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史
災難報道 | 中國青年報
作者:方可成
一
持續數月的澳大利亞山火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場災難引發了人們對生態危機、救援應對等多方麵的反思。
在中文社交媒體上,有一篇文章將澳洲山火和1987年發生在中國的一場大火進行比較,這篇文章已經獲得了“雙10萬+”(即閱讀數和點讚數都超過了10萬)。在微信群裏流傳的一張後台截圖顯示:截至1月12日上午,文章的閱讀數已經超過了2300萬,點讚數超過了30萬,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中。堪稱超級爆款。
然而,這篇題為《》的文章,毫不尊重曆史,將教訓慘痛的大興安嶺大火簡化為消防員偉大付出的英雄故事,將一場引發舉國上下沉痛反思的巨大災難扭曲為“中國33年前這麽牛逼”的證據,這種操作令人尷尬,這種對曆史的無知令人痛心。
我是一名新聞傳播研究者,之所以對1987年的大興安嶺大火有所了解,是因為當時對這場大火的報道是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我在北大讀書時曾在課堂上聽過當時報道大火的編輯講述那段曆史。
二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災。大火燃燒了近一個月,吞噬了101萬公頃的森林,令大興安嶺失去五分之一的林地。近兩百人葬身火海,5萬餘災民流離失所。
大火開始燃燒一周後的5月14日,《中國青年報》派出記者奔赴火場,進行現場報道。
《中國青年報》是共青團中央的機關報,深具公信力和影響力。在這批記者出發之前,報社同仁對他們的叮囑是:“切記,不要再把悲歌唱成讚歌!”(信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8426465.html )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叮囑?根據《中國青年報》後來的總結:這是因為,此前,中國新聞界報道災難的方式是“喪事當作喜事辦,小災小歌唱,大災大勝利。慘絕人寰的大災難,往往在記者們神奇的筆下,瞬間化為一曲曲共產主義的凱歌。這是當時新聞界根深蒂固的災難報道的路數。”
然而,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之下,在新聞界越發尊重新聞規律的背景之下,一批最優秀的新聞人對這種模式非常不滿。
當時負責這組報道的編輯、《中國青年報》國內部副主任楊浪說:“大家的認識很明確,災難就是災難。把災難奏成凱歌,是災難之上的災難。”
遵循著這樣的理念,記者們在前線挖掘事實、還原真相。通過他們發回的報道,我們看到:火災的發生與蔓延,與官員們的官僚主義作風有著分不開的關係。我們看到:山火還在燃燒之時,漠河縣卻讓縣裏各單位派車派人打掃市容衛生,以迎接上級領導的視察。我們甚至還看到:在漠河縣城的廢墟之中,奇跡般地矗立著一棟紅磚瓦房,那裏麵住著縣長一家和消防科科長一家。群眾反映,是消防科科長用消防車和推土機保下來了這棟房子。
《中國青年報》總結說:這組報道用令人振聾發聵的聲音提出,這次大火不僅是天災,更是人禍。“是我們——犯有嚴重的官僚主義,而我們僵化的體製,也使得我們成為官僚主義。這場大火,對我們是不燒死的燒死。”
這組報道一共有三篇,標題分別是《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歎》《綠色的悲哀》,人們將之稱為“三色報道”。
“三色報道”刊出後好評如潮,並且獲得了當年的全國好新聞特別獎。《中國青年報》披露:有一名湖北讀者給報社寫信說,“以前我總以為我們國家的記者隻是粉飾太平的人”,讀了報道“深感你們也無愧是時代最崇高的戰士”。
在中國新聞史上,“三色報道”有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中國災難報道的裏程碑,開啟了災難報道回歸新聞事實、尊重新聞規律的新一頁。
以直麵事實、思索積弊的精神報道這場大火的不僅僅是《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亦有著類似的報道。根據《人民日報》資深新聞人祝華新的,“人民日報連續發表64篇新聞和評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有22天火災消息上了人民日報頭版。”
在這些報道中,有長篇通訊提出直接的拷問:“許多事實說明,大火不是不可抗拒的天災,這一場令人扼腕、令人心碎、令人痛哭的不幸,是不應該發生的;即或發生了,也不應造成如此慘重的損失。”
《人民日報》也報道了縣長和消防科科長的那棟奇跡般屹立的房子。記者魏亞南發回的報道還補充了更多的細節:為了給縣長家打隔離帶,居然還推倒了兩間並沒有起火的民房。
“災難就是災難。把災難奏成凱歌,是災難之上的災難。”
三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做出這樣突破性的報道當然不容易,既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也需要在實踐中克服重重困難。
當時參與“三色報道”的實習生賈永,後來繼續從事新聞事業,曾經擔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實地采訪非常艱難,因為當地不少領導和機關以封閉的新聞思維實施著“新聞封鎖”。(http://www.81.cn/mjjt/2019-01/24/content_9413318.htm )
但是,《中國青年報》的記者並沒有在限製和阻撓麵前放棄。賈永回憶說:在他們一行四人中,“除了雷收麥年近四十外,我們三人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而且都有過邊防前線血與火中的采訪經曆,都有強壯的體魄。我們艱難而又充滿信心地拓展著獲取第一手材料的範圍:火場,墳場,廢墟,河套;廣播員,水槍手,推土機手……白天厚著臉皮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晚上與災民一起睡在四十個人一起的寒冷的帳篷裏。”
被大火焚毀的漠河縣城
賈永說,他們之所以冒著危險、頂著困難堅持了下來,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了解社會重大事件的知情權利”。功夫不負有心人,“越來越多的原來懾於某些人淫威而敢怒不敢言的災民向我們敞開心扉直陳真情。”
後來曾獲範長江新聞獎的記者葉研回憶,他們在旅遊局招待所餐廳拍下一些人大吃大喝的場麵,結果被以縣旅遊局局長為首的20多人攔住了去路。幾位記者被圍毆。“打人的沒事兒,我們倒被叫到公安局問了兩天。”
在現場奔波了一個多月後,記者們才結束采訪回到報社寫稿。《中國青年報》的回憶文章中透露:那時正是北京最熱的時候。“雷收麥和賈永住在中國青年報社附近3角5分錢一晚的地下室裏,總共吃掉了40多袋方便麵。為防止鬧肚子,賈永還用5斤糧票,換來一辮子大蒜。”
四
發表《沒有澳洲這場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國33年前這麽牛逼!》一文的公號,叫做“青年大院”。
其實,它是之前一個因為失實而被封號的大號的新馬甲。
隻要點擊“青年大院”的公號名字,進入其詳細資料頁,我們就可以看到:它的帳號主體是“北京浮光躍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再點擊公司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就是“今夜90後”的新馬甲。
實際上,它並不避諱這一點。在文章頁麵的頭圖和小標題中,都清晰標明了“90’s tonight”字樣。
也許你還有印象,“今夜九零後”曾經發布爆款文章《在這個從小躺贏到大的女人麵前,楊超越真的不算錦鯉……》,漲粉數十萬。然而有人質疑作者編造了事實,。
後來,這個公號更是在一篇題為《那個17歲的上海少年決定跳橋自殺》的文章中,對上海盧浦大橋自殺事件進行了“推測式”描述,激怒了讀者,最終被封號。
在招聘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家公司很驕傲地展示“今夜九零後”的數據成績,並表示將“重新出發,打造全新公眾號”。
看來,號雖然是新的,套路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如上文所說,“小災小歌唱,大災大勝利”的那一套早在33年前就已經被中國新聞界淘汰。然而,在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以流量為導向、打著“90後”旗號的自媒體卻又重新從曆史的垃圾堆裏撿起了這一套。
我想對“今夜九零後”團隊說:有楊浪、雷收麥、李偉中、葉研、賈永、魏亞南這樣一批具備高度職業精神和職業水準的新聞人挖掘事實、直麵真相、思索弊病,這才是33年前的那段曆史之中最牛逼的地方。用廉價的感動遮蔽反思、換取流量,是對33年前那場悲劇最不負責任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