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祖先考,嚴氏一族是如何來的?

(2008-11-06 15:31:50) 下一個

今年回家給爺爺過90大壽,爺爺見到我這個長孫回家了,格外開心。於是走進房間,從櫃子裏拎出一個大大的袋子,打開一看,三大本厚厚的書,紙張的顏色已經發黃了,大概A4大小,每本都很厚,線裝訂的,一看就是上了年代的古書。爺爺對我說:這是家譜。

家譜這個詞,在我們這代人的腦海裏已經甚是遙遠,仿佛伸手不可觸及一般。我小心翼翼的打開泛黃的古紙,聽爺爺介紹家譜,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一個詞:傳宗接代!

第一本是本村的家譜。我老家全村都姓嚴,不姓嚴的幾戶人家都是後來遷徙進村的。幾百年前,有一位老祖一個人來到此處定居,於是就有了全村的後代。全村共分十房。是祖上有十個兒子,於是每子一房。上半個村子五房,下半個村子五房。爺爺說,我們家是獨房。所謂獨房,就是本房沒有旁支,如果我們沒有兒子,那本房就算絕了。老祖的十房中,已經有一房絕了,現在剩下九房。我一聽,好可怕,這就是傳說的傳宗接代了。我是這位第一位定居本村的老祖的第三十七代子孫。

第二本是外譜,就是老祖的家譜。向上可以追溯五十代。我翻開第一頁,上麵有一個畫像,畫中人慈眉善目,端莊的坐著,旁邊寫著三個字:楚莊王。我一看,愣了下,我尋思,這是哪個楚莊王?難道是春秋五霸的那個?於是我問了爺爺,爺爺也說不出個道道。我心想,這編家譜的真有水平,真會給自己臉上貼金,居然把楚莊王算成老祖了。我慢慢翻著家譜。家譜寫的很清楚,每一代的名字和旁係,一直到最後一頁,第五十代,我看到了那位定居本村的老祖的大號。

頓時,我對家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上網查看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還真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後代。

嚴氏一族的由來,讓我慢慢道來:

最最最最最早的老祖,自然是炎帝黃帝,所謂炎黃子孫,就是這個道理。嚴氏一族最早的祖宗,就是黃帝。

黃帝軒轅氏生兩子,次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有十一個兒子,第十個叫稱,又叫伯服,他的兒子叫老童,又叫卷章;老童的第二個兒子叫吳回;吳回的兒子叫陸終,陸終一共有六個兒子,分別賜六個兒子不同的姓氏,其中第六子季連姓羋。羋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姓。

商末,羋季連的後裔中出了個叫鬻熊的聖人,博學多才,德高望重,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周文王姬發和周武王姬昌父子先後拜他為師。後來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分封諸侯。武王去世後,世子姬誦繼位,為周成王,他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侯,當時,楚國地處南方荊蠻一帶,人口稀少,文化落後,僅為男爵,爵位在諸侯中地位最低,地盤也不大,但卻是熊繹家族獲得發展的新基點。熊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姓。

鬻熊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的兒子叫熊狂,熊狂的兒子叫熊繹,熊繹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強大楚國的第一個君。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名字找不到了),這個人生熊勝,熊勝傳位其弟熊楊。熊楊生熊渠,熊渠生子三人。熊渠生熊摯紅,摯紅卒,其弟延而代立,熊延生熊勇,熊勇卒,弟熊嚴繼位,熊嚴有子四人,長子伯霜,次子叔堪,中子仲雪,少子季徇。熊嚴死後長子伯霜繼位,是為熊霜。熊霜死,三個兄弟爭立,結果仲雪死,叔堪逃亡,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生熊鄂,熊鄂也稱熊囏(jian),熊鄂生熊儀(若敖),熊儀生熊坎(霄敖),熊坎生熊目旬(蟲分冒),熊蟲分冒在位十七年,其弟熊通弑蟲分冒之子而繼位。

這個熊通要好好介紹一下,他是第一位稱王的楚王,也是所有周諸侯裏第一個稱王的。熊通執政時是東周初期,經十多代人的努力,楚國已經強大起來,成為南方大國,而周王室則逐漸衰弱下去。熊通不甘心居於男爵的地位,為了立威,他親自率領大兵,屯兵城瑕。熊通在這裏協迫漢東、巴、庸等十二小諸侯國,聯合打敗了漢東最大的諸侯國隋國,然後協迫隋侯奏表周王室,要求加封熊通為楚王。當時別說是楚國,即使像齊、晉、鄭這樣的大諸侯國,也僅伯爵之位,周平王當然不同意隋侯的表奏。熊通大怒說:"我的先祖(指鬻熊)當過文王,武王的老師,僅封小國,現在我地大人多,為什麽不能當王呢?"。於是他自立為王,稱楚武王。熊通稱王後,周王室對他無可奈何,熊通見周王室如此軟弱,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學周武王一樣,把一些子弟分封為諸侯。武王熊通卒,子熊貲繼位,是為文王,建功立業都天郢。熊貲子熊喜繼位後,欲殺其弟熊惲,惲投奔隋國,帶兵回國襲殺熊喜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楚地擴至千裏。成王卒,太子商臣代立為穆王,十二年後穆王卒,太子旅(侶)繼位。這個熊旅,就是楚莊王。

熊旅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歡樂,並下令說:"有敢諫者死無赦!"後來有伍舉、蘇從兩人冒死進諫,熊旅納言,任伍舉、蘇從以政,國從大悅,當年就消滅了庸國,第六年戰勝了宋國。這個打敗宋國的一戰,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戰。那個宋國國君就是著名的宋襄公。當時宋國很強大,而且兵力雄厚,勝於楚軍。宋軍在岸邊列隊,楚軍在渡河,將軍們要求進攻,宋襄公不同意,說敵人在渡河,我們進攻非君子也;楚軍渡河成功,將軍們再次要求進攻,宋襄公又不同意,說對方隊列不整齊,我們進攻非君子也;宋襄公還命令軍隊,不殺二毛。所謂二毛,就是白頭發和黑頭發,頭上有黑頭發也有白頭發的,叫二毛,因為年紀比較大了,宋襄公認為殺了不人道。最後宋楚交戰,宋軍大敗。從此楚國爭霸中原,楚莊王成為五霸之一。

除了這一戰,楚莊王還有一戰很經典。當時,楚國公族中有一支鬥氏,十分顯赫,曾有多人當過令尹(相當於後世宰相),到了鬥越椒時,權傾朝野,他野心極大,先設計害死令尹危賈,又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而當上了令尹。他自恃才勇無雙,又以先世功大,就起了謀叛之心,一次他乘楚王熊旅北上出兵時,起兵叛亂,並親率大軍阻截楚王。兩軍對陣時,楚王親自擂鼓,以鼓勵士氣。鬥越椒飛奔上前。嗖嗖兩箭,一箭射中鼓架,一箭射中楚王的鬥笠,楚軍賅異,無人敢與鬥越椒爭鋒。楚王就說:"文王在世時,曾請戎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了兩支神箭,叫透骨風,藏在太廟裏,現在他兩箭已用完,還有什麽可怕?"楚王用誘兵計,把鬥越椒誘到河邊,由神箭手養由基與鬥越椒比箭,鬥越椒不敵,被養由基射死。

鬥越椒一死,楚國就去掉了心頭隱患,為此楚王在漸台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會,名曰"太平宴"。這個宴會上,又發生了一個經典的故事。那天宴會一直飲到日落西山興未盡,楚王又命人點蠟燭繼續飲宴,同時又叫自己寵愛的許姬出來為眾將斟酒,就在這時,忽然一陣風吹來,把蠟燭都吹來滅了,黑暗中。一支手伸過來,抓住了許姬的衣袖,許姬反手一抓,把這人帽子上的纓絡抓了下來,這人一驚,放開了手。許姬疾步走到楚王麵前,悄聲告訴他然後說"快把蠟燭點燃,誰的帽子上沒有纓絡。就是無禮的人。"在古代,調戲君王姬妃,是滅族的大罪。許姬心想看誰有這麽大的膽子,誰知楚王聽了,見宮人正準備點燭,馬上下令禁點火燭,又命飲宴之人都必須把帽子上的纓絡扯下扔掉,竟把這犯罪之人包庇過去了。事後,他對深感委屈的許姬說:"酒後狂態,人之常情,我怎能為顯貴婦人之節而傷我勇將。"正由於楚王有超人的氣度,使那個武將後來在戰場上拚死殺敵,以報王恩。這個故事,大概是記錄最早的非禮,或者說揩油的故事了。

楚王不僅有超人的氣量,而且又有識人之明,他起用孫叔敖為令尹,整頓內政,興修水利,推行縣製,增加兵力。公元前661年攻滅庸國,繼又進攻陸渾之戎,陳捕周郊,後在必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等國歸附。遂成就了一代霸業。楚莊王還幹了一個著名的事情:他派使者去拜見周天子,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尺寸和大小。這個就是著名成語“問鼎中原”的來曆。

他去世後國人根據他生前的主要功業而為他上諡號為"",帶有嚴肅、敬重之意,故史稱楚莊王。他有庶子數人,因不得繼位,被迫分姓命氏,且為了表明身所出,便以他的諡號為姓,即為莊氏。

所以,我們的第三個姓,是莊。

到了漢朝,公元58年天降大禍,原來新登基的漢明帝姓劉名莊。按古代製度,皇帝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用的,既然皇帝名莊那麽莊姓就不能用了必須改為他姓,要他們放棄祖姓,無疑於辱沒祖先,不改又是抗旨,罪應殺頭。這時莊姓中有一個叫莊嚴的人,大膽上書進諫,懇求皇上開恩,收回成命,無奈皇帝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尊嚴。莊嚴的上書,不但未能如願,反而遭到殺頭之禍。後來又有些人因不願改姓而遭殺,無奈中,莊姓人為了紀念這位敢於冒死直言的同族,就改為嚴姓。莊姓一度消失,直到魏晉以後,才有一些人複為原姓莊,更多的人則以嚴姓傳了下來。

這,就是嚴姓的來曆。所以,嚴姓和莊姓,實為同祖,即楚莊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