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現狀和困境
(2009-01-21 10:06:05)
下一個
2007年8月,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在西伯利亞度假釣魚時,媒體公開了其裸露上身展示強壯體型的照片。這不是俄羅斯展示力量的內外惟一方式。2007 年以來,該國潛艇在北冰洋底插下俄羅斯國旗;TU-95“熊”式戰略轟炸機飛臨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海軍基地;“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在加勒比海與委內瑞拉海軍進行聯合演習,然後訪問巴拿馬……這一切都在向世界顯示力量,這也是在普京時代俄羅斯追求的夢想——恢複昔日俄羅斯帝國的榮耀和影響力。
近十年來俄羅斯經濟保持平均7%的黃金增長率,以及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居世界第三的5600億多美元外匯儲備,為俄羅斯“重現榮耀”的國家目標提供了底氣。無論是對歐洲國家“斷氣”的威脅,還是在對中國、日本的遠東石油管道的政治博弈中,俄羅斯都展現出強烈的國家意誌。這兩年,俄羅斯不斷推動盧布成為國際貨幣之一。2008年8月21日,俄央行還提出在3年內讓盧布與美元、歐元貨幣籃子脫鉤的建議,以降低貨幣籃子對盧布的約束。
然而,俄羅斯顯然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沒有認識到在全球化框架之下,經濟和金融戰爭能夠迅速洗劫一個國家的財富,尤其是一個金融市場已經開放的新興市場經濟體。
經濟:再次非主流化
在美國金融海嘯爆發之前,西方金融資本就已經對俄羅斯發起了一輪洗劫。俄格戰爭爆發一個多月,就有360億美元的外資流出俄羅斯市場。至2008年9 月的幾個月內,俄羅斯證交所市值蒸發了7000多億美元,股指跌至2005年來的低位。掌握著龐大能源資源、近年經濟一直不錯、外匯儲備已顯著好轉的俄羅斯,突然遭遇如此危機,與西方國家的金融“製裁”不無關係,隻不過這一輪“製裁”恰好淹沒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滔天巨浪中。
在國際政經領域,強硬要有強硬的籌碼,政治決定要考慮是否付得起經濟成本。而俄羅斯顯然在十年的黃金增長之中有些忘乎所以,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結果在金融危機之下輕易地被打回原形。
在全球經濟麵臨持續低迷、石油價格將在相當一段時間維持低位時,俄羅斯經濟將繼續惡化,有再次淪為一個非主流國家的危險。
讓我們看看這個石油大國的經濟現狀:2008年10月份,莫斯科幾家超市開始缺貨。連鎖店沒有肉、沒有魚、沒有蔬菜水果和香煙,點心櫃除了價格昂貴的進口蘇格蘭餅幹外,通通是空的。供貨商拒絕供貨的原因是資金壓力太大,債務多到沒辦法正常運轉。除了買不到生活用品,俄羅斯的信貸消費也被迫大幅減少。原因是隨著資金緊缺,貸款機構收緊了汽車和按揭等貸款的放款條件。很難想象,這是一個10年保持7%增長、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三的國家!
經濟上的虛弱使得國家信用被削弱。12月8日,標準普爾將俄羅斯外幣信貸評級從BBB+降至BBB,評級前景為負麵,原因是該國外匯儲備“迅速耗減” 及 “難以滿足外部融資需求”。這使得俄羅斯成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八國集團中第一個信貸評級被下調的國家。自8月份以來,隨著俄羅斯艱難應對資本逃離現象,該國外匯儲備下降了1280億美元,已降至4550億美元。
俄羅斯的滑坡還表現在加入WTO的進程中。在格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與美國和北約撕破臉皮,使得俄羅斯加入WTO充滿不確定性。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曾表示,南奧塞梯問題將使俄加入世貿組織出現問題。不過,俄羅斯方麵主動凍結了入世進程。俄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表示,準備退出一些同WTO成員已簽署的但與俄羅斯利益相悖的協議。俄羅斯提前凍結入世進程雖然取得了主動,使得西方國家難以暫時把入世作為一個敲打俄羅斯的籌碼,但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將在不短的時間內置身於WTO之外。俄羅斯將不能真正從全球化中得到好處。
政治:“普京依賴症”難愈
俄羅斯近十年來的發展表現出兩大特點:經濟上依賴石油,政治上依賴普京。甚至可以認為,在政治上已患上嚴重的“普京依賴症”。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激進的市場化改革和掠奪式的私有化進程,並未給俄羅斯人帶來期望中的好處。相反,卻隻製造出了一批在俄羅斯世紀大拍賣中掠奪國家財富的寡頭。葉利欽時代結束後,普京“重建俄羅斯”的主張迎合了俄羅斯人的帝國夢想。普京的運氣比較好,其8年任期內正好趕上油價高漲的黃金增長期,經濟上的好運氣使得普京獲得了極高的個人政治威望。
普京任內推行的打擊國內寡頭、將戰略性資源收歸國有、在國際舞台上頻頻揮動能源“大棒”等強硬做法,都使得俄羅斯在對過去的激進私有化進行“糾偏” 時,變得矯枉過正。俄羅斯在普京任內並沒有在市場化、法製化方麵表現出進步,其全球化進程也是不完全的——隻在石油貿易和金融市場開放上與國際進行了較多的接軌。
梅德韋傑夫的繼任,或許隻是普京的絕對個人權威在麵對俄羅斯憲法時一次程序性讓步。普京並未退出俄羅斯權力核心。美國《新聞周刊》的分析文章認為,入主克裏姆林宮半年的梅德韋傑夫,已形成了“梅德韋傑夫主義”,其執政目標是:對內彌合俄羅斯分裂的社會;對外恢複俄羅斯的全球地位。梅德韋傑夫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內令人驚異地崇尚自由,對外則表現得比普京更好鬥。
梅德韋傑夫很可能隻是漫長的普京統治時代的一個暫時性間歇。而所謂的“梅德韋傑夫主義”,完全可以看作是普京時代國家目標的延續。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梅德韋傑夫在上任半年之內,就急忙推動修憲,俄杜馬隻花了16天就已三讀通過有關延長總統任期的憲法修正案,把現行總統任期由4年延長至6年。這實際上是在為普京未來的複出做鋪墊。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普京從2012年開始其兩屆長達12年的任期,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將會出現什麽局麵?
俄羅斯未來很可能處於這樣一種情境之中:在經濟上,很難改變其現有的結構性缺陷,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飯”;在新的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一種在外圍的遊離狀態;在政治上,陷入一種新的極權統治之下,法製化與民主化進程將會極為緩慢。這一切所導致的結果是,俄羅斯將從全球主流國家的版圖中進一步滑落。實際上,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俄羅斯已經開始在各方麵顯出中氣不足的敗象來了。
中國漸獲主動權
近十多年來,中國與俄羅斯在戰略層次的交往中,中國充分地體會到了俄羅斯嫻熟玩轉的國際政治與外交策略。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俄的石油合作。實際上,普京希望通過鋪設石油管道“泰納線”來實現兩個目標、一個確保:一是振興俄羅斯遠東經濟;二是實現石油出口多元化,利益最大化;三是管線全部在自己境內,可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從結果看,俄羅斯基本達到了目的,而中國則頗為被動。
讓人驚訝的是,即使是在飽受金融危機打擊之後,俄羅斯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仍然保持了足夠的強勢。2008年10月28日,中俄簽署了“貸款換石油”的備忘錄,核心內容是:中國向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分別提供150億美元和100億美元貸款,來換取俄羅斯對華為期20年共3億噸的長期石油供應合同。但在兩周之後的11月12日,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發言人就表示,中俄“貸款換石油”因貸款利率和石油定價等問題而暫停。
據稱,俄羅斯希望將這筆巨額貸款的利率固定在7%,而中方希望以倫敦同業拆息(Libor)為基礎加上浮動來確定利率。在全球信貸緊縮的背景下,中國的要求隻不過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慣例,而俄羅斯的表態則顯示了它在對華合作中的一貫強勢。
雖然中俄雙方已經重啟談判,但在我們看來,中國在“貸款換石油”的談判中不能讓步。道理很簡單:目前俄羅斯正在遭受雙重打擊,一是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跌,俄羅斯的“石油武器”已經基本失靈;二是全球金融危機洗劫了俄羅斯的財富,大量外資撤離導致俄羅斯股市大跌,資本外流嚴重,俄羅斯盧布出現貶值風險。為了挽救俄羅斯的金融市場,俄羅斯已動用大量外匯儲備來支撐盧布,並且準備動用“石油儲備基金”來挽救市場。俄羅斯目前並沒有多少籌碼,它急需中國提供巨額美元貸款。同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則相對不那麽迫切。雙方討價還價的基礎是不一樣的。
麵對未來全球經濟低迷和對能源需求的減弱,可以預期,俄羅斯在此輪全球經濟危機中的處境要比中國困難得多,是一個存在潛在危機的國家。
因此,中國在未來對俄羅斯的戰略交往中,應該調整策略,充分認識到中國所擁有的籌碼。基本而言,中國對俄羅斯的經濟需求是石油與天然氣,而俄羅斯同樣也需要一個巨大的、穩定的、付得起“硬通貨”的石油市場。此外,俄羅斯經濟對中國的需求還會更多,尤其是中國的資金實力對於緩解俄羅斯當前的危機至關重要。這是未來兩國經濟交往的基本態勢。
中國可以硬起腰板,與俄羅斯慢慢談判,因為,時間站在中國一邊。
俄歐破局機會渺茫
烏克蘭又被斷氣了,這是他們收到的第一份新年禮物。1月5日,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召集各國特使舉行緊急會議。會議的結論是,這是一場商業糾紛,他們不想直接介入。這一低調表態說明,歐盟不想和俄羅斯再生事端。
從科索沃獨立問題的紛爭,到北約戰略導彈防禦體係的推進,尤其是南奧塞梯事件後,歐俄關係驟入低穀。2008年末的俄歐關於雙方框架性關係的談判也不是一帆風順。這表明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和西歐形成的裂痕尚未彌合。
想當年普京剛當總統,俄歐關係還有著蜜月的傾向。2000年10月,普京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願意與歐盟在各個領域擴大合作,也不排除和歐盟的關係進入一種帶有一體化性質關係的可能性。”這讓人們看到了俄羅斯加入歐盟的希望。但時過境遷,現在的俄歐已漸行漸遠。其根本原因,是俄羅斯心中的俄羅斯帝國情結超越了歐盟所能提供的舞台。
早在1815年,沙俄取得對拿破侖的勝利後,以救世主姿態進入西歐腹地,揚威於英吉利海峽之畔。在當時歐洲人眼中,世界的中心在歐洲,成為歐洲的霸主就是世界的霸主。俄羅斯對此很滿足。
到了20世紀,世界的重心已經具有全球化的色彩。1945年,蘇軍長驅直入柏林並確立了超級大國地位。美蘇爭霸,歐洲成為夾縫中的棋子。如今成為歐洲的霸主並不必然是全球的霸主。即使成為歐盟內有影響的大國,也隻是受眾多規則掣肘的地區大國。現在的俄羅斯領導人懷著超級大國時代留下的心態,采取獨立並超越於歐盟的戰略,這就和歐盟的原則發生了矛盾。
對於俄羅斯而言,歐洲並不是整體一塊。
被稱作老歐洲的法德意等國,是當年與俄帝國在歐洲爭奪的老對手。他們以實際的利益為主要導向,也希望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獨立身影,同時其自身力量使他們不必太過依賴國外勢力。所以,和俄羅斯雖有利益分歧,但是又嚐試協調其間利益,並不希望太過激怒俄羅斯。
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等前東歐國家則不同,因為他們來自於東歐時代,不希望再次成為類似前華約組織的一員,這樣的記憶縈繞在這些國家領導人心頭,所以,在意識形態上,更排斥俄羅斯的複興。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自命為西方民主世界之一員後,沒了意識形態的障礙,俄歐的關係似乎可以越來越近。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裂痕從隱形的到顯性的愈發清晰表露出來。近來歐盟對俄羅斯民主的不滿,仍然表現出了意識形態的分野。
歐洲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由於在曆史上和俄羅斯有更緊密的聯係,一直處於不同力量的鬥爭中,這也使得它們表現出了轉軌以來的不穩定。處於夾心地帶的外交特點也反映到內政中,成為引發地區熱點的事件。如地理上處於亞洲的格魯吉亞認為自己是古老的歐洲國家,盡力把自身的安危和歐洲掛鉤,8月份它與俄羅斯的戰事成為俄歐關係低穀的引子。
烏克蘭自不消說,在這次天然氣危機中它極力想把歐盟拉下水,烏能源安全官員索可羅夫斯基曾說,如果俄繼續停止向烏供天然氣,歐洲將在兩周內麵臨更大的危機。
金融危機正席卷全球,俄羅斯和歐洲概莫能外。油價持續下跌,也讓俄羅斯勒緊了褲腰帶。時局艱辛,也給俄歐關係帶來新的變數。是同舟共濟,還是以鄰為壑?這就看西至北大西洋,東到烏拉爾的領導人們在2009年如何施展自己的智慧了。而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使得俄歐破局的機會渺茫。1月5日,在捷克召開的會議表明了這一點。回想2008年9月份時,普京就曾說:“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依賴性很高。俄羅斯掌握著石油、天然氣及化肥、金屬和木材的出口,沒有這些資源,這些國際夥伴將遭受沉重打擊甚至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