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也許中國人已將其忘記,但世界記住了他:Google 主頁紀念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拚音之父!

(2018-01-14 18:19:08) 下一個

[原創]周蓬安:幾人知曉Google?幾人知曉周有光? 【貓眼看人】-凱迪社區

    1月14日,《紀念周有光112周年誕辰!“漢語拚音之父”登上Google首頁!》一文報道,今天是周有光誕辰112周年紀念日,也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周有光是漢語拚音的主要研製者,穀歌為了紀念他,特別推出了紀念主頁。

    


    Google究竟是什麽東東?又緣何在首頁推出紀念周有光逝世一周年主頁?如果不做一些簡單的解釋,估計多數網齡不到十年的中國網民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簡直就找不到北。同時,了解周有光的網友也不是太多。

    


    筆者首先介紹一下自己對Google的印象。就在世紀交錯之際,筆者有幸接觸到互聯網,因為對時政新聞比較關注,又喜歡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逐漸對網上寫作有了興趣,因此不時會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而使用最順手的搜索引擎就是Google。那時,中國也有搜索引擎,那就是百度,但因為其功能遠不如Google,大家都很少使用。

    如今用百度搜索“Google”,顯示的第一條為“Google官網”。可當你點擊查看時,顯示的卻是“糟糕!穀歌搜索這會兒出問題了...您可以稍候再試,或者臨時用其他搜索引擎搜索:360搜索 百度搜索 必應搜索”。

    


    當你用360搜索、必應搜索後,顯示的結果與這個完全一致。原來,這個被中國人稱作“穀歌”的玩意兒,實際上已經退出中國多年。“Google”的百度百科顯示:穀歌是一家位於美國的跨國科技企業,業務包括互聯網搜索、雲計算、廣告技術等,同時開發並提供大量基於互聯網的產品與服務,其主要利潤來自於AdWords等廣告服務。1999年下半年,穀歌網站“Google”正式啟用。2010年3月23日,宣布關閉在中國大陸市場搜索服務。

    百度作為Google的競爭對手,因Google的退出而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不過依據筆者“二胎好養”的觀點,認為靠娘老子“隻生一個好”獲得優厚物質資源而無憂無慮成長的獨生子女,因為從小就缺乏可信賴夥伴,缺乏良性競爭,對漫長的人生未必真的有好處。百度因為失去競爭對手,也就更多的“自慣自”,不再顧忌網民的感受,因此才會強推惡貫滿盈的“莆田係”醫院。

    而在筆者看來,Google離開中國,是中國網民的一大損失。 目前百度的搜索功能,不僅僅遠不如10年前的Google,甚至遠不如10年前的百度,我是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

    


    聊過對Google的留戀,再來聊一聊“世紀老人”周有光。這天,姓周的我見識了網友對兩位周姓名人截然不同的評論。除普遍讚美周有光老人外,出生於1934年的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新城《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製》一文因為批評張五常、吳敬璉等著名經濟學家,而收獲了眾多網民的評論,筆者在微博上匆忙撇清關係稱:此周非我周。我去世後是要見列祖列宗的。

    


    扯遠了,言歸正傳。百度百科顯示: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內容,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麵的科學的闡釋。被譽為“漢語拚音之父”。

    即使不考慮其一生的學術成就,僅就這活到112歲就是人間奇跡了。而他112歲生日的次日去世,就是奇跡中的奇跡了。周有光的一生,有人說他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85歲以後,是思想家。周有光老人去世前幾年的視頻,在網上仍能搜索到,建議各位網友看看。

    


    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也是出身名門,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是昆曲研究家陸英,著名的“張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這四姊妹還個個是能人,個個嫁名人。大姐張元和嫁昆曲名家顧傳玠,三妹張兆和因為作家沈從文的追求而名聲在外;四妹張充和成為德裔美國籍猶太人,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係教授傅漢思的夫人。怪不得葉聖陶曾說,張家的4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張允和的六位兄弟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在各自領域也都很有建樹。

    


    Google在周有光誕辰112周年之日推出紀念主頁,肯定是表彰其對語言的貢獻,對促進不同語言交流做出的傑出貢獻。穀歌塗鴉的介紹中稱,拚音極大地增進了國民的讀寫能力,降低文盲率,減輕了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痛苦,向盲人提供了一種通過盲文閱讀的方法、將無數的中國方言與其共同的聲音命名法聯係起來。如今,小學生在學習識字之前學習拚音,此外還有一個周有光大概沒有預見到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用電腦鍵盤和手機快速輸入中文。

    


    筆者小時候沒有學習過漢語拚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使用的是每小時最多打千把字的“五筆畫”輸入方式,後來用孩子幼兒園教材學漢語拚音,如今每天都能輕鬆地敲出幾千字發網上。 因此,必須感謝“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老人。當然,也期待Google“你快回來”。(我的公眾號為“zhoupengan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