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鮮戰爭爆發前的南北政府誰更合法?
在20世紀初朝鮮被日本吞並後,不願做亡國奴的朝鮮人可分為3部分,一部分流亡中國,並得到當時中國政府的同情和支持,組成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金九為代表,在抗日時期暗殺過日本將軍,並組織過以宣傳為主的朝鮮義勇軍。第二部分流亡美國做寓公,也在美國做過宣傳抗日的工作,以李乘晚為代表,第三部分是堅持在朝鮮和東北做抗日活動的人士,其中武裝鬥爭能堅持到1945年的就剩下以金日成為代表的共產黨了。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將朝鮮按“三八”線一分為二,金日成隨著蘇聯紅軍進入北朝鮮,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員和美國人熟悉的李乘晚隨美國軍隊來到南朝鮮。當時美蘇已經開始對立,美國更是把蘇聯和共產主義當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對手,因此美國壓倒一切的思想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反對共產主義。當時美國的朝鮮占領軍司令霍奇曾組織過漢城市政委員會的自由選舉,但國外回來的人由於沒有民意基礎而大多落選,而堅持在本地抗日的左翼人士獲勝(還不算共產黨)。結果嚇壞了霍奇,最後他使選舉作廢(這可不是我編的,有曆史記錄)。並且還拒絕了北朝鮮金日成呼籲的全國選舉。在這期間,被稱為大韓民國獨立之父的金九被暗殺,當時以及至今人們普遍懷疑是李乘晚所為,但無確鑿證據。最後,美國支持李乘晚建立了正式的大韓民國政權,隨之,蘇聯也支持金日成建立朝鮮政權。李乘晚由於沒有民意及幹部基礎,隻得大量留用日本占領時期為日本服務的軍政人員,引起人民的反對,政權始終處於混亂狀態。而北方政權由中國東北及蘇聯回國的共產黨組成,有一整套的政策和幹部隊伍,所以政權很快穩定,但由於立刻采用了社會主義製度,造成當時的中產階級大量南逃。
所以說,北朝鮮是由始終堅持抗日的人員組成,由於采用了社會主義製度,結果得到多數中下層人民支持,少數人反對。南朝鮮最高層是美國回來的李乘晚,沒有自己的幹部,又排擠了中國回去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員,隻能依靠當年為日本服務的偽職人員,人民怨聲載道。
2、朝鮮戰爭是誰打的第一槍?
要是問1950年6月是誰打的第一槍,現在已經很明確了,是北朝鮮。但南北兩朝鮮自建立之初開始,“三八線”上就槍聲不斷。在兩個朝鮮建國之初,北朝鮮900萬人,南朝鮮2000萬人。北朝鮮回國的骨幹不過數千人,一切要自己從頭做起(當然有蘇聯的支持),而南朝鮮是依靠了日本留下的政權機構和警備隊(也有美國的大力支持),很快建立起10萬人的隊伍。所以開始南強北弱,金日成大呼和平,但南方咄咄逼人。但北方共產黨的工作效率遠高於南方,蘇聯全力支援,特別是中國革命勝利後,又送回了久經戰陣的4個師力量的武裝部隊。美國對南方的支持有點三心二意,南方自己內爭不斷,結果北方的力量超過了南方。
南北朝鮮本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現在被分成兩個政權,所以雙方都要吃掉對方,並沒有什麽必要去爭論誰放第一槍,就看是誰先準備好了。結果,北方先準備好了。
3、美國為什麽要介入朝鮮?
當時冷戰已經開始,中國陷入共產主義陣營已經讓美國惱火。美國的思維一向比較直接,他把世上所有的衝突都看作是共產主義和他所代表的自由世界之間的衝突。朝鮮槍聲一響,美國立刻認為是共產主義開始武力擴張了,如果失去了南朝鮮,接下來就是日本,然後也許就輪到美國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介入朝鮮戰爭,同時把台灣國民黨列入保護圈,從而激怒了中國共產黨。
4、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要介入朝鮮?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建立起全國政權。先不講意識形態的問題,就曆史來說,對任何一個中國政府來說,朝鮮都是不可缺少的戰略緩衝。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就支持朝鮮半島北方的新羅對抗日本支持的位於朝鮮半島南方的百濟,明朝又兩次抗倭援朝,清朝末年援朝失敗的後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如今美國首先介入了台灣海峽,所以對中國來說介入朝鮮才是正常的,不介入反而是不正常的。美國人自己也說,如果有敵對勢力入侵墨西哥,美國在5分鍾之內就會決定出兵。
5、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由於美國人對中國的蔑視,雖然美國也認為中國有能力組織起援朝的隊伍,但決不相信中國敢於援朝,所以隊伍四處冒進。中國雖然已經決心援朝,但對美軍實力也不清,有所顧忌。經過第一次交手,打垮了南朝鮮幾個團,美軍一個營,摸清了美軍的戰力,樹立了自己的信心,戰果不大,意義重大。而美國隻是認為中國雖然參戰,但實力不夠,“不是一支不可辱的隊伍”(麥克阿瑟語)。
6、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由於第一次戰役後美國沒有搞清中國軍隊的實力,認為在麵對麵的戰鬥中中國軍隊不可能是美軍的對手,所以繼續分兵冒進,結果大敗。在這次戰役中,以“四野”為主的西線獲得全勝,三麵包圍了美軍,但美軍在損失了大量人員裝備後,成建製地逃出了包圍,這點大家沒有異議。有異議的是東線,有人說以“三野”為主的東線在包圍了美軍後,自身損失慘重,而美軍最後衝破包圍,攜帶裝備和人員揚長而去,是中國軍隊的失敗。其實這隻說到其一,沒說到其二。當時在東線,中國軍隊缺衣少穿,還沒有重武器,但仍然毅然發起進攻,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其意義如下:中國士兵排山倒海、奮不顧身的衝擊,徹底扭轉了美國對中國軍隊的蔑視,頓生敬畏。其“北極熊團”的被殲,使得美軍充分高估了中國軍隊的攻擊能力,從此,美軍一發現其側後有中國軍隊出現,就立刻撒腿就跑。在第二次戰役後,美軍從低估中國軍隊發展到高估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從清川江到“三八”線,西線美軍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向後狂奔了200多公裏,東線的10多萬美軍也在隻有少數中國軍隊逼近的情況下,銷毀了大量物資倉皇下海逃去。其實如果美軍憑實力節節抵抗,步步後撤的話,中國軍隊要打到“三八線”還不知要那年那月。戰役後,東線9兵團足足休整了5個月才重新投入戰鬥,很多戰鬥骨幹在嚴寒中失去了戰鬥力,但他們的對手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也是過了3個月才重新投入前線。冰天雪地中的中國軍隊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2個月的戰爭主動權。
7、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二次戰役”後,中國軍隊不戰而抵“三八”線,戰力疲乏,彭德懷從自己實際出發,要求先休整再過“三八”線,當時國際上紛紛要求中國軍隊不過線,但毛澤東認為此時停下是示弱的表現。“當初我們叫你美國停,你一步就跨過來了;現在你敗了,又想叫我停我就停?”毛澤東豈是肯示弱的人?於是要求彭德懷必須立刻過“三八”,過去了再休整,哪怕過去一步都行。於是已經不停征戰了2個多月的誌願軍將士又繼續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衝擊。出乎我們自己意外的是,美軍為我“二次戰役”的餘威所懾,一觸即潰。本來1個營的美軍需要2個團的我軍才能殲滅,但如今被我兩個連的隊伍一衝就垮,美軍又不戰而放棄了漢城,一直退到了“三七”線才穩住腳。雖然我們的很多高級將領認為美軍是故意後退,引誘我冒進攻擊,但沒有一個美軍高級將領承認他們有誘敵深入的戰略。第三次戰役在軍事上收獲不多,但在政治意義上收獲重大:近代中國軍隊唯一的一次攻進了一個外國的首都。
8、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三次戰役”的輕鬆勝利,使得毛澤東開始高估自己,要求彭德懷繼續進攻,此時彭德懷知道中國軍隊現在真的是“強弩之末”,於是直闖中南海陳情,毛澤東也不愧為英明領袖,立刻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意見,同意了彭德懷的意見。此時彭德懷犯了一個小錯誤,沒估計到美軍會很快反攻。沒想到美軍在更換了統帥後,新任司令李奇微重整了軍紀士氣,立刻發動了反攻。在“四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取得了“橫城反擊戰”的勝利,但隻是戰術上的勝利,但在隨後的“砥平裏圍攻戰”中沒有達到目的。李奇微從“三次戰役”後總結出我攻擊的時間隻能維持7天,又從“砥平裏圍攻戰”看出了我軍的攻擊能力不強,從此真正認識了中國軍隊的能力和缺陷。美國還把“砥平裏圍攻戰”看作是朝鮮戰爭的又一個轉折點而大肆紀念。其實中國軍隊的能力缺陷的暴露是遲早的事情,在“四次戰役”中,中國軍隊的能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中國士兵盡管依然奮不顧身地戰鬥,但也隻能且戰且退。“四次戰役”中中國軍隊犯了點小錯,但總的來說是由於綜合實力不濟,不得不吐出了“三次戰役”吞下但不能消化的肥肉,逐步退回到“三八線”。但中國士兵的拚死阻擊,也讓美軍心理十分忌憚,隻敢小心漸進,而且不敢輕言勝利。
9、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中國軍隊盡管退回到“三八線”,但受“三次戰役”影響,依然輕視美軍的戰鬥力,隨著國內19兵團、3兵團的來到和9兵團戰鬥力的恢複,又發起了“五次戰役”,仍然希望像“三次戰役”那樣一口氣推進。但此時的美軍已經不再一觸即潰了,而是節節抗擊、步步後退。中國軍隊經過2個階段的反攻,雖然大量殲滅了敵人,但都沒達到最初的戰略上的目的。在消耗完作戰物資後,中國軍隊又開始了例行的後撤休整。但此刻,彭德懷犯了個不該犯的比較大的錯誤,就是沒有精密地組織後退的行動,而是要各兵團自行組織後撤。結果各部隊各行其事,缺乏協調。而已經掌握了中國軍隊特點的美軍乘勢發動了“箝入式”的反攻。突破從西邊開始,朝鮮人民軍一軍團首先抵擋不住衝擊,開始後退,影響到了19兵團的65軍,65軍沒有完成兵團交給的阻擊任務,提前撤出了陣地,連帶著63軍也開始後退。63軍在後撤時由於通訊手段的落後,沒有通知到東邊的60軍,在西邊,3兵團司令部電台被炸,失去指揮,12軍陣地又被突破,又影響到15軍,15軍見形勢不好,自行決定後撤,但沒有通知西邊的60軍,結果造成60軍180師孤軍突出。同時,第二階段擔任反擊的9兵團27軍及配屬的12軍部隊也被截斷。被截斷的27軍先就地擋住了美軍的正麵進攻,然後機動靈活地重新選擇了後撤路線,擺脫了危機。但60軍180師由於軍師領導的指揮失誤,造成了重大損失。最後陣線由63軍,15軍,20軍,??後敗,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國士兵的被俘人員中,80%是“五次戰役”被俘的,其中3兵團又占3分之2,其中180師的被俘人員又占3兵團的3分之2。“箝入式”的反攻也不是美軍的特長,參與反攻的“特遣隊”人數不多,不敢近戰夜戰,很多地方靠火力封鎖,使得很多我軍趁夜脫險。彭德懷元帥的用兵特點是,越是在艱難險阻的條件下越能顯示出英雄本色;反而在有的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為敵人所趁。曆史上有好幾次這樣的情況發生了。
通過“五次戰役”,中國認識到靠現有的實力是無法把美國人趕下海的,於是戰爭的目標轉變為保持戰前狀態。而美國也不希望繼續陷在朝鮮,因此談判有了共同的語言,2年的“停戰談判”拉開了帷幕。
10、“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何在?
“五次戰役”後,中國軍隊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認識到在目前的後勤裝備下就算發動反攻也不能鞏固所得成果,於是放棄了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開始一方麵在前沿固守,一方麵大力改善後勤和裝備。蘇式武器也是在這時候開始才大量裝備部隊。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裏,中國軍隊隻是發動過戰術反擊,沒有發動過戰役反攻。但美軍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依靠絕對優勢的火力步步緊逼。中朝軍隊奮勇抗擊,朝鮮人民軍還打出了“血嶺”,“傷心嶺”這樣的戰例,使得美軍每進一步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李奇微歎息:按這樣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達鴨綠江。這句話裏有2個含義,一是說明了美軍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另一方麵也看出美軍還是緩慢地向前推進的,“血嶺”,“傷心嶺”最後都落入了美軍之手。慘重的看不到勝利的損失使得美國的政治家們迫切希望早日從朝鮮脫身,越來越不鼓勵前線士兵用鮮血去換來荒無人煙的山頭,但美國軍人的榮譽感使得前線美軍將領還是希望用武力奪取徹底的勝利。於是,當時的美軍前線指揮官範弗裏特提交了一份大規模進攻的計劃,被上級否決。範弗裏特不肯死心,經過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較小的計劃――用兩個營的兵力花5天時間進攻上甘嶺。假如計劃得逞,再提出下一個計劃。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慘敗,而中國打出了一個“千歲軍”――15軍,還打出了一個“上甘嶺精神”。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嶺戰役”說成是我軍生死悠關的一戰,其實是誇大了。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是它的大門,而五聖山的確是不可放棄的戰略要地,但五聖山要比上甘嶺高一倍多,在五聖山和上甘嶺之間還有好幾座山,即使我方丟失了上甘嶺,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堅守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就是中國軍隊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陣地。美軍從此死了打到鴨綠江的心,再也不發動營以上的大規模進攻了。在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範弗裏特在自己離任回國前又進行了最後一次試探,以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我一個排固守的“丁字山陣地”。美軍在類似的高地上舉行了7次演習,製訂了完美的陸空聯合作戰計劃,邀請了有關高級軍官和記者旁觀,但在一天的進攻中連我陣地的邊都沒碰到,就被我軍輕鬆地打了下去。從此美軍再沒發動過任何主動進攻。
11、“金城反擊戰”的意義如何?
經過一年的休整裝備,中國軍隊的火力裝備和後勤供應都大大改善。為了配合停戰談判,於1953年5月和7月發動了兩次大規模反攻,目標是南朝鮮軍隊。南朝鮮軍隊經過3年整頓戰力和美軍也相差不遠了,這在半年前的“上甘嶺戰役”中已經可以看出了,但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中被擊潰。現實已經證明,中國軍隊不但“守必固”,而且“攻必克”。停戰後美軍司令克拉克說了句廣為流傳的話:美國第一次沒有戰勝。其實他後麵還有一句:我們的敵人比過去更強大了。
12、最後的停戰分界線是北朝鮮吃虧了嗎?
最後的停戰分界線確定後,在“三八線”以北的由美軍占領的原北朝鮮的土地是“三八線”以南的由朝鮮人民軍占領的原南朝鮮土地的兩倍。因此有人說,是北朝鮮吃虧了。但要從土地的質量上來看,是北朝鮮大大便宜了。朝鮮西麵是平原,東麵是高山。對於韓國首都漢城來說,西麵的平原無險可守,隻能依江防守,但如果東麵的高山丟失,被敵人迂回,那漢城就是死地。所以戰爭中中美兩軍在漢城的一進一出,城中都沒有戰鬥。對韓國來說,隻有在東麵盡可能地向北推進,占領更多的高山,才能更好地保衛漢城,拿句圍棋術語叫“生死劫”,必爭不可,所以美軍在東麵拚死進攻。但對北朝鮮來說,東麵的高山占得多,可以威脅漢城,占的少,丟下的也不過是荒山野嶺,而自己的一方是一座高山連著一座高山,對自己來說,爭山頭是“無憂劫”。但朝鮮占領的原南方的領土有古都開城,有漁業資源豐富的翁津半島和便於農耕的平原地區,在質量上是大大便宜的。
13、“朝鮮戰爭”後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
1840年後的中國成了無可爭議的“東亞病夫”,被西方人所蔑視。1930年前的中國人在美國的地位比黑人還低,1931年“九一八”後正直的美國人開始同情中國人,“太平洋戰爭”後美國人承認了中國的盟友地位,這個盟友是龐大的,但又是虛弱的。“二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但遭到蘇聯和英國的反對。“二戰”後,在美國人的心中,中國人民是善良的,勤勞的,但又是虛弱的,是需要美國保護的國家,所以當共產黨在1949年勝利後,美國國內居然在討論“是誰失掉了中國?”這個問題。朝鮮爆發戰爭後,美國基本上把中國的因素忽略不計,一方麵認為中國不可能介入,另一方麵也認為就算介入也沒什麽影響。當時大多數的美國人認為,隻會開餐館、開洗衣店的中國人一看到美國士兵的軍服就會向後跑,結果在“二次戰役”中被悶頭一棒,聞風喪膽,最後直到停戰協定簽定也沒撈到什麽便宜。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人。1952年以後,美國國內各個州才在法律上廢除了歧視華人的規定。而讓美國在戰場上難堪的共產黨中國成了比蘇聯還壞的“惡魔”,美國在一切領域圍堵中國,甚至美國的外交官在外交場合見到中國外交官都視而不見,以此來表示他們的惱怒。
十年後,越南戰爭又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對美國來說,噩夢開始了。戰場上的美國士兵把中國顧問訓練出來的越南士兵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陸軍士兵”,在明知中國的後勤部隊進入越南的情況下,美國空軍不敢轟炸中越邊界,陸軍不敢過“17度線”。一個美軍旅長在他的《一個美國人在越南戰爭中》一書中提到,一次戰鬥後發現了一具身材高大、皮膚較白的越軍軍官屍體,有人懷疑是中國顧問的屍體,這情報被當作絕密情報逐級上報,被嚴令不得泄露,不得再提起,深怕傳播出去後會影響美國的軍心民氣。這時的美國人才認識到中國不但不能輕視,而且不能忽視,於是才有了得到90%美國人擁護的尼克鬆訪問中國。
14、50年後的今天,還需要再來一次“抗美援朝”嗎?
在美國“一極獨大”的今天,對毫無威脅的古巴仍然繼續封鎖,和已經與中國反目成仇的越南改善了關係,惟獨對朝鮮步步緊逼。網上有不少譴責朝鮮的文章,但現實是:朝鮮會主動進攻日本,美國嗎?朝鮮就算有了核武器,會扔向韓國嗎?現在是朝鮮一再要求簽定互不侵犯條約而被美國拒絕,美國甚至口頭上都不肯承偌不首先進攻朝鮮,責任在誰還不清楚嗎?美國希望保持各種壓力促使朝鮮崩潰。而朝鮮想利用“核武器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外憂。以便集中精力對付內患。中國不能容忍敵對勢力再一次逼近邊境,這道理和50年前沒兩樣。我想,隻有在遇到朝鮮像東德那樣被從內部和平顛覆、主動投向南方這樣的情況才不便幹涉,除此以外的任何情況下“抗美援朝”都是不可避免的選擇。當然方法有很多種,但我國越是旗幟鮮明地支持朝鮮,事態越不會擴大;如果態度仍然是含含糊糊的,戰爭爆發的危險反而越大。中國不僅僅是為了友誼、更重要的是為了利益才應該這樣做。
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使得中國自大唐以來又一次揚威於世界,其意義是不可置疑的。但詆毀我們英勇戰士之聲至今不斷。日本把侵略戰爭中的戰犯放進靖國神社供奉,德國也把參加“二戰”的普通老兵看做是為國盡忠,而把當年“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奮戰、為國犧牲的戰士稱為“炮灰”的那些人,他們還能算是“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