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不會打仗”的出處
據賈文祥所著的《三野戰事珍聞全記錄》記載,1946年夏天,淮北地區連降暴雨,河水暴漲,到處一片汪洋。陳毅率山東野戰軍指揮部冒雨艱難地行進,於7月25日到達淮北。
當時,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在蘇中連戰連捷,陳毅決心在淮北打兩場勝仗,以改變淮北的局勢。
但到7月底,敵情發生變化,沿隴海線兩側繼續進攻的蔣軍主力已增加到l5個團,而陳毅手頭的21個團的兵力對他們“隻能擊潰不能殲滅”,便打算“以主力向靈(壁)、泗(縣)找桂頑敵求戰,擬先消滅其兩個團即轉而進擊津浦路宿蚌段”。
華中分局的張鼎丞、鄧子恢根據以往的經驗,感覺桂係部隊由白崇禧經營多年,是有相當戰鬥力的。7月30日致電陳毅,勸他改變主意去打蔣軍。
8月3日,毛澤東看到陳毅要求打泗縣的電報,感到雨季作戰條件不好,指示陳、宋:“凡隻能擊潰不能殲滅之仗不要打,隻要主力在手總有機會殲敵,過於急躁之意見並不恰當。”次日再次電告陳、宋:“你們手裏有五萬機動兵力,隻要有耐心不性急,總可找到各個殲敵之機會。”
但是,陳毅、宋時輪已在8月2日下達攻打泗縣的命令:8師與九縱3個團主攻,二縱與7師負責打援、切斷泗縣與靈壁之敵的聯係。毛澤東的電報並未使他們改變決心。
8師師長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和九縱負責人接到命令後,立即來到泗縣城外,眼前的景象令他們擔心。
泗縣有石梁河等五道大小河流環繞,縣城周圍原為湖泊沼澤地,平坦開闊,利於守而不利於攻。這些天連降暴雨,河水暴漲,城外壕溝水深兩丈,寬達五丈,形成天然障礙。泗縣城門已經修築了炮樓,城牆上每百米有一火力點,四角上也有碉堡,城外設有鹿砦。大家看過地形後,向上級建議等大炮運到再動手。但是遍地大水,不知還要等幾天,建議被拒絕了。
8月7日午夜時分,8師以5個營兵力發起攻城,連續爆破勇猛衝擊,不到10分鍾即突破北大門和西北門攻入城內。但守軍組織頑強反撲,攻擊部隊準備不足,未能及時發展打通兩突破口的聯係,又無有力預備隊和炮火支援。
第二天天亮後,敵軍在泗縣城內發起反擊,先以猛烈炮火切斷城內我軍與城外的聯係,接著以連、排規模依托房屋向我軍衝鋒。8師的火炮因為洪水運不上來,火力上沒有優勢。敵軍占了上風,奪回了西門,8師22團的3個營在城裏苦戰,傷亡很大。
這時,2營指揮員驚慌起來,竟調頭往西門外跑,2營戰士也跟著突圍。在敵軍火力封鎖下傷亡慘重。1營、3營頂著巨大壓力,堅持戰鬥。1營2連連長在戰鬥中犧牲,3排長李以琴馬上代替指揮。他不怕敵軍炮火封鎖,積極向前發展。占領一個院落,立即組織戰士挖好槍眼。
敵軍衝鋒上來,大家沉著應戰,9班長鍾寶鼎一人消滅17個敵人。李以琴帶領機槍手組成機動小組,哪邊緊張就到哪裏增援,專打敵軍的小股衝鋒。8班長要求說:“咱們打了一天,叫別人來換換吧。”
李以琴說:“別人都有任務,換什麽!有我李以琴在,就不會丟掉陣地!”
在他指揮下,2連一天打退敵軍9次衝鋒,堅持了陣地,而且傷亡不大。戰後總結,他被評為“泗縣戰鬥中最出色的指揮員”。
8月8日,九縱77團在東門與敵軍血戰,傷亡慘重。73團突擊排幾乎傷亡殆盡。
當日戰鬥最激烈時,參謀長宋時輪來到8師指揮。陳毅在睢寧葛樓山東野戰軍指揮部聽到泗縣戰報,焦急不安
黃昏時分,8師再派兩個營進城增援,但兵力始終不占優勢。陳毅當夜指示宋時輪:“今夜如已總攻,望堅決打。如今夜不能總攻應後撤。”
9日,五河敵人來援,被第7師擊退,而更多敵人正準備向淮北運動。城內8師戰士與敵拚殺竟日,血流滿地,河水為之染紅,但戰鬥仍在僵持消耗狀態。鑒於 8師傷亡太大,戰士們過於疲勞。九縱、二縱因大水阻隔,無法投入更多兵力增援。為避免繼續消耗,山東野戰軍領導決定停止攻擊,全部主力撤往睢寧地區休整。
曾被稱為“陳軍長袖子裏的小老虎”的8師,雖殲滅敵人3000餘,但8師亦付出2000餘人的傷亡代價,而且城未攻下,使山野西擊津浦線的計劃受挫,8師士氣受挫。當時8師官兵牢騷埋怨的話很多。
陳毅作為首長,承擔了失敗的責任。10月4日,他在給8師領導寫的信中說:
“仗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旅團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了兩個錯誤……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向指戰員承認這個錯誤。”
於是,“陳毅不會打仗”之說傳開了。
一封揭發陳毅的密電
《中華戰神——走進曆史真實的粟裕》的作者張雄文日前披露了一封密電,這封密電是華中軍區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曾山寫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主要內容是揭發陳毅不會打仗。電文如下:
1946.10.4酉時張鄧曾報中央
陳(毅)佳電悉。我們對陳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當他大軍屯住隴海時,桂係攻占靈城,我們建議山野移靈泗公路間殲滅桂頑,陳不聽,後桂頑已占泗城,陳決攻泗城。我們曾兩電建議不應攻泗,陳決心不變,又不親自指揮,而把如此重任給宋一人主持,結果八師、九縱損失甚重,情緒降低。當山野據守眾興,陳擬北撤回山東,我們建議守泗陽,陳決在眾興與淮陰待機,但以後敵情未明,山野主力即撤到六塘河以北,把泗陽防務交給元氣未複之九縱把守。以後李延年三軍南下泗陽,陣地三天即失。陳尤不守淮陰,雖經中央電示兩淮關係全局。但陳始終不重視,把主力控製於漁溝、來安之間,等待桂頑,一無所獲。而淮陰方麵我守軍兵力薄弱,主力未到,我們幾次求陳派隊南援,終不來。後五旅趕駛頑強,給七四軍以慘重殺傷,淮陰局麵已定,六師亦於皓日可到淮陰,陳亦允派二縱南來增援,並派人來要粟、譚布置出擊,巧晚粟、譚遵命布置,將部隊擺開,但到皓晨三時半陳又來電,部隊不來,此時淮陰守軍已擺開,一時收不回來,敵即在此時從我空虛處進入淮陰城。雖經皓日一日巷戰,已無可挽救。這完全是由於陳對用兵開玩笑所致。否則,不僅淮陰可保,且可殲滅敵人,改變戰局。為什麽陳如此動搖,固與宋曾有關,但我們估計與陳之英雄思想亦非無關係。兩淮失後,中央決定山野與華野合並,陳、粟、譚統一指揮,命令已公布,但陳始終保持兩個機關,拖不合並,陳亦自己行動,不在一起,仍采取臨時接頭會商方式。我們屢電建議,陳不采納。此次因敵知我北移,攻宿七四軍,東攻漣水,決一、六師南下配合五旅、皮旅殲敵,要八師接防徐家溜,峻集防務,保持六塘河防線,但陳又於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東,甚至讓淮海失掉。如按陳此種布置,則六塘河、沐陽一帶可能喪失,則一、六師將無歸路,(因要渡黃河、鹽河、前後六塘河及沐河),這對華野是極大威脅。同時陳指揮如此躊躇,山野回魯南後也不一定打勝戰,而山野、華野分開行動,對將來戰局無法改變,對全國戰局亦有害處。因此,我們堅決反對陳這種布置。我們主張:
一、山野仍應在原地擔任後防,候華野十日後北來,再配合作戰。
二、陳、粟、譚應會合一起,不宜分開,使粟能助陳下決心,並便統一山野指揮。
三、為了兼顧山東起見,以八師回魯南,由葉去指揮。並要山東補充葉縱五千人(聞葉縱人數很少)。
四、如陳定要北返,至少應以二縱留下,山野無論如何,要在一、六師北返前確保六塘河與沐陽城,否則前途極壞。
此我們三個人幾個月以來觀察所識,本知無不言之義,直告中央。是否妥當,請中央決定,但望勿告陳。
1946.10.4酉時張鼎丞、鄧子恢、曾山
這封電報,直接促成了粟裕獲得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才擁有的戰役指揮權;間接導致了1948年5月,陳毅被調離華野。粟裕雖不曾在這份電報上簽名,卻於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期間,被強行指責簽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