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海戰術”的前世今生與雙重標準

(2009-03-04 13:30:39) 下一個

學術就要嚴謹,最近看見滿大街的蔣粉共粉都在討論一個名字——“人海戰術”,那麽,什麽是人海戰術呢?這個問題要從一篇文章說起——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不錯,正是偉大的毛主席的著作,其中“……不敬師長,共產公妻,人海戰術,總之是一群青麵獠牙,十惡不赦的人。”就記載了人海戰術這個詞,可見在當時毛主席的對手就在用人海戰術汙蔑共產黨了。那麽好,我們先來看下人海戰術的定義——什麽是人海戰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人海戰術並不是個專業的軍事名詞。在戰略上,如果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應該叫集中兵力,這個早在孫子兵法中已有記載,這裏不再敘述。另外一種就是步兵密集隊形衝鋒,這個就是人海戰術的由來。那麽步兵密集隊形是怎麽來的呢?這個要追溯的羅馬時代——

密集陣。在古羅馬時代,和之前的亞曆山大大帝都使用過一種重步兵方陣——密集陣。密集排列的步兵手持盾牌長矛,短劍衝擊對方陣線。當時的波斯,高爐,日爾曼人都是些沒有紀律的部隊,在這樣的方陣衝擊下往往一擊而潰。羅馬帝國憑借這個戰術橫掃歐亞,把地中海變成了羅馬內陸湖。而在中國,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戰術,為什麽呢?因為中國的弓弩製造技術十分發達,這樣的密集陣在弓箭的打擊下和送死無異,後來的羅馬軍團在日爾曼森林也享受到了這個待遇,在有效的火力打擊下,密集隊形是增加傷亡的有效途徑。但是為了對付騎兵,步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密集隊形。隨著火藥的發明,大炮的應用,線形步兵隊形開始發展,人海戰術還有效嗎?這裏有必要提下拯救步兵密集隊形的人。

拿破侖,這位以炮兵見長的統帥改進了當時橫隊衝擊的戰術,變為縱隊衝擊,也就是在正麵盡可能多的投入兵力,炮火掩護後一次突擊往往就能衝破反法聯盟的陣線,憑借著這幾把刷子,科西嘉矮子橫掃歐洲大陸,一直打到了莫斯科。在火器時代,人海戰術又找回了他的青春,每個統帥都想著如何在第一時間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決戰,在戰鬥中一舉擊潰敵軍。19世紀,普魯士一代軍事巨匠大毛奇組建了他的總參謀部,普魯士全境都以鐵路為核心部署軍事力量,集中兵力,密集衝擊,戰爭的奇正之變似乎已經走到盡頭,剩下的僅僅是參謀的計算和鐵路的運輸能力之爭。但是有一個工匠打破了這一切,他就是——

馬克芯,機槍改變了一切,把騎兵徹底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在過去嚐到人海戰術甜頭的法國公雞根本不願意相信一個小小的武器可以改變戰爭的麵貌。而他們的學生日本更是死守這一金科玉律,這裏要提到一個人,日本陸軍乃木西典大將。正是他首創了日軍“肉彈攻擊”的戰術,旅順戰役,日軍攻擊竟日,傷亡5萬,激烈時候平均每天陣亡3000人,俄軍陣地前的日軍屍體堆積如山,俄軍工事內的人員不得不戴上樟腦口罩才能繼續作戰。誰知這個生產了數萬寡婦的勁男不僅沒有對官,反而加官晉爵,估計是上帝也覺得他很有功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方國家更是把人海戰術發揮到了及至,1916年7月1日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了。英軍在15英裏寬的正麵上以12個師發起進攻,另以7 個師作為預備隊。英軍分幾個波次實施攻擊,“每個波次的士兵幾乎都是肩並肩地排成整齊的隊列”,“斜舉著步槍,步履緩慢地……”行進,其結果是一場大屠殺,一天之中英軍有6 萬人陣亡、受傷、被俘和失蹤!一天損失6萬人!這就是著名的“血的一天”。如果說二戰中還有采取“人海戰術”的國家,那就是日本。早在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采取過“人海戰術”,在攻擊203高地時損失了1.7萬人,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愚蠢、愚昧的日軍更是把“人海戰術”發揮到極致。如在瓜島爭奪戰中圍繞“亨德森機場”的一係列爭奪戰,日本陸軍除了愚蠢的衝鋒幾乎毫無戰術可言。1944年6 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那一天,法國奧馬哈海灘德軍戰壕中的20歲德軍士兵海恩?塞弗羅創造了一項驚人紀錄:在他藏身的WN62碉堡前,共有4184名美國士兵中彈倒下,而其中至少一半死亡人數都應該由塞弗羅一人的機關槍來負責。這不就是美軍一次標準的“人海戰術”嗎?在海恩?塞弗羅9個小時的射殺過程中,美軍為什麽不組織有效的火力壓製,任由其士兵暴露在彈雨下?由此可見,西方國家的人海戰術真是曆史悠久,成果顯著,難怪他們經常把人海戰術掛在嘴邊,自己經常用的東西,能不熟悉麽?說了這麽多資本主義的事,讓我們看看解放軍的人海戰術。

解放軍步兵衝擊戰術是:以班組為單位,相隔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要求就是一顆迫擊炮炮彈不能同時炸倒兩個班或組來確定的。這就形成小密集、大分散的戰鬥隊形。看到這個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小密集大分散,其實這個人數的密度比起西方國家來不知道低多少。在我軍曆史上,兵力,根據地人口全部屬於劣勢,沒有條件進行自殺衝擊的人海戰術。在突破作戰中,由於我軍的對手戰術水平往往停留在一戰水平,火力密度不夠,在一定範圍內僅可能投入大量部隊衝擊,加上我軍步兵突擊距離不過100米,衝擊時間不到12秒,隻要在12秒內機槍被壓製或者故障我軍就可以突入陣地刺刀見紅。至於刺刀,隨便一個老革命都知道,刺刀對日本人,我們一對一,對國民黨,一對五都是客氣的。正是由於解放軍極高的單兵素養和廣泛的軍事民主性,我軍基層戰術一直是壓著敵人的,戰術靈活度也是敵人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才有“不是我們的無能,而是八路的太狡猾”的評價。反觀我們的對手蔣公……

淞滬會戰中,國軍首先以第8、第9兩個集團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圍攻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5000餘人(加上預備役和僑民也不過剛剛過萬),卻損兵折將,然後逐步添油,最後反被日軍從金山側翼包抄而導致潰敗。再者,在滇西反攻的鬆山攻堅中,中國遠征軍以十倍於日軍的兵力和接受美援後形成的絕對優勢火力,攻擊日軍一個毫無外援的加強步兵大隊,圍攻三月方告勝利,付出了五倍於日軍的傷亡代價。在遼沈戰役的塔山阻擊戰中,國軍7個師輪番上陣,獨立95師更是發動整營整團的標準“人海”攻勢,結果硬是啃不下塔山陣地,眼睜睜看著東野在十幾個小時內即攻克了國軍重兵把守的錦州。一邊是人海戰術卻死活拿不下陣地,另一邊是密集步兵突擊,十幾個小時就把占有地利,火力優勢的國民黨軍重兵集團殲滅。誰在使用徒勞無功的人海戰術誰在使用先進的小分隊突擊戰術一目了然。可以說,正是由於基層官兵主動性不高,國民黨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使用人海戰術對解放軍發起攻擊,如若不然就解放軍那樣的彈藥供應怎麽可能消滅這麽多的國民黨軍呢?日軍火力在二戰中也是出了名的次,如果國軍沒有使用人海戰術又怎麽會有幾萬幾十萬的部隊被這麽點日軍消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朝鮮,國軍的老師美國大兵更是把人海戰術提高到了一個層次,上甘嶺中,美軍火海加人海,成團成營在督戰隊軍官的機槍下向誌願軍陣地衝鋒。攻擊“喋血山嶺”,“在將近3星期的作戰中,南朝鮮和美國人共死傷2700多人”;攻擊“傷心嶺”,“經過30天的殘酷戰鬥,聯合國軍終於攻下了‘傷心嶺’,代價極為驚人。第2師死傷達到3700人,第23團和法國人幾乎占整個損耗的一半。”“騎1師在17天作戰中,向西推進了不過5英裏,卻傷亡2900多人。”在誌願軍老兵的記憶中,美國大兵被軍官用機槍驅趕著,向羊群一樣向誌願軍陣地衝鋒,幾下子就被機槍掃回去,然後又被督戰隊的機槍掃回來。哈哈,人權?民主?相信這些的人大可問問那些被機槍趕上戰場的美國兵相信不?這些資料都有拒可查,部分記載在《世界軍事》雜誌上。大概是2008年的期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也可以找找誌願軍老兵,看看當年美國大兵是不是這麽衝鋒的。

說完了美軍我們再來看看蘇聯紅軍,在蘇德戰爭前,德軍對蘇軍是700萬:500萬,戰爭初期德蘇實際投入的兵力是550萬:270萬,顯然德國人有采取 “人海戰術”、以多打少的嫌疑。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以25萬人攻擊蘇軍16萬人,如果人多就意味著“人海戰術”的話,顯然德國是在采取“人海戰術”。從雙方總損失看,蘇德戰爭德軍死亡380萬,蘇軍死亡730萬,一個德國士兵換不到2名蘇軍士兵,這個陣亡比反映了兩軍戰鬥力的差異,但是無法成為“人海戰術”可以解釋的傷亡比。戰爭後期,蘇軍占有壓倒性優勢,而此時雙方的損失比就相當接近了甚至反超了。1944年,德軍死亡被俘或失蹤180萬人,蘇軍187萬人;1945年德軍死亡被俘或失蹤120萬人,蘇軍80萬人。還能說蘇軍是采取“人海戰術”嗎?如果真如西方誣稱的那樣,蘇聯男人全打光也無法取得勝利。為什麽德國人會說蘇聯人人海戰術呢?其實是這麽回事,蘇聯工業恢複後,坦克數量井噴式增長,在庫爾斯克,蘇聯坦克排成看不到頭的裝甲方陣,在飛機,火炮的掩護下衝擊德軍防線,德國人哪見過這個陣勢啊,被殺得丟盔棄甲,在他們恐懼的記憶中,蘇聯的鋼鐵火海揮之不去。又為了維護日爾曼人是高等人種的優越感,就汙蔑說蘇聯紅軍使用人海戰術。

說到底有什麽武器打什麽仗,抗美援朝初期,中朝軍隊的裝備水平很差,主要打的是步兵戰術;到上甘嶺的時候,我們有能力以40萬發炮彈對抗美軍190萬發炮彈了,就改打步炮協同了。裝備改善了效果立刻就顯現,到了金城反擊戰,恐怕再無指控我們搞“人海戰術”的可能了。美國方麵說中國軍隊進行“人海戰術”,一方麵是暗指中國軍隊不重視士兵生命,另一方麵是為處於裝備劣勢的中國軍隊尋找到一項絕對的優勢,以證明美國軍隊的對手是如此強大因此停戰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僅此而已。

西方對“人海戰術”的解讀,和西方對其他問題的態度一樣,都是采取雙重標準。這點大家不是第一次領教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