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央視專家解讀殲-10戰機:電子設備和導彈武器優勢大

(2007-02-08 21:34:08) 下一個
騰訊新聞 中央電視台 2007年1月6日中央電視台《今日關注》播出“解密殲-10戰鬥機四大關鍵技術突破”,以下為新聞內容。

中國殲十戰機橫空出世!四大關鍵技術獲得突破,新型戰機到底有哪些新亮點?實戰中一招製敵的秘密武器又是什麽?敬請收看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

主持人(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國際頻道正在直播的《今日關注》。1月5號上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機,殲-10戰機首次在公眾麵前亮相。現在我的手上就有一個殲-10戰機的模型,相信對於很多中外的軍事迷來說,這一直是籠罩著一層神秘麵紗的戰機。甚至在它亮相之前,很多人不能夠確定殲-10戰機是不是真的存在,所以今天我們就請到兩位軍事專家,給我們解秘殲-10戰機,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創新和性能。

兩位嘉賓一位是《航空雜誌》研究員宋心之先生,歡迎您,還有一位是《世界軍事》雜誌的主編陳虎先生,歡迎兩位。

在節目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來看看1月5號發布會上當時殲十亮相的情況。

(播放短片)

解說:

1月5日上午,中航一集團研製的殲-10戰鬥機正式亮相。殲-10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分單座、雙座兩種。作為第三代戰鬥機,殲-10采用了全新電子係統、電傳操作等大量新設計、新技術和新工藝。在緊急短距起飛,空中機動,超低空突防,對地攻擊等方麵超過西方第三代戰機。目前殲-10戰機已經批量裝備部隊,將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

殲-10戰機有著比殲-7、殲-8更優良的作戰性能,可以和殲-8Ⅱ、FC-1、蘇-27SMK、蘇-30及防空導彈係統高低搭配,構成大密度、大縱深、高中低空互為重疊的立體防空網,滿足21世紀空戰要求,有效提高中國空軍防衛作戰能力。中國從1986年啟動“殲十”戰機研製項目,20年的時間,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這個型號戰鬥機的研製成功,也實現了中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曆史性跨越。

殲-10飛機總設計師 宋文驄:

現在飛機的水平已經是國際上先進國家裝備當中的先進水平。

主持人: 我們一直說殲-10是中國自己研製的第三代戰機,第三代戰機它的標準是什麽?

宋心之 《航空雜誌》研究員:
大致有四個方麵的特點,一個是它的布局比較著眼於中低空的機動性,它不像第二代,第二代殲7追求高空高速,到第三代這個理念變了,這樣帶來一些飛機整體跟第二代有些差別,它強調中低空的機動性能。另外,從增加升力這個角度講,它主要是利用渦升力,像鴨式布局的飛機,或者是邊條一的飛機,都是用渦升力來增加升力。

主持人: 鴨式布局這可能是一個專業名詞,能不能請您用模型給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麽叫鴨式布局?

宋心之: 尾巴在前麵的,就稱之為鴨式,比如說像殲-10這樣,這是一個水平尾翼,水平尾翼在前麵的,稱之為鴨格布局,水平尾翼在後麵的,稱之為後尾式布局。

主持人: 如果用我手裏的模型給大家再展示一下的話,其實就是前邊這兩個小的機翼,如果是這兩個小的機翼在後邊,在飛機的尾巴上就是後尾式的,現在把這兩個尾巴挪到前邊,就叫鴨式布局。

宋心之: 如果前麵也沒有,後麵也沒有,那麽就是無尾式布局,比如像法國的幻影係列的飛機就是這樣的,無尾式的。現在最新還有一種前麵也有一個,後麵也有一個,叫做三一麵的布局。

主持人: 就是前後都有,是吧?

宋心之: 都有,前麵有一個小機翼:

主持人: 像這樣的,在後麵也有。

陳虎 《航空雜誌》研究員: 比如說像俄羅斯的蘇-35是三一麵的。

主持人: 以尾翼來分的話,有三到四種不同的方式。

宋心之: 四種組合方式。

主持人: 這種鴨式布局的特點是什麽呢?

宋心之: 現在說的鴨式,一般戰鬥機布局多采用近距,就是前麵這個小的鴨翼和主翼離的比較近,這樣鴨翼的翼尖產生的渦,直接就被主翼上方吸過去,在主翼上產生一個很強烈的增升作用,它增加升力很大。

主持人: 所以我們也把這個飛機叫台式飛機。

宋心之: 那又是另外一個含義了,這個起碼就是說,這兩個機翼產生的都是正的升力,就是向上的升力,後尾式布局的升力產生的是向下的升力,是一個翹翹板的關係。

主持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特點。除了這個以外,您剛才說除了鴨式的氣動布局以外,還有第三代的標準嗎?

宋心之: 發動機變了,發動機一般用的是小韓倒比的渦扇發動機,這個發動機推動比大概在7-8之間,這是第三代要求的。第四個特點是它的機載電子設備開始一體化,開始大量的使用計算機,數據總線,一大堆複雜的東西都上來了。第四個特點是開始以導彈作為它的主要空戰武器。

主持人: 目前主要世界上的第三代戰機,除了中國的殲-10以外都有哪些?

陳虎: 比如像美國的F-15、F-16、F-18這都是比較典型的,法國的幻影2000也可以算是第三代,俄羅斯的蘇-27,這都是典型的第三代戰機。

主持人: 蘇-30也應該是。

陳虎: 對,蘇係列應該說都是典型的。

宋心之: 包括米格-29。

陳虎: 米格-29可能早期稍微勉強點兒,它沒有裝電傳操作。

主持人: 殲-10飛機我們看到有單座和雙座的設計,可能以後還要有各種擴展機型,不同的機型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嗎?

宋心之: 雙座可能主要是訓練飛行員更方便吧,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三代機,有一雙座機和沒有雙座機,訓練飛行員就方便多了。

陳虎: 但是作為這麽好的飛機,這麽好的平台,它不會僅僅局限在現在這個狀態,因為我們看國外三代機,原型機出來之後,馬上都會有而後的變形和發展,特別是像今後它的作戰性能提升型肯定還會出現。

主持人: 可能以後還會發展艦載機或者其它的機型?

陳虎: 會有各種的變形,至於說變成什麽樣的形,這個要根據它的技術特點來看了。

主持人: 我們從剛才這個短片裏能夠看到,戰鬥機在進行空中加油這樣的情景,空中加油機伸出很長的油管,然後和戰鬥機來對接,如果從殲-10的性能來講,在空中加油這個技術難度大嗎?

宋心之: 主要是飛行員的操縱上要求比較嚴,那是密集編隊的動作,咱們的加油機是轟六,是轟炸機改的加油機,采取的加油方式是軟管加油,伸出來一個管子,晃晃蕩蕩的,前麵有一個喇叭口,後麵加油的飛行員要操縱飛機的加油孔去對那個喇叭孔,撞上之後就開始加油了。

主持人: 我們剛才看的,這已經是加完油。

宋心之: 對,加完油然後它脫離開。

陳虎: 它的複雜性是一個方麵,但是對為殲-10這種飛機來說,空中加油的意義相當大,因為殲-10是一個輕型的戰鬥機,本身機內的載油受它總重的限製,不可能很多,空中加油的戰術意義就相當的大了。

主持人: 說到布局的時候,除了鴨式布局,還有一個專業的提法叫靜不安定性的鴨式布局,這個靜不安定性怎麽理解呢?

宋心之: 這個是特別專業的詞,如果從理解來講,就是飛機的重心和飛機升力作用點的關係,一般飛機重心在前麵,升力作用點在後麵,它一旦產生升力增大的情況,飛機會低頭,低頭就是飛機升力減小,它就自動平衡了突發的,或者是陣風影響的升力的高低變化,這個飛機是自動能穩定的,如果重心和升力點重合,這個時候安定度就為零了,這個飛機受到陣風影響的時候,它自己沒有能力恢複,這個時候就叫靜不安定或靜安定度不夠,就是稱之為這個狀態了。

主持人: 殲-10就是屬於這的情況。

宋心之: 為了增加飛機的敏捷性,故意把它設計成一個不安定的,這樣的話這個飛機的敏捷性特別好。

主持人: 我看有人舉例說,就好比一個鋼珠落在另一個鋼珠上。

宋心之: 那個理解起來更麻煩點兒。

陳虎: 實際上就是說,你這個飛機的安定性越好,可能越好操作,但是飛起來的靈活性肯定就越差,而這種不安定的設計,本身的機動能力應該是相當的強。

主持人: 對於戰鬥機來講,恰恰靈活性從實戰的角度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宋心之: 但是太靈活了,飛行員操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必須要有計算機來幫助他了。

陳虎: 這就有一個技術上的突破,所謂的電傳操作技術。

主持人: 這也是殲-10第三代戰機的特點。

宋心之: 重大的技術突破。

主持人: 電子設備有很大的改進。如果靠以前一二代戰機手動操作,恐怕不可能了。

宋心之: 那必須是靜安定的飛機。

陳虎: 而且飛行員描述的操縱感覺完全不同,他們普遍的描述就是兩個字“好飛”。

宋心之: 就是隨心所欲的,可以無顧慮的操作,等於是計算機把你可能產生錯誤的地方都排除掉,你即使做了錯誤的操作,我也不按你的辦,我該怎麽辦怎麽辦。

主持人: 說是簡單,如果哪個鍵按錯了的話,問題還是很嚴重。另外,《解放軍報》有一個報道,有一個實戰的演練,兩架殲-10戰鬥機和四架模擬的敵機進行了一個對抗的較量。結果,殲-10都是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開火,如果從這個較量來看四比零,如果從這個比賽的成績來看,是不是說明殲-10戰鬥機在三代戰鬥機當中有一定性能上的優勢?

宋心之: 因為這個對抗有很多具體的條件,不能立刻就下一個結論說肯定就比對手強很多,但是從他說的情況來看,如果能做到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攻擊,這個飛機的電子設備和導彈武器上肯定是占有相當大的優勢。

陳虎: 這個新聞給大家的想象空間相當大,至少可以說機載雷達的設備是先進的,導彈是先進的,同時說明你的電子對抗係統是占有優勢的,而且他講出來是殲-10和引進的三代戰機相比。

主持人: 而且已經說了,因為假象的目前我們國家有的引進的第三代戰機也就是蘇-27了,能不能通過簡單的對比,通過實戰,我們從電子設備上比蘇-27要強。

陳虎: 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反應這種結果。

主持人:
另外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來看,空軍在戰爭當中發揮的作用確實是非常的具有優勢,現在來看,在未來戰爭當中,空軍的優勢是不是還會進一步加大?

宋心之: 看你戰爭想幹什麽,我的看法就是,因為現代戰爭比較強調連續不斷地監視對方和摧毀對方的重要目標,而不太強調派兵占領,我要派兵占領那你空軍就無能為力,或者說優勢發揮不出來了。

陳虎: 對於兩國交戰來說,空軍是一個高技術軍種,對於技術先進的國家,我希望利用我的技術優勢來跟你不對稱作戰,他會充分的利用空軍,但是如果對於一個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來說,我就要盡可能把這個差距縮小,我把你從天上拉到地下,用我的長處來對付你,所以這個地方就體現出空軍空戰的重要作用了。

主持人:
我們在那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航的第一副總經理耿汝光,他當時說中國的航空工業實現了重點型號的三大跨越。我們可以通過大屏幕看一看當時發布會上提到的三大跨越。

第一,以殲-10係列飛機研製成功並批量裝備部隊為標誌,實現了中國軍用戰鬥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曆史性跨越。

第二,以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為標誌,實現了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

第三,以新一代空空導彈的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為標誌,實現了中國空空導彈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而且當時耿汝光還談到,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能夠同時自主研發戰鬥機、發動機,還有導彈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現在的戰鬥機的研製能力已經是在先進水平了?

宋心之: 中國的航空工業20年磨一劍,把殲-10及其附帶的發動機、導彈武器、電子設備這些都成功的研製出來了,這個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讓人想起來當年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正在做我們前人所從未做過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到達。這個東西是一個裏程碑式的產品,所有跟殲-10有關的東西,相當值得自豪了。

陳虎: 它就像我們的神州飛船一樣,可能我們的神州飛船從技術水平上和航天飛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突破了,而且在國際的排位可以排到相當靠前了,殲-10和它附帶的發動機、導彈武器係統,這個突破使我們擁有了一種完全自主研製先進戰機的能力,這是巨大的突破,本身的技術水準也大大縮短了我們和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差距。

主持人: 或者可以說我們雖然發動機的性能不是說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但是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改造,最起碼我們現在已經達到的第三代戰機的水平。

宋心之: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的事,同時我們又應該冷靜地說,我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航空強國,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難關要攻克,我相信中國的航空人一定能攻克這些難關。

主持人: 現在美國已經開始了第四代戰機的研製,第四代戰機和第三代戰機相比,又有哪些方麵的改進呢?中國的殲-10未來還有哪些創新和發展,稍後我們再接著聊。

解說:

1956年7月19日清晨,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戰鬥機騰空而起,這架機身前部印有鮮紅的“中0101”字樣的銀白色殲擊機的試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掌握噴氣技術的國家之一。

8年後的1964年,中國成功地仿製出前蘇聯米格-19型超音速殲擊機,命名為殲6,這標誌著新中國航空工業進入了超音速時代。1967年6月,為了國土防空,中國又以米格-21戰鬥機為基礎,研發了單座單發輕型超音速殲7戰鬥機。通過殲7戰鬥機的研製,中國走完了引進、消化、吸收、自主開發戰鬥機的全過程。

此後,中國又在殲7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成功了殲8戰鬥機。殲8標誌著中國戰鬥機設計跨進了自行研製的新階段。

為了不在未來的戰場上受至於人,1988年開始,中國開啟了對殲10戰鬥機進行完全自行設計研製,從此殲10成為中國空軍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鬥機。未來,殲10將與引進蘇-27和蘇-30,形成輕重高低搭配,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1世紀的主要裝備。

主持人: 我們剛才看到中國戰鬥機的發展應該是有幾代人的心血在裏邊,宋先生原來也當過空軍,作為飛行員來講,駕駛戰鬥機,尤其是像殲-10這樣的新型戰鬥機,是不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

宋心之: 對,他不可能直接就上這樣高級飛機,要經過相當一些階段的訓練,比如說第二代戰機的訓練肯定要經過,然後在第二代戰鬥機的訓練基礎上挑選技術、心理素質、身體條件各方麵都比較優秀的人。

主持人: 而且第三代戰機的電子設備增多了,對電子設備相關的性能掌控全都在電腦裏。

宋心之: 你說的很對,可能飛機好飛,但是設備很複雜。

陳虎: 我接觸的航空部隊的飛行員的感受,他們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的學曆,他們的整個知識水平在提高。比如說看到的,有雙學曆的飛行員,本身有工程背景,也就是他的第一學曆是工學士,這樣的飛行員對三代機,甚至更先進的四代機來說,他的掌控能力就要好得多了。

主持人: 隨之以後第四代的戰鬥機出現,可能也需要越來越多這種高素質的飛行員,高素質的人才。第三代戰機從全世界來看,發展狀態到底是什麽樣,我們接下來也一起來了解一下。

(播放短篇)

解說:
20世紀80年代初,第三代戰鬥機開始全世界大量裝備使用。這一代戰機采用了翼身融合,隱身等高技術,並開始采用第三代中距攔截導彈,近距格鬥導彈,裝備了全向,全高度,全天候火力控製係統。其代表機型有美國的F-14、F-15、F-16、F-18、F-117A,蘇聯的米格-29、米格-31、蘇-27,法國的幻影-2000和歐洲國家聯合研製的“狂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俄羅斯的蘇-27和美國的F-15。

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該機采用翼身融合體技術,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蘇-27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完成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顯示出了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操縱性能,以及發動機良好的加速性能。

美國研製的F-15“鷹”式製空戰鬥機1975年開始服役。80年代中期進行了改裝,加裝了反衛星導彈係統,並普遍具有短距起落和高機動能力。改進後的F-15外掛能力達11噸,具有很強的對地攻擊能力,可實施全天候空中阻滯作戰,成為高性能戰鬥轟炸機。

主持人: 我們剛才看到的就是現在國際上第三代戰機的發展情況,其實去年7月份,美國的第四代戰績F-35已經亮相了,被命名為閃電2,第四代戰機如果和第三代戰機相比的話,又增加了哪些方麵的性能?

宋心之: 首先第一點強調隱身,這個隱身不能理解為看不見,隻是雷達反射麵相應的減小,減小到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平米。

陳虎: 相當於把你的雷達變成近視眼了。

宋心之: 對,是看得近了,不是看不見了。

主持人: 這個就是比拚雷達的發展水平了,看誰的雷達更先進。

宋心之: 也就到極限了,雙方都隱身,都變成近視眼,或者還是等於推遲了發現的距離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比較強調超音速巡航,所謂超音速巡航就是發動機不開加力,把油門推到最大,這個時候飛機就可以超音,他要求他的超音速的阻力、升力都處在比較良好的狀況才能實現這個。但是具體在實現的時候,F-35和F-22都有一些限製,達不到他預先所設想的,能夠超音速巡航半個小時以上那樣的性能,做不到,一個是燃油有問題,還有就是飛機本身氣動性能上有一些限製,這樣他不能完全做到超音速巡航。還有一個超機動,就是它的尾噴口能動,尾噴口能動以後,噴氣的氣流方向就改變,這個時候飛機就會做一些超常歸東西。

主持人: 就是它更靈活了。

宋心之:更靈活了,而且就會出乎意料的做一些很奇怪的動作,你一般想不出來,還有就是它的一體化電子設備和維護係統都非常好。

主持人: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請兩位嘉賓給我們解秘殲-10飛機就談到這裏了,也非常感謝兩位嘉賓能來到演播室,同時也非常感謝各位觀眾,尤其是各位軍事迷收看我們這一期的節目,相信以後有機會我們一定還會繼續來關注中國的新一代戰鬥機的研製,謝謝大家,再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