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侵華日軍的軍銜、編製、各方麵軍及投降。(請記住侵略者的名字)

(2009-08-23 11:09:08) 下一個
軍銜: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
 
編製:
日軍一般以師團為大的編製: 
指揮官為: 中將 統11340人 (被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陸軍中將死於黃土嶺戰役)轄: 
步兵2個旅團、炮兵1個聯隊、騎兵1個聯隊、輜重1個大隊、彈藥縱列1個大隊、軍樂隊;戰時:增加大小橋梁縱列各1個大隊、野戰衛生部 
2、旅團編製: 
指揮官為: 少將 統5690人 轄: 
2—4個聯隊,包括騎、工、炮及其他兵種 
3、人員計算: 
(一)分隊: 
(二)小隊:(排)三至四個分隊;騎兵為50人;步兵為70人;指揮官為:中、少尉 (還記得豬頭小隊長嗎?排長而已)
(三)中隊:(連)三至四個小隊;騎兵為150—200人;步兵為210—280人;210人為:大尉指揮官 
(四)大隊:(營)二至四個中隊;騎兵為300—600人、400—800人;步兵為420—840人、560—1120人;630人為中佐、少佐指揮官 
(五)聯隊:(團)三個大隊;騎兵為900—1800人、1200—2400人;步兵為1200—2400人、1680—3360人;1890人為大佐指揮官(《亮劍》中經常出現的日軍編製,相當於一個團)
 
方麵軍:
 一.台灣地區的日軍。1805年中日戰爭後,日本侵占了台灣地區,後建立起日本台灣總督府和日本台灣軍。日本總督多兼台灣軍司令官,曾任總督的有樺日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長穀清川、安滕利吉等。其台灣軍的規模約有1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用以鎮壓台灣從民的反抗,維持其殖民統治。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台灣軍曾抽調兵力參加侵華戰爭,如進攻武漢的波田支隊和1939年底在欽州灣登陸的鹽田旅團就下日軍台灣軍的部隊。 

1942年後隨著日本各條戰線局勢的惡化,日軍在台灣地區也大肆擴充軍隊,至1945年組成由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由安滕利吉中將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麵軍,共約19萬人,負責台灣地區的防務。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灣軍司令官在台北向中國接收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將軍投降,被日本帝國主義霸占50年之久的台灣寶島才歸還給中國政府管轄。 

二.東北地區日軍。日本帝國主義勢力自1895年甲午戰爭後,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爭後逐步侵入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帝國主義在其控製的中國大連成立了關東州,並於1919年組建日本關東軍,開始正式在中國東北布署軍隊。初期這支由南滿鐵路護路部隊編成的軍隊隻數千人,後又形成由日軍各主力師團輪流調至中國東北,擔任關東軍部隊的規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控製了中國東北地區,其扶植下的偽滿洲國也隨即成立。作為東北地區的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誌為集日本關東州長官、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三位一體”的極權人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將中國東北地區逐步變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關東軍建製逐步擴大,並建立了大量特務、情報機構和稱為國境守備隊的武裝部隊。由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中國東北地區變成其發展大帝國霸業,將來與蘇美英爭一雌雄的堅實基地,更對關東軍的發展以種種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陸軍中最強大、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戰略集團。它擁有完備的基礎軍火工廠、訓練基地及龐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和邊境工事體係,日軍所公有的坦克部隊、臼炮部隊、火焰噴射器部隊及細菌戰部隊都在關東軍編製內,就連該部的的給養服裝標準也高於日本陸軍其它部隊。如此優勢,加之“天高皇帝遠”,日本關東軍常常嬌橫無比,自行其是,在許多重大軍政、邊界等問題上無視當時日本當局的約束,引起多次軍事衝突,成為日本當時存在的“下克上”現象的典型,也使得許多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官樂於到關東軍內服役,以圖“建功立業”。由於關東軍的裝備最為精良,又是對外擴張的基本力量和戰略總預備隊,故曾在當時被喻為“皇軍之花”。 

1941年7月,關東軍舉行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此時關東軍實力已達極盛,轄有16個師團及大量邊境守備部隊和特種兵部隊,全軍近100餘萬人。後因日軍在南洋戰場接連失利,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致使其實力不斷下降。轉至1945年夏,為對蘇聯的進攻作好準備,關東軍再度擴展到3個方麵軍,計約96萬餘人。1945年8月8日,用當時歐洲戰場最新式武器和裝備武裝起來的13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中國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攻,迅速殲滅其主力;9月5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率部向蘇聯紅軍投降,日本關東軍從此徹底消亡。日本關東軍的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將、河合操中將、尾野實信中將、白川義則中將、村岡長太郎中將、菱刈隆中將、本莊繁中將、武滕信義大將、植田謙吉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山田乙三大將。 

三.華北地區日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在其原華北駐屯軍的基礎上大舉增兵華北。8月31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在華來成立華北方麵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統一指揮沿平漢線和津浦線向南推進的以香月清司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一軍和以西尾壽造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軍。1938年3月,日軍大本營將自中國熱河方向攻入察哈爾省及綏遠的關東軍部隊脫離原指揮建製,組成蒙疆駐屯軍司令部,先由日軍大本營直轄,後劃給日軍華北方麵軍指揮。至1938年春未,日軍華北方麵軍占領了中國綏、察、晉、冀、魯、豫、蘇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爾後該方麵軍大致控製範圍,第一軍調至山西太原,第二軍進至山東濟南。1938年夏,第二軍的番號轉給進攻武漢的日軍華中派遣軍,濟南地區的日軍改稱第十二軍。1944年春,第十二軍番號又轉給準備參加“一號作戰”進攻河南黃河南岸的由北方方麵軍抽調組成的突擊兵團。濟南地區的日軍又改稱第四十三軍。 

至1945年夏,日軍華北方麵軍共轄在太原的第一軍,在張家口的蒙疆駐屯軍,在鄭州的第十二軍和在濟南的第四十三軍。華北方麵軍的曆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杉山元大將、多田峻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大將和根本博中將。1945年10月10日,華北方麵軍司令部及部分兵員共12.7萬人在北平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投降,該方麵軍在綏遠、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也分別向中國第十二戰區、第二戰區、第一戰區等部投降。 

四.華中地區日軍。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爆發,日本在其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基礎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軍隊。8月15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成立以鬆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軍。後因上海戰事膠著不下,日軍大本營於10月21日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軍,並於11月5日在杭州灣登陸,包抄上海戰區。11月7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成立以鬆井石根(南京大屠殺之首惡)為大將為司令官的華中方麵軍,以統一指揮日軍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 

1938年2月18日,日軍大本營為準備進攻武漢成立了以鈿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的華中派遣軍,並下令解散華中方麵軍及上海派遣軍、第十軍,改由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占領京滬杭、蘇、浙、皖的全部華中日軍。1938年6月起,日軍華中派遣軍指揮第二軍、第十一軍沿長江兩岸及大別山區進攻武漢。1938年10月25日日軍侵占武漢後,以岡村寧次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一軍的7個師團占據武漢外圍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區。 

1939年9月23日,日軍大本營為統一指揮在中國關內各地的日軍,配合汪精衛籌建偽政權的活動,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壽造大將為司令官的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統一指揮日軍華北方麵軍及所有在是中關內的部隊。與此同時,日軍華中派遣軍撤銷,在江浙地區成立了軍司令部設在上海的以西尾壽造大將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軍。1944年7月31日,日軍大本營為準備“一號作戰”華中攻勢,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關東軍調來番號的第二十軍,並在武漢成立第六方麵軍,統一指揮兩湖地區的第十一軍和第十二軍,在漢口留守的第三十四軍和兩廣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及香港占領地日軍,以準備參加“一號作戰”中的湘桂戰役。至1945年夏,日軍第六方麵軍管轄第十一軍、第二十軍、第三十四軍,控製中國鄂、湘、皖、贛等部分地區。日軍第三軍仍駐上海,日軍第六軍駐在杭州,控製江、浙、皖部分地區。日軍第十一軍曆任司令官是岡村寧次中將、園部和一郎中將、阿南惟幾中將、橫山勇中將、上月良夫中將;日軍第十三軍曆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澤田茂中將、永津佐比季中將、鬆井太久郎中將。日軍第六方麵軍隻有兩任司令官,即岡村寧次大將岡部直三郎大將。1945年9月18日,日軍第六方麵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在武漢向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軍第十三軍司令官鬆井太久郎第六軍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國第三方麵軍總司令官湯恩伯投降。 

五.華南地區日軍。1938年10月中旬,日軍大本營為配合日軍華中派遣軍對武漢的攻勢,並逐步切斷中國政府從港澳地區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莊幹郎中將為軍司令官的的第二十一軍,並在中國廣東大亞灣地區登陸,很快占領廣州,控製了兩廣部分地區。1940年日軍向越南進軍時,第二十一軍和番號撤銷,成立日軍華南方麵軍。1941年為準備太平洋戰爭,華南方麵軍撤銷,在廣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軍,占領中國廣東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率其在中國廣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地區的日軍共8.3萬人,在廣州向中國陸軍第二方麵軍總司令張發奎投降。 

六.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此係1939年9月23日,由日軍大本營下組建的指揮中國關內戰場上所有日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其目的是擺脫過去由日軍大本營遠離戰地分別直接指揮各軍經常造成失誤的窘狀,希望協調指揮中國關內各戰場的所有日軍,加快軍事征服進程;並配合中國各地偽政權等合流,組成統一偽政權的所謂“和平”攻勢。至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麵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麵軍,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麵艦隊。日軍中國派遣軍曆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鈿俊六大將、岡村寧次大將。1945年9月9日上午10時,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軍中國派遣軍等部隊向中國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軍中國方麵艦隊。日本海軍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就在中國上海、青島等地駐有艦隊。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抽調在上海的第三艦隊、在青島的第四艦隊及其他艦隻,組成中國方麵艦隊,支援其陸軍登陸作戰,運輸物資。海軍航空兵部隊曾多次參與轟炸中國各大城市,並在上海、青島、廈門、香港建立據點,對中國沿海實施封鎖。其曆任艦隊司令官為長穀川清中將、古賀峰一中將、福田良三中將。1945年9月,日本海軍中國方麵艦隊共3.9萬餘名官兵向中國政府繳械投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