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刊論亞洲安全形勢:中日首現國力相當局麵

(2007-04-19 13:22:43) 下一個
王者回歸
2007-04-18 16:52:21.0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16世紀日本著名的劍道家和戰略家宮本武藏曾在他的兵法著作《五輪書》中寫道,一切的力量都可以通過五輪(即火、土、水、風和空)來體現。他認為,無論是戰爭、政治、決鬥還是一場簡單的茶道,其成功謀劃都取決於對這五個因素的控製,盡管它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且通常沒有可比性。新華網刊載美國全國亞洲問題研究所的《亞洲政策》2007年上半年一期刊登邁克爾·格林撰寫的文章,題為《亞洲安全的未來展望:五輪書》,詳細摘要如下:

  21世紀初的亞洲安全形勢也受著五個因素的影響——日本與中國的抗衡、經濟的相互依賴、民族主義、民主和核擴散。這五個因素在該地區曆史上都不曾有過,彼此間看起來也沒有可比性,並且體現著國際關係中不同的競爭理論。美國對亞洲政策不能建築在對其中一個因素的理解上,而是應該深入分析五個因素是如何相互交織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全麵地來看,有兩件事就非常清楚了。首先,盡管持久和平穩定的勢頭現在看起來很好,但亞洲的未來仍是個未知數;其次,美國在其中的作用在今後數十年中仍然不可或缺。

  日本與中國的抗衡

  五大因素中的第一個是在亞洲以前還未出現過的實力分配形勢。日本和中國在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國力相當的局麵。上一次出現短暫的國力發展交叉點是在1894年,在那之後中國的國力迅速衰退,而日本則神速崛起。這種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正如一些唯實的戰略分析人士所預料的:1894年—1895年的戰爭以及中國的慘敗。

  如今,日本的發展速度在放慢,但同世界其他地區的傳統強國相比,仍然處於上升的趨勢,而中國的國力則在飛速提升。日本和中國在國力發展上各有千秋。中國擁有了獨立的核威懾力,日本則仰仗於美國的核庇護。日本的GDP仍是中國的4倍,但大部分經濟學家都預測這一差距將逐漸縮小。中國擁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日本則是八國集團與經合組織的核心成員。盡管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軟實力似乎在逐步增強,而日本則停滯不前,但日本正通過強調全球化自由市場經濟理念和民主發展來彌補上麵的不足。此外,日本在涉及有關伊拉克、北韓等的國家安全政策問題上表現出更強的國民意誌。

  有史以來,亞洲的國際秩序基本上一直遵循著一種等級製度,這種格局也使日本和中國對新競爭關係的處理更加複雜化。同樣麻煩的是雙方都沒有料想到目前的這種力量格局。雖然戰後階段日本政界一直分裂成親台灣和親大陸兩派,但主流派別還是接受了吉田茂的戰略設想,即日本遲早能通過商貿將中國從蘇聯陣營裏拉攏過來。東京方麵的期望是,憑著日本更發達的經濟,它將有能力影響中國的戰略決策。

  與此相對,中國的領導者們在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後認為,戰後的秩序——包括東京戰犯法庭、日本的賠償以及日本的和平憲法——都是中國控製日本戰略擴張的砝碼。在幾十年中,雙方的砝碼確實都發揮了作用,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發現,它的經濟杠杆已經無力阻止中國試驗核武器以及對台灣發射導彈,而中國也開始發現,打曆史牌反而使日本的民族主義勢力更加猖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10月份對北京的訪問使兩國當時正趨於惡化的關係略顯穩定,但這無助於改變兩國間競爭抗衡的本質。

 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中日的抗衡中當然還有一個自然的緩和區,這也是亞洲以前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相互依賴的迅速發展。當日本戰艦在衝繩島追蹤中國潛艇的同時,日本的貿易公司和製造商們也在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而且日中貿易現在已經連續第二年超過了日美貿易。南韓的情況也是一樣,15年前兩國建交之前,中韓幾乎沒有經濟往來。同樣東南亞也被納入了中國的經濟發展軌道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就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促使日本和歐洲也急忙效仿。

  事實上,該地區現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自由貿易區設想,從北京提出的東盟+3(日本、中國、南韓),日本提出的東盟+6(日本、中國、南韓、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然後逐漸形成泛太平洋的自由貿易),到美國總統布希最近在新加坡提出的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現在地區間貿易已經超過了亞洲與美國的貿易額——而經濟一體化的勢頭看來還將持續。

  然而,對於這種經濟一體化的勢頭,還有三個方麵值得警惕。第一,以往並沒有經驗表明經濟的相互依賴就能防止戰爭。第二,雖然亞洲地區間貿易可能超過了亞洲與美國的貿易,但是亞洲對美國和歐洲投資與資本的依賴仍然遠勝於成員間的相互投資。此外,亞洲地區間貿易的終端市場仍然是美國,亞洲的生產網路是,各國的產品最後集結到中國完成裝配,然後出口給沃爾瑪或其他的美國商戶。第三,經濟間的相互依賴也是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發展的,而在整個亞洲地區,經濟的增長往往都會帶來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傾向。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在亞洲以前就存在過。日本的現代化,以及後來的凡爾賽公約曾在上海、北京、法屬印度支那和北韓的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中掀起了民族主義的思潮。而到了因特網和資訊高速化傳遞的時代,民族主義就像病毒一樣在整個亞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開來。亞洲的民族主義有其獨特性,因為大多數亞洲國家都有一種強烈的不完整感。

  不管是中國失去的一個世紀,分裂的北韓半島,日本戰後恢複常態的努力,還是台灣爭取身份的鬥爭,幾乎這一地區的每個國家都極其看重主權的象征。國旗、邊境、憲法、曆史教科書——這些在亞洲都成了令人擔憂的東西,像這種情況在當今本地區的其他地方或亞洲的過去都不曾出現過。

  盡管民族主義本身還不至於成為開戰的理由,但迄今它已經壓倒了一切的泛亞主義思想,並衝淡了經濟合作與相互依賴所帶來的穩定因素。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速經濟增長和一體化所導致的錯位和不安全感也是民族主義的根源之一。地區自身經濟發展中贏家和輸家出現的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這就使社會上出現了恐懼感和野心的混雜,從而也將在今後催生民族主義情緒。

  民主

  在對亞洲形勢進行評估時,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民主思想的空前成功。的確,亞洲的民主目前還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而且在亞洲模式下經濟發展往往不能馬上帶來政治上的寬鬆和自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的時候太平洋這邊還隻有兩個民主國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但今天亞洲已經有十幾個(基本上)能履行職能的民主政府。

  此外,那些在民主憲法體係上建立起來的獨裁或寡頭政治的國家正在向更加自由和多元化的民主發展。這種轉變會帶來成長的痛楚。此外,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正在蘇西洛總統的領導下複興民主製度,並重振在東盟中的核心地位。

  民主潮流對地區穩定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在亞洲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地位越來越取決於他們迎合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能力,這些中產階級期望的正是更多政治自由。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亞洲的領導者也更多地依賴於外國直接投資,而外國投資者要求的是可預見的政府透明度、執政力和法律法規的健全;在中國,情況尤為如此。

  同時,亞洲發達國家也越來越認識到,設立可預見的投資法規遠比那些模糊的泛亞概念重要。雖然從表麵看,“清邁倡議”是一個旨在排除美國的排外性金融組織,但從實質上來看,這是日本和其他經濟更發達的國家在金融透明度和可靠度上對亞洲發展中國家設置壁壘的平台。

  核擴散

  在所有這些發展之上還籠罩著一片陰雲,也就是宮本武藏可能會稱之為“火”的第五輪:核武器相關技術的空前擴散。北韓已經獲得並加工出足以生產10件核武器的鈈,而且正在逐步研製向目標發射所必需的投放體係和小型化技術。南韓20年前就想走這條路,但後來被美國阻止,而對日本來說,憑藉其先進的技術水準和六個所村核計劃,它完全可以在1年內擁有生產核武器的能力。

  日本現在十分滿足於美國的核威懾保護;這不光是因為日本國內有種談核色變的敏感,而且擁有獨立核武能力就意味著失去美國的核保護傘,最終反而會使日本更不安全。在獨立核武能力的合理性得到最終驗證之前,小心謹慎的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可能會更緊地抓住美國的核威懾力,並要求華盛頓方麵給予更明確的保證。

  盡管如此,核擴散的陰雲仍然將使東北亞大國之間的關係更趨複雜化,而且還會與民族主義一起進一步影響經濟合作與一體化帶來的穩定因素。不過,正像《五輪書》所說的一樣,總還有“一線生機”:北韓的舉動可能會使其他幾方進行更多的合作,以對付這個共同的威脅。安倍晉三去年11月對中國和南韓的訪問就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種可能性。

  五輪的控製

  處在一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麵時,又該怎樣去預測未來?正如棒球明星尤吉·貝拉所說的一句經典調侃之語:“預測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關於未來的預測。”盡管如此,還是有以下幾點值得一說:

  ·東亞大國之間的競爭抗衡不會停息。鑒於日本和中國目前都還不能適應協調彼此實力水準和追求目標的製衡關係,兩方都在采取一些明顯的平衡和防禦行為,反映到整個地區,就形成了各種結盟和再結盟。

  ·經濟一體化將繼續深化,但該地區在今後數十年內仍無法擺脫對外部資本和國外直接投資的嚴重依賴。在多個自由貿易區和合作論壇共存的情況下,區域體係建設變數將會很大,因為在成員組成和建設進程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東盟+3 以及東盟地區論壇還將繼續共存。

  ·民族主義傾向不會輕易緩和,在今後20年內,泛亞精神都不可能戰勝對民族身份的追求。

  ·執政力和法製對中國和印尼等國的可持續經濟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民主法則將成為日本、印度或者該地區其他一些大國所追求的地位和目標的重要部分。隨著中國努力推動主要以“互不幹涉內政”為基礎的常規化發展,而日本則力求縮小常規差距,而不是突出差異性和亞洲價值觀,今後20年該地區行為準則的設立將突出表現為一場思想觀念的競賽。

  ·今後幾十年內,美國在該地區仍將保持軍事和經濟力量上的優勢。由於存在多變性和不確定性,美國仍將是亞洲地區不可缺少的力量,不過出於國家地位的原因,美國在亞洲的朋友和盟國會要求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