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對中國人感恩,對中國友好 (轉)
(2009-12-18 18:55:04)
下一個
希特勒在自傳中描述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時,曾經提到過,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個張姓(按原文的德語發音 CHEUNG諧譯,在英語中也可譯為“程”)家庭曾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裏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係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
希特勒曾在談起自己往事的時候感歎道。後來希特勒掌權後合並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麽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
床頭的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鑒---希特勒對中國古兵法和書籍非常喜愛。據他的隨行秘書說,經常可以在這位帝國元首的床頭看到德文版的中國書籍。希特勒在視察法國占領區和訪問意大利時都曾隨身攜帶孫子兵法的簡譯本,他還經常挑燈夜讀並寫了大量的閱讀筆記。在任命隆美爾為陸軍元帥暨北非方麵軍總司令時,他也曾送給這位名將一本帶有自己注釋的孫子兵法簡譯本,讓這位忠心的將領感激涕零。
鄙視日本看好中國---在軸心國結盟的初期,希特勒並沒有預料到日本的發展會如此迅速。當時在美茵茨的軍事基地裏,他曾私下對自己的秘書長阿姆施太朗說過和這種國家結盟簡直是恥辱,他們隻會在海邊打魚!在他和一些重要將領的信箋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二分天下設想:以巴卡思坦(當時的波蘭東部和蘇聯的交接處)為界限,西方(歐洲,中東,北非,大西洋西岸)為德意誌第三帝國領土,東方(亞洲,小亞西亞,印度,太平洋西岸)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盡管迫於意大利的壓力與日本結盟,但納粹德國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一直都相當曖昧不明。甚至在得知南京淪陷後,德國還曾秘密支援了國軍一些包括I號坦克在內的德製武器。
喜歡中國茶葉---1943年希特勒在波蘭療養時曾收到一個商人進獻的極品中國茶葉,從此對中國茶情有獨鍾,雖然在公共場合為了保持日耳曼優秀傳統而飲用咖啡,但私底下大家都知道茶葉才是元首的最愛。因此也一度引起了一股中國風的盛行。英國的特情機構MI 6也曾策劃用攙入劇毒的極品中國茶葉對希特勒進行暗殺的行動,但最終被蓋世太保察覺並破壞。
蔣介石向德國派了大量的公費留學生。至於抗戰前的大量德國軍事援助那就不用說了,直到抗戰開始後還不顧日本的強烈反對,小規模給中國軍援,直到1941 年。德國蓋世太保不太找中國學生麻煩,甚至開戰後亦然(看書《留德十年》)。1936年奧運會,德國出資幫助中國代表團,這些也是事實。
為什麽這樣,因為曾經有過中國夫婦救過他。希特勒曾說說:“中國人並不能等同於靼韃人和匈奴人,他們是特殊的人種,是有一些文明的人種。”並對中國表示友好,曾稱讚蔣介石。他對中國,遠好於當時要殺光有色人種的3K黨盛行的美國和視有色人種非人的英國。
希特勒曾經被中國人救過所以在德國,有很多中國人便過得很好,比如說,蔣公次子緯國,便是德軍軍官。德國對中國,遠好於英美。另外,希特勒承擔了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並稱中國人是“特殊的、不同一般的有色人種,理應享受更多權利。”
曾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希特勒對於中日戰爭,並未置之度外。根據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始即與日本侵略者抱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真正敵人是蘇聯,日本應當作好與德國從東西兩麵夾攻蘇聯的軍事準備,對於蔣介石,應當拉過來作為反蘇反共的夥伴。日本把大量兵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上,不能不影響對蘇作戰的任務。根據德國外交部檔案,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向日本外相廣田探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條件。當時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軍在上海作戰傷亡重大,廣田提出了四個條件:(1)中國承認“滿洲國”;(2)華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經濟提攜。
10月30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奉命拜訪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次長陳介,勸告中國政府與日本講和,並表示德國願意居間調停。他還威脅地說:“九國公約國會議不會產生有利於中國的結果,而中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乃是大錯特錯,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改變這個政策。”
11月3日,也就是日軍在金山衛登陸的前兩天,狄克遜再度會晤廣田時,廣田因日軍在上海作已占優勢而增加了內蒙自治、華北建立非軍事區、以親日派為華北行政長官的三個條件。陶德曼奉命將這些條件麵達了蔣介石。蔣對德國出任調停表示感謝,並且反問陶德曼對此有何意見。陶德曼這些條件可以作為中日談判的基礎。蔣介石向陶德曼講了一句真心話:“如果接受日本的這些條件,中國政府必將無以立足,而共產黨起而當政,對日本也是不利的。”稍停,蔣介石又作了補充說明:“目前九國的公約國正在比利時開會,可望覓取和平途徑,暫時難於正式承認日本的要求。”陶德曼對蔣答複非常不滿。與此同時,希特勒還通過德國顧問福根霍孫,用蔣的話反對來威脅蔣說:“如果戰爭拖延下去,中國經濟一定會崩潰,共產黨一定會取國民黨的政權而代之。”
以上情況,說明蔣介石在事實上可以默認放棄東北領土和華北主權,隻要不用公開的條約形式公布出來。而德國熱心於調停中日戰爭,根本不是幫助中國,而是為它的盟國日本釜底抽薪,壓迫中國投降。
九國公約國會議從11月3日開到11月5日,僅僅通過了一項空洞無物的決議:譴責日本企圖以武力改變中國現狀的政策。日本對此視若無睹,在占領上海後,繼續向南京進攻。11月28日,陶德曼在上海建議再作一次中日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德國外長牛賴特勸告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中國已無法轉敗為勝,而時間對中國不利。”十分明顯,此時德國加緊調停的步驟,目的在於配合日本速戰速決的方針,幫助日本拔出泥足,以便共同對蘇作戰。在日本軍事逼降和德國外交誘降雙管齊下的局勢下,蔣介石動搖得非常厲害,他主張“堅守”南京不是為了戰略上的需要,而是等待陶德曼到南京來再作一次調停中日戰爭的努力。
12月2日,陶德曼在外交次長徐謨的陪同下由上海到了南京。為了推卸賣國投降的責任,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級將領會議,叫徐謨列席,報告昨天陶德曼所轉達的日本的條件。當時參加會的高級將領,揣摹蔣的意旨,讚成以日本所提條件為進行和談的基礎。會後蔣接見了陶德曼,向他提出三點:一、以日本建議為和談的基礎;二、保持華北領土主權之完整;三、和談中不得涉及中國與第三國已成的協定。蔣介石懷疑“日本人說話不算數”,希望德國在和談中作雙方的公證人。陶德曼表示德國隻能在幕後活動,不便公開參加談判。他特別強調必須反共。蔣介石請德國轉達日本政府,中日舉行和談時日本政府對於所提的條件,必須絕對保密。
由於日本陸軍派軍人自恃武力,沒有等待德國調停成熟,繼續向南京進兵,12月5日蔣匆匆離開南京,13日南京陷落,德國的第二次調停遂告停頓。
12月6日,蔣在漢口召開最高國防會議,再叫徐謨將陶德曼的調停經過在會上匯報。德國外交部也將國民黨政府的意見電達駐日大使狄克遜,叫他轉告日本外相廣田。廣田聲稱,須征求軍部的意見,才能作出回答,但根據估計,日本在南京得手之後,恐難按照一個月以前所提的條件進行談判。狄克遜勸告說:“蔣介石如果超過所能承認的限度接受條件,他的政府必將倒台,而蔣介石政府倒台,中日戰爭必將持久,對日本有所不利。”
隨後廣田回答狄克遜,日本改提條件如下:一、中日“滿”三國合作防共;二、華北特殊化,並將特殊化範圍擴大到內蒙及上海附近的非軍事區;三、中日“滿”三國成立經濟合作協定;四、中國賠償日本戰費。廣田附帶聲明,中日進行和談的程序如下,蔣介石先表明堅決反共的態度,然後派代表至日本政府所指定之地點,並由德國元首建議中日直接談判,日本表示可以接受;日本必須在和約成立後始能停止軍事行動。狄克遜認為,這些條件,中國恐難於接受。廣田一口咬定:“這些條件已由內閣決定,上奏天皇批準,此外就沒有其他方案了。”
南京失陷後不久,陶德曼又到漢口會見了蔣介石。他聽到了國民黨政府決定派孫科到莫斯科簽定中蘇同盟條約的消息,於12月13日訪問了蔣介石的“智囊”張群,探聽虛實。張群陰陽怪氣地說:“是有這麽一回事,但你見過委員長後,委員長已命孫科暫緩啟程。”陶德曼立即將此麵消息及中國人心傾向蘇聯的有關情況報告了德國外交部。其實,自中日交戰以來,蘇聯即於8月21日與中國簽定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派誌願空軍人員援華,蘇聯對中國的戰略物資援助,也比西方任何一國為多。但是,此時國際反法西斯陣線尚未組成,西方國家正準備犧牲中歐幾個小國來交換希特勒出兵進攻蘇聯,而希特勒也正勾結日本共同對蘇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主要力量要擺在歐洲對付德國,不可能進一步締結中蘇攻守同盟條約,直接卷入和中日戰爭的漩渦。因此,關於中蘇同盟的風聲,是蔣介石放出來的煙幕,用以刺激德國,使之加緊調停中日戰爭的步伐。
12月26日,陶德曼將日本所提的新條件轉達給蔣介石,蔣推托有病,叫他的老婆宋美齡和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代接見。但在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巨大壓力下,蔣介石不敢接受這些條件。張群曾向蔣獻策說:“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他的意思是說,如果過早地投降日本,必將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政府可能因此倒台,不如暫時“抵抗”一下,打得河山破碎後再講和,就可以取得人民的諒解而相安無事了。因此德國的第三次調停又告失敗。
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衛發表第一次對華聲明,“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為中日和談之對象,中日問題絕無第三國調停之可能”。砰地一聲,把中日“和平之門”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