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長槍和大刀誰更厲害?讓宋軍死士的鮮血來回答
編者按:傳統兵器習練者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槍為百兵之王。對此,有人好奇的表示,那是不是練長槍的人給自己臉上貼金呢?用大刀不行嗎?電視劇裏不少士兵都拿個刀就往前衝。如果嫌棄大刀短,可以用長杆大刀啊,比如唐代著名的陌刀。那麽在古代戰場上,長槍和長柄大刀到底哪個更厲害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說到唐軍,很多人都會想到陌刀陣,但是在唐軍編製中,長槍才是主流。比如《太白陰經》記載:唐軍一支12500個作戰人員組成的軍中,要配備12500條長槍、2500麵牛皮盾、2500張弩、12500張弓、2500把陌刀、各種箭枝70餘萬支、佩刀10000口,外加盔甲7500領。總體而言,在中國古代軍隊中,長槍一直是最主流的武器。
當然也有長槍比例少的。比如像北宋軍隊,七分弓弩三分刀槍。但就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那些文章所介紹,北宋軍隊的這種配置,在麵對遼和西夏的一波流騎兵戰術時沒問題,但是麵對女真就悲劇了。所以後來南宋軍隊搞出了疊陣。疊陣的大體原理是最外層放拒馬,然後就是布置長槍手,然後配合弓弩手。長槍手除了保護弓弩手外,還要保護拒馬(敵兵直犯拒馬,令甲軍槍手,密依拒馬,用槍攛剌)。
所以一個標準的宋代疊陣約3200人(含有搬運拒馬的200人)。其中步兵主陣有披甲長槍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弓手202人,左右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騎兵各有261人。相對於之前的北宋軍隊,南宋疊陣的長槍手比列很高了。那麽,有沒有人突發奇想,想用長柄大刀代替軍陣裏的長槍呢?有的!南宋武將姚仲就那麽幹過。
▲拒馬
根據《金史》的記載,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宋將】姚良輔(耀仲)出自北嶺……捍以劍盾、行馬,外列騎士,步卒居其中……敢死士鎖足行馬間,持大刀為拒”。這裏麵的大刀,按照《武經總要》的相關記載,應該是類似偃月刀的那種長柄大刀。也就是說,姚仲把軍陣裏的長槍換成了大刀。然後呢?結果悲劇了!
《宋史》記載:初,仲自德順至原,由九龍泉上北嶺,令諸軍持滿引行。以盧士敏兵為前陣,所統軍六千為四陣,姚仲兵為後拒。……與敵鏖戰,開合數十。會輜重隊隨陣亂行,敵兵衝之,軍遂大潰,失將三十餘人。姚仲把軍陣裏的長槍換成大刀的結果是被金軍擊潰,損失將領三十多人。那為啥會這樣呢?難道是長柄大刀不適合對抗騎兵嗎?那不是有拒馬可以防騎兵嗎?而且外圍還有宋軍騎兵掩護,保護拒馬的都是死士,還把自己鎖在拒馬上。如果金人想下馬搬開拒馬,直接大刀招呼就好。怎麽還會被女真騎兵衝開疊陣的呢?
▲疊陣
但是金軍可不傻,你這軍陣不是防範騎兵嗎?金軍直接選擇下馬。按《金史》的記載的:習尼列與移刺補、奧屯撒屋出、崔尹、仆根撒屈出以兵五千沿壕為狀,餘兵皆舍馬步戰,擊其前行騎士,走之。於是,行馬以前衝以長槍,行馬以後射以勁弓。良輔兵稍挫,習尼列乘勝麾兵,撤其行馬,破其七陣。也就是說,金軍先下馬步戰,趕走宋軍騎兵,然後金軍用長槍陣突破宋軍拒馬,後用強弓擴大戰果。那麽,金軍的長槍什麽樣呢?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十九》對女真精銳有這樣的記載:以仲熊所親見黏罕寨有兵五萬人,婁宿孛堇寨有兵萬人,皆槍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全副甲,腰垂八棱棍棒一條,或刀一口。槍長一丈二尺,刀如中國屠刀,此者驍衛之兵也。從文字可以得知,女真重騎兵普遍裝備丈二長的騎槍,換算成現代的長度就是4米左右。這可不是影視劇裏的那種一人多高的紅纓槍,其相對於長度在2米左右的長柄大刀擁有明顯的長度優勢。
▲硬漢劇照
而且長槍便於結陣,密度更大,一個人刀法再好,一堆長槍刺來也白扯。武警浙江省總隊直屬支隊曾安排40位官兵們做過一次實戰測試,大刀隊用了很多戰術甚至采用三四人“抱團”作戰的方式,而刺刀隊還是采用“一字陣法”。最終,結果無論大刀隊如何變陣,刺刀隊都以絕對優勢勝出!
▲宋代直刀
參加測試的40名武警戰士,入伍都為1年半。現今的訓練科目裏都沒有拚刺技術和刀法。而這次測試中刺刀隊用1.65米長的木棒模擬刺刀。所以在冷兵器實戰中的結果這種情況更類似短槍對抗大刀。根據戰士們的回憶,大刀因為長度短,很難攻入“短槍”,進行貼身砍殺,而“短槍”的刺殺速度遠比大刀的劈砍動作快得多。而且,在人數越多的情況下,“短槍”優勢越明顯。其實這種對抗結果也適用於長槍對長柄大刀。
▲倭寇圖卷裏配備斬馬刀和長槍的士兵
我們再說回姚仲的這場仗,《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99記載了此戰中,宋軍拒馬被衝破時的場景:第三、第四陣已為金敵破拒馬而入。陣心衝潰,輜重中隔,莫可接應。
因為之前輜重胡亂擺放,導致彼此之間不能接應,在金軍長槍加強弓打擊下,姚仲雖然依靠親兵拚死抵抗,稍微擊退金兵,但是最終還是慘敗。
多虧後軍指揮官姚誌按照規定布陣教程,“槍手盡坐,神臂弓先發,平射弓次之,起伏凡五”,即長槍在外,弓弩手在裏。而因為宋軍步兵的長槍要比金軍騎兵的長槍更長,而神臂弩的威力也比金軍的強弓威力更大,所以才擊退了金軍,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但此戰宋軍傷亡慘重,陣亡統領官7位、將官30、隊將73。名將吳璘知道後,在六月初一至大蟲嶺,召姚仲至軍前。吳璘先讓夔州安撫李師顏奪了姚仲的兵權,還因為其胡亂指揮導致損失慘重,一度想殺了他。最後,吳璘被身邊人勸住(外加姚仲是跟了自己三十年的老部下),就將其下於河池獄,不久又送文州(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拘管。
九月,新即位的宋孝宗看著姚仲以往戰功份上,撤銷原擬貶姚仲為宮觀官(類似強製退休)的處分意見,讓姚仲充任郢州防禦使,在達州居住,隨後又改為讓姚仲在峽州居住。
總之,這場原州之戰,姚仲的主力部隊被擊敗,別部也相繼被擊敗,除了姚誌部完整,其他的要多慘有多慘。他本人也從節度使這個級別降到了防禦使。貶官倒是其次,但是大量軍官和士兵因為他的布陣不當而陣亡,是他永遠擺脫不掉的汙點。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他突發奇想,用長柄大刀替代軍陣裏的長槍。這真是應了一句話,布陣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刀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