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於1963年至1967年就讀陸軍理工學院(後改名中正理工學院),畢業後任職中山科學院籌備處。1969年赴美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核工程博士,1976年返台,加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核能工程組。1984年升任上校副所長。
蔣經國去世前一天,即1988年1月12日,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郝柏村在《八年“參謀總長”日記》1988年1月17日條目上寫道:“‘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全家叛逃美國,必然為CIA所運用,將和盤托出核研所繼續研究的動態。保有核彈發展能力但不製造核武器為台灣政策,今日指示葉昌桐以對台灣傷害最小方式處理。”
郝柏村1月20日的日記寫道:“丁戴維下午來見,單獨與餘談話,乃為張憲義叛逃後告知美國,核能研究所繼續研發核彈情形,丁氏轉達美國強烈要求,核能研究所須徹底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設施,核反應爐(TRR)須提取重水不得再開爐……他並提示美偵察衛星的照相,甚至說在九鵬有小型核爆。他於16日由華府來台北前,在美國務院見過張憲義……。”
韋納說,張憲義1988年逃亡美國之前,已為中情局當了二十年秘密特工。張憲義在何時何地被中情局吸收,有兩種說法,一是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時;二是在田納西大學留學時。中情局不久前解密數萬頁密檔,但未包括張憲義數據,未來亦不太可能全解密,因為“地下間諜”(mole)一直是中情局最機密的業務之一。
韋納新書中有關張憲義部分,全都是李潔明告訴他的,李潔明也是極少數知道張憲義以中情局秘密特工身份埋伏“中科院”的美國人士之一,但李潔明在中英文版回憶錄中隻字未提張憲義事件。李潔明號稱是“台灣堅實的盟友”,但他認為中情局在策反張憲義這件事上,是“做對了”。
李潔明說,中情局吸收張憲義,算是找對人,和他接觸的中情局特工剛好也是適當人選,中情局特工小心翼翼地吸收張,以意識形態做基礎,同時也給他錢。李潔明又說,中情局協助張離台,又獲得了台灣發展核武的證據,美國拿這些文件去找台灣當局理論。韋納說,台灣當局過去一直否認發展核武,而且還“撒謊”,實際上仍繼續研發,隻有在張憲義向美國提供確鑿證據後,台灣才啞口無言,答應停止研發。韋納說,張憲義事件阻止台灣發展核武,可說是裁軍史上最精彩的傑作。
郝柏村說,丁戴維(時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攜來“毫無談判餘地的協議書”,要求台灣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而裏根指示丁戴維,必須在一周內讓台灣簽字,“不然你不必回來”,李登輝隻好簽字。
張憲義全家抵美後,最早住在弗吉尼亞州泰森角附近,被台灣媒體發現後即搬走,兩年前的消息是已定居埃達荷州,但一直拒絕接受采訪,中情局亦要求他勿接受訪問。1998年蔣經國去世十周年前夕,張憲義曾寫信表示,台灣停止研發核武,乃是美台雙贏的結果。
學者米德偉指出,台灣研發核武的障礙是相關設施已經拆除,研發人員已漸老化,年輕科學家不感興趣,台灣的核能活動受到國際監管。不過,米氏強調,台灣是否要發展核武,最重要的還是政治意誌。
郝柏村在日記中說了張憲義“竟利用民進黨以圖要挾”,又說楊亭雲向他報告“逃犯張憲義家屬與民進黨有勾結”。難道民進黨和張憲義一樣都反對台灣發展核武?郝柏村說:“吾人早知CIA在‘中科院’有臥底,其實也不隻張憲義一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情局在台灣一直很活躍,李潔明做過站長(Station Chief),常與蔣經國通宵喝酒的克萊恩也做過站長(後升任中情局副局長)。但不論這些中情局特工與常駐地領導人關係如何密切,他們隻效忠美國,隻為美國利益著想。
《紐約時報》記者蒂姆·韋納(Tim Weiner)跑了二十多年情報新聞並得過普利策獎。他的新書《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曆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專門敘述中情局失敗紀錄,很難得地獲得書評界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