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官方:殲-10戰機外形設計沒有借助國外力量,世界三代半

(2007-02-08 21:34:08) 下一個
飛所殲-10戰機外形設計沒有借助國外力量
2007年01月01日 11:20 《航空世界》雜誌

夕陽下的中國空軍殲-10戰鬥機 譚超攝

殲十火控係統

殲十氣動布局

  航空世界首席記者:張寶鑫
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2006年12月29日,是讓全國軍迷狂歡的節日。這一天,隱藏在幕後20年的殲10戰鬥機,終於揭去了蒙在身上的層層麵紗,展現在世人麵前。作為我國是我國自行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實在是有太多的光環圍繞身邊。它究竟擁有什麽樣的本事來捍衛祖國的藍天也是廣大軍民們所樂道的。既然已經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並形成戰鬥力,那自然是有過人之處。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在經曆了越南戰爭等局部戰爭的洗禮之後,發達國家終於意識到空戰並沒有向他們想定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各國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第三代戰鬥機。他們的共同點是強調格鬥空戰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十分重視飛機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的機動性;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係統的性能水平有了突破性進展。從實戰結果來看,第三代戰鬥機的研製是比較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設計師們正確總結了60年代以來幾次局部戰爭的經驗教訓;其次是由於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氣動、動力裝置,電子技術、機載武器、材料等方麵發展迅速,也為戰鬥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7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自身同樣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航空工業是在蘇聯模式下建立起來的,長時間以來的發展模式就是引進-仿製-改進這樣的簡單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中國航空長期以來依靠蘇聯方麵的技術援助與支持,在獨立創新方麵嚴重經驗不足。隨著中蘇關係的交惡,中國航空已經不能再指望從蘇聯方麵獲得最新型戰鬥機的相關技術,而必須走上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當時的中國空軍,主要裝備的仍然是以殲6、殲7為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盡管中國自行改進的殲7戰鬥機性能與傳統的米格-21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作為第二代戰鬥機,其綜合作戰效能還是遠不如第三代戰鬥機,尤其是在超視距作戰性能方麵。鑒於形式的需要,國家提出研發新一代戰鬥機來滿足國防需要。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1982年春寒料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突然接到參加新機方案討論會的通知。幾天後,宋文驄作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代表,在空軍和航空部領導以及專家、教授麵前進行了15分鍾頗有新意的發言。他從空戰如何進行這一思路談起,講需求、講思路、講使命、講方案、講措施。他的一番言論給軍方領導和技術負責同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會議後,上級明確要搞一架新型殲擊機,並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這是新機方案論證的第一次會議。又經曆了2個寒暑的等待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方案獲得通過,時年56歲的宋文驄也被國防科工委任命委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總設計師。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殲10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獨立研製的高性能第三代戰鬥機,其起點較高,難度較大,為我國航空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種困難麵前,我國科研人員打破常規,大膽創新,在國內首次突破了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機身線條流暢,采用了機身融合翼技術,後機身設一對雙腹鰭,單發單垂尾,機身後有小邊條,進氣口為矩形,采用二元可調式進氣道,在注重亞聲速飛行性能的同時兼顧飛機超聲速能力。開發出集總體、氣動、飛控為一體的綜合/優化設計方法,突破了電傳飛控係統研製的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全權限三周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行控製係統,實現了全包線一級飛行品質;首次開發了高度綜合化、數字化航電係統,實現了全係統集中管理控製,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電傳飛行控製係統和航電武器係統的研製工作,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國際航空界公認的難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自始至終緊盯目標,刻苦攻關,掌握了所有關鍵技術。獨立自主完成項目研製,係統填補了國內空白,使我國進入了該技術領域的世界先進行列。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而一項重大決策也常常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作為後盾。新型戰機的總體啟動布局也正應驗了這一理論。殲10戰機采用了新式氣動布局,不僅符合當今世界航空技術的發展趨勢,還包含著我國航空工業多年來深入研究的心血。為了研究三代機的布局方案,我國科研人員做了很多試驗。在確定方案前,風洞就吹了上萬次。
我國三代機的外形設計和氣動布局完全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沒有借助任何國外的力量。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之所以采用鴨式全動前翼同無尾三角翼耦合布局,是因為通過鴨翼同機翼的耦合,利用大迎角下鴨翼產生的有利幹擾(脫體渦),可以增加飛機的升力。而三角翼具有前緣後掠角大、展弦比小和相對厚度比較小的特點。有利於改善翼根部結構受力狀況和減輕結構重量。同時三角翼的焦點位置從跨聲速區間到超聲速的變化小,有助於保證飛機的縱向飛行穩定性。鴨式布局飛機的俯仰操縱不一定依靠鴨翼,它可以利用主機翼的後緣襟翼作為輔助配平操縱,這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配平能力並顯著提高飛機的機動性。此外,當飛機降落時可以偏轉鴨翼提供負升力,起到減速板的作用。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殲10采用了翼身融合設計,即將機翼和機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二者的平麵形狀和剖麵形狀完全融合為一的機體。翼身融合的優點是結構輕,容積大,阻力小,使氣動特性有所改善,但對製造的要求較高。殲10擁有較大的單垂尾,機後身設一對腹鰭,是直接固定在機身後部兩側的小邊條上的,從照片上看腹鰭向外傾斜,這樣有利於減小飛機擦尾的概率和增強隱身效果。殲10的整體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優良的全向視野,其航電設備采用大屏幕顯示儀、液晶多功能平顯、先進的自動航行儀、氣象數據計算機和頭盔瞄準具等。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電傳操縱係統是采用控製技術的、用電纜代替機械傳動裝置、把駕駛員的操縱指令轉換成電信號直接傳送到舵機、或相應驅動裝置的電飛行操縱係統,是以飛機運動參數為對象的尊長環式電習行操縱係統。該係統的主要部件有中央操縱機構杆力(或腳蹬力)變換器,響應模型,校正網絡,結構濾波器,飛機運動參數和大氣靈敏值傳感器,性能限製器,餘度舵機,助力器,機內測試設備等,係統的主要優點是:簡單、可靠、體積小、重量輕、布局靈活、易於係統交聯、維護性好等,使飛機操縱品質和性能得到改善,給飛機設計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電傳操縱係統作為三代機最大的特點和技術瓶頸,一直製約著我國新型戰機的研發工作。在殲10的研製過程中,軍方對飛機的設計要求一直都在提高,為此611所在軟件設計方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針對飛機放寬靜穩定度後的飛行、操縱特點,我國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的前期試驗與論證。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殲8IIACT的試飛為我國在高機動性戰機的操縱、控製領域和主動升力控製技術方麵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參考。K-8IFSAT203(多軸變穩機)上進行的驗證試飛,為殲10裝備的電傳操縱係統安全使用進行了充分的先前驗證,使殲10試飛的風險大大降低。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為確保數字式電傳飛機的設計成功,新機研製必須建立一個係統試驗環境,全麵驗證檢查飛控係統各項性能指標、控製功能,這個試驗環境就叫“鐵鳥”試驗台。時任專業組長的楊偉承擔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1996年3月的一天,“鐵鳥”台試驗成功,為後來確保日後殲10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係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係統。縱覽世界,許多國家在電傳操縱係統的研製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F-16、瑞典JAS-39等先進第三代戰鬥機及美國F-22第四代戰鬥機的研製過程中都發生過由於電傳操縱係統故障帶來的墜機事件。唯有中國的殲10,在整個項目研製過程中,從未發生過任何一起由電傳操縱係統故障造成的墜毀事件,可見在先進飛控技術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麵。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殲10飛機是一個跨時代的航空產品,其研製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係統工程。殲10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我國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前沿技術,由此在增加技術風險的同時,也提高了技術集成的難度。為此,成飛及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引入了新的科學管理手段,采用自上而下的設計形式,把飛機戰術技術要求逐層分解落實的各係統和子係統,通過技術協議、技術規範等方式嚴格定義子係統與係統、係統與主機的接口關係,最後再在飛機機體平台上進行有機集成。通過各種先進係統和新型產品的綜合集成,殲10在總體與局部上共同創造了國內航空技術的新高。殲10的研製過程中,攻克了包括國內首次研製多功能火控雷達、自適應電子對抗、機載分子篩選氧、高機動防護救生、四餘度不間斷供電、數字式燃油測量、高效環境控製等一係列難題。同時,為了提高整個項目的研製效率,殲10飛機在研製過程中大量仿真實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各項係統進行檢測,減少了空中試飛的次數和危險性,降低了研製成本,提高了研製效率。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中國空軍是一支年青的隊伍。中國的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資金有限,技術儲備力量不足,這些都是製約中國空軍裝備發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慶幸的是,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航空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航空工業已擺脫了仿製生產前蘇製戰鬥機的老路子,逐步具備了自主開發、研製現代化戰機的能力,呈現出蓄勢待發的勢頭。殲10飛機的研製成功,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曆史性跨越。標誌著我國已經躋身於少數幾個能夠研製先進戰鬥機的國家之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飛機研製成功並形成戰鬥力,是我國在攀登航空科技高峰征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殲10係列飛機的發展,特別是再創新研製的飛機,標誌著我國研發生產第三代戰鬥機的戰略部署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空軍的戰機將會立即跨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世界論壇網 http://www./gbindex.html

  縱觀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走的是小步快跑,邊引進先進技術、邊自行研製進行技術儲備的路子。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也遇到了很多曲折。國產FC-1“梟龍”和殲10戰鬥機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驕傲。null這兩種新型戰鬥機已達到了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先進水平,而殲10甚至具備了世界三代半戰鬥機的先進水平,性能十分優良。但是,世界戰鬥機已開始向第四代戰鬥機的方向發展,對中國航空工業來說,要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段艱難的道路要走,可謂任重而道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