說來,你比5個師的力量大 多啦(偉人畢竟是偉人,比米國目光短淺的家夥看的明白) !我現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製論,用來指導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呢(連最高領導人都被迷住了,誰說這個天底下技術人員不會有王八之氣?)!”
太祖的平易近人,減少了錢學森初來時的拘謹和緊張。“學森同誌,”太祖望著錢學森,“你那個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天工業的意見書》,我仔細看過了。寫得很好呀!”(最高領導最終拍板了)
“主席,”錢學森謙和地笑了笑,“我剛剛回國,對國內情況不甚了解,我隻是根據我的工程控製論,對我國的國防建設特別是航空工業的建設提了不少很不成熟的意見,其中錯誤一定不少啊!”(交了報告後一定要表示謙虛,因為現在是進入細節部分,尤其是剛回國,在資源分配等方麵的考慮上肯定會出現偏差)太祖擺了擺手:“學森同誌,提出了這麽多好建議,怎麽是錯誤啊!這是十分難得的呀!這些精辟獨到的建議,隻有你這位工程控製論創始人才提得出呀!”(有錯誤也不怕,這簡直就是最高領導對你說:我罩著你啦)


突然本已結束的考察出現了個尾巴(雖然可以說已經無關大局了),1956年春節後不久(春節是2月12日,故而因該在17日後),200多位科學家(包括 錢學森)聚集在北京的西郊賓館,研究製定新中國第一個遠大規劃——《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 “12年科學規劃”,周總理親自領導下,由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等人具體組織科技專家們參與製訂,花了相當長時間--------好幾個月),這個規劃相 當重要,它將決定下麵的科技發展方向。

錢學森主持完成了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但是,期間,軍事部門的一致意見,是重點發展航空飛機,以鞏固我國的空防(來自技術方麵的挑戰出現了,隻是出現的太晚了一點。這樣的意見很正常,中國現在除了一個錢學森,就沒有學、幹過導彈火箭的。國

家並不富裕,加強了航天,就意味著航空獲得的就要少了。大家都是英米留學回來的,老外那套如何爭取項目的國際先進方法大家都學過。加上TG在此之前一直吃敵方飛機-------從KMT、泥盆一直到米國人的--------的虧,飛機有這麽大的吸引力不足為奇)。
錢學森說:無論是從攻擊或防禦的角度來看,導彈性能將比飛機優越,因為導彈將比飛機有更高的馬赫數(當時的科技是打不下它的,現在也很難。飛機呢?能保證 一定能和對手對抗嗎?如果不行,那就是完全浪費)。尤為重要的是,掌握或開拓導彈或火箭技術並不見得比飛機更難(我在如何爭取項目的國際先進方法上學的比 你們更好,我要的目標是立項,而不是什麽產品難度的虛榮麵子。)。因為這裏所用的材料是一次性的。飛機所使用的材料卻要求能多次使用(選擇了進攻目標), 這樣,在燃料、發動機以及結構材料上都有特殊的要求(著力點。我可是一開始就學飛機的,在航空工程-------具體的飛機設計上--------上不比 你們差,還在10幾年前就是世界級空氣動力學大師,你們誰有資格能反駁我關於飛機的判斷?)。發展導彈技術就可以暫時地不去解決這些需要長期經驗積累才能 解決的技術上的難題(給你們台階下:你們的水平我相信-----不要得罪對手,要不然以後如何合作?-------但時間呢?同時,在我這個世界頂尖導彈 大師-------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導彈專家-----------麵前,誰有資格能說我說的不正確?PS:飛機和導彈要求不一樣。但它對於燃料、發動 機和結構材料的要求低嗎?不是需要長期經驗積累才能解決的嗎?我們在前麵第一章節的列子中已經看到,非常難,沒有長期的試驗根本搞不定。後麵還會看到這個 難度)。發展導彈技術所唯一要解決的難題是製導問題(必須告訴大家有困難的地方,如果都不難,那就會讓人認為是在吹牛,而且,這對了解這個會議的領導們也 是一種調教,要不然出問題怎麽辦?),這在短期易於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反而比較容易實現(巧妙的轉換結論。事實上,研製導彈火箭製導是很難的,花的 時間是很長的。但我是是沒有之一的世界頂級控製論大師,誰對此的認識比我有資格?)。接著錢學森便介紹了許多製導的原理,包括洲際導彈的製導原理(這是水 平展示,徹底擊敗對手,同時也是告訴領導,有我在,再難都能突破)。
於是,在這次會議的紀錄上是:學森同誌力排眾議,這一具有真知灼見的分析自然為很多同誌所接受(現在中國還有很多人在接受呢。相反,米、毛、歐、日等國可 不這麽認為,因為它們研製過,知道難度,還知道這就是爭取項目的手段---畢竟錢學森是從它們那學會這一套的)。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發展導彈火箭)就此確 定。

順便說一下,錢學森的這個講話(他還在很多地方麵對不同的聽眾----------相當多的消息說包括太祖---------講過類似的話,不過這次是最 完整全麵的,因為對手是全中國的頂尖科學家)居然被有些人(包括航空部門的有些人)當作航空失敗的借口:因為這是偉大的錢學森說的呀,你看他不是一直沒有 反駁過這種說法嗎?
他要反駁幹嘛?他的目標實現了,成果取得了,這就足夠了。
我敢說,要不是錢學森帶領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他的這次講話就會被當成一個瞎吹牛的典型被紀錄在中國科技史上。

現在的老板們(包括TG的領導)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家夥是否在吹牛(TG後來吃過很多這樣的虧,現在的老板們大都也親身經曆/聽說過這樣的吃虧事情)?

錢學森在這次事情中還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技術等5項緊急措施的決策做出許多重要貢獻,紀錄如下:


通訊技術既是國防建設上的關鍵技術,也是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技術。但是在通訊技術的發展上,在當時也有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是有線和無線之爭。為什麽會有 相當一部分同誌主張重點發展有線?這除了有技術上難易等問題以外,最主要的是因為有線易於保密,而保密卻是軍事技術上的一項很根本的要求。為此,錢學森 (當然還有其它無線電電子學的專家們)提出意見說,保密當然是通訊技術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有線通訊的局限性太大,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多種多樣的要求,其 嚴重的弱點是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極易受到破壞。無線通訊將比有線通訊有更好的更廣泛的適應性。至於保密問題,可以設法通過其它辦法求得適當解決。然而, 無線電電子學的重要性還不僅在於通訊。它是民用技術以及現代化國防技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工農業、醫藥衛生等部門都離不開無線電電子學。在國防技術上, 如雷達,自動化火炮的設計和指揮等也都離不開無線電電子學。錢學森還特殊地論證了高空大麵積彩色電視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指出高空中的彩電係統將極大地有 利於軍事指揮機關對現代戰爭的監視和指揮。可以說,錢學森的這一獨到的精辟的意見,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電子計算機也是當時有爭議的一個項目。電子計算機是那一時代劃時代的發明。已知美國的電子計算機每秒能運算8000次。這比起手搖電動計算器來真是飛躍式 的進步。但是,有關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前景卻並不那麽明朗。快速計算機能否代替大腦思維的問題,更是一個疑問。為此,錢學森同誌舉出許多實例來說明推進快速 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性。他曾舉出水輪機的設計為例。過去為了設計好水輪機,要進行許多實驗模擬,理論隻能在極其簡化的條件下進行計算。現在由於有電子計算 機,就可以用數值方法對包含一切因素的複雜的方程精密求解。這樣就可以在方程式中把影響水輪機設計的種種因素都放進去(直接指導了一個行業的發展研究方 向)。這就能在最短期間以最經濟的辦法做出最佳的設計。錢學森同誌還提出,過去數學家所能研究的方程是線性方程,而實際問題中所遇到的方程隻好采用線性近 似,這就丟失了原來方程式中所蘊含的特點。在有了計算機以後,就可以用數值方法來求解(現在所有學科都這麽幹了)。當然也因此提出了發展計算數學的種種理 論問題(這就是後來數學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偉大的有限元法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錢學森同誌還舉出電子計算機可以下象棋的實例,表明可以代替人 的思維。那時有些同誌懷疑電腦怎麽會勝過人腦,錢學森同誌回答說,

人的度算遠不如電子計算機快捷,人腦工作久了會疲倦。所以,電腦在一定條件下將能勝過人腦(1997年5月11日,IBM製造的超級計算機“深藍”在國際 象棋上贏了卡斯帕羅夫,轟動全世界。)。錢學森同誌還介紹了電腦的記憶功能,邏輯功能,甚而學習功能等等,表明這是極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於是,這一重大項 目的決策就此確定下來了。

關於自動化技術問題,錢學森同誌也做了很好的論證。他向我們解釋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在原則上的差別。機械化是隻能按一定生產程序而操作 的機器;而自動化卻是在電子計算機控製下能適應各種不同情況而自動操作的機器。未來工業的發展必然走向自動化操作(偶像呀,工業母雞和其它機械現在不就是 這樣嗎?)。這不僅可節省大量勞動力,而且為保證高質量的產品所必需(太佩服了)。尤為重要的是:在未來的戰爭中,必須有自動化的攻防裝備,否則就不能適 應未來的高靈敏的快速反應的現代戰爭(很多小白推崇的林彪發表的戰爭按按按鈕就就結束的講話,就是從這盜版去的。)。

錢學森同誌還特別提出農業耕作的自動化問題。他認為,中國農業的發展不能僅限於機械化,而是必須走向自動化。中國農業發展的特點是精耕細作,按照錢學森同 誌的語言是如同繡花一樣。中國必須發展自動化的農業機械,必須在農業機械的設計引入控製機。錢學森同誌的這一建議提出後,當時具體負責規劃工作的辦公室主 任,我國農業問題專家杜潤生同誌十分欣賞錢學森同誌這一意見,認為這真正符合了太祖同誌在中國如何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想法。然而錢學森同誌卻具體指出了技術 上如何實現的途徑。可惜的是,錢學森同誌這一關於農業機構化的想法未能落到實處,在長期內被人們所遺忘了!我以為,這仍然是我國農業部門值得認真加以研究 的指導思想。
原子能不是錢學森同誌的專業。但是他也預見到許多重要領域的發展。他曾指出快中子堆的重要性,因為這能增殖燃料。他也曾提倡研究受控熱核反應。為此,他在 規劃研討會上做過一個如何實現受控熱核反應的設想的報告。他指出隻要將牆壁做成多孔材料,那麽通過液體在多孔介質中滲漏,將能解決任何大量熱能產生後的散 熱問題。他還指出研究原子能在飛機和潛艇上應用的重要性,因為這能極大地增加續航能力。

錢學森同誌也熱情地支持半導體的研究。因為利用半導體將能製體積小、壽命長並穩定可靠的二極管和三極管。這對發展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技術至關重要(我實在是無法形容了)。可惜的是,我國科學家未有預見到集成線路以及大規模集成塊的發展。以致於我國的

在這方麵工作的起步競落後於國際水準10年!
PS:1972年,外交部某領導從國外帶回一部科學計算器,但國內有的專家(其實就是計算機行業的權威們)認為(這最起碼是主流意見),我們已可製出百萬 次計算機,這種小玩意算什麽。當時錢學森認為不要太早下結論(其實就是否定計算機專家們的意見,但說話的技巧很好),於是國防科工委下文由中科院計算所所 長吳幾康教授主持,由國防科工委、電子工業部的研究所及清華大學組成研究分析組,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報告對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對我 國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微處理器、微型計算機提出了建議。從此這方麵的工作才展開。


牛人就是牛人,不得不讓人佩服呀。在這次事情上,錢學森從多個學科方麵展示了他的水平和能力,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天才!我們在以後就會看到,他還在很多和航 天不相關的學科上展示他的天才能力,到後麵,TG完全是將他作為國家最高層的科學顧問在用,科技的不能說全部也至少是決大部分方麵都去聽取他的意見,甚至 就以他的意見為準!他對於中國的作用何止是5個師!

1956年3月14日,周總理親自主持中央軍委會議,研究決定由周恩來、聶榮臻和錢學森等籌備組建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會議 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組建導彈航空事業的科研機構、設計機構和生產機構。國務院任命聶榮臻為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錢學森為委員。遵照中央軍委的決 議,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提出《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建議在航空工業委員會下設導彈管理局,由錢學森任第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建議建立導彈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中央書記處很快批準了聶榮臻的《初步意見》。土星共同體中央總書記(職位和權利遠不能和現在的比)太宗表示:“大家放手去幹,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 了,責任由書記處承擔。”(連笑貧天尊也被迷惑住了,他可是在原子彈上投了反對票的--理由是代價太大,而卻始終基本沒有為難過航天--------在 20多年後至少沒有專門為難。可以說,一網打盡了中國在接下來30多年中的所有領導人)。於是錢學森立即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來航天部的前身)。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錢學森回歸祖國一周年),由聶榮臻主持,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車道溝兵器招待所宣布成立。
TG的確從一開始就沒有信任錯人,這對中國來說是個極為重要的事。

我們知道,光一個人是搞不出火箭的,哪怕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天才(錢學森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天才之一),精通所有科技知識(錢學森可以說精通了相當多的學科)。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也同樣如此。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專家們組成了一個金字塔型的結構(其實,所有的大工程都如此)。在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錢學森之下有一批英米海龜,他們也作出了極大的貢 獻。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主要代表人員(主要是火箭和地地導彈相關的人員,簡單介紹,信息來源官方介紹,為緊扣題目有所刪減,主要為他們前期的經曆和貢獻) 吧:

任新民: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 室任研究員,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在哈軍工程任教授,後被授予上校軍銜。1956年8月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5院的第2個人或第3個人,另一 個我沒有查到)。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了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集中國第一代液體運載火箭、中國第一代通信衛星、中國第一代氣象 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於一身。

莊逢甘:
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50年回國,曆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軍工教授。
1956年8月調入國防部五院,長期從事導彈、火箭再入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麵的研究、試驗和計算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此人是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極為重 要人物,籌建了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任過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委29基地(談飛機不知道這個部門就可以去死了)副司令員。談到中國的風洞不能 不談到他。

梁守槃: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係航空組,1939年麻省理工學院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2月回國,先後在昆明西南聯大航空係和機械係任講師、副教 授,貴州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任技士、設計課課長,浙江大學航空係任教授、主任,哈軍工空軍工程係任教授、教授會(教研室)主任。1956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 解放軍,被授予上校軍銜。
1956年9月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第一枚導彈(仿製蘇聯P-2導彈)總設計師。後負責火箭發動機研究、空氣動力試驗和全彈試車工作。後因故專攻海防導彈(這不在本文的範疇,故不多介紹了,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去了解,成就很輝煌)。

屠守鍔:
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係。1941年赴美國留學,1943年獲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布法羅寇蒂斯飛機工廠任工程師。 1946年回國。先後在西南聯大航空係任教,任清華大學航空係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學院(後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從1957年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擔任中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黃緯祿: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1947年回國。資源委員會無線電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員。重工業部電信局上海電工研究所、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任研究員。
1957年加入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曆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製係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

陸元九:
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獲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世界慣性導航技術之父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曾任麻省 理工學院副研究員、研究工程師。後到福特汽車公司任主任工程師(為了回國)。1956年回國(緊跟錢學森)。中科院自動化所,任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後任 副所長。
1968年調航天工業部。陀螺、慣性導航及自動控製專家。

楊嘉墀: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1949年獲哈佛大學應用物理係碩士和博士學位。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1956年回國後,曆任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製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68年後加入國防科委五院。提出了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型號--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負責完成了方案階段的研製工作。


楊南生: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機械工程係,195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先後在長春一汽(順便提一下,當時386也在那)、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任職。
1964年調入國防部五院四分院,領導了T-7係列探空火箭的研製。領導過多種戰術型號動力裝置,“長征一號”末級發動機(固體發動機),返回式回收製動 發動機,“東方紅二號”遠地點發動機,某型號兩級發動機(水下發射固體火箭發動機,應該就是JL1潛射導彈)等動力裝置的研製。並領導了第二代固體戰略型 號(東風31)打基礎的多項先進技術的預先研究和幾種大直徑綜合試驗發動機的研製。

王希季: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係;1949年獲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放棄開始攻讀的博士學位回國,建國後第一批回國人員)。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1965年加入航天部門,主持研製的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T-7M。中國返回式衛星係列總設計師。曾主持我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樣火箭的研製工作。提出了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他們大都是兩彈元勳,星光閃耀,很輝煌吧?但是看他們的所學在加入航天部門前的經曆(尤其是1956年前的經曆),當時連他們自己在內誰相信他們能將火箭、導彈研製出來?好像隻有任新民沾邊一點,因為他在華東軍區的時候研製過類似火箭彈的東西(還隻是討論設想而已)。


其中相當的一部分關鍵人物錢學森是從航空口“挖”過來的,這部分人相比後來在航空口廣為傳送的海龜大牛們,可是一點都不差,也許我們可以說,錢學森要對中 國航空的落後要負責。不過,我們也別忘了,錢學森本人就是當時(也是後來的很長時間內,到現在好像還是)中國最頂尖(沒有之一)的航空大師,是世界最偉大 的航空大師中的一個,在航空方麵的成就比其它人都要高無數倍!他本人從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國航空最重大的損失!!!

四、長征火箭的功臣(4)
錢學森固然偉大,但錢學森加上上麵介紹的英米海龜們就可以研製出火箭導彈了嗎?
答案是還不行。光他們幾個能否詳細設計出一枚火箭都成問題,更別談電子、燃料、加工、測試等等方麵需要的人了。就是從無到有設計一輛汽車需要的人都比他們 幾個多的多。研製火箭導彈需要的各個方麵的人很多很多,就是我們大家說的,工業化後產品基本都是需要N多部門配合才能製造出來。而且,火箭導彈牽扯到的很 多東西都需要專門的設計人才,中國是壓根沒有的。


當然,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慢慢發展,TG已經在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大規模的教育也在展開(其中大學的理工科尤其是重點。要知道,以前中國大 學的學生,主要是學文科、法律、金融等等,學理工科的人比列很少,當年那麽多人高喊實業救國,可就每年那麽點的理工科學生,救什麽國?)。錢學森也親自給 從各個高校選派的學生上課,開始教育人才(可以說,中國的航天人才都是他教育出來的,包括上麵的英米海龜、本節的蘇毛海龜、下節的土鱉,還調教出精通技術 的領導們)。等這一切差不多了才開始不也可以嗎?反正米蘇不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嗎?但這樣辦缺的是時間,而時間對於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西方的敵人早已經大喊對紅色中國實施核打擊了,第7艦隊就在台灣海峽,台灣的軍用機場上滿是米國的戰機),太祖不是說過麽,“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那隻能就是爭取外援了,中國將目光投向外部,那個國家合適呢?答案是隻有一個國家可以,那就是蘇聯(米國也可以,但它正在對中國封鎖)。中國其實從50年 就開始向蘇聯派出留學人員,來加快國家建設。53年開始就接收蘇聯的援建項目----大家耳熟能詳的156個項目(人類曆史上決無僅有的。赫禿子,你的功 勞大大的大,你一定是共諜---錯了,他本來就是土星共同體員,還是蘇共的頭頭)。

現在,航天事業也要向蘇聯求外援了。

1956年,蘇聯同意接收中國50名火箭專業留學生予以培訓,同意為中國提供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蘇聯仿製德國的V2導彈)。

1957年10月 15日,與蘇聯簽訂了新技術協定,即有名的“10月15日協定”。該協定規定,從1957年至1961年,蘇聯將供應中國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 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引進導彈的仿製工作,並提供導彈研製、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同時還增加中國火箭專業留學生的名額。還援建了北京戰略火箭生產總廠。(有 資料說還援建了一個,但我未查到是哪個廠)

航天領域的蘇毛海龜開始誕生了,他們作為中國航天金字塔的第3層出現了,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最主要代表人員(他們實在太多了,在這選最最主要的,主要是和火箭及地地導彈相關的人員,簡單介紹,信息來源官方介紹,為緊扣題目有所刪減,主要為他們前期的經曆和貢獻)吧:

丁衡高:
   195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機械係。任中科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7年到1961年在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光學學院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中國戰略導彈慣性技術奠基人之一。曾主持並參與突破慣性平台係統、儀表及器件的多項關鍵技術。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空氣軸承、三自由度氣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計。
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出任國防科工委主任--航天、核工業和其它裝備的上級主管。
說個8卦,其夫人是聶力中將,可能有人不清楚,但聶力的父親就沒人不知道了---聶榮臻元帥,兩彈一星的主管領導。

宋健:
1948年至1953年在山東膠東區黨委幹校、山東工業幹部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外語學院等院校學習,1953年至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包曼工學院炮兵係學習,研究生,斯科大學夜校攻讀數學力學係。
最有名也通常不為人知的是他曾領導和主持了中國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的研製(試驗彈打下了快200KM外發射的靶彈,這可是在70年代末)!!!控製論、係統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專家。
他是錢學森在工程控製方麵的衣缽傳人,80年代後修訂《工程控製論》,署名的就是錢學森和宋健。
此人為紅小鬼出身。後來出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一代傳奇人物呀。

劉紀原:
   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自動控製係導彈控製專業。
  我國運載火箭與戰略導彈控製技術專家、航天係統工程管理專家。為早期運載火箭控製係統綜合設計和試驗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參與了“兩彈一星”研製、“兩彈結合”試驗。在我國地地導彈采用和實現全慣性製導、改進遠程運載火箭控製係統可靠性等科研攻關中,功不可沒。
任過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國家航天局局長。
此人為烈士子女,讀的小學是延安保育小學。

王永誌: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係,1955年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1957年改學火箭與導彈設計專業。 1961年回國。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 號總指揮,運載火箭係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係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這個人對中國航天極其重要,他是錢學森之後的中國航天領軍人物。關於他和錢學森的關係,可以說,沒有錢學森,就沒有王永誌。王永誌出任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和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就是錢學森推薦的。具體的我們後麵就會看到。

李伯勇:
1957年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係。
參與仿製“1059”導彈(P2)、預研100噸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及研製“東風二號”發動機的備份發動機、主持研製長征係列火箭發動機(還記得前麵談到的牛X的長征係列火箭發動機嗎?)。先後擔任了火箭副總設計師、長征三號火箭總指揮等職務。
此人後來居然擔任過四川省省委副書記、副省長。(我是四川的,以此為記)

孫敬良:
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
回國後參與火箭的總體設計,不久又轉到了發動機研究所工作。先後參與了風暴一號火箭,長征三號火箭一、 二級,做出重大貢獻。主持研製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火箭等的研製。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不穩定的技術關鍵。
液體火箭發動機與運載火箭設計專家。

朱森元:
1949年至1952年在中央大學(後改為南京大學)航空係學習,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校研究生院獲副博士學位。
1961年至今,任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原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和研製工作,是我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1970年後,負責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

孫家棟:
1951年至1958年,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畢業時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
回國後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領導了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與中程導彈的研製試驗工作。1960年就任型號總體主任設計師。
此人後來主管衛星,在中國衛星方麵,輝煌到什麽程度?曾任東方紅一號、實踐一號、返回式遙感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東方紅二號、三號試驗通信衛星、資源一號 衛星、北鬥一號導航衛星、中星22號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現任繞月工程總設計師,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環境一號衛星和鑫諾二號大容量通信衛星工程的總設計 師。可以稱之為中國的衛星之父。當然,為什麽會是他,而他又能成功,這又要扯到錢學森了,因為是錢學森站在他的背後。這一點,我們在後麵就會看到。錢學森 真的是中國航天(不僅僅是火箭導彈)的靈魂。

於龍淮:
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學習,
1958年回國。仿製P2導彈的發動機。1961年,任東風二號發動機主任設計師。在1965年,從設計部調到研究院科技部。參與了很多型號工作,主要做指揮、計劃、生產、調度等工作。長二捆火箭的總指揮。可千萬不要小看他的工作。

這些蘇毛海龜,素質是相當的高,可以說絲豪不比前麵的那些英米海龜差,甚至還要強(畢竟是TG從全中國選拔出來的)。80年代末期,中國再次派人(還是選拔的優秀學生)到蘇聯留學,有一位就被派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一段時間後,教授找到她,說:50年代我

教的中國學生他們的各科成績都是5分,你怎麽隻有 4分?
還有,他們去蘇聯都是去的頂尖大學(如莫斯科航空學院,蘇/俄的主要航天成就基本都出自於它),專業對口的學習,而蘇聯的頂尖大學,教授非常厲害,如,總師們必須擔任學校的教授!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王永誌(前麵介紹了,他可是錢學森後的中國航空領軍

人物),在莫斯科航空學院最後一年學習時的導師是米申(科羅廖夫的第一副手和接班人,蘇聯第一代洲際導彈的設計師,聯盟飛船的總設計師,N1火箭的總設計師。說句題外話,包括在蘇/俄,很多人對米申不滿,對他的評價很低,其原因是米申主持的蘇聯登月計劃

失敗了。但作為科羅廖夫的副手和接班人,米申對的功勞是極大,水平不會比科羅廖夫外的俄國其他頂尖宇航專家差的,隻是時也命也,誰叫他負責登月,卻又無法壓製對手,也不能爭取到國家最高領導的絕對支持,結果N1居然沒有獲得試驗的撥款,米申隻好用實際發

射代替試驗,於是登月就失敗在N1華麗的接二連三爆炸上),畢業論文就是洲際導彈。
這些人物其實當年是幹活的中堅力量之一,由於加入航天晚,經曆少,開始一段時間是屈居於英米海龜之下,負責具體的技術工作(但也意味著他們將基礎打的極為紮實),於是,他們後來紛紛冒頭,在中國航天上開始無比絢麗的表現。

PS:
關於蘇聯為中國培養的人才,這是中國建國後科技發展的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對中國來說也是極其極其重要的。看一下相關紀錄吧(不同來源,因為向蘇聯派留學生這事有多個部門都在進行,至今沒有一個全麵統計):

第一階段是1950年至1953年,采取“嚴格選拔,寧少勿濫”的方針,共派遣1708名留學生。第二階段是1954年至1956年,采取“嚴格審查,爭 取多派”和“以理工科為重點兼顧全麵需要”的方針,共派遣5853名留學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學生4640名。另有進修教師135名、實習生 6802名。1958年,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學生”的方針,共派出1654名,其中研究生544名、大學生60名、進修教師176名、實習生 874名。 1957年規定研究生的條件必須是大學本科畢業且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以便在留學時真能看出問題,學到東西。第四階段是1959年至1965年,派遣留學 生數量很少。1960年後,每年派往蘇聯的留學生僅有數人至數十人。留學生回國後使中級科研隊伍有了較大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檔案處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國共派出留蘇學生7493人,其中包括大學生、研究生、進修教師、進修生、實習生和專科 生;69%的留學生學習工科專業,10.6%的學習理科,6.9%的學習農林,3.4%的學習醫學,3.2%的學習文科,1.7%的學習文化藝 術,1.6%的學習財經。
《中國教育製度通史》一書的說法是,1949年至1966年中國向20多個國家派出留學生10688人,其中留蘇學生有8213人;


有學者根據《中央批準國家科委黨組、教育部黨組、外交部黨組關於留學生工作會議的報告(1959年7月27日)》統計,1950年至1958年中國共派出 留學生16152人,學成歸國的有9074人 7778名去社會主義國家的留學大學生和研究生中學習工科的有5179名。
學者鄭竹園提供了更大的數據,並做了行業分類。他提供的數據表明,1950年到1960年,中國在蘇聯受教育的人數有38000人,技術人員有8000人,科學家有1300人,教師有1300人,學生有7500人,工人有20000人。

據蘇聯方麵的統計,1951年到1962年有 8000多名中國人在蘇聯學習生產技術,11000多名中國大學生和研究生在蘇聯的學校學習,蘇聯政府承擔了他們的一半學習費用。此外,通過科技合作係 統,1500名中國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學者去蘇聯了解科學技術的成就和生產經驗。
與蘇聯援建工業項目相關的留學針對性很強,就是要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建設起來,實現正常的生產和發展。蘇聯方麵相應的接待單位為這些項目培養了 各個層次和環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包括廠長、總工程師、工程師、車間主任、工段段長和工人,以及其他直接參加基建、設備安裝、投產準備等企業建設的工 作人員。比如,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有173名管理和技術人員在莫斯科的哈伊科夫拖拉機廠接受培訓。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的短期培訓審查也相對較鬆,人數很 多。


留學生的學習內容涵蓋工業、農業、軍事、地礦、水利、醫學、電信、鐵道、氣象等關係國計民生的所有方麵,主要是那個時期國家急需的、實踐性強的專業,包括 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固體物理、磁學、金屬學、半導體、燃燒理論、機械、動力學、聲學、電機製造、計算機、冶金等,旨在能夠馬上解決緊迫的問題。當時, 學習基礎理論的留學生比較少。一般說,各部門派遣的研究生和大學生考慮選擇三四年後急需的專業,而實習生與進修人員則選擇當時最急需的專業。

民國也有一批人留學海外(主要是歐、米、日等國,數量也不少),其中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米國返回的庚子賠款為中國培養的一批留學生,畢竟其中出現了一批 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在其中)。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這遠遠遠遠不夠(土鱉才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航天中也一樣,在本文下麵的部分我們就會看 到)!中國需要的最終目標是建設中國,而不僅僅是去證明我們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

中國向蘇聯派出的留學人員大多屬於工程技術領域,相比之下民國時期的留學生(官派占的比列我就不談了,還有相當多的克萊登大學畢業的,不過大家一般都華麗 的無視了)分布專業(國家當前急需的程度)和人員數量(不僅僅是要高水平科技人員,還要大量的中低級人員),加上兩個時期的土鱉數量對比,我們可以說,民 國時期中國建設不起來,無法成為一個工業化大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必然。但是,光有這些人,還是不夠的,這些人組成的金字塔中間層也還有很多空缺,更不要說還缺一個寬大的基礎。於是,中國航天的土鱉出現了。

土鱉們可以說早期一點都不出名(除了極個別極優秀的人),因為他們上麵有英米海龜和蘇毛海龜兩層,這兩層的海龜都是從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的,而當時中國的大 學水平相對於國外的好大學,相差太遠(雖然其中會有些歸國的大師任教,但相對於國外的一流大學而言,最起碼數量上是遠遠不如的,硬件設施條件更不用談 了),於是在相當長時間中他們一直被海龜們壓著,很難冒頭。除了衛星,那是因為中國真正決定開始搞衛星時,已無法派出留學人員了,而絕大部分海龜們此時已 在其它領域功成名就,加上也不是閑得沒事情做,自然不大會選擇這個新的任務。如孫家棟後來在衛星上極其有成就,可以說是中國的衛星之父,但當時他在導彈上 幹的很好,也不想改行,可錢學森把他叫過去,讓他改行搞衛星的。於是,我們就能看到早期的土鱉們,基本都是在衛星上冒頭的。

但土鱉的重要性可是一點都不低,所有的工作都是土鱉們具體完成,他們組成了從最低級的技術人員一直到中層技術領導。他們的數量相比上麵的海龜們可是多N倍,如:
國防部5院從開始組建,錢學森就從各個高校、各地選拔大學生到5院,到5院建立時,就有156名大學生了。在1960年蘇聯專家離開後,又立馬從全國選拔人員,導致5院一下從幾百人擴大到上萬人。

其實,土鱉才是決定中國航天的關鍵。


直到80年代,海龜們實在是已經太老了,而中國又有快20年沒有從米毛兩家獲得航天留學人員,於是土鱉們開始紛紛冒頭,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夜之間出現在航天 舞台上,開始他們絢麗的表演。而很難有人知道,他們為這一天已經等待了太久太久的時間。就是80年代冒頭的土鱉,大部分還是新的土鱉,最早的那一批土鱉, 大部分也太老了,得不到他們加入航天那天就開始夢寐以求的舞台。
而新的土鱉,看他們開始絢麗表演的年紀,我們會驚訝於他們的年輕,他們居然和當年的海龜們在航天大舞台上開始絢麗表演的年紀差不多,甚至還年輕,要知道, 這可不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初期了,而一般說來,向成熟發展的行業,年輕人是很難出頭的。他們表演的還不賴!我個人認為,這才代表中國在航天上能真正的獨立自 主了。

我們來看看他們(老的土鱉)中的最最主要代表人員(他們的資料太難查找了,畢竟名氣不如前麵的大。主要是火箭和地地導彈相關的人員,簡單介紹,信息來源官方介紹,為緊扣題目有所刪減)吧:

謝光選:
1942年,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
1957年3月,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出任第一研究院總體部五室主任、總體部副主任。1962年底,任東風二號導彈總體主任設計師。1977年後出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

王德臣:
1957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1962年3月任火箭總體部結構組組長。先後擔任遠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新型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劉竹生:
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導彈工程係,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強度研究所。
在中國第一代捆綁火箭“長二捆”中研究成功的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二號F”火箭係統總設計師。

張恩昭:
1960年從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動力係畢業,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設計部工作。
60年代後期獨立完成了我國第一台雙組元姿控發動機的總體設計。60年代末任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上麵級發動機研究室主任、主任設計師。60年代末開始任變推 力發動機的關鍵技術研製技術總負責人。70年代未80年代初,任長征四號火箭三級發動機主任設計師。任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90年代初,任中國 新一代重點型號液氧煤油發動機(長征5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主要負責人。

孫凝生:
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製係,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火箭控製專家,參加了我國幾乎一半以上火箭的研製發射工作。長二捆火箭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係統副總設計師。

邢球痕:
1957年哈軍工炮兵工程係固體火箭武器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工作。
1959年9月,作為組長承擔起固體火箭推進器的研製任務。
他可以說是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奠基人之一。基本上中國火箭導彈的固體發動機都和他有關。

李相榮:
1964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火箭專業,加入航天部門。
在“長征三號”的研製中有突出貢獻。先後擔任了長征四號A火箭副總設計師、長征二號丁火箭副總設計師、載人飛船921-3副總設計師,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總指揮。
PS:此人是朝鮮族,1941年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1942年隨父從國外歸來。這次棒子的羅老號,背後就有他的身影(傳聞是棒子找中國要求幫助---當 然是出錢的,中國派了他和另一個人去做技術支持---也可以說是去當太上皇,也因此羅老號的第二級發動機是在上海航天局生產---掙外快),不過由此也證 明,光一兩個頂尖專家對於航天這麽大的舞台也是沒用的。

王禮恒: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係火箭發動機專業畢業,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從事火箭發動機的研究。
長期從事導彈動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1965年後,任型號液體發動機總體工程組組長。70至80年代,他和同事們突破發動機的相關關鍵技術。1999-2002年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範士合:
1956年北京工業學院火炮專業畢業,入國防部五院工作。
任過長征三號火箭的第二任總設計師,

龍樂豪:
196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製專業,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總體設計部工作。
70年代任長征三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主持和參與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1986年與1989年先後任長征三號甲火箭副總設計師與總設計師,1991年任長征三號甲、乙、丙火箭總設計師與總指揮。

曾廣商:
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製係,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主持研製了用於彈道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推力矢量控製的16種伺服機構係統,以及百餘種適宜於集成化、整體化和機電一體化的伺服動力、控製、測量器件。將控製技術、火箭發動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融於一體,使我國推力矢量伺服控製技術推進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製技術主要開創者之一。

說實話,土鱉在航天這個大係統中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螺絲釘,就是幕後的英雄,他們在相當長時間中被海龜們的耀眼光芒所掩蓋。不過,任何大一點的工程都這 樣,耀眼的隻是站在上麵的極少數人。我當年在雷達廠的設計部門,30多個設計師中,耀眼風光的也就是那幾個總師。工程技術人員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千萬不要 埋怨,這是正常的----古今中外都如此,也是合理的-----工程項目客觀決定的。要耀眼風光,就努力吧,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學習總師們的領導能力, 學會和上級打交道,這樣才能最終站在那個位置。

在中國的航天中,還有一批土的掉渣(超過大家想象)的土鱉,他們沒有上過大學,有些還是土八路。可他們卻通過工作和學習,成長為航天的專家(任中、基層技術人員的就更多了)。
我們就來看他們中的最最最主要代表(他們的資料太難查找了,名氣比上麵的土鱉還差。選的是火箭和地地導彈相關的,簡單介紹,信息來源官方介紹,為緊扣題目有所刪減):

李占奎:
1952年中學畢業後被破例保送入航校。
   1958年,被選拔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從設計員升任為組長、副主任、主任、副總設計師。擔任過“長二捆”火箭副總設計師,1993年任長征二號丙火箭第三任總設計師。

這可是航天呀,這在其它國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這就活生生的存在中國航天中。
這樣土的掉渣的土鱉,當時在國防工業(其實民用工業也一樣)中其實是很常見。我在雷達廠工作時,就有幾個很老的總設計師是這樣的土鱉(有的是當工人讀夜校出身,有的是當兵出身),但他們的能力絕對不可小看。
這樣的事情,從一個側麵表明中國當時在各個方麵是如何的缺乏人才,中國的工業化之路(也包括航天)是多麽的艱難。


PS:
現在中國又有大批留學人員(數量高達數十萬近百萬,數量現在還在增加),其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回國了,在各個方麵起著重要作用,但他們已經不可能像他們的 前輩一樣輝煌了(相對同時期的對比),因為現在土鱉的水平相對於以前土鱉和海龜的差距(大家的中堅層,不談個別的,否則土鱉中也有牛X的一遝糊塗,在世界 上數一數二,海龜中也有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已經大為縮小了,但土鱉的數量太大了。真正內在支持、決定中國科技發展的,已經變成土鱉了,這才是中國成為大國,能向著超級大國邁進的關鍵因數(我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變成)。

量變導致質變,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