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遼金兩朝都曾哀求過宋朝,宋朝真的很強麽?

(2009-02-10 02:45:53) 下一個

摘要:本文是關於嶽飛和秦檜的爭論,帖子比較長,主要內容有宋金農民起義的性質,金太祖也是個國際和平主義者,宋金衝突的幾個史料,北宋亡於“戰”而非“和”,南宋也是亡於“戰”而非“和”,關於嶽飛北伐的神話。

一。金太祖也是個國際和平主義者

金太祖(1068年—1123年)名阿骨打。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金的建立者,善射騎,力大過人。遼天慶四年,率2500人起兵叛遼,破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蕭嗣先率7000精兵集結於出河店,阿骨打率兵3700乘夜奔襲,渡混同江(今鬆花江),大敗遼軍。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建立大金,年號收國,改名完顏旻。是年九月攻占黃龍府城(今吉林農安)。天輔四年(1120年),與宋朝訂攻遼計劃,攻陷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天輔六年(1122年),取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是年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返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附近)途中病逝。 2003年9月5日,北京市文物局發表:1980年代在北京市西南郊外的九龍山的金朝陵墓,證實是完顏阿骨打的石棺、遺骨及裝飾物。

阿骨打對宋相當和善。《靖康稗史箋證》中記錄其二子完顏宗望曾說過:“太祖止我伐宋,言猶在耳”。《靖康稗史箋證》之四:‘皇子謂:“太祖止我伐宋,言猶在耳,皇帝仰體此意,故令我懣自便。”’ 當宋以“海上之盟”求燕京(今北京西南)及西京(今山西大同)地,金國大臣左企弓(張覺叛金時被殺)曾勸阿骨打不要歸還“燕雲十六州”,但阿骨打還是如約歸還了“燕雲十六州”中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其中景州雖在長城之內,但並不屬於石敬瑭割給遼的燕雲十六州之一。易州是遼統和七年(989年)奪自宋,也不算作十六州之一。莫、瀛兩州早已收複,為北宋河間府所治。《金史·左企弓傳》:‘太祖既定燕,從初約,以與宋人。企弓獻詩,略曰:“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太祖不聽。’ 今河北遵化,此為金之景州,並非宋之同名景州,宋之景州在今衡水市景縣,今河北保定市易縣. 《遼史·地理誌四》:‘統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陽軍。’  這樣一來,山西、河北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內的燕、涿、檀、順、薊、莫、瀛七州都已經歸還宋,而太行山以外的儒、媯、武、新、蔚、應、寰、朔、雲九州當時遼金尚在爭奪,金太祖也無法歸還。

和阿骨打生前相處時間較長的幾個年長兒子,如長子完顏宗幹、二子完顏宗望、四子完顏宗弼都積極推行儒家文化,這對以後金國的影響很大,金出了大量的詩人。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阿骨打的喜好。阿骨打也滿有趣的,又是一個國際和平主義者。實際上,亞洲都是儒家文化圈。金的文明水平不比宋差的,隻是人們總是吹捧宋朝,金似乎不屬於中國的朝代一樣。金宋兩朝對比,非常有意思,都不完美。金對外強橫,內部卻爭奪皇位而亂;宋對外軟弱,內部卻超級穩定。南宋錯就錯在後來不應該聯合蒙古攻擊金,畢竟,金的文化和宋更加類似,兩者更加和諧。

二。宋金衝突的幾個史料

《金史·列傳第八》 撻懶、宗雋唱議以齊地與宋,完顏宗憲(1108年—大定六年1166年), 廷爭折之,當時不用其言,其後宗弼複取河南、陝西地,如宗憲策。熙宗從容謂之曰:“響以河南、陝西地與宋人,卿以為不當與,今複取之,是猶用卿言也。卿識慮深遠,自今以往,其盡言無隱。”宗憲拜謝,遂攝門下侍郎。

《金史·列傳第十五》 天眷元年,撻懶、宗磐執議以河南之地割賜宋,詔遣張通古等奉使江南。明年,宋主遣端明殿學士韓肖胄奉表謝,遣王倫等乞歸父喪及母韋氏兄弟。 宗弼兼總其事,遂議南伐。太師宗幹以下皆曰:“構蒙再造之恩,不思報德,妄自鴟張,祈求無厭,今若不取,後恐難圖。”上曰:“彼將謂我不能奄有河南之地。且都元帥久在方麵,深究利害,宜即舉兵討之。”遂命元帥府複河南疆土,詔中外。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嶽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複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製。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嶽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上使使勞問宗弼以下將士,凡有功軍士三千,並加忠勇校尉。攻嵐、石、保德皆克之。

《金史·列傳第十五》(完顏)昌,本名撻懶,穆宗子。天會四年八月,複伐宋。閏月,宗翰、宗望軍皆至汴州。撻懶、阿裏刮破宋兵二萬於杞,覆其三營,獲京東路都總管胡直孺及其二子與南路都統製隋師元及其三將,遂克拱州,降寧陵,破睢陽,下亳州。 宋二帝已降,大軍北還,撻懶為元帥左監軍,徇地山東,取密州。 初,宋人既誅張邦昌,太宗詔諸將複求如邦昌者立之,或舉折可求,撻懶力舉劉豫。豫立為帝,號大齊。豫為帝數年,無尺寸功,遂廢豫為蜀王。撻懶與右副元帥宗弼俱在河南,宋使王倫求河南、陝西地於撻懶。明年,撻懶朝京師,倡議以廢齊舊地與宋,熙宗命群臣議,會東京留守宗雋來朝,與撻懶合力,宗幹等爭之不能得。宗雋曰:“我以地與宋,宋必德我。”宗憲折之日:“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複資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勿與便。”撻懶弟勖亦以為不可。既退,撻懶責勖曰:“他人尚有從我者,汝乃異議乎。”勖曰:“苟利國家,豈敢私邪。”是時,太宗長子宗磐為宰相,位在宗幹上,撻懶、宗雋附之,竟執議以河南、陝西地與宋。張通古為詔諭江南使。 宗弼為都元帥,再定河南、陝西。伐宋渡淮,宋康王乞和,遂稱臣,畫淮為界,乃罷兵。

這些史料提供了北宋滅亡的線索,此外,也談到了嶽飛的北伐,嶽飛說自己北伐有多少多少戰果,而金國也聲稱自己勝利,還大大的賞賜了參戰的將士,非常有趣。但是,卻有兩個疑團,為什麽金還給了宋土地,後來又收回,甚至把北宋消滅?為什麽完顏昌(撻懶)參加了討伐北宋的戰爭?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三。北宋亡於“戰”而非“和”

宋金對遼國夾攻密約,金國攻陷遼國的中京(內蒙古寧城),童貫急統軍北上,分兩路進攻。宋軍突然采取軍事行動,對燕京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們再沒有想到一向卑躬屈膝的宋國,會在朋友背上插上刀子。耶律淳陷於腹背受敵的危境,他派人晉見童貫說:“女真叛變作亂,貴國也應對它厭惡。如果貪圖眼前小利,捐棄百年友誼,去交結豺狼,隻會種下將來無窮禍根,尚請貴國考慮。” 童貫不聽遼的勸告,繼續督軍前進。遼軍隻好迎戰,宋兵團兩路大軍,同時潰敗。 遼國“怨軍”司令官郭藥師,向宋國投降,獻上兩州土地。這對宋是一個鼓勵,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趙佶命童貫作第二次北伐。蕭皇後(遼穆宗皇後)派遣使節韓昉晉見童貫,奉上降表,請求念及119年敦睦的邦交,不再進攻,遼國願降為臣屬,永為屏藩。童貫一口拒絕,把韓昉叱出帳外,韓昉在庭院中哀號說:“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你能欺國,不能欺天。”痛哭而去。童貫在叱走韓昉後,即對燕京奇襲,在遼軍迎戰下幾乎全軍覆沒,被遼軍追擊到蘆溝橋, 宋軍將近二十萬人,被敵人的鐵騎衝刺,死傷殆盡,死體盈路。遼軍作歌傳唱。譏刺宋國的無心與無能。以如此使人失笑的兵力,竟敢毀盟挑戰,再一次說明世界上確實有不自量力這回事。

金國接到宋軍潰敗的消息,也大吃一驚,他們固然知道宋軍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這種地步,皇帝完顏阿骨打既知宋軍不能在古北口(北京密雲東北)會師,放棄古北口,徑從居庸關(北京昌平)南下,進攻燕京。那些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契丹兵團,跟金軍一經接戰, 即被擊潰,燕京陷落。 這種尷尬的情況下,宋依然派遣使者向金索取燕雲十六州, 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不顧眾大臣的反對,還給五州給宋朝。兩國遂於1123年簽訂友好和約。 無論如何,宋總算站在勝利的一邊, 收複了喪失188年之久的領土。趙佶成為宋的救星,童貫被封為王爵, 全國狂歡慶祝。

但是,宋朝貪心不足,1123年,南京(即平州,河北盧龍)留守長官張覺舉州向宋帝國歸降。馬植再度提出警告說:“盟約剛剛簽定,不準招降納叛,絕不可以不遵守。”趙佶立即把馬植貶官五級。 金國一舉手之間,就把南京奪回,張覺逃入宋帝國,請求庇護。在金帝國嚴厲壓力下,趙佶虎頭蛇尾,隻好殺掉張覺,把人頭送還。而金軍不久就在張覺檔案中,搜查出趙佶的詔書。恰好金軍向宋軍華北軍區司令官(河北燕山府路兼河東路宣撫使)潭稹,按和約索取二十萬石軍糧。譚稹拒絕 說:“馬植算什麽東西,他承諾的,怎麽能算數。”這樣,宋朝兩次違背宋金和約,先是宋朝收留反叛的將領張覺,現在又有譚稹違背和約。,金對宋的戰爭開始,原來得到的土地丟了。

趙佶不甘心,企圖耍陰謀詭計引起金國的覆亡。第一、趙桓寫了一封密函給金國大將耶律餘,耶律餘原是遼國大將,被耶律延禧所逼,於1121年降金,請耶律餘發動兵變。第二、趙桓再寫一封密函給遠在西方天涯的遼帝耶律大石,對過去叛盟的事表示歉意,要求恢複百年來的傳統友誼,對金帝國夾擊。最精彩的是,趙桓竟把如此重要,能引起千萬人死亡的秘密文件,交給金帝國派到開封催繳欠款的使節蕭仲恭,用重賄請他轉交給耶律餘。在意料中的, 蕭仲恭回國後立刻就把密函呈出。而派往西方遼國的使節也在邊界被金國的巡邏隊捉住。金國震怒,對宋開戰,北宋滅亡。本來,宋金聯合滅遼,之後,金給了宋部分國土,結局很完美。但是,宋的皇帝和愛國賊們自不量力,收留遼的殘餘將領,又聯合遼打金,北宋滅亡在愛國賊手裏。宋對遼和金數次背信,而現在儒教信徒卻嘲笑人家是蠻夷,野蠻,儒教信徒隻會通過這種手法來掩飾自己的罪惡。

。農民起義

金有農民起義,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就一定心向南宋,就如同南宋的眾多起義並非一定是農民要反宋投金一樣。古代是家天下,宋朝是趙家的,金是完顏家的,並沒有明確的國或者民族觀念。國家和民族都是近代從西方哪裏學來的玩意。宋朝士大夫和地主階層的貪婪,宋朝的主要收入都跑到這些人手裏了,而百姓卻苦不堪言。加上嚴重的土地兼並,宋朝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曆史上最多的一個。兩宋期間有記載的農民起義,從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宋朝前後300餘年中經曆了433次農民起義,其中230次發生在北宋,203次發生在南宋,平均一年就有1.4次。農民起義“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著名的起義有:993年,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提出“均貧富”口號;第二年,占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製四川部分地區,堅持鬥爭到995年春,最後失敗。 李順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1119年,宋江在北方領導人民起義,起義軍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沉重打擊了北宋軍隊,由於北宋統治階級殘酷鎮壓,1121年夏,起義軍失敗。 1120年,方臘在浙江睦州起義。起義連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六州五十二縣,殺死貪官汙吏。後由於糧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縣的岩洞,最後失敗。 以上是北宋的,再看南宋 。 鍾相、楊膁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起義,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建立“大楚”政權,1135年6月楊膁被俘,慘遭殺害,起義失敗,嶽飛的主要戰績就是通過鎮壓農民起義獲得的。

。嶽飛北伐的神話

整個事件是這樣的,金國無意滅南宋,更不希望和南宋戰爭,於是在南宋和金國之間扶持了劉豫的偽齊政權,作為緩衝。後來,金國對劉豫不滿,偽齊消失。 偽齊政權的版圖怎麽辦呢?金國有個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主張把偽齊政權的版圖送給南宋,以促進和維持國際和平友好,頑顏昌真的這樣做了,於是,金宋締結友好條約,河南等地劃歸了南宋。頑顏昌的行為在過去和現在都是出格的,在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罕見的。金國當然有反對這種“金”奸賣國行為,此人就是金兀術,他殺了頑顏昌這個“金”奸,向宋朝開戰,要把送出的土地奪回來。宋金之戰開始。 古代,北方軍隊野戰強於南方,南方最好的辦法是守城,據城而戰。宋高宗當然不希望把吃進去的便宜肥肉吐出去,宋高宗的戰略就是防守戰,無疑,高宗是正確的。但是,嶽飛向來我行我素,先是不聽命令援助友軍,之後,不顧高宗命令要孤軍北伐,結果失敗。 南宋把河南等地又還給了金國。也就是說,整個戰爭是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惹起來的,戰爭的結局南宋並沒有吃虧,把便宜土地還給了金國,如此而已。但是,儒教學者們卻歪曲曆史,把嶽飛無限誇大神話,把高宗說成個賣國賊似的,儒教學者們也鮮有人讚美一下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

(一)。朱仙鎮大捷

朱仙鎮大捷,大破金兀術,差點就攻陷開封汴梁;經鄧廣銘考證,根本不存在。在嶽飛一生的戰績中,有無朱仙鎮一役是多少年來史學界所困擾的一個問題,鄧廣銘先生在《嶽飛傳》(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對此作了詳盡考證,他說:“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記》,對嶽飛的事功備極推崇,其所敘嶽飛的戰績就沒有朱仙鎮一役”,然而嶽珂編寫的《鄂王行實編年》卻在嶽飛的奏提戰報所述諸戰役之外,添出朱仙鎮的這次大捷的故事,這是嶽珂為了提高他的先祖的威望而虛構出來的,因此,鄧廣銘在寫《嶽飛傳》時就沒有采用這條材料。什麽500破10萬,什麽12道金牌(實際隻有兩道),都是編造的。

朱仙鎮大捷是假的,嶽飛北伐的最大戰鬥就剩下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但這裏麵也有水分,可以證明的戰績:嶽飛軍殺金軍隻有500人,而金兵總人數在10萬到20萬之間,嶽飛軍自己損失多少卻沒有提,扣除嶽飛軍隊占領各個空城的兵力,嶽飛實際北伐的軍力隻有幾萬人,而且,嶽飛的糧草被金軍截斷,又沒有友軍支援,隻是嶽飛在後撤的時候,友軍劉琦救了嶽飛一命。

(二)。嶽飛不救淮西  

王次翁的《敘紀》中說: 紹興辛酉,虜人有飲馬大江之謀。大將張俊、韓世忠欲先事深入,惟嶽飛駐兵淮西不肯動。 以親劄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飛偃蹇如故。最後又降親劄曰:“社稷存亡,在卿此舉。”飛奉詔移軍 三十裏而止。上始有誅飛意。

(三)。郾城大捷

郾城之戰發生在七月八日。《鄂國金佗稡編》卷16嶽飛捷奏:   

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餘裏。尋遣發背嵬、遊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紮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那奪到馬二百餘匹,委獲大捷。   

疑點:此戰沒有例入中興著名戰役中。嶽飛沒提自己的傷亡數字,殺金兵無數卻隻得到馬二百餘匹。也就是說,嶽飛軍最多也是小勝。

(四)。潁昌大捷

嶽飛報王貴潁昌捷奏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臣嶽飛狀奏: 今月十五日,據本司中軍統製、提舉一行事務王貴申:“依準指揮,統率諸軍人馬,於潁昌府屯駐。今月十四日辰時以來,有番賊四太子、鎮國大王、並昭武大將軍韓常及番賊萬戶四人,親領番兵馬軍三萬餘騎,直抵穎昌府西門外擺列。 貴遂令踏白軍統製董先、選鋒軍副統製胡清守城。貴親統中軍、遊奕軍人馬,並機宜嶽雲將帶到背嵬軍出城迎戰。自辰時至午時,血戰數十合,當陣殺死萬戶一人,千戶五人。賊兵橫屍滿野,約五百餘人,重傷番賊不知數目。其奪到戰馬、金、鼓、旗、槍、器甲等不計其數,見行根刷,續具數目供申次。委是大獲勝捷。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聯係到潁昌的後路(臨潁)被斷,史稱“後斷不得合”,和鄭州的聯係也被切斷(長葛),王貴已經被金軍從嶽飛集團中分割出來了。在郾城的一麵嶽飛慌不迭地叫淮寧的張憲趕回來打通和王貴的聯係(十三日楊再興也想打通和潁昌的聯係,不幸陣亡),一麵急遞順昌的劉錡請求支援。 這幾天嶽飛的日子絕對不好過,絕對不是大家吹噓的從勝利走向勝利。潁昌之戰,王貴殺敵五百,自己傷亡多少,沒有任何戰報說明,應當是有刻意隱瞞之嫌。從“人成血人、馬成血馬”看,王貴所部傷亡也應該不會小了。 王貴的勝利,就是金軍暫時撤兵了, 金軍本來就沒有攻城的打算,隻是列陣城外,這就叫擊退敵軍,當然,也可以說是勝利了。尤其是張憲把臨穎收複了,給王貴軍留下了撤退的通道。可是,張憲再也不敢離開臨穎了,一旦臨穎,被金軍占領,王貴軍怕撤都撤不回來了。

嶽飛在郾城的兵力本不弱於宗弼,可是他已經飛章向劉奇告急了,這又如何解釋呢?這充分說明了一點,就是嶽飛對金軍的部署並不清楚,也不知道宗弼有多少兵力. 相反,宗弼對敵我形勢了如指掌,他很清楚嶽飛的主力在潁昌,突襲郾城不克後,他在臨潁駐紮,割斷了郾城與潁昌之間的聯係,這樣就把張憲主力從潁昌調出來了,然後他殲滅楊再興的小部隊後,再乘虛奔襲潁昌,妙招!張憲已從穎昌南下趕到臨穎,如果宗弼再去攻打郾城的嶽飛,這不明擺著要腹背受敵嗎?宗弼沒那麽弱智,他選擇了抄張憲的老巢穎昌,這才是避實擊虛的妙招啊!

郾城和穎昌兩番大戰,張憲的主力都沒趕上,光在路上瞎跑,這就是宗弼的用兵之妙. 就這樣,王貴-潁昌,張憲-臨穎,嶽飛-郾城,三兄弟丫成前後一百裏的一條線上了。 這樣好,保證了大家能夠撤退。 可韓昌還蹲在長葛,鄭州的劉政已經是回不來了,給金軍活活地捉住了,他的部隊哪去了?不是全殲了,就是逃散了。反正嶽家軍史書上是不能留汙點的。

張憲離開淮寧,淮寧的部隊少了,淮寧的長官,防守也不要了,嚇得抹腿跑了回來,嶽飛肚子都氣破了。 嶽飛的日子不好過。 嶽飛之所以要殺王貴,是王貴有畏敵之罪,同時,嶽飛一肚子火。 更有趣的是,嶽飛說十四日潁昌打勝了,可《金史》說十四日宗弼也向金庭報捷。

(五)。嶽飛無力再戰,險遭覆滅

《宋史》卷高宗本紀中有如下記載:(嶽飛)“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穎昌、蔡、鄭諸州皆複為金有。”

《宋史》卷四七三《秦檜傳》:「時張俊克毫州,王勝克海州,嶽飛克郾城,幾獲兀術,(王俊)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咖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而檜力主班師。 九月,詔飛還行在,存中還鎮江,光世還池州,琦還太平。飛軍聞詔,旗靡轍亂,飛口×不能合,於是淮寧、蔡、鄭複為金人有。」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三七,亦載:「(壬戊)是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嶽飛自郾城班師。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 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旃靡轍亂,飛望之,口怯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金人聞飛棄穎昌去,遣騎 追之。時飛之將梁興渡河,趨絳州,統製官趙秉淵知淮寧府,飛還至蔡州,命統製官李山、史貴以兵援之,遂遣諸將還武昌。飛以親兵二千,自順昌渡惟,赴行在。 於是穎昌、淮寧、蔡、鄭諸州皆複為金人所取,議者惜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205《淮西從軍記》說:

飛方至陳州,而俊已定宿、毫,遂還壽春,引兵南渡而歸。金人探知,於是並力以禦,飛兵不能支,幾敗,告急於錡。錡為出兵牽製,抵太康,金人乃退,飛軍得還。

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37載:   

(乙卯)湖北、京西宣撫司都統製王貴、統製官姚政及金人戰於潁昌府,敗之。初,嶽飛以重兵駐潁昌,欲為久駐之計。會張俊自毫州南歸,金人諜知飛軍孤無援,於是並兵以禦飛。飛不能支吾,告急於淮北宣撫判官劉錡。錡遣統製官雷仲出兵牽製,抵太康縣。是役也,飛將官楊再興、王蘭、高林皆戰死。獲再興之屍,焚之,得箭鏃二升。會天大雨,溪澗皆溢,敵騎不得前,官軍乃還。

《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采石,擊敗嶽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宋朝南渡十將傳》卷1《劉錡傳》說:

自閏六月至七月,世忠取海州,俊取毫州、宿州,飛取蔡州、陳州,京東、西響應。嶽飛軍屯潁昌,別軍屯郾城,兵斷不得合。遣驍將楊再興擊賊,不利,再興戰歿。飛以急告錡,或言:“當言於朝,而後發兵。”錡曰:“皆王事也,待報則無及矣。”遂往助之,即遣別將雷仲、柳倪直趨太康縣。諸將曰:“賊在沙河,而詣太康,非路也。”錡曰:“第如言,我軍至太康,彼必退矣。”其夜,軍至太康,虜果解去。

上述記載說明,當時的嶽飛軍隊處境險惡之極,糧草被斷,根本不是嶽飛孫子所說的嶽飛差點打到黃龍府,被高宗昭回而功虧一簣。嶽飛撤兵是因為自己認為不得不撤退,“飛亦以為不可留”,劉琦救了嶽飛,高宗和秦檜救了嶽飛.

六。金國對宋朝的哀求

金哀宗,姓名完顏守緒(1198年-1234年),金國第九位皇帝(1224年—1234年在位),女真名寧甲速。哀宗在位10年,國破後自縊而死,終年36歲。哀宗本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產,與西夏修好,進行內部改革,鏟除奸佞,重用抗蒙名將,收複了不少土地,使金國呈現出一片全新的景象。可是此時的蒙古勢不可當,正大四年(1227年)滅西夏後即全力伐金,在天興元年(1232年)的三峰山之戰中,金軍主力潰敗,金國滅亡之勢已不可免。蒙軍進圍汴京,守軍奮力抵抗,當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哀宗在十二月離開汴京,北渡黃河,後奔歸德(今河南商丘),最後來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然蒙古大將史天澤一路緊追不舍,在蒲城殲滅了完顏白撒的八萬精兵。

如同北宋背叛遼國一樣,南宋也背叛了金國,和蒙古聯合消滅金國。天興二年(1233年)八月,蒙古召宋兵攻破唐州(今河南唐河),哀宗欲派使者向宋人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我,我亡必及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宋人不許。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哀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把皇位傳給統帥完顏承麟,自己在蔡州幽蘭軒上吊自盡。末帝完顏承麟聞知哀宗死訊,“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末帝同日死於亂軍中,金亡。宋人找到哀宗遺骨,帶回首都臨安告太廟。曆史有的時候真的很好玩,遼金都曾經苦求過背叛的宋朝,宋朝都是不肯,結果,儒家程度很高的遼金沒了,北宋和南宋也隨之消失,莫非上天要宋朝成全蒙古族人統一中國?

七。南宋也是亡於“戰”而非“和”

南宋的滅亡和北宋滅亡類似,不是因為“和”,而是因為“戰”,謝太後直接派人向蒙古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謝太後直接派人向蒙古的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怕顏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並不一定要消滅宋朝,隻不過要求宋帝國像安南王國和高麗王國一樣,作一個臣服的外藩。可是,當蒙古使節廉希賢一行前往臨安(浙江杭州)談判,走到獨鬆關(浙江安吉南)時,卻被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這已經使事態惡化,謝太後在驚恐中,急再第二次派特使,向伯顏解釋誤會,保證嚴懲那個守將。伯顏於是第二次派出使節張羽,走到平江(江蘇蘇州), 又被另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伯顏怒不可遏,他發現他麵對的是一個不可理喻而又狡獪凶惡的野蠻部落,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軍隊前進。蒙古兵團在毫無抵抗的情形下,進抵臨安(浙江杭州)。宋政府已經瓦解,包括宰相在內的當權官員,以及日夜都在思念忠君愛國的道學家士大夫群,大都逃走, 謝太後和不懂事的孩子皇帝趙顯,隻有投降,南宋滅亡。如果狂熱一旦到了靠著流別人的血來表達自己忠貞的地步,這種狂熱便成為兩頭尖的劍,固然傷害別人,也同樣傷害自己。強烈的愛國心是可敬的,但隻用別人的生命表達它,這個愛國心就不純潔,有邪惡的成分在內。儒教信徒士大夫群大都逃走,而沒有舍身取義,儒教確實虛偽邪惡。南宋滅亡後,儒教信徒為了證明儒教的先進正義和偉大,高聲咒罵蒙古野蠻,痛哭流涕的說什麽崖山之後無中國,而他們卻從來不會反省或者承認宋朝中國的滅亡正是儒教鼓動的愛國賊,正是不顧實力冒進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嶽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儒教精神,嶽飛精神在某些情況下是誤國誤民的毒藥,就如儒教遺害中國一個道理。

總之,給我戴上美化侵略者的帽子是不合適的,因為宋朝自不量力又屢次背信,金國反擊是理所當然,這在當時的環境下無可指責。如果以現在的觀點,金宋同是中國的朝代,二者之間的戰爭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我不過是試圖還曆史原貌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