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數據分析:11月份,中國經濟已呈斷崖式下跌!

(2018-12-28 20:30:18) 下一個

[轉帖]從財政部發布的數據看當前經濟的嚴重程度

    作者:鄧元傑

    2018年12月13日,財政部公布11月財政收支數據,幹貨如下:

    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75億元,同比下降5.4%。

    其中,稅收收入8051億元,同比下降8.3%;非稅收入2724億元,同比增長4.5%。但由於稅收收入占大頭,所以同比仍然下降5.4%。

    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333億元,同比增長6.5%。這意味著,11月份的財政收入是斷崖式下跌。

    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431億元,同比下降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2804億元,同比增長12.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627億元,同比下降3.2%。這意味著,中央在快速增加支出,而地方則在萎縮。但由於地方占大頭,所以有小幅萎縮。

    11月份,財政赤字是5656億元。

    而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33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751億元,赤字是19418億元。也就是說,11月份的財政赤字,占1~11月的29%。

    而在2017年,我國財政赤字將近3萬億元。11月份的赤字相當於去年的1/6強。

    這是在突擊花錢,還是不得不大幅增加?

    有突擊花錢的因素,但如果11月份稅收增加1000億,赤字將減少1000億,所以這個因素不是很大。

    而且總體來看,今年1~11月的總赤字才19418億元,除非12月份的赤字達到10000億左右,比11月份還要擴大一倍,否則今年的赤字將明顯低於去年。

    說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呢”?難道到11月份才開始發力?這是否意味著明年的財政赤字將暴增?

    亦或許,一切都在高層掌握之中?

    因為三月份的兩會政府報告寫得很清楚:

    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赤字率從去年預算的3%降至2.6%,下降0.4個百分點。……赤字率回調的同時,今年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將進一步加大……

    如果今年前11個月的赤字是19418億,並且12月份的赤字是4000億左右,不就可以完成2.38萬億的赤字目標了嗎?

    可是,如何解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今年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將進一步增大”呢?因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如果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財政赤字也會增大。

    看來,當時對今年的經濟尤其是政府收入是相當樂觀的:雖然政支出增加,但赤字反而會減少,因為政府收入將增加更多。而政府收入將增加更多,是因為經濟更好……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那麽樂觀。請注意下麵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

    8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77億元,同比增長4%。1-8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2868億元,同比增長9.4%。

    9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63億元,同比增長2%。1-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831億元,同比增長8.7%。

    10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27億元,同比下降3.1%。1-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1558億元,同比增長7.4%。

    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75億元,同比下降5.4%。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333億元,同比增長6.5%。

    照這個趨勢,12月份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會不會同比下降7%左右,而全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隻有5.5%呢?我也不知道。

    再看看四大稅種在過去四個月的變化趨勢。

    1、國內增值稅:

    1-8月累計42892億元,同比增長13.6%。

    1-9月累計47356億元,同比增長12%。

    1-10月累計52682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10月份國內增值稅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上月擴大1.6%。

    1-11月累計56672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11月份國內增值稅同比下降1.2%。

    增值稅的增速始終是下降的,其中10、11月份都是同比下降。

    2、國內消費稅:

    1-8月累計8784億元,同比增長16.4%。

    1-9月累計9886億元,同比增長16.3%。

    1-10月累計10207億元,同比增長9.3%。

    1-11月累計10377億元,同比增長4.5%。

    僅看數字就知道,10、11月份的國內消費稅,呈斷崖式下跌,否則不可能把全年的增長率拉那麽低。具體來看就是:9月份國內消費稅是1102億元,10月份變成321億,11月份是170億。照這個趨勢,12月份會不會趨於零呢?

    趨於零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數字慘不忍睹,倒是真的。

    順便說一下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區別。增值稅以所有商品為征收對象,而消費稅隻針對特定商品。哪些商品會征收消費稅呢?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煙酒、化妝品(口紅、粉餅等)、珠寶、成品油、小汽車、木製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等。

    不說了,繼續往下看。

    3、企業所得稅:

    1-8月累計29963億元,同比增長12.9%。

    1-9月累計30754億元,同比增長12.5%。

    1-10月累計34434億元,同比增長9.6%。

    1-11月累計34906億元,同比增長9.3%。

    可以看出,在10月份出現了一個斷崖式下跌,並延續到11月份。

    4、個人所得稅:

    1-8月累計10319億元,同比增長21.1%。

    1-9月累計11349億元,同比增長21.1%。

    1-10月累計12287億元,同比增長19.9%。其中,10月份個人所得稅同比“隻”增長7%。

    1-11月累計12987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11月份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17.3%。

    個人所得稅大幅下降當然有原因的,那就是從10月1日起,新的個人所得稅法部分減稅措施進入實施階段,個稅起征點由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

    不過,如果新稅法實施後,10月份還能同比增長7%,那麽11月份同比下降17.3%,這個數字還是過於誇張了。

    唯一的解釋是:白領們的顯性收入大幅減少。

    綜合上述四種稅收的變化趨勢,老鄧得出的結論是:減稅降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稅收明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內需不振、消費不升級。

    消費不升級,原諒我這麽寫吧。

    還有一個數據可以證明,那就是今年聖誕期(12月24、25日)的票房情況。

    上圖是最近六年來的聖誕期票房。可以看出,2015年是真的火爆,但是2016年小幅下降,2017年明顯下降18.2%,今年又在去年基礎上暴跌57%,甚至比2013年還低。

    不抽煙,不喝酒,不化妝,不買珠寶,不買汽車,不出去旅遊,不看電影,在出租房裏擼方便麵嗎?

    看看方便麵,年初還在哀歎“斷崖式下滑”,但一季度就回暖,二季度就全麵增長了。現在隻有上半年的數據,或許下半年的數據將更喜人。

    新生兒數量也大幅下降了。華夏時報近期發表了《出生人口數量連年下降,專家預計2018年新生兒跌破1500萬》,甚至跌至1400萬左右的水平。

    《華夏時報》的文章是以2018年上半年一些城市的人口來分析的,比如青島上半年出生4.5萬,同比下降21%,蕪湖同比下降10%左右。當然,國家統計局的正式數據要到2019年一月下旬公布,我們可以看看具體數字是多少。

    而且,下降的主力是漢族,是一二線城市。少數民族人口應該還是上升的。如此一升一降,漢族新生兒的比例……當然,這個數字國家早就不公布了,但如果根據各個省市自治區的新生兒數量和民族比例,仍然可以估算出來,但這個和本文無關,所以不再多談。

    如果2018年上半年人們都不想生,那麽下半年呢?

    對預期收入的嚴重低估,應該是上述各種數字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這應該和企業大規模倒閉或注銷密切相關。

    2016年2月5日,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監管司司長趙剛在回應“每天死亡多少企業”時介紹,2015年全年企業注入吊銷數量是78萬戶,不到新登記總量的1/5,底氣可謂相當的足。

    但是到了2016年,根據工商總局發布的“2016年度全國市場主體發展”等情況顯示,2016年全國注吊銷企業138.6萬戶。

    到了2017年,工商總局曾經公布過上半年企業注吊銷100.8萬戶,同比增長14.8%。而且從2017年下半年起,工商總局就再也不發布注銷企業的數據了。

    所以到了2018年,我們不知道現在注吊銷企業有多少。有人估計2017年的注銷或破產的中國企業有大約240萬家,今年注吊銷大概有多少家呢?

    我們可以簡單估算一下。

    根據贛州綠盾征信機構的統計,截止到2018年12月9日,綠盾全國企業征信係統中的企業總數是1.493億家(149344439家),這既包括開業、在營的企業,也包括歇業、吊銷、注銷的企業,既包括國企和外資,也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民辦非企業、社團組織、事業單位等等,總之是各種實體,每天都在動態增加中,大約每天增加5萬家左右。

    減去大約300萬家的事業單位、非營利機構,企業總數是1.46億家。再根據工商總局發布的數字,2017年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9814.8萬戶(其中企業3033.7萬戶,個體工商戶6579.4萬戶)。於是,這意味大約1/3的企業已經不存在了。

    這和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2.9年是基本吻合的。

    那麽,2018年注吊銷企業到底有多少家?是200萬、500萬、1000萬還是2000萬家以上?由於沒有官方權威數字(早已不發布了),所以我不敢隨便估計,各位可以自己判斷。

    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經濟數據 ——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規模以上(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2017年12月是385369個,到了2018年10月末隻剩下376236個,消失了9000多家。

    這些頗具規模的企業的注吊銷,又可能會衍生出一大堆新生小企業,但會增加銀行和各種金融機構多少負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製造業的主力、國民經濟的棟梁,一下減少了2.4%,對中國經濟和就業意味著什麽?

    從短趨勢來看,嚴重下滑始於2018年下半年;但從長趨勢來看,從2016年就開始了。現在看到的,隻是過去幾年各種內外部原因的一個總爆發。

    如果不實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房地產……恐怕2019年將更加難熬。

    究竟會采取什麽措施,什麽時候采取?我也不知道。

    不過,保持定力,不忘初心,困難是暫時的,前途一定更美好。在新時代偉大思想的指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