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我們坐早班的高速火車從馬德裏來到巴塞隆納。
從火車站坐地鐵去旅館,就感覺到這個城市和馬德裏不同– 那種繁忙、擁擠、多元化,讓我覺得仿佛回到了紐約。而人們行色匆匆的表情中,卻似乎又沒有紐約人暗藏的大氣。
旅館就在大教堂的邊上,準備枕著曆史入眠、聽著鍾聲起床。無奈,教堂冬天整修,搭滿腳手架,別說進去看,照個外景都不可能。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嗬嗬。
旅館離LA RAMBLA步行街也很近,所以那天基本就在LA RAMBLA和老港一帶轉悠了。
LA RAMBLA大道兩邊是各色漂亮建築,中央的步行街邊小攤林立,還有眾多的藝人,扮作靜態“雕塑”。
1)這個有日本風和中國龍的建築是Casa Bruno Quadros,由加泰羅尼亞著名建築師Josep Vilaseca i Casanovas設計,1885年落成。猜猜是做什麽的?對啦,最早是做雨傘的公司。

2)鱗次櫛比的花攤,看了讓人心情大好

3)這樣的靜態“雕塑”多得根本照不過來。這老哥的“懸”功比較神,引得眾帥哥美女排隊合影,我也和他來了一張。他的英語很流利,怎聽著有紐約口音?難不成是流浪過去的老鄉?

4)這個非常與時俱進。當天晚上巴薩和皇馬對決,巴薩主場。眾球迷們早就磨掌擦拳了。

5)LA RAMBLA大道上的著名的大市場LA BOQUERIA。鑄鐵屋頂,彩花玻璃的門楣,透著情調。裏麵買的東西更是琳琅滿目,光是看著就像一幅幅油畫。那兩天沒少在那裏買水柿子吃 – 這玩意在美國不好買,美國那改良的硬“柿子“根本不是柿子。

7)LA RAMBLA大道走到盡頭就是老港。波浪形的雕塑,後麵是RAMBLA DEL MAR,一個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地方,類似紐約的PIER 17。

海邊還有哥倫布紀念碑,以及一些政府大樓和海事博物館。時間關係,我們草草轉了轉,又回到LA RAMBLA大道上吃喝閑逛去了。
第二天,天氣時陰時雨,決定放棄一貫的暴走,而在旅館前台買了一日遊的票。
巴塞隆納主要的CITY TOUR是BUS TURISTIC,雙層巴士上畫著一隻大眼睛,三條遊覽路線涵蓋了主要景點;另一家公司是紅巴士,上麵畫一個黃太陽,兩條路線,包括的景點和“大眼睛”的基本一樣。遊覽路線是單向循環,可以隨時上下。每一條線都坐一遍,加上走走看看,一天的時間就用掉了。所以事先要計劃好那些景點下車,那些略過,基本沒有時間走第二遍。
羅嗦了半天,“大眼睛”總算出場了。第一站當然是去看鼎鼎大名的“聖家教堂“啦。
說到巴塞隆納,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建築師高迪(Gaudi)和他的眾多傑作。雖然有人對他反傳統的建築風格欣賞不來,但我非常欽佩他對建築、曆史、藝術的造詣、執著和PASSION。
“聖家教堂“最初的提案是在1872年,一位巴塞隆納的書商從意大利遊曆回來,說服城市的當權者在本地建一座宏偉教堂。提案通過並得到足夠的募捐後,更換了幾任建築師。最後選中31歲年輕而有創意的高迪擔綱。
高迪的創意完全不同於原定的哥特式教堂的方案。他那創新而大膽的設計,宗旨是讓教堂化身為一部”stone Bible”,建築立麵和所用材料也完全不同常規。高迪從為此付出了四十多年的心血,一度甚至住在教堂地下室裏,日夜創作。直至1926年他73歲時不幸在街上被無軌電車撞倒身亡。
可惜,他生前隻是完工了一小部分,主門的四個塔也隻完成了一個。直到1954年二戰後塵埃落定,才繼續開工。
8)教堂的尖頂。沒辦法,這吊車林立的場景怕是要延續到2026年(預計的完工之日)。

教堂的主要拱門上浮雕密布。遠遠看去覺得有點“麻心“,但細細看去,真是美不勝收。
9)耶穌誕生

10)仰慕的子民

這樣的浮雕數不勝數,精美異常。確實,高迪在用他的作品活生生展示了聖經和曆史。在西方看過的教堂基本都是以莊嚴、恢弘,精美而給人一種震撼力。對我這個凡人而言,在震撼的同時有不敢呼吸的感覺。而聖家教堂卻給我一種美麗而平和的感覺,AMZAING!
11)內部也華美非凡。全部自然采光,所以窗口的位置、彩繪玻璃的搭配,很有講究。我們買了一個AUDIO TOUR,粗粗聽了一遍也沒有完全明白高迪高深的設計,但至少知道每個細節都是精心打造的。堪稱奇跡。

時間有限,我的相機也很一般,後來就放棄拍照了。盡力用自己的眼睛把這奇跡般的教堂“撫摸“了一遍,就轉戰下一個地方“桂爾公園”了。
桂爾公園(Park Güell)也是高迪的傑作。說到高迪,就不得不提到他一生的好友和資助者Eusebi Güell。富商Güell的賞識和心有靈犀,使高迪的設計理念成為一個個藝術精品。
12)我們一路走上山,看到很多有趣的房子和店鋪。看看這個繁花掩映下的朱門小屋。

桂爾公園的原意是建一個英國式的GARDEN CITY,這個初衷沒有實現,或者說失敗了。但這個公園成了高迪作品的又一個SHOW CASE,同時,也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13)入口處的龍(我原先以為是蜥蜴,嗬嗬)

14)五彩斑斕的浪漫長椅(另一邊可以看到海)。記得電影《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吧?終於和兩個美人坐在同一張長椅上啦。

15)MARKET PLACE頂棚上的花磚,直徑三米。這個代表太陽和四季。還有一塊稍小的代表月亮的周期。

16)出了桂爾公園,接著去了高迪的“石頭屋”(Case Mila,或稱La Pedrera)。這是紡織大王Mila資助建造的公寓,也是高迪最後一個民用建築作品。

17) “石頭屋”內景。現在仍然是民居,是不是很有點夢幻的感覺?

18)我心心想念的其實是這個 – 屋頂上像小人一樣林立著的煙囪,是不是很有趣?我那導遊書封麵上就是這個照片,讓我覺得很奇異。總算親眼看到了。

19)路過聖保羅醫院,遠遠喀嚓一張。高迪最後就是在這裏去世的。

嗯,看來我還真挺喜歡高迪的,嘮叨了老長一篇了。看點別的吧。
20)“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嗬嗬,是巴塞隆納的臉,1992年奧運期間建的城市雕塑之一。

21)這個波浪雕塑是一位馬來西亞藝術家的作品。那個纜車通向猶太山(MONTJUIC PARK)。如果天氣晴朗,可以想像整個城市盡收眼底的感覺多麽好。但這風雨欲來的天氣,就免了。

因為天氣不好,猶太山的很多景點(包括奧運場館)都是坐在“大眼睛”上粗粗看了一下。後來放晴了,看看還有點時間,就下車去了“民俗村”。這是1929年世博會時留下來的,一些人工的景點,濃縮了西班牙各地的建築和文化風格。現在基本就是一個大賣場。
我對這類純人為的東西沒有什麽興趣,我的個人之見是這個景點不值得買票進去。當然,既然去了,就拍兩張片片留個紀念吧。至少看出,西班牙各地風土人情迥異,以後有機會值得深度遊。
22)忘了這是代表西班牙哪個部分了。

23)這個也忘了~~~看來對不感興趣的事情是記不住的。

看完民俗村,就繼續坐上“大眼睛”閑逛。天色不早,後來的景點都沒有時間下車了。比較遺憾的一是坎普諾球場(頭天晚上對皇馬的球賽是在酒吧看的,想著第二天至少去看看空球場吧,也未果);二是對角線大道上一個很好玩的購物中心,據說靈感來自於放倒了的帝國大廈,看著燈火燦爛,也擦肩而過了。
24)最後留著點時間是為了她 – 高迪的Case Batllo。看完“石頭屋”後理應順道來看她,但當時下雨,就先跟“大眼睛”去了別處。這會兒不下雨了,買票的隊伍老長,我們晚上要看弗拉明戈舞表演,也隻能看看外麵了。

從巴塞隆納買了一本 《The Complete Work of Antoni Gaudi》。看完後,對高迪的作品有所了解。他的每個細節都精心設計並有意義 – 或是寓意,或是實效。一個天才,窮其一生,對自己的事業如此執著和熱愛,讓我感歎不已。
如果下次再去巴塞隆納,要把高迪建築一個個品味過來。並且,要去享受一下這次隻瞄了一眼的海灘。
謝謝閱讀。下篇將是《巴塞隆納不眠夜》。
(February 26, 2011)
lveu:沒有抽出時間去shopping。其實那裏很多好東西的。本來想買靴子和皮包,但真是舍不得花時間泡在店裏,隻得作罷。下次吧。
青清:唉,總是弄不好片片,笨啊~是這樣,flickr的default的是500x375,一霖教我可以改成700x467. 我在論壇就是這個size。到了博客呢,用的是你教我的 - 稍稍拉一下,固定尺寸。但不知怎麽清晰度不如壇子裏的。
你們是如何在園子裏貼圖的呢?
月兒:“前衛的,浪漫的情懷” - 這個形容很貼切!
桃花妹妹:謝謝你喜歡!
盈袖:嗯,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確實是。我主要是覺得他每個細節都精心設計,太用心了。想法也大膽而執著,很佩服。
晴:你在歐洲時間長,對各地的風情很了解。我猜,巴塞羅那的風情和西歐一定迥然不同的。
謝謝分享,也問好樓下的姐妹們!
謝謝分享,很美的照片
期待下一篇,並祝默默姐新的一周愉快!
另外, 默默, 你的片片原SIZE是不是比上在園子裏的大? 好象是給壓縮過的樣子. 我記得好象以前提過一次..這次好象又這樣了.
- 很氣派,很精美,那幾個煙囪,乍看像不像穆斯林教裏蒙著紗巾隻露出兩眼的臉?~~ 以後有機會去,也要把他的建築好好品味過來~~
還有第一張建築的牆上貼了那麽多的雨傘,真是讓我莞爾,不愧是雨傘公司哈~~
等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