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與說話

(2007-03-15 11:03:52) 下一個

語言與說話

不要輕易開口,因為你一說話就會低於自己的水平。-哲人小語

某位說西班牙語的先生這樣調侃幾種主要的國際語言:“英語是商業的語言,法語是外交的語言,德語是戰爭的語言,而西班牙語則是上帝和女人說話的語言。“ 這裏,筆者無意對其高論作太多評價,隻是感興趣接下來的一個問題“那中文呢?“答案可能會很多,但最為大眾認可的大概有兩種:“最簡潔的語言“抑或是“最含蓄的語言“。
說中文簡潔應該是沒有錯的,且不說中國古詩詞及文言文之精煉,單是對比各種產品的中英文介紹就可得出這種結論。說中文含蓄應該也是沒錯的,且不說對個中深奧僅知皮毛的那些老外,單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就深有感觸。 同樣一句話在不同場合,用不同語氣,對不同的聽眾可以有各種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含義。 而更為精妙的則是話中之話,語中之語,高明者從不點透,隻是旁敲側擊,至於“悟“的功夫那就看各人的修為了。 據說某單位發現新分來的一位畢業生有小偷小摸的行為,調查發現此人在學校裏就因此而名聲狼籍,遂向學校抗議。學校卻答複說我們不是提醒你們了嗎?不信看該生的檔案。趕緊查檔案,發現在評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平時手腳比較靈活“。呃,原來在這裏那。
語言的魅力有兩個主要的體現方式,一個是寫,亦即體現在書麵上; 另一個就是說了,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實仔細分析下去,人們社會地位的差別很大程度上竟然與說話的水平有關,單單這個題材就足夠寫幾篇博士論文的。
說到說話的水平,就不由得想到那個財主請客的笑話。財主用“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走了“和“我說的不是他“短短三句話就氣走了滿桌的客人,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但細一思索,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呢?“出口傷人“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常犯的毛病,筆者當年就為逞一時口快而刺傷過一位多年學友的自尊心,後雖盡力補救,卻已難以挽回,至今想來仍深悔不已。更多的時候人們常犯的毛病是“口不擇言,辭不達意“,從而很容易導致“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很多的誤會就是從此而來。
上麵舉的都是不會說話的例子,其實生活中因為會說話善講話而成功的亦不在少數。君不見各種各樣的政治領袖大多是演講天才,而混跡於官場的形色人物亦多能將聽來都頭大的一段段空話套話說的滔滔不絕且從不犯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會說話的更招大家喜歡,大觀園裏“寶姐姐“比“林妹妹“更受歡迎便是一例。雖然會說話有恁多好處,但並非多多益善。不信,就請翻翻成語詞典,關於說的成語大多是消極或告誡性的,如“說東道西“, “禍從口出“等等,看來古人從說話中得到的反麵教訓比正麵經驗還要多一些。
寫作有寫作的境界,說話自然也有說話的境界,那麽什麽是說話的最高境界?讀《史記》的時候就曾多次被蘇秦,張儀等舌辯之士動輒千言乃至數千言的長篇大論驚的目瞪口呆,似乎自己這輩子怎麽練也達不到那“舌綻蓮花“的水平了。但這“能言善變“據權威評價隻能算得上會說話的中上境界。要找高的境界還是要到有很高修為的人那裏去尋,“高僧隻說家常話“,返璞歸真確實應該算是一個更高的境界了。然而這也談不上是最高境界,那麽最高境界在哪裏呢?如果大家遊過四川的青城山,相信難以忘記上清宮門前的幾副對聯,裏麵有取材於《道德經》中的一句:“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看來會說話的極致還是不說話,不過這“無為“講的是聖人,我等凡夫俗子怕是就不必太當真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