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燕京八景(組圖)

(2007-04-19 15:34:37) 下一個
送交者: happywalker [太守★☆] 於 April 19, 2007 02:01:50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指北京的八處名勝古跡。宋、元以來,我國各地的史誌書中,出現了北京地區"八景"的記載。至於為何非用"八景",有待進一步考證。

北京地區的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號,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元代《一統誌》所記載的"燕山八景"有二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

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睛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雲;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

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宛平縣誌》中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的隻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更訂了名目,在每一景點所在地,樹禦碑一通,正麵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麵是七律詩一首。 今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講述於後。

燕京八景名稱的沿革

金代: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積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元代:太液秋波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明代: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康熙年間):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流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乾隆十六年):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金台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一)居庸疊翠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的重要關隘,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曾扼據此口,稱“居庸塞”。關城附近自然風景十分壯美,城關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裏的溪穀中間,兩旁群峰起伏,重巒聳疊,山花野草,蔥蘢鬱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乾隆皇帝也在此禦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首。







(二)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裏的土城邊。這裏曆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但此處並非薊門。漢代以後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已無非議,那為何又稱此處為薊門呢?《水經注》說:"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指的當是原白雲觀處之土丘。鄒?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把"舊城"誤解了,其實應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後,稱金中都為舊城)。明代的《長安客話》索性說:"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顯然是錯誤了。乾隆欽定的《日下舊聞考》以此為依據,故把"薊門煙樹"碑立在這裏。《八景圖》記說:"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淩空漂渺,遊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三)盧溝曉月

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橋,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廣利橋。橋如長虹,十一拱券門,四個華表,望柱上雕有大水石獅485個。橋長266米,寬9米。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於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盧溝橋的東頭是宛平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發生於此。











(四)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於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麵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湧出, 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乾隆改為"玉泉趵突"。他說:"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也不過是也,向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因此予以正名,表為天下第一泉"。詩中並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幾曾百丈落雲空!"







(五)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餘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在香山半山亭往北,徑朝陽洞往上的峰腰中。是原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霧窟”。該處每當冬雪初霽,在重疊的峰巒上,凝聚著銀白色的積雪,茫茫無邊,閃耀不溶,顯得格外奇麗。







(六)瓊島春陰

位於景色別具一格的北海瓊華島東側。乾隆欽定該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悅心殿門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遷到白塔山東側現址。 瓊華島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離宮以來,不斷修繕,景色不凡。《八景圖》記述說:"山上常有雲氣浮空,氤氳五彩,鬱鬱紛紛,變化翕忽,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雲。"乾隆皇帝改為瓊島春陰,因為他詩中有"當春最早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之句。表示他很關心農情。











(七)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碑立於南海“水雲榭”亭內。太液之名,源於西漢長安的太液池。北京的太液指中南海和北海。中海和南海之間相隔一座石橋名叫“金鼇玉東”橋,橋南東水口方亭即為“水雲榭”。這座建在南海水中的涼亭,環境是相當優美的,雲光倒映,小亭宛在,好象出水的芙蓉,夏日荷香四溢,可說是人間洞天水國。







(八)金台夕照

金台,即黃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紀,燕昭王為禮賢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麵放著千金,聘請天下名士。至於該台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一時較難確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處。 《上穀郡圖經》說:"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裏,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延天下士"。《水經注》說"固安東有黃金台遺址"。明代的《長安客話》:"黃金台有二,故燕昭王為樂、郭而禮之者。勝跡在定興。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載:"易州,易水邊二處,都城朝外一處,有三處黃金台"。清代的《宸垣識略》載:"永定門外三裏有黃金台。" 除上述記載外,還有城內燈市口東口路北的二郎神廟,該處即內城"金台夕照"處(見馬芷庠《北平指南》)。現在朝外小莊往北有金台路地名,當地人說,這裏是古"金台夕照"的遺址。廣渠門內有夕照寺。北京南城的老居民們說,這裏是"金台夕照"的遺址。 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關東店南3501廠內(原苗家地教場東邊半裏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還能見到石碑倒臥的照片。 現在無任何遺跡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