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突圍,日本的悲哀——站在日本角度的思考 文//都市紅塵 日本最大的悲哀,就是日本國土狹小而民族有野心。 ——題記 我就曾想,如果日本的國民性像馬達加斯加國民一樣,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了,當然他們也不會像今天這樣發達。不可否認,日本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雖然我不是種族主義者,但我絕對相信種族之間是有區別的。為什麽二戰的戰敗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能夠在破碎的國土上,短時間重新崛起,必然有他的理由,尤其日本和德國,現在是全球的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短短三十年,能夠從廢墟上重建強國,必然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1、日本的過去與現在 日本國土狹小,由四個大島以及許多小島組成,人口過億,資源缺乏。19世紀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改革,國力逐漸強大。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在資源貧乏的日本,必然要選擇對外掠奪的道路。更何況日本的國民性,崇尚武力、宣揚武士道精神、強調集體觀念等等,這是一個發憤圖強的民族,所以對外擴張是早晚的事情。日本的西邊是中國,北麵是朝鮮(當時是中國的附屬國),南麵和東麵都是大海。所以日本唯一的出路,隻有中國。 19世紀末的中國,是腐朽的清政府,是被迫打開國門的中國。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這就給了日本出兵朝鮮的機會。最後中日甲午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完敗。甲午戰爭的結局:中國完全尚失了海軍,賠償2億兩白銀;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台灣割讓給日本;琉球成了衝繩縣。 其實仔細想來,日本的戰略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日本想衝出群島,尋找資源的樂土,隻有於中國一決死戰。可是中國幅員廣闊,人多勢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隻有慢慢蠶食。先取朝鮮,後奪東三省,接著華北平原,然後華東、華中直至華南等中國其他地方。其實,這是唯一合適的,也是唯一合理的戰略,也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日本,為了這個戰略,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全麵爆發。 1895年,日本占領了朝鮮,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東北。東北是俄羅斯人的勢力範圍,如果日本想獨吞東北,日俄必有一戰。於是,日本準備了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東北爆發,清政府宣布中立。日本贏了第二步棋,日本雖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但是勝利終究來到,戰略在一步步的實施著。這是日本的強國之夢。 為了穩住並且更好的統治東北,日本培植了親日的政權,包括後來的滿洲國以及親日軍閥。接著1931年“九一八”事變;接著1932年“一二八”事變;接著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全麵爆發戰爭。 有一件事情,在下才疏學淺,希望哪位朋友能夠幫我解惑:為什麽日本在沒有完全“搞定”中國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的爆發太平洋戰爭?這種做法和德國在沒有完全搞定歐洲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的進攻蘇聯一樣。結果隻會使得自己過早的陷入兩線作戰。敗局就不可避免了。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朝鮮獨立(實際上被分裂成北部蘇聯控製區和南部美國控製區)。但是琉球依然在日本手裏,日本北方四島被割讓給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外蒙古保持現狀(獨立),中國諾幹利益被蘇聯占領,比如維護蘇聯在大連港的優先權益並國際化,恢複旅順港口蘇聯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證蘇聯的優先利益等等。 日本天皇的權力被剝奪,僅成為國家的象征。日本重新組建政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朝鮮停戰。日本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經濟的時期。 七八十年代,日本出現了“經濟奇跡”,八十年代末,日本正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日本的商業全麵進軍全世界,讓美國經受了第二次“狼來了”。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會同英、法、德(前西德)、日四國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了“廣場協議”。此協議一經簽訂,日元在3個月內就從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兌200日元,到1988年甚至戲劇性地攀升至一美元兌120日元的高位。廣場協議帶動的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經濟發生轉折最直接的禍首。 進入九十年代,日本進入了相當長的經濟蕭條期。高失業率,右翼勢力也開始明顯抬頭。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仍然沒有明顯改善。但無論如何,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日本的未來 日本是一個有著明顯自尊心的國度,換種說法叫做有野心的國家。他絕對不甘心隻做一個經濟強國,成為世界大國而不僅僅是經濟大國是日本人永遠的夢想。二戰後,日本人傍著美國走,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日本人隻崇拜勝利者,日本人隻尊重強者,輸給美國他們心服口服,所以願意跟美國人學習,就像當年的遣唐使一樣,這是內部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外部原因,美國在東亞做大,需要左右手,尤其是紅色中國政權的存在,美國選中了日本和韓國。日本和韓國的經濟騰飛,有自身努力的因素,還有就是美國的鼎力支持。美國在東亞的十萬駐軍,幾乎都在日本和韓國。所以日本對美國的依靠,也是美國的戰略之一。 隨著中國的崛起,日本越來越覺得,他在東亞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戰,如果在東亞都不能確立老大地位,國際大國更是妄想。日本的東邊隔海對著美國,西邊麵對中國,北麵隔著朝鮮麵對中國和俄羅斯。南麵是東南亞各國即東盟。除了歐盟外,全球幾個強大的實體都在他周圍。而日本本身國土狹小並資源缺乏,這預示著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和各國爭強的。國家的發展有一條定律:遼闊的國土是國家強大的基石。當然,除了幅員遼闊外還需要人的因素。美國靠十三各州起家,現在有五十個州。俄羅斯和中國幅員都很廣大。歐洲需要聯合才能與美俄抗衡。所以狹小的日本是一個悲哀。 由於俄羅斯的重點在歐洲,所以東亞的強勢僅剩下中國和美國。由於曆史的問題和現在實力的問題,日本無疑走到了美國的一邊。隻有投靠美國,日本才能走向國際大國。這種思路是對的,可惜美國真的力挺日本嗎? 從兩個事情上可以看出美國的態度。一個是朝鮮核危機。日本的科技實力世界頂尖,日本有幾十座核電站,按理說日本造出核武器根本不成問題,可是為什麽日本沒有核武器呢?因為是美國卡著日本的脖子,也隻有美國有力量這麽做。在日本周邊國家中,中美是核武國,朝鮮準備搞核武器。朝鮮搞核武器其實對美國並沒有威脅,因為缺乏相應的運載武器。朝鮮搞核武器最大的禍害,在於會引起東亞核競賽。就像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樣。如果朝鮮擁有核武,日本和韓國就有了搞核武器的借口,這個恰恰是美國所不希望的。這就是中國敢於打朝鮮核武這張牌的原因。第二個例子就是日本入常。美國多次公開表態支持日本入常,這給了日本很大的信心。但是在今年4月底中國首先在聯合國表態說,不讚成今年就安理會改革事宜強行表決的時候,美國和俄羅斯就迫不及待的表示讚同中國的看法。這其實給了日本當頭一棒。隨後在六月,美國又表示支持日本入常,卻同時表示反對四國同盟中其他三國,這種支持一國反對三國的把戲,實際上反對四國同盟入常,也就是反對日本。 美國在東亞,除了日本也沒有別的好幫手。韓國的力量相對弱很多,加上韓國同中國走的越來越近,雖然美國知道日本在東亞因曆史問題“人緣不好”,但也隻能力挺日本。 此外,為什麽美國不希望日本擁有核武器呢?我看過一篇報道,覺得很有道理,大概分析如下:如果日本沒有核武器,日本會懼怕中國而不得不投入美國的核保護傘下。如果日本擁有了核武器,日本完全可能擺脫美國的約束,和中國聯手對付美國,這樣美國將完全失去日本和東亞,這種局麵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杜絕這種可能的發生,美國卡住了日韓核武的脖子。 美國對日本這種複雜的心理,注定了日本想依靠美國成為國際大國的不可能性。 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日本在東亞的空間也將越來越小。所以,如果日本僅僅想做一個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想做國際大國,在中美的擠壓之下,這種美麗的夢想將永遠隻是一個美麗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