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論中國、中華民族、滿蒙民族、外蒙古等

(2007-04-16 19:29:20) 下一個
作者: 高天上飛雲

  中國古代曆來隻有天下的觀念,而沒有世界的意識。天下觀是指視中國為天下,為海內,為六合,而視天下以外是四夷,四海之外是諸夷,六合之外則存而不論。

  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製,人們將自己的居住區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這裏的中國包括四個含義:

  1.地理意義上的所謂“中原”地區。“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漢書·地理誌》。

  2.政治意義上的所謂“天子之國”。夏代的“夏”和商代的“中商”、“中土”,既是相對於東、南、西、北各族的稱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詩經·大雅》。此時的這個“中國”與“四方”、“京師”與“四國”的對舉,乃是表示中心與四鄰、天子與諸侯的相互關係。

  3.民族意義上的“華夏”民族。夏、商、周三族至周代,逐漸融合為一個民族整體,呼為“諸夏”或“華夏”。《禮記·王製》中有“中國、夷、蠻、戎、狄,五方之民。”一句,而這裏的“中國”,主要指的是周代存在著五大民族集團之一的“華夏民族”。

  4.文化意義上的“華夏文明”。“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直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語言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玉製》。政治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更深層次上是文化的差異,即所謂“華夷之辨”,還包括文化意義上的“文明之國”。

   春秋之爭歸於西秦,而這個“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的秦,在當時卻在諸夏之外,同時期還有楚等,“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秦的統一,代表者“中國”一詞的涵義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一是結束了以前那種“天子之國”與“諸侯之國”並存的局麵,而真正實現了統一的國家政權。二是中國的一統,標誌著華夏思想文化新的認同。

  至漢,隨著中原王朝的興盛,中國一詞又有新的變化,產生了包括邊疆民族地區均統稱為“中國”的觀念。“古之戎狄,今為中國”《論衡》,王允認為,中國不僅郡縣製度統一,而且四夷臣服,已為一統天下,而國家製度實際上實行的也是“君天下為天子”的統治製度,反映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關於國家元首稱號在內地與邊疆已形成比較確定的共識。“於蠻夷稱天子,於王侯稱皇帝”《禮記·曲禮》。此後隨著華夏族統治地域的擴大,“中國”一詞指統一王朝的全部疆土。“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趙)佗弗誅。”《史記•南越列傳》,以後凡當處於分裂時期,則中國多指黃河流域。“亮說權雲: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就在與中原形成統一的趨勢前後,北方遊牧民族自戰國末期,出現了東胡、匈奴、月氏三大勢力互相兼並角逐的局麵。尤其以匈奴統一中國北部草原遊牧區的曆史功勳是為卓著,不可磨滅,從大興安嶺到大漠南北,西到阿爾泰山與額爾齊斯河,東西萬裏,南北數千裏,有為數眾多的遊牧部落和許多族稱的遊牧古族,終於統一為中國的一個大區域。正如秦楚等各自統一了一個大區域為中國大統一準備了條件一樣,匈奴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地區,也建立了這樣的功勳,同樣為中國大統一準備了條件,秦、漢大統一的功勳固然偉大,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所創局部統一之功同樣應該給予高度肯定。有人說“華夏是蠻夷戎狄異化又同化的先進產物,華夏是蠻夷戎狄共同創造的。中國是蠻夷戎狄共同締造的。”,誠哉斯言。

  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朝人呼北朝為索虜,北朝人斥南朝人為島夷,兩家還都自稱中國,以至隋唐統一,視兩家為南北朝,對其自稱中國都加以認可,承認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至唐後,宋遼金前後並立,為爭正統鬧得不亦樂乎,其遼帝為金所敗,遞上降表,其中依舊喋喋不休自稱為中國正統,元滅金、南宋、西夏,天下一統,主編宋遼金史,也是一視同仁,承認三者均為中國,周良霄在《元代史》一書序言中對此有一段精辟論述:“毫無疑問,元朝統一全國的偉大曆史功績是肯定的。……同時,元朝還有它的消極方麵。它主要的問題還不僅是一般大家都經常提及的戰爭破壞與民族壓迫政策,因為戰爭破壞畢竟隻是在一些地區(如北方地區),民族壓迫政策充其量也隻是元朝的近百年統治期內起消極作用的因素。”。

  時值明朝,朱元璋則呼元朝為養育父母之邦,得繼正統:“天生元朝,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蠻八夷,海外番國,歸於統一。”可見經過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融合與文化認同,又經過元朝大一統的這個民族大熔爐的鍛煉,中華整體觀念已深入人心。經明至清,強調中外一家,否定民族間的差別與岐視。“夫天地以仁愛為心,以覆載無私為量,是以德在內近者則大統集於內近,德在外遠者則大統集於外遠。……上天厭棄內地無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為內地主”《大義覺迷錄》。認為所謂華夷,隻是地域的不同,“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大義覺迷錄》。“我朝肇基東海之濱,統一諸國,君臨天下。所承之統,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內而直隸各省臣民,外而蒙古極邊諸部落……孟子曰:‘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舜,古之帝聖帝,孟子以為夷;文王,周室受命之祖,孟子為周之臣子,亦以文王夷,然則‘夷’之字樣,不過方域之名,自古聖賢不以為諱也。……夫滿漢名色,猶直隸之各有籍貫,並非中外之分別也”《清世宗實錄》。

  而《大清一統誌》,則將蒙古、新疆、西藏、台灣均視為中國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中國”一詞有其發展的過程,其含義也不斷擴大。直到19世紀中葉帝國主義侵華前夕,中國這個眾多民族的老大帝國被人連打帶拉的帶進了近代國家階段,古代中國最終以大清帝國的形式進入了近代國家體係中,成為現代國家概念現代國家。並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後繼承。這便是“中國”一詞是曆史發展變化的結果和過程。

  所以我們講曆史上的中國,是應以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範圍的中國為中國,凡曆史上在這個範圍內的一切民族和政權都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蒙古民族建立得元朝和滿族建立得清朝。過去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曆史上漢族王朝、中原王朝、正統王朝統治範圍為中國,其他就不是。這種觀點無疑是錯的,我們不是宋朝人,不是明朝人,我們是現代中國人,我們不應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今天中國的範圍就是曆史上的中國,這也不對,例如外蒙古問題,在曆史上是屬於古代中國的一部分,在古代中國進入近代國家體係後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現代中國的一部分,在後來,由於帝國主義入侵及國際形式得變化,獨立出去,成為和現代中國一樣得主權獨立國家,但是他的曆史依舊是古代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要各算各的帳。總之要分清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中國是中國,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否則許多問題就講不通。

  那麽古代中國在哪裏。古代中國的的疆域又是怎麽樣形成的,那些是那些又不是,總結中國疆域形成的曆史過程,必須搞清楚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我們應該看看古代中國是處在這個星球的什麽位置,這個位置有什麽特點。

  文明的誕生和發展,與該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巨大的關係,甚至地理因素對該文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決定性的作用。

  中華大地處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查看地理,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軸,向四方伸延出許多著名的大山脈,這些地理結構將東亞、南亞、西亞分開,而中亞也以帕米爾為限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其東部即我國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區。一次向東,漸次降低直到大海。這就是一個得天獨厚、特點鮮明的地理環境,是中華民族創造獨具特點的曆史與文化所依托的自然條件。這是一個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內部構成體係完整的地理單元。西北為帕米爾高原,巨大而高寒幹旱之區,在整個古代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西北地理極限,雖有人跡相通,如絲綢之路,但是可知道絲綢之路也是一個白骨累累的生死之途,切莫以為爛漫的很,那是會要命的。喜馬拉雅山橫亙入雲聳立西南,成為中國與南亞諸國的天然分界,橫斷山脈多江河阻隔,且又是熱帶叢林瘴癘之區,越往古代越是中國與東南亞之間交往的障礙,從越南的曆史就可看出,中原文化在此進退反複,曾有學者對此多有論述。北方地勢起伏不大,為廣漠無垠的草原與沙漠,由於極北嚴寒苔原、人煙極稀,則人跡罕至。東麵則自黑龍江東部沿海直到東南沿海,有2萬多公裏的海岸。

  這就是中華民族中各個民族萊以生存的一個大的地理單元,其中就包括後來形成漢族的很多古老民族。

  隨著人類活動,文明的萌芽開始出現在洪荒混沌之中,在這個地理單元中不可能隻會誕生一個文明,隨著曆史科學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大量地下考古資料的出土,開始形成了一個共識,即在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不是單元的、直線的,而是呈“多元一體”狀態。這些科學發現破除了一個始祖——黃帝,一條母親河——黃河,一塊發源地——中原地區、中華文明和中國曆史一元論的錯誤。

關於一個始祖——黃帝,一條母親河——黃河,一塊發源地——中原地區、中華文明和中國曆史一元論的錯誤概念來源以久,其框架為司馬遷於《史記》中建立。司馬遷並非不知道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曆史悠久,司馬遷之所以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實為政治壓力所迫,不得不為之,書中"好學深思,心知其意",頗為委屈。還有關於考古發現,中華民族曆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在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中,不同人群的流動隻能是向利於自己生存的方向發展,不可避免的遵循著一個客觀實情,往好走的地方走,碰到高山阻隔,江海擋路,隻能回頭另尋方向,而不是坐在山前河畔不停的說片湯話。這樣同一地理單元中的不同文明之間,不可避免的相互發生?、民族陸續走到一起,將自己和別人捆到了一起,休戚與共、最終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盡管“中華民族”一詞是在後來提??中國為什麽能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發展的文化根源,也揭示了中國早期文明中各地域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之間為什麽能合而不同、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形成“合和”的中國哲學的文化根源,突破了過去僅僅以黃河文化論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傳統認識。

  以此,誠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自在、自為。

 隨著不同人群部族之間的匯集、接觸,形成了眾多的小的部落群,小的部落群之間同樣在發生匯集、接觸,據個例子,猶如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漩渦,相互競爭融合,主動被動的卷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最大的其中還含有很對細碎的小漩渦的大漩渦,這個最終形成的最大漩渦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有的人群民族進來了,有的離去了,最終漩渦的中心大致定準在黃河以北長城以南,以此為引力點形成一個很大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華大地泛指的就是這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曆史上生存在中華大地的各個不同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民族,前麵有片湯說匈奴西去的那一支,算不算,這裏可以說不算,因為這一支已經離開了,這裏要注意,離開的匈奴人並不是匈奴人的天然合法代表,他們隻是代表著某一部分匈奴人,匈奴自分裂後,南匈奴並沒有走,北匈奴除一部分離去,尚有近十萬散落原地,後來並入了鮮卑依舊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以、匈奴及後來的突厥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消失的民族,們中離開的那部分,在離開之前的曆史是中國古代史的一部分,離開之後不是。

 隨著人類技術和生產能力社會的發展,主觀能動,一些在遠古時期難以逾越的天然障礙得到突破,更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也隨著加快,出現碰撞的頻率增多,力度也越來越大,最終不同地理單元的文明和文明群之間也發生了碰撞,實際上也就是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和競爭。具體體現到貿易或者就是戰爭,如唐和阿拉伯帝國的戰爭便是兩大文明,兩個漩渦之間的一次碰撞。又如蒙古帝國西征造成的幾個汗國,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地理單元,在別的地方同幾個不同漩渦發生碰撞,有的漩渦被擊碎形成了新的漩渦,而最終他們身不由己的被卷進了別的漩渦中,成了那個漩渦中的一部分,但是蒙古本部和中原地區以及南方地區依舊保持在原來的漩渦之中,所以,蒙古民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民族建立的蒙古帝國短暫而輝煌,他依舊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部分,有如消失的契丹民族建立的遼。蒙古帝國隨著分裂而消失,分裂後的那幾個汗國雖然和元朝保持著宗屬關係,這不過是一種虛名名義而已,(要注意到蒙古民族的分封製和漢民族的分封之有著很大不同),他們已經離開了自己的這個命運共同體,他們以後的曆史自然不是古代中國的曆史了。

  在這個大得漩渦--多民族的命運共同體中,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隨著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不同社會生產方式變化,中華大地大體上分農耕、漁獵、遊牧三大區。

  農業區與遊牧區及農牧民族發展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賴,互相補充。南北農牧民族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發展的,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區,也有發展程度明顯的差異,大致是:自秦嶺淮河以南,以稻作農業為代表的水田農業和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代表的農業民族分布之區;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以東以南為以粟、黍為代表的旱地農業區,這是華夏/漢民族首先發展的地區;秦長城以西以北是草原遊牧區和漁獵狩獵區,是北方遊牧民族和狩獵民族分布與發展的區域。這三大區域三個民族分布帶的交替作用,農牧兩大類型經濟和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結合,便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內部聯係之所在。

  在農耕、漁獵、遊牧三大區中,其主體部分主要是指農耕區,不可否認在封建社會早期,農耕是比較先進的產業,農耕民族的成熟也比較早,發展比較快。從西周、春秋、戰國到秦漢,以華夏族為核心和雜居在華夏族之間的各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而逐漸壯大,同時周邊夷狄的華夏化,最終形成了以農耕為主的統一政權。這種變化是以農耕區為範圍,以農耕業為基礎的,各族之間相互容易認同,變化的過程也是漸進的,平和的,形成以後反複相對較少。

  而我國曆史上政權分裂最久,反複最大的根本原因,即為農耕、漁獵、遊牧三大區的對立。農耕區成熟最早,遊牧區次之,漁獵區再次之。綜觀二千多年來的曆史,大致唐代以前,與農耕政權對立最強大的勢力主要來自古代中國的北部地區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先後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這一時期,古代中國的中部地區漢族政權勢力較強,占據主導地位,當漢族王朝占有遊牧民族地區後,往往采取農耕方式,開辟草原,於是將先進的漢文化傳到了草原,在與草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時也大量吸收了遊牧民族的文化,唐代文化可為代表。遊牧民族入居漢族王朝地區後,吸收漢文化,雙方之間逐漸形成了雙向交流,其後,古代中國的北部地區少數民族因長期接受漢文化,逐漸成熟發展,加強了民族意識和政權意識,這裏請注意遼、金的政治結構已經不再是匈奴、突厥那種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這些民族的強大,逐漸在曆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契丹曾占有三分之一的古代中國的北部地區,女真占有了全部古代中國的北部地區,而蒙古最終統一了古代中國。

  元代以後,中華大地上畜牧區、漁獵區和農耕區又處在了一個分裂狀態。長城以北殘存有北元、中原地區有明政權、還有西南等地,其中漁獵區的滿族建立政權,先籠絡內外蒙古,然後再統一農耕區,最後平定西北維吾兒、回部,將古代中國的農耕、畜牧、漁獵三大區再次統一在一個政權統治之下,這是曆史發展、天下一統的必然。

  隨著人類的進步,原來成為險阻的地理環境為人類所突破,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製約各個文明的能力大為降低,各個文明的影響範圍也不在受到地理因素的限製,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地理距離越來越短,以致衝破地理限製發生碰撞,並發生對影響範圍的爭奪,自17世紀以來,隨著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日趨殘酷和激烈,不可否認自元以後,由於失去了那次輝煌壯麗的、空間開放交融的機會,中華文明的發展開始乏力,缺乏生機與活力,滿族建立統一政權後,卻沒有提供向元朝那樣的開放環境,自己反而跟著明朝的腳印走了下去,以致極至,而其他文明卻在大踏步的趕上來,並超過了老大帝國,在文明的競爭中大占上風,隨著沙俄的東侵和中亞勢力的東擴,西北民族因外來勢力的幹攏和宗教勢力的影響,分裂意識較強。但是該地自西漢以來即受中原王朝的統治,當地人民與內地農耕區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其欲分裂,民心不從。故清廷不惜化將近一百年的時間,竭盡人物財力,鞏固了西部疆土,對中國後來社會穩定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猶如台灣,台灣自古為中華民族之一高山族的居地,明清以來大批大陸沿海居民遷入該地,對傳播中華經濟文化起著重要作用,然其地遠懸海外,與大陸聯係不強。鄭氏驅逐荷人、葡人,據有台灣,然其勢孤力單,在其時已然出現的文明競爭中地位終究不穩,如不加以解決,後果不堪想象,清廷一舉攻下台灣,設立府州,與內地同製,使中國第一大島與內地融入同一大家庭中,成為國際上共識,可謂是清廷一大功績,施郎也於此戰而為中華民族建立不世功勳。

  這裏還要說明一點,在鴉片戰爭後,古代中國以大清帝國的名字及家底進入現在國家階段的同時,如日本、朝鮮、越南,原在這個漩渦外圍的政治實體也相繼進入現代國家階段,這是這些國家和中國已經不再是原來那種天下觀的關係,而是現代主權獨立的國與國的關係,現代國家也在發生變化,由於國際形勢和國家間的戰爭,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現代國家的變化此消彼長,現在的蒙古國就是我們進入現代國家後,發生的一件悲劇,不得不接受的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外蒙古地區在外來幹預下獨立出去,成了和中國一樣的主權獨立國家,並為當時的中國中華民國政府所承認。也正是是在進入現代國家後,外蒙古才獨立出去,這個蒙古國不等於古代中國曆史上的蒙古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外蒙古的獨立是在外來幹預下進行,最後成為不得不接受的既成事實,對於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蒙古民族來說則是一次分裂和災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華民族各個兄弟民族發出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在1913年初,西蒙古王公會議在歸綏召開,內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決議“聯合東蒙反對庫倫”,反對外蒙古獨立、反對外蒙古分裂分子分裂蒙古民族的罪惡圖謀,會議通電聲明:“數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係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持民國”。這份通電不但可以說是蒙古民族、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向世界宣告自己是屬於中華民族一部分的政治宣言。

  任何時候,都有一些鬼祟之人,出賣自己的靈魂。在抗日戰爭中出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的溥儀,實際上是在現代國家中的叛國罪、分裂國土罪。他絕誤資格代表滿族人民,他隻代表已經被打到的、曾經騎在各族人民(包括滿族在內)的各族剝削階級,他盜用滿族的旗號進行叛國活動,是遭到了絕大多數滿族人民的堅決抵製的,如全麵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便是滿族人士佟麟閣、還有抗日英雄陳翰章、吳克仁、王光宇、李兆麟、唐聚五等等。

  還有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關向應,一個貧苦的滿族,滿姓瓜爾佳氏。

  這些為了抗擊日本法西斯入侵而犧牲的滿族人士才是滿族人民的代表,才是滿族的英雄、才是滿族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中華民族的驕傲。

  還有進入現代國家後發生的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的性質就是主權國家之間的侵略戰爭,與中國曆史上滿族入關、蒙古南下乃是天壤之別的、兩個決然不同性質的概念。國內某些人將其混為一談,不是知識貧乏,就是包藏禍心,將中國曆史說成隻是漢族的曆史,將蒙古地區、東北地區認定為外國,與臭名昭著的“滿蒙非中國論”裏應外合,那些言行既然構成叛國罪名,其行為幾近邪教組織。必須加以堅決駁斥。

  綜觀曆史,我們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是二三千年來生活在這??國曆史上建立的??的範圍都是曆史上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奠定今天中國疆域規模的,不僅是漢族,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某些時期邊區少數民族貢獻更??行民族平等政策,決不能搞大漢族主義。

  今天的中國文化也不是漢族文化,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中華文化,從音樂、服飾、飲食和其他習俗都可以看到多民族融合的痕跡,因此我們說今天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國家,是有充分的曆史根據的。

  又有人問,那麽中華民族都包括那些民族呢?大陸新版《辭海》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台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準確的說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要搞清楚"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家"、"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而且“民族”一詞是清末從日本借進來的,在該詞借入之前,漢語用‘人、人種、族類、部落、種落’等詞代表周邊族群 這裏往往就把民族和國家混同了。

  "中華民族"實際上應該包括:1.漢族(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2.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3. 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有人會提出蒙族和朝族的問題,由於現在在境外都存在一個以其為主體民族的現代國家概念的主權獨立國家,這兩個國家的蒙古族和朝鮮民族便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了,而在國內的蒙古民族和朝鮮民族依舊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因前麵已經講過。

  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的共同體。我們承認在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曆史與文化的漫長過程中,華夏/漢族由於其人數眾多,文化先進而起了主導作用,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就可以忽視以致抹煞其他兄弟民族及其祖先對中華民族曆史發展所作的貢獻,甚至不承認這些事實,盲目、武斷、無知、可笑的將中華民族等同於漢族。

  葛劍雄對此曾有精辟見解:“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絕對純血統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會退化以至消亡。華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並非隻是依靠了祖先的偉大或血統的優良,而是由於不斷大量吸收了其它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華。同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來自組成她的各個民族,來自各民族自身的創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中華兒女和炎黃子孫,必須說明,中華兒女一詞用詞準確,而將中華民族用炎黃子孫來表述則是錯誤的。譚其驤就曾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

  徐旭生、蒙文通首先挑戰中華民族曆史一元論,引經據典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隻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都在進步,現在國內有的民族提出是中華兒女,但不是炎黃子孫,有的民族還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理論,很值得重視,就是中華某族。

  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不說,但是自認為中華民族一員、以中華兒女為驕傲卻是不容置疑。

  中華民族自在、自為。

  漢族偉大、蒙族偉大、滿族偉大,中華民族偉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