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大學入學統考題:上海傳統移民與新移民
(2007-10-15 19:20:02)
下一個
上海傳統移民與新移民 2007-10-10 00:05:01
程乃珊
中國人傳統的移民生涯,將居住地和文化認同,分得很清楚。上海幾代移民,也一直未能走出這個圈圈。
周祥生,是舊上海赫赫有名的的士大王。他創辦的祥生出租公司的綠色“祥生”車,揚名於浦江之畔的十裏洋場,甚至挫敗了實力雄厚的洋商車行和眾多的華商同業,獨居上海的士行業之冠。
周祥生是浙江貧農之子,13歲離開家鄉來到上海學生意,經人介紹入外國餐廳禮查飯店當西崽,前後服務十餘年,並升為領班。由於每天要代客雇出租車,他因而熟悉了汽車出租業務。少年氣盛的周祥生,決定自己做一番事業,遂以分期付款方式,購進二手轎車一輛,首付600塊銀圓。
說起這600塊銀圓,也挺有傳奇性。600塊銀圓在1919年,稱得上是一筆巨款。周祥生何來這一筆巨款?
話說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兩個黃包車夫正在為拾到一包俄幣如何瓜分不均而爭得麵紅耳赤,要到巡捕房解決。周祥生乘機上前調解,並提醒他們,到了巡捕房,鈔票即刻會被沒收充公,大家分文不得,不如早早平分掉實惠。兩車夫聽從了他,並抽出兩張俄幣為謝。他兌得銀圓500元,再添100元私蓄,借一家馬車行作停車場,開始了經營出租汽車的生涯。
周祥生到底是一個人才,一生創業。在他苦心經營下,全盛時期的祥生出租公司擁有祥生的士230輛,分公司22處,職工800多人。
周祥生由定海人變成上海人的定義,不單是他在上海大展宏圖,更是他對上海政治經濟的積極關注,他對社會的付出和關注。
今日周祥生最小的孩子,都有六十好幾,或許在籍貫一欄他仍會填浙江定海,但今日他們所認同的文化、價值觀等,肯定與定海相距甚遠。
不過舊時上海移民,還會保留在家裏講家鄉話、煮家鄉菜等一些鄉裏習俗,社交原則也還是循環著“家鄉”的脈理,介紹工作雇工請人,甚至家裏保姆,都離不開這條脈理。上海舊時,包括今日香港,設有不少如“寧波同鄉會”,“蘇浙同鄉會”,“李氏宗親會”,“伍氏宗族會”等民間鄉鄰為基礎的會所……
以上種種令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上海移民,對宗親的依賴還是十分強烈,他們的社交活動,尋工覓職,合夥拍檔,兜兜轉轉,仍未能走出“親不親,家鄉親”的中國傳統框框。
在上海近年新激起的移民熱中,我們看到今日的上海新移民,幾乎是清一色的白領和高科技人士,即知識專業移民。
今日新一代上海移民,與上幾代移民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他們的學曆高、高智能和高職位。他們不是為了謀生而移民上海,他們是為了尋求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而移民上海。
許東輝是1985年由浙江海寧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外語係的,17歲的他,背著簡單的行李來到大上海,開始了他的上海夢。
四年後,按當時的戶籍管理製,留給外地來滬人員的空間十分有限,他隻得服從分配去了福建泉州一所大學教書。1992年浦東改革大潮掀起,許東輝意識到機會來了,他重返上海。他沉下心來,在上海中歐工商學院修讀MBA。在上海這樣的地方,托關係走門路或許會有一時的收獲,但絕不可能成大業。如今,他已被任命為新加坡發展銀行上海分行企業融資部經理,也是這家分行裏中國人目前能做到的最高職位。
三年前許東輝認識了他現在的太太,來自重慶的小陳。小陳生在貴陽長在重慶現在上海工作,在一家審計事務所工作。
新上海人的戀愛之途,好像也走得比他們的上一代上海人寬,那時候一個上海人與廣東人結緣,已很讓人吃驚一番了!
雖然小許和小陳不像以前上海人那樣“阿拉阿拉”的講上海話,但今天上海,許多工作場所和社交場合已經通用普通話。有人草草做了個統計,今天各職場的中高層員工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是來自外省市的,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的特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麽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