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朱的行為表示一下憤慨;其次對楊的去世表示一下哀悼;最後對不到兩年時間又出名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表示一下同情。
這麽多天,我一直沒有對此案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我一直認為,當我們掌握的情況足夠少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權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案件,這是一個神智正常的博士生,在公開場合蓄謀殺害一位女同胞,而且用了“斬首”這種令人發指的行為,所以,這並不是一樁簡單的案子。
網上提供了無數的關於她們倆的信息,裏麵有真有假,而我們是無法區別其中真假的,但是我們可以開動自己的腦筋,去分析真偽。無數有著善良的民眾大罵朱喪心病狂,而某些熟悉朱的人卻大惑不解,為何他會走此極端?那下麵,就談談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誠然不可否認,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一個心理沒有問題的正常人,不會走出如此的極端,這必定由於長時間的心理疾病或者說心理壓力得不到釋放和緩解,在某一個極點上造成的爆發,也就是說,他的心理問題,絕對不是三兩個月就造成的,必定是多年養成。作為一名從小就很優秀的學生,我非常理解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存在的一個共同的心理障礙,那就是:我從小優秀,我不可以不優秀。於是學習好,在家長、老師、長輩們心中是一個“優秀”的學生,這種概念已經深深的進入他們的腦髓中,他們不可以,哪怕隻有一天“不優秀”,所以不斷給自己壓力,不斷去努力學習,久而久之,閉塞的心態就產生了。
我認識的優秀的人有很多,一種活潑開朗,一種沉默寡言。在我做老師的時候,就深深的感受到,外表活潑的學生,就算再調皮,也出不了格;而那些平時表現很好但是很“悶”的人,一旦出個事,就是大事。我想,很多很多老師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我也相信,桔生淮南則為桎,但根本原因在於“桔”,而“淮南”隻是加深了這種變成“桎”的可能。朱到了美國,壓力更大了,學業更緊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再次過上了高三的生活,而且又是一個人在外,這對他多年來的心理積壓必定產生即將爆破的危險,就象一個一天天漲大的氣球,這個時候更沒地方放氣,隻要有一個小小的壓力,使之失衡,氣球就會立刻爆破。就在這個時候,楊來到了美國,她給朱最後弄破氣球的那點壓力。
之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楊真的隻是到了美國之後才認識朱,隻是在朱拚命追求楊而被拒絕了之後,朱是不會下此毒手的。因為朱雖然心理上的壓力到了快要爆破的時候,但這個小小的打擊不足以擊潰他。朱和楊在咖啡館喝茶,然後突然從包裏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菜刀,襲擊楊,並且斬首,這說明朱此刻已經對楊有了深深的恨,才將所有的怒火發泄到她的頭上。
網上有很多關於楊的傳聞,總結一下如下:楊此前在加拿大學習2年多,還工作了,然後回到北京;朱和楊此前在網上認識,因為在楊的好友裏,有一個人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楊有很多男朋友,據說在加拿大就有四個,北京也有,並且都付出了金錢,等等。
這些消息,有真有假。但是我相信一點,就是他們倆絕對不會隻認識兩周。此前已經說了,如果隻認識兩周,追求未果,就算朱的心理疾病再厲害,也不會動此殺機,畢竟除了這次行為之外,他還是一個表麵看行為正常的博士生,他對楊如此的怨恨,隻有一點,他付出了很多,最後什麽沒有得到,才會產生巨大的積怨。
楊是不是如傳聞那樣有很多男朋友,我們沒有必要去調查追究,這對一個已經離開人世的僅有22歲的女孩,顯得太刻薄了,也不符合中國人“人死為大”的傳統習慣。但是,楊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必然有失當的地方。畢竟,他們見麵隻有兩個星期,兩個星期以前她接受了他多少?感情發展的程度?這些迷隻有他們倆知道。
突然我就想到,現在社會上很多很多的女孩,“左右逢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個案子會不會對她們有所觸動呢?人活著,還是應該本份一點的好,努力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妄圖走捷徑,也要選擇一下哪些可以走,哪些不能走。想起了那句話:出來混,早晚要還。
最後,對楊表示一下哀悼;對朱表示一下憤慨;對他們倆都表示一下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