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張學良式傳奇人物」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1919─2005),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因反對武力鎮壓天安門學運,政治生涯驟然結束,遭罷黜軟禁至死。在長達16年的禁錮中,他的老戰友暨同鄉宗鳳鳴以「氣功師」的名義獲得特殊待遇,是唯一一位趙紫陽在世時可以登堂入室的探訪者。兩位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殘酷鬥爭的老戰友,在北京富強胡同6號的院子裡臧否人物,月旦春秋…… 。
「談話」紀錄顯示趙紫陽內心自省的深度和廣度,從中反映他晚年的思想轉變、八○年代激烈的中共高層權力鬥爭和政策分歧,特別是趙和鄧小平、胡耀邦的三角關係,是書中多次闡述的話題。
現年87歲的宗鳳鳴顯然是「有心人」。自1991年起至2004年,宗鳳鳴與趙紫陽作過上百次訪談,每次談話他都筆錄,忠實記錄趙對中共內部權力鬥爭和政策分歧的披露,包括鄧小平如何垂簾聽政、趙和胡耀邦的關係、趙下台的真實原因、上書十五大的經過、對中國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分析,對中共體製的反思,以及對六四後執政的江澤民、胡錦濤班子的批評,還有對共產黨專政理論和歷史的反省,並提出思想啟蒙、議會民主、聯邦自治等多方麵改革中國政治的主張。
趙紫陽2005年1月逝世,兩年後宗鳳鳴出版《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下麵簡稱「談話」),描述趙在中國政治舞台消失的悲劇,為人們研究六四真相提供第一手資料。此書共收錄趙紫陽81篇「政治遺言」,前47篇記錄了1991年7月至1997年9月的談話。「續篇」是因趙上書中共十五大,「談話」中斷數月後,1998年5月重開,至2004年10月(即趙臨終前兩個多月)的34篇紀錄。書中穿插數篇對趙的訪問記,大部分都是首次發表。
「談話」熱賣 躍居榜首
在「談話」一書中,趙對眾說紛紜的一係列事件提供證詞,進而交代自己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的角色。「談話」紀錄顯示趙紫陽內心自省的深度和廣度,從中反映他晚年的思想轉變、八○年代激烈的中共高層權力鬥爭和政策分歧,特別是趙和鄧小平、胡耀邦的三角關係,是書中多次闡述的話題。趙對中美關係、蘇聯演變及台灣問題也有獨到見解。這是研究八○年代中國的一份權威性資料。
「談話」一書今年2月在香港上市,據出版此書的《開放出版社》發行人金鐘表示,這本書出版後反響非常強烈,上市一個月,第一版就已售罄,讀者反映遠超估計,令他們意外,隻能用「奇蹟」來形容。他指出,此前「開放」出版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暢銷是意料中事。沒想到「談話」一書也熱賣,據《亞洲周刊》4月中公布的暢… … 的暢銷書排行榜,「談話」已躍居排行榜榜首。
金鐘說:「由此證明像趙紫陽這樣的人,人民沒有忘記他。」他說,對於出版者而言,這30萬字書稿記錄的趙紫陽,不僅是不計權力得失堅持獨立思想不屈服的前總書記,還是一位身陷囹圄、打破沉默、勇於背叛傳統的敢言者。出版這部談話錄,對於「言」禁森嚴的中共體製不但有突破意義,也為趙紫陽生平增添一段傳奇。
金鐘指出,宗鳳鳴不僅是趙紫陽談話的記錄者,也是趙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他不斷地給趙提供最新的各種資訊,並聽取趙的評論。從「談話」一書,可以看到趙軟禁期間對海內外重大事件及知名人物,包括中共各屆領導人的直率看法。趙紫陽一改身居高位時的謹言慎行,有條不紊侃侃而談。這是歷史提供他的一個空間。
金鐘表示,宗鳳鳴以十多年努力將趙的談話紀錄成書後,曾給趙本人審閱,並徵求趙多名好友、同事的意見。趙去世後,出版消息不脛而走,在香港出現風波,北京當局更是力圖阻撓此書出版。
在今年3月16日的中共全國人大記者會上,中國總理溫家寶被一名法國記者問及趙紫陽的「談話」紀錄內容,溫家寶回答說:「你談到香港出版的書,我覺得和我談到的這些觀點沒有任何聯繫,因為我也沒有讀過這本書。」
記者會上的這段插曲,無形中為正在熱賣的「談話」一書推波助瀾,熱上加熱。
金鐘指出,該書記錄了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去世前遭到軟禁16年的思想軌跡,顯示趙紫陽在晚年後期思想已經拋棄共產專製,他相信「談話」的出版對中共現任領導人和中共政權有很大的影響。而據他瞭解,目前許多中共領導人都是宗鳳鳴「談話」一書的讀者,他們都好奇趙留下什麼「政治遺言」,以及他對前任和現任中共領導人的評價。據金鐘從內部瞭解,北京方麵已經弄了一批「談話」去北京,給高層領導或專門部門研究。他說:「高層領導人肯定要看的,因為趙紫陽在評論他們,甚至在批評他們,他們能不看嗎?」
罕見的政治遺言
宗鳳鳴是「中共老革命」,與趙紫陽同為河南人,早在1938年,宗鳳鳴就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縣委書記、地委宣傳部長、副書記等,長期同趙一起工作。1990年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任內離休。
他在《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自序指出,六四慘案不僅是當代中國一件大事,而且是國際上一件大事。六四不僅對東歐巨變、蘇聯解體起了推動作用,令人產生「在共產黨統治下生活危險」的恐懼,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轉折,而且使中國在經濟上受國際製裁,蒙受巨大損失。更重要的是,… … A它動搖了大陸人民的政治信念,產生信仰危機,從而使共產黨的組織走向渙散。
宗鳳鳴說,六四後,人們議論說,連北洋軍閥袁世凱、國民黨蔣介石都不敢做的事,共產黨卻做到了。八九運動原本是青年學生、廣大人民自發的反腐敗、反社會上不正之風的愛國民主運動,但當局居然出動幾十萬大軍,用坦克機槍,以所謂「反革命暴亂」予以鎮壓,「真是舉世罕見!」
他指出,當時中共領導層在處理這一事件時,有兩種不同主張:一是以李鵬為代表,根據北京市委李錫銘、陳希同的報告,定性為「有組織、有計畫的反革命活動」,要予以鎮壓;一是以趙紫陽為代表,主張要在冷靜、理智、克製、秩序和民主法治的方針下,採取對話來解決。趙因反對戒嚴、反對出兵鎮壓,被定為「支持動亂」、「分裂黨」,對他軟禁並進行專案審查。
宗鳳鳴稱讚趙在六四問題上的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空前的」。趙寧可不要總書記的寶座,甘受囹圄,也要堅持正義,主持公道。正如香港評論家說,在六四事件上,趙才真正表現出「政治家的風度」、「使他的形象變得高大」。曾為中共同路人的宗鳳鳴深深瞭解,這是要有巨大的道德勇氣,「冒了極大風險,甚至有死於非命的可能」。
中共黨內從彭德懷到劉少奇,從鄧小平到胡耀邦,過去被批判的所作所為,最後都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但他們無一例外被迫一再認「錯」、認「罪」,致使黨內長期是非不分,唯命是從。趙紫陽改變了這種錯誤的傳統,難能可貴。
一般共產黨人在同誌落難時,大多避之唯恐不及。在趙遭難的十多年中,宗鳳鳴為何對他不離不棄?這位正直的老革命雖然仍在北京生活,但他勇敢表示,他是搞學生運動出身的,對廣大青年學生反腐敗、反社會上不正之風的愛國民主壯舉抱有極大同情。「我反對出兵鎮壓,對趙紫陽在學運期間提出的解決問題主張是無比贊同的。」
六四後,宗鳳鳴「對鎮壓學生運動極度傷感,簡直使我對自己終身為之奮鬥的理想信仰有所破滅。『人民軍隊鎮壓人民』,開進幾十萬大軍,用坦克、機槍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這是中外歷史前所未有的,這是歷史的大悲劇。」
當宗鳳鳴得知趙被解除總書記職務後,作為老戰友,立即打電話表示慰問。他說:「我對趙紫陽的關心和同情,不僅來自過去戰爭年代生死與共所凝成的革命情誼,更多的是出自他對六四事件的主張和正義性。」
與此同時,宗鳳鳴也很想知道趙為什麼在那樣嚴峻時刻,不惜冒著坐牢危險,「要在那萬砲齊轟的批鬥會上,硬是不檢討而大破共產黨的先例,… … 這個決心又是怎樣下的」。因此他向趙提出要去跟他見麵。但最初趙正處於審查期間,被嚴密監視,未能如願;宗鳳鳴沒有氣餒,設法透過他的家屬保持聯繫。直到1991年夏天,有關人士才同意他以氣功師名義去趙家。沒想到催生了《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這本書,成就趙紫陽「在中共歷史上留下罕見的政治遺言」。
「談話」是趙紫陽在天安門事件中的談話和想法的完整記錄,也是六四事件最重要的歷史見證,在這本書中,趙紫陽談到1989年5月16日會見戈巴契夫前後的情況,談到5月17日在鄧小平家召開政治局常委會發生爭論的情況,也談到喬石、楊尚昆在軍管問題上的態度是如何改變的。
趙紫陽說:「在會上談到要實行軍管。」「在這最後關頭,如我贊成軍管,總書記還可以當下去,我反對軍管就要下台。是繼續當總書記,對學生採取強硬方針,還是下台,我選擇了後者。」
宗鳳鳴說趙紫陽是「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人,有自己政治抱負」。在談及六四問題時,有人認為趙紫陽不該提出同鄧小平相左的意見,趙對此明確地說:「作為總書記,我必須有自己的態度,這是歷史責任所在,我不願在歷史上欠一筆帳」。
共產黨的良心和大腦
毛澤東前政治秘書、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銳及前中共政治局秘書鮑彤應邀為「談話」寫序。
李銳指出,《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這部書終於出版,趙生前,他曾建議他寫回憶錄,把其重要經歷,尤其是六四經歷寫出來,給後人留下真實的歷史。
趙紫陽當時表示會考慮李銳這個建議。後來,他特地託宗鳳鳴轉告李銳,要他放心,他至少會把有關六四的資料留下來,把他所經歷的和所知道的有關六四的事情源源本本地告訴後人。
李銳還記得當時趙紫陽為《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一書作者吳江誤寫他耿耿於懷。書中說趙紫陽曾在1984年給鄧小平和陳雲寫了一封信告胡耀邦的狀;趙紫陽對李銳說,當時的確給鄧小平和陳雲寫了信,但是談其他事,而不是告胡耀邦的狀。
趙紫陽還說,自己當時處於被軟禁狀態,無法站出來說明情況,曾希望吳江能夠更正。可是,吳置之不理,令他十分傷感。
李銳說幸好趙紫陽留下這封信的底稿,給了他一份複印件。李銳看了趙的原信,「覺得他講的是實情」。
李銳夫婦後來與趙紫陽在病房見麵,談到兩本書,一本是宗鳳鳴寫的《理想‧信念‧追求》,一本是楊繼繩寫的《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這兩本書都談到趙紫陽和他所提出的中國改革路線,並談到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趙紫陽很關心兩位作者的處… … 境,生怕這兩位作者因替他說話而受到連累。
李銳說,在中國共產黨歷任領導人中,趙紫陽是很難得的一位。趙紫陽主張中國不僅要搞經濟發展,還要搞政治體製改革,一定要走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相結合的道路,因此和鄧小平發生分歧。這一分歧集中表現在當代中國改革,究竟包不包括政治改革。鄧小平隻贊成搞經濟改革,不允許搞政治改革,主張在強化黨對社會的全麵控製的前提下搞市場經濟,結果搞出來的隻能是腐敗叢生的市場經濟,或說是權貴肆行的資本主義,其間充斥著大量的權錢交易現象和社會不公正現象,並因此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有可能孕育成各種社會危機。
不過,李銳指出,兩任總書記也有些區別。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胡耀邦走得要早些,趙紫陽則走得要遠些,如為淡化黨的領導而要取消國家機關黨組。在個人政治結局上,胡耀邦最終做了違心檢查,趙紫陽則拒絕做出違心檢查,並為此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
李銳指出,「在我們這個黨的歷史上,接連出現胡耀邦和趙紫陽這兩任總書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幸事。有人說前者是這個黨的『良心』,後者是這個黨的『大腦』。」這兩任總書記都積極推進改革事業,並且都主張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因而都在此問題上超越了鄧小平,也因此觸怒了鄧小平,引發了歷史悲劇。
李銳曾當麵問過胡耀邦為什麼要做違心檢查,他答道:「我還要顧及這個家。」他是擔心自己的問題連累家人。
後來趙紫陽也麵臨當年胡耀邦曾麵臨的問題,也要考慮自己做出的決定有可能連累家人,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徵求家人意見。家人都表示支持他,無怨無悔。趙紫陽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於是做出反對戒嚴和拒絕檢討的決定。
李銳強調,他的這個決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決定:一是為堅持真理而準備犧牲自己的決定──他當時已做好了要坐牢的準備;二是改寫了中共黨內政治生活史的決定──他是中共建政後第一位拒絕做檢討的下台總書記,也是中共建黨後繼陳獨秀後第二位拒絕做檢討的下台總書記。
兒女堅持掛上輓聯
趙逝世後,遺體告別儀式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趙家子女不顧當局反對,堅持掛出意味深長的輓聯:「支持你的決定是我們不變的選擇,能做你的兒女是我們畢生的榮幸。」
李銳指出,由於趙紫陽本人沒有留下回憶錄,而其他人也不可能在這長達十幾年時間裡頻頻與他傾心交談並作詳細記錄,「因此,宗鳳鳴這本書就具有了填補空白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本書,趙紫陽的許多重要思想就不會保存下來,至少不會… … 保存得像這本書所記述的那樣清晰。」
他認為,這部書稿最突出的價值,在於它的「唯一性」,即「唯一」持續地記述了趙紫陽在被軟禁十幾年間的上百次談話,從而真實地再現了他在這一時期的思想軌跡。
在同宗鳳鳴多年接觸中,李銳「感到他是一個非常樸實的人,很謙虛,也很實在。我們許多老同誌還都認為他是一個非常仗義的人,能夠為探視被軟禁的老戰友,敢以氣功師的名義去闖戒備森嚴的趙家門衛,居然闖關成功。也正因如此,他在這十幾年中,事實上成了我們這些老同誌與趙紫陽之間的聯絡員。一方麵,將我們所瞭解的情況以及我們對時局的看法帶進去告訴趙紫陽;另一方麵,又將趙紫陽的回饋意見帶出來告訴我們。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十幾年中,認真地記下了他同趙紫陽的許多次談話,並把這些談話集結整理成了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本書。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李銳說,趙紫陽反對戒嚴和拒絕檢討是對這個黨、這個國家、這段歷史負責。而宗鳳鳴寫出這本書,不僅是對這個黨、這個國家、這段歷史負責,而且是對趙紫陽個人及其歷史負責。「所以,我們這些老同誌都為趙紫陽交了這樣一個俠義老友而感到慶幸。」
從「談話」一書,可看出趙紫陽晚年,已從過去「經濟的改革者,政治的保守者」開始轉變。他的世界觀也很大程度地從中共正統轉向認同當代普世的價值標準,推崇民主、法治、人權,還政於民。不過,基於對國情的憂慮,他不贊成政治上激進的西方化。對中共數十年的苛政,趙紫陽痛心懺悔:「我們欠老百姓的太多了。」
說的是真理 靠的是勇氣
另一位為「談話」寫序的鮑彤說,宗鳳鳴告訴他,趙紫陽和鄧小平之間存在著爭論。鄧小平認為,不鎮壓群眾的共產黨一定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趙紫陽認為,鎮壓群眾的共產黨一定不是中國人民需要的共產黨。趙紫陽向鄧小平說不,說的是真理,靠的是勇氣。
六四死難者家屬、天安門母親代表人物丁子霖和丈夫蔣培坤在「談話」出版後,曾去宗鳳鳴家向他道賀。宗鳳鳴向他們談到這本書出版過程中的種種艱險和曲折,「他說有一段時間他都準備坐牢去了。」
後來書終於出版了!宗鳳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我總算對得起我的老朋友趙紫陽了,也總算對得起在那一場慘案中死去的人了。」
宗鳳鳴還向丁子霖夫婦表示,出版此書,「不圖得到多少稿酬,隻是為了了卻一樁心願」。他打算把所得稿酬的一半捐給六四受難者親屬,另一半用於成立趙紫陽基金會。
丁子霖指出,「談話」一書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歷史見證。「這本書的出版,使得那些企圖要掩蓋六四真相、淡化六四記憶、改寫六四歷史的人變得極其困難。趙紫陽是當年那場民眾抗議運動和血腥屠殺的第一見證人。他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所提供的證據還在,這些證據是任何人都銷毀不了的。」
堅守為政之德、做人良知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劉曉波指出,儘管中共當局仍然竭力封鎖趙紫陽的亡靈,但世人絕不會忘記這位中共總書記中的異類、良知與睿智兼備的政治家,不會忘記與趙紫陽的政治命運息息相關的六四悲劇。
宗鳳鳴出版《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劉曉波感謝宗鳳鳴不顧政治風險的勇氣和執著,否則「軟禁中的趙紫陽晚年也許是歷史空白,許多珍貴的史料和思想也將消失在黑洞中」。「談話」為人們留下了趙紫陽的思想軌跡和人格光輝。
劉曉波指出,在中共歷任黨魁中,隻有兩位在晚年完全放棄黨天下而轉變為自由主義者的總書記,一位是陳獨秀,一位是趙紫陽。而他認為趙紫陽的轉變更可貴。「因為,陳獨秀的轉變是在中共沒有掌權前完成的,所以他還沒有經歷過手握至高統治權的考驗;而趙紫陽的轉變是在中共掌權之後完成的,特別是在八九民運的大是大非的抉擇中,隻要他放棄道義立場而屈從於老人政治的淫威,他就可以保住總書記的高位以及相關的巨大既得利益。但趙紫陽寧願放棄黨魁官位及其巨大的既得利益,而堅守為政之德和做人良知。」
劉曉波說,趙紫陽是現實權力鬥爭中的失敗者,但從中國社會轉型和長程歷史的角度看,「趙紫陽的現實失敗卻是永遠的勝利,他以放棄權力和人身自由的代價贏得了長遠的政治榮譽和道義資源,不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國自由事業的紀念碑上,也為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高官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從政典範。而鄧小平、李鵬等人的現實勝利卻是永遠的失敗,他們保住了手中的權力及其既得利益,卻讓政權失去了道義合法性,他們本人也失去了政治信譽和道義權威。君不見,鄧小平和李鵬的名字,已經作為六四大屠殺的主要劊子手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2004年10月24日,是宗鳳鳴最後一次與趙紫陽見麵,當時趙「已處在慘澹晚年的後期了」。他見到趙紫陽夫人梁伯琪雙目失明,要靠保母架著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處於半癡呆狀態,剛說過的話很快就會忘記。在趙紫陽家的庭院裡,白天不見人影,地上到處是秋風掃落的枯葉。「此情此景,使我頓感淒涼。趙紫陽夫婦晚年已是如此境況,還不能獲準與近在咫尺的老戰友相見。我默默憤語:『這對趙紫陽真是太殘酷了!』」﹝轉載自20007 年1213期世界週刊〕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noa/archive/2007/06/18/17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