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登輝的兩岸密使往來

(2007-04-14 21:19:16) 下一個
作者: zhuhua148朱華 (進入作者Blog) 發表於: 2007.04.10 15:54:22

李登輝主政初期,適逢開放大陸探親,兩岸接觸開始,透過南懷瑾的穿針引線,時任總統府秘書室主任的李登輝親信蘇誌誠,親自在港台扮演密使角色,這段過程經南的口述,弟子整理後披露,引起政壇側目。其時,王、戴與李關係正密,亦耳聞一、二,兩岸關係可謂台灣民主開放進程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一九九○年開春,國民黨內為總統選舉提名爆發激烈政爭,主流、主流政潮襲卷政壇,六月底、七月初,國是會議召開,十月六日國統會正式成立。隔年二月二十三日國統會頒布「國家統一綱領」,明確揭櫫「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顧及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安全與福祉。」

李登輝成立國統會究竟是為安撫黨內對其獨台疑慮?亦或真心為兩岸統一大業擘畫遠景?在李登輝主政末期「兩國論」出爐後,幾成公案,即使如此,事後回溯,王、戴依舊相信,當年的李登輝確乎有意加速、擴大兩岸交流,不論是合作開發海南島,甚至鼓勵統一企業前往新疆墾殖,李登輝都以實際行動推展兩岸對話與協商。

在此之前,一九八九年五月,李登輝不顧黨內大老的反對,毅然派遣財政部長郭婉容前往北京出席亞銀年會,成為兩岸隔絕四十年來,第一個踏上中國大陸的官方代表團;在此之後,一九九三年三月,兩岸兩會「海基、海協」就文書驗證達成協議草案,四月兩會負責人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首度會談。揆諸這段曆程,似乎很難否定李登輝對兩岸曆史進程的用心。

然而,好景不長,一九九四年三月底,浙江千島湖發生台灣旅遊團遭集體搶劫殺害的悲劇。全台震動,出訪中南美的李登輝脫口直指中共為「土匪政權」,五月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談紀錄發表,論及「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並首次公開說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再次引起國內政壇爭議,這兩次事件,亦強化中共對李登輝的批判。隔年初有江澤民宣示的「江八點」,乃至對應而生的「李六條」,但兩岸關係似乎進入冷凝,六月李登輝訪美,赴母校康乃爾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中共強烈反彈,三波文攻武嚇至隔年「一九九六」的總統直選前。

在中共飛彈演習聲中,李登輝輕易當選第九任,也是中華民國首任民選總統,誌得意滿的李登輝進入政治曆程的最高峰。某種程度分析,李登輝主政前期,推進兩岸交流與務實外交雙頭並進。不願他承認與否,這經緯兩軸,確乎有其衝突的因素,中共對他積極擴展國際能見度,耿耿於懷,並以此為他獨台趨向的印證,中共的認知,與台灣內部民眾對長期「隱於國際」的壓抑,一夕解放雀躍不已的情緒,顯然差距甚遠。

李登輝的務實外交,讓他成為國際媒體的封麵人物,卻也讓他付出相當代價。外交係統不諱言,即使到東南亞非邦交國的「度假外交」,都讓日後的外交工作,遭逢更大阻力和挑戰。李登輝的訪美,更讓中共對李之不滿,達於頂點,不再遮掩。

李登輝訪美之後,「中」「共」美關係亦陷入緊張,李登輝當選總統隔年「一九九七」十月,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會談,美中台關係進入重建期,美國顯然是向中共稍微傾斜的。再隔一年「一九九八」六月,柯林頓訪問中國大陸,於上海一場座談會上,正式以口頭宣示「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至此,美國的兩岸政策,明確轉向接受中共的「一個中國」邏輯,並直接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

這對台灣而言,是立即而明顯的衝擊,更直接的說,已經造成傷害。李登輝沒有停下腳步,他開始要求相關單位和幕僚,研究如何破解「三不」迷咒。約莫又是一年,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正式拋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中共大表忿怒,柯林頓甚至公開聲明對此說法「不表支持」,另一方麵,麵對台海成為世界火藥庫之一,美國開始強化對台軍事交流合作,相應之下,則以永久正常貿易待遇,回饋中共。美國智庫學者,乃至國務院私下不諱言,李登輝這位「民主先生」,如今成了「麻煩製造者」。

「兩國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李登輝任期最後一年,並動念修憲,讓他精心研議的「兩國論」入憲。盡管此一企圖並未成功,但卻形同為台灣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定下基調,台灣與大陸,從兩蔣時代的「統」到李登輝時代的「不統」,為兩岸的終局走向埋下變量,其影響讓後繼者陳水扁,不得不在選舉期間即宣示,民進黨執政不宣布台獨、不改國旗等立場,以化解民進黨執政的台獨疑慮,爭取美國的支持。陳水扁當選後,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穿梭美中台,以緩和兩岸可能因此升高的緊張。這一章,王、戴在對談中,即以李登輝到陳水扁的兩岸政策與走向為主題。

還有未曝光的密使?

【王作榮】:蘇誌誠和江澤民打交道的時候,正是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的高峰期,喬石在旁虎視耽耽。我記得,江八點發表之後,有一回和李登輝談到兩岸問題,我特別提醒他,中共領導人都是土包子,江澤民不然,他是上海幫,具有國際觀,也有彈性,他在位對台灣不會采取硬碰硬的手段,他在位愈久,對台灣愈有利,你若不退讓,把江澤民搞垮了更糟,我們要和中共打交道更困難了,你應該與江和解才對。

李登輝聽了我的話,竟然透露一段,他說,「你別擔心,你別擔心,我對中共的情形了解得很,喬石也與我有連絡,中共內部什麽情形,喬石都會透過管道告訴我。」李登輝竟然這麽說,我盡管訝異,卻不好追問,畢竟這不幹我的事,此等國家機密,不該我知道。我很懷疑喬石會做這樣的事,傳話的人是否真是喬石的代表?或者有人邀功冒名、胡說?都有可能。這部分的「密使」,到現在還沒解禁。不過,李登輝對中共是把握十足,他對中共的管道絕對不隻一個,至少兩個以上。千島湖事件發生,所有的情報,他都清清楚楚,包括那些人被通緝,在四川被抓起來,機密通緝令我們都收到的。

【戴國輝】:是陳師孟嗎?我印象裏,《時代》雜誌介紹過,陳師孟應該叫喬石姑丈,他們之間有親戚關係,這是被披露過的(按:一九九四年喬石為人大常務委員)。

【王作榮】:陳師孟不是密使的材料。

李登輝與李光耀

【戴國輝】:我記得李登輝在我麵前談到您,約莫在江澤民的「江八點」(注: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提出後不久。李知道我準備提早一年回台灣,他說要安排我到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總會掛一個名,後來改變看法,把我放在國統會研究委員。順便聊聊,我第一次聽到他對您的評價說,「【王作榮】很奇怪,怎麽這麽怕中共?怕成那個樣子,老是勸我「李本人」不要刺激他「指對岸」。」

後來我發現他和李光耀間也有歧見,當時李光耀的言論在日本相當有影響力,三百萬人口不到的小國領導人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卻有一言九鼎的效應,我想他可能沒有時間看李光耀的政論資料,李光耀當時的言論被翻譯為日文者少之又少,大多是英文或中文,恰好我認識的日本女教授翻譯了一本李的政論集「《李光耀論中國和香港》,穗高書店,一九九三年七月,書名為引用者翻」,我便購進一本,呈送給李登輝,他收是收了,但沒有意料到,他一開口就批判李光耀,說李光耀最近老是為中共說好話。我心裏頭想,他初訪外國即是新加坡「一九八九年三月六日」,第一次辜汪會談「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又是李光耀提供場所,為何沒有多久,兩人就翻臉了呢?

我的研究還有一個課題是東南亞的「華僑」問題,因而我一直關注大馬「包括新加坡」的動態,我知悉李光耀反共,但他是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常批判舊華僑及華僑社會之陋習,但又是反英、反殖民主義,馬共解決不了大馬的問題,但他是唯一利用共產黨取得政權,又能控製並終於打敗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派領袖。李光耀和蔣經國的關係不用多言,新加坡的星光部隊都仍是台灣代訓。李登輝很好強,一直認為李光耀不夠民主,還幫中共講話。

持平的說,李光耀對李登輝的認識也有些偏差,他始終認為李登輝太狹窄,他自認對日本人及日本的認識,應該比李登輝還透徹。兩蔣對日本的認識也深,利用日本保住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權,但絕對不會忘記日本帝國主義曾經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李光耀也深深記得日本在新加坡幹了什麽惡事。比起兩蔣與李光耀,不知李登輝為何那麽偏愛日本的「過去」。曆史的大是大非與務實外交應該是不同層次的問題,更不應該混淆不清才對。

【王作榮】:李登輝對中國的態度,一路轉變。開始的時候,他對中國並無惡感,蘇誌誠扮密使時,曾拿出一份六人決策核心的會議紀錄,指政府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指在中共對台敵意消除前,推動對大陸關係要說得少、做得多,並注意不讓外國人支持台獨人士,這是真的。國統會成立,發布國統綱領,都是很正麵的,遺憾的是,中共姿態實在太高。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想戴教授也清楚。美國阻止台灣與大陸過於親近,CIA問李登輝,「你是認真的?」美國不希望兩岸統一,甚至也不願意兩岸建立和平共存的關係,最好是不戰不和不統不獨。兩岸統一,對美國沒有利益,台獨,台海要啟戰端,美國得卷入,最好是維持現狀,你衝過頭,他就抓你一把。

【戴國輝】:李登輝一直希望借美國的力量和中共對抗,這是非常錯誤的,美國反而視他為麻煩製造者,這是他對全球戰略視野的局限性使然。

引美國之力製中國

【王作榮】:兩蔣時代,我很坦率的說,也很清楚美國在兩岸間的角色,老總統知道美國不會讓中共吃掉台灣,老總統既要維護台灣安全,也要維持中華民國的獨立國格,中美間要維持平等的交往,有些事有求於美國,或者讓步遷就,但是基本國格和尊嚴,一定得維持住,經國先生時代,即使與美國斷交,風雨飄搖中,還是維持這個立場。

李登輝時代開始,他還是走經國先生的路子,後來慢慢傾向美國,我推測美國對台力量趨大,李登輝不知不覺中也陷入CIA的戰略思維的框架中,李總統對美依賴愈深,美國控製力愈大,偶而反彈一下,也沒??衡和封鎖中共,但你不能挑起戰爭,真挑起戰爭,又不合美國利益,他不會允許的,但中共老要恫嚇台灣,美國也會幫你。陳水扁的路子,大概還是李登輝這一套,但比起來,阿扁可能要被控製得更厲害,不但表麵上聽美國的話,實際上也聽美國的話,老實講,這會讓中華民國國格盡失的。

兩韓的關係也是如此,中共是堅定決心,不讓美國勢力到北韓,美國勢力若進入北韓,形同直逼大陸邊疆。當初韓戰爆發,本身是北韓打南韓,中共為何肯做這麽大犧牲協助北韓,就是因為美軍打到鴨綠江邊,這不就等於打到中國邊界,直接威脅到中國了嗎?再大的犧牲,大陸都要打。美國也不希望兩韓這麽快統一,一旦統一,美軍得撤,即使不完全撤退,美國在亞洲的防線就缺了一角。

美國的戰略思維,看得很遠,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五十年、百年。有北韓存在,南韓就要靠美國,有個台灣,就能克住中共。

我是希望中國大陸能起來的,我也預期中國可以發展出來。中國傳統是沒有侵略性的,中國疆域大,不是中國人打下來的,而是外族入侵打下的江山,中國人沒有侵略性,也沒有殖民觀念,所以能接納外族,五胡亂華,結果是融入中國。這和日本的旺盛的侵略性,大不相同。

台灣的問題,和南北韓一樣,如果主動和中共談條件,基本原則很簡單,台灣管台灣的事,選自己的總統、立委、縣市長,但對外是一致的:未來的一個中國,不論是邦聯或其它的名義都可以,這對台灣沒有什麽損害的,這個條件,中共會接受的。台灣自以為了不起,中共根本不在乎你這個小台灣,有台灣,對中國領土增加不了多少,唯一就是麵子問題,不能容忍台灣搞獨立,否則如何對曆史交代,對老百姓交代?台灣搞獨立,西藏、新疆也要搞獨立,中國豈不瓦解掉了?中共不會肯。台灣現在國防預算這麽龐大,不但浪費,還弊案重重,都是消耗。

中共對台灣開戰,美國幫忙,可以撐久一點,否則台灣無力因應,買多少武器都是一樣。我如果是陳水扁,不會考慮民進黨反對不反對,既為總統,就主動與中共談,談出好的條件,基本教義派有不同意見,就辦公投,多數人讚成,就去做,不讚成,再和中共談判,直到人民接受為止,實在不必耗費時間和資源在無謂的對抗上。

【戴國輝】:美國有一部分力量,吃定台灣,包括搞軍售的,但其內部也是有衝突的,期待柯林頓政府為求留下完美的句點,繼續推展交往政策。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就否定了柯林頓的交往政策,交往政策不表示不賣武器給台灣,所以對美國而言,不矛盾的。

【王作榮】:李登輝的個性,他想做的事,你不能阻止他,愈擋反彈愈大。他要做元首外交,中共老是打壓,他反彈愈強,愈恨中共,他知道美國不讓中共打台灣,中共恫嚇,隻嘴巴講實際不打,所以李的膽子愈來愈大,終於搞出「兩國論」。李的心態如此,但個性也非堅決冒險者,他是搞不通會轉彎,甚至回頭都可以,他的務實外交一路推進,主要是美國在背後支持。

局麵至此,對台灣是很不利的,中共擴充軍備搞現代化,其實不是衝著台灣,而是針對美國,中共想成為國際大國,一定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就算趕不上美國,也要有一個平衡,當他的軍事力量可以與美抗衡,他會對台灣動手的。中共以美國為標準搞軍備,台灣怎麽和他競爭?台灣的策略應該是對內不台獨,對外不論稱邦聯、聯邦,參加NGO等國際組織,循亞銀或奧委會模式,兩岸和平五十年,減少軍備搞好內政,做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樣子,才是對的。

外交部不獲信賴

【戴國輝】:李登輝主政期間,對外交部始終有掌控不了的遺憾,這使他愈趨多疑,對任何人不敢信賴,李先生其實也該反省,對外交領域的專業官僚,有必要予以適當的尊嚴和尊重,坐穩總統,就要求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不尊重別人的專業和尊嚴,這會出問題的,他留下來的問題,直到陳水扁當政,都沒辦法改善並妥善處理。

【問】:六年前,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來台,當時的外交部長錢複曾經回憶,他坐在兩李之間,眼見他們當場話不投機,幾乎吵開來,讓他尷尬不已。

【王作榮】:這基本反映了李登輝的個性。李總統講話要順著他,如果你的意見與他不同,當場就變臉,讓你下不了台,李光耀終究是一國重要領導人,又具有國際聲望,要談兩岸問題,總有自己的想法,李登輝不容異議,自然鬧得不愉快。李總統這個毛病不好,一國元首,總要有點風度,不同意來客的觀點,好歹容忍些,我和李總統過去是老朋友了,他對我是還客氣的,但講到兩人意見不同,我就不作聲,我是沒有能力和他對抗,但要我遷就並同意他,我也是不幹的。

這次李光耀來訪「九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無論如何兩李總是老朋友抑或是舊識,李光耀來台訪問,李總統大可前嫌盡釋,去接接機,至少請來家中做做客,找幾個朋友一起聚聚,何必躲起來?(注:李光耀來台期間,下塌鴻禧別館,與李卸任後宅邸,近在咫尺,李前總統前往宜蘭縣回避),這就小兒科了。

【戴國輝】:我不懂的是連戰的宅邸也在鴻禧,就在李家的對門,連戰在鴻禧別墅自宅作東,請李光耀吃飯,是否也有報複李登輝的心情?

【王作榮】:這我想不會,他「李光耀」搞不清楚這些事。六年前他來,也住在鴻禧。

【戴國輝】:我指的是連戰,而非李光耀。

【王作榮】:嘿!當年,李登輝繼任總統,第一次出國訪問,就是到新加坡,李光耀對李登輝非常禮遇,雖然兩國並無邦交,但仍以元首之禮相待。李登輝避走宜蘭,有點鬧孩子脾氣了。

【戴國輝】:張富美「前國代,現任僑委會委員長」好象說過,有一回,李登輝問她,你覺得李光耀獨裁,還是我獨裁?張富美回答:「你們兩個人都獨裁,」這個答複很有意思。

李登輝和李光耀的關係,完全是繼承蔣經國與李光耀的關係,不是李登輝自己建立的關係。

【王作榮】:我的理解,李光耀是中國舊式家庭成長的人,受儒家文化熏陶甚深,對中國有兩分特殊的民族感情:他不希望中國和台灣對抗發生戰爭,中國人打中國人,他是不願見的;新加坡的利益還是擺在首位,如果隻考量新加坡的利益,自然和中國是關係更密的。

當初他來找蔣經國,也是基於都是中國人,當時新加坡剛獨立,希望能找個國家協助訓練他們的軍隊,這個國家必須可靠,經費又是新加坡負擔得起,就找上台灣。經國先生這個人,很懂得搞人際關係,套交情,格外拉攏李光耀,李光耀對經國先生印象也好,兩人建立了點真正的私誼,李光耀每回來,因為經國先生培養李登輝,大場麵總會要李登輝做陪,和李光耀打交道的機會,經國先生會把李登輝拉在身邊,除了培養他的國際視野,也有點考察之意。李登輝自己的局麵當時尚未打開,在場恭謹得不得了,也讓李光耀留下好印象。經國先生過世,在李光耀的直覺中,李登輝必然是繼承經國先生的路線,沒有想到李登輝的個性和經國先生迥然不同,後來的演變,想是出乎他的想象之外。

李光耀對中共政權態度的轉變

【戴國輝】:王院長提到李光耀的中國人意識,可能還有另一層解釋,獨立之初,李光耀非常忌憚馬共,後來他漸漸發覺馬共與中共之間,並不是他所想象鐵板一塊地那麽一回事,李光耀基本上反對英國帝國主義,但不認為馬共的做法在大馬行得通,他們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李光耀決定華人也要自主,所以他把南洋大學解體。李光耀政府中可以分為兩個係統的人馬:一是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少部分受中國教育的班底,如曾經曆任東南亞七國大使的李炯才。

李炯才此人極有才華,能書能畫還能詩,他在台灣出版自傳,也是我介紹給遠流的。李炯才從印尼大使轉調駐日本兼韓國大使,他是客家人,南洋商報也有一位記者,在早稻田大學留學過,也是客家人,所以他把我介紹給李大使,新加坡的國慶日,我都會受到招待,這麽建立起交情的。

李炯才告訴過我,有一回他從東京陪李光耀初訪大陸。開始時,李光耀怕中共怕得要死,李炯才的哥哥在大陸,是老左派,是新中國成立時,回北京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李炯才要李光耀別怕,陪著他,訪問一趟,就知道中國沒有什麽可怕的,他們的問題太大了,何況東南亞諸國都和中共建交了,新加坡是準備最後一個與中共建交的。中星緣自同一祖先,應該了解他,而非怕他。

在北京的最後一晚,李炯才大哥、大嫂到旅館來看他,當時文革尚未結束,他大哥不敢講話,他大嫂進洗手間,用草紙寫了幾個字,揉成紙團,握手告別的時候,交給李炯才。事後打開來看,上頭寫著:炯才,我們已經無法在北京生存下去,請想辦法把我們弄出去。後來,李炯才花了好大的功夫,因為沒法讓他們到新加坡,或他們的原住地大馬的檳榔城,結果送他們到澳洲。李光耀全程觀察,就了解中共並不可怕,毛澤東路線終究走不下去。考察中共後,他也到了台灣,向經國先生通報了。

有趣的是,李光耀從未回過他的原鄉,但很喜歡去山東曲阜。他對儒家文化格外重視,所以找了一批學者,如杜維明、餘英時等人到新加坡用英文講新儒學,用英文重新詮釋儒家,所以,新加坡有一段時間,新儒學相當興盛,那段時間中國大陸有趙紫陽等人也想搞威權式經濟開發,經濟上要學四小龍,慢慢的,李光耀才建立起對中國大陸的信心,及目前的看法。

經國先生也透過李光耀的眼睛,理解中國大陸的情況,思考大陸的變化。李光耀對大陸的認知,有其國際觀,李登輝卻完全是日本那一套。李光耀也是左派,但不同於中國共產黨的左派,而是反帝非馬列左派,中共讓馬共解體之後,也影響李光耀的華人政策,李登輝卻愈走愈偏。

兩李不但同庚又都是客裔人士,個性上有其相近之處。但是李光耀對自己的定位搞得很清楚,明確地知道要把新加坡帶往何處,如何求生存,但絕不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餘緒妥協,殖民主義就是殖民主義;李登輝不然,他竟然認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對台灣有大功勞,還幫助台灣的現代化,這種看法當??可肯定的話,那希特勒亦可肯定的了,曆史的大是大非擺一邊,搞貌似務實外交的玩意兒,是禁不起考驗。

【王作榮】:李總統不信任外交部,外交部也和李總統搗蛋,一方麵是職業性的,因為李總統不尊重專業,老要走偏鋒,外交係統自然也不依;另一種因素,還是涉及族群,過去在大陸隻有政大和燕京有外交係,外省人加政大搞成一個係統,李總統拿他們確實沒有辦法,他們隻聽兩位蔣總統、老夫人、沉昌煥的,不大買李總統的帳,李總統也了解這個情形,相互不信任,這是李總統親口告訴我的,有一點外交上的秘密,總是被透露出去,試了幾次,他就再不敢信賴外交部,於是找國安係統,如丁懋時,丁不是政大的,搞習慣了,連錢複都很惱火,和現在的田弘茂一樣,都是狀況外。

李總統想刻意培養本省籍的人才,但屈指可數,找不出幾個人,連戰是這個思維下,去做外交部長的。黃秀日是一個,但是他夫人張麟征一天到晚罵李總統,也不行,李總統三天兩頭要更換掉黃,黃是常次,是常任文官,換不掉,錢複沒辦法,李總統也沒辦法。

【戴國輝】:這是真的,或許老一派外交係統的專業官僚,確實還有門戶之見,早期,本省籍外交官根本派不到他們認為好的國家,進步的英美歐等國家。此外,李登輝曾經用心想過合作開發海南島,沒有想到發展卻全不是這麽回事。李光耀曾經派了人去,洽談這個事,李登輝交代蔣彥士研究。新加坡考察後覺得海南島基礎建設不夠,計畫不易成功,於是轉到蘇州工業區的投資。

【王作榮】:我的了解,李登輝確實想大力提拔省籍外交官,但拉不上來,陳水扁上來,情況看來沒有改變太多,李光耀來訪,不透過外交部,不是不信任田弘茂,而是不信任外交部。

【戴國輝】:李光耀這次來,見了不少人,包括李遠哲、殷琪等,邱義仁都見了兩次,邱義仁是很幹練細膩的人,為什麽後來被放出去擔任行政院秘書長,是不是關係疏遠了?高英茂「國安會谘詢委員」,會逐漸在對美事務上加重份量,這是新動態。

【王作榮】:我知道李登輝時代,就有人力薦高英茂,但我聽朋友轉述李總統說的話,「他是台獨,不能用,不能用。」「笑」李登輝自己到現在不承認他才是搞台獨。

【戴國輝】:高英茂和立委高育仁是堂兄弟,比諸其它留美學人,他在美國學界的發展順利。本來想當國關中心主任吧,沒成功,又想到台綜院,卻沒有料到給劉泰英擋住,高英茂搞台獨的說法,應該隻是李登輝婉拒他的借口,國關中心的後台老板就是國安局,他們應該非常熟稔高才對。

【王作榮】:沒錯,國關中心是國安局的,我從民國六十八、九年,一直擔任國安局的研究委員長達十年,直到我接任考選部長,所以我和國安局幾任局長都很熟,不過,我不過問國安局的事,我隻負責為他們寫大陸經濟情勢分析,一個月有四萬元的津貼,相當高的待遇,但評論起事情,我照罵,照樣批判。

【戴國輝】:外交、國防、兩岸事務,一直是李登輝想掌握,卻不能完全掌控的領域,這使李總統變得多疑,對任何人不敢信賴,他卸任後出訪捷克,對兩岸密使說,就親口表白,沒有人可以信任,才派了蘇誌誠和鄭淑敏。李先生或許也該反省,不給專業外交官僚足夠的尊重和尊嚴,如何服人?切忌以力製人,該用的是以理服人,才能運作順暢。麻煩的是,這個包袱似乎也留給陳水扁了。

穿梭美中台的李光耀

【問】:李光耀在台灣政黨輪替之後,再訪台灣,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有具體影響力嗎?

【戴國輝】:這次李光耀來,安排見了許多人,包括李遠哲和殷琪,是否要進一步了解國政顧問團、跨黨派小組、乃至未來與國統會的關係?

【王作榮】:我的分析是,李光耀準備的相當充分,他約殷琪是要了解具有大陸背景的企業主,為什麽要支持陳水扁,她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要了解他們的意見,萬一陳水扁真搞台獨的話,他們如何看待。他來之前,據信應該是取得大陸方麵的了解,甚至包括美國都有所理解,否則不會有這麽大的聲勢,雖然低調,但備受重視。

他的任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概真正會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陳水扁以為他把兩岸關係搞穩定了,其實正好相反,中共沒有動作,和美國大選、他本身的布署都有關係,中共是不可能信賴陳水扁的,明年,一定會有很大的壓力。外界以為中共一再讓步,是自掀底牌,到此為止,再不聽,免不了會動武,所以現在是非常緊要的關頭。值此關鍵時刻,或出於中共的主動,或美國的策動,讓李光耀出麵做這個事,他自動出麵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明白此刻自動扮演這個角色,份量不夠,假如中共和美國不支持,台灣又不歡迎他,根本沒有作用,何必碰這個釘子?

換言之,中共和美國都把他們的底線告訴李光耀,要他傳達重要訊息,陳水扁塑造一個兩岸和緩的氣氛,我看正好相反,兩岸十分緊張。阿扁順著李登輝路線的思維框架,就犯了大錯誤,中共太清楚,兩岸拖愈久,愈難收拾,李光耀來,表示兩岸關係到了非常緊張的時候,否則他不必來。他要了解台獨到底是怎麽回事,到底有沒有堅強的社會基礎。我也相信,陳水扁的就職演說,定稿前,中共和美國都有默契了,根本是他們認可的。李光耀年紀也蠻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何必跑這趟台灣,而且慎重其事,準備齊全,可見任務是異常嚴肅的。

我相信,這是一次真正的談判,弄清楚彼此的底線,美國和中共,都會利用他訪台後的結果,做出重大決策,他一定會把此行詳細回報托付他任務的人,談後的和戰,明年應該要見真章。中共和美國不會隨便打仗,一定經過縝密的談判,仔細的思考和討論,當中共和美國得到共同的底線,台灣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戴國輝】:我補充一點,二十一世紀WTO體製完成前夕,李光耀應該也會思考新加坡在東南亞的戰略形勢,南北韓已經開始談判了,就剩海峽兩岸,這個部分也是美國最關切的一環,如何確保遠東的安全保障,相信李光耀有其使命感,加上美、中默契,促成他的來訪。

我的分析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大概占百分之十,消滅不了,也說服不了他們,但還是要保持一個期待,讓阿扁的可塑性充分地發揮,他們可以理解李光耀的看法,阿扁可以用閩南語直接和李光耀交談,同時兩人都有相當程度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傾向,加上開放民間能量,帶著陳水扁邁向新階段,陳總統有中南部草根選民的支持,由他來開展兩岸和談,條件是更充分的,記得他在辜汪會談前到過大陸,沒有公開,相信比李登輝對大陸有更深的認識才對。

民進黨人不少人去過大陸,包括陳水扁本人,再如陳菊「勞委會主委」,還有過在中共的國宴,被美籍台人教授目擊的尷尬場麵。擔任監委後即淡化民進黨活動的康寧祥,也去過大陸。民進黨係人物到過大陸參訪者委實不少,包括新潮流中人,到過不等同於變成「統派」,我的意思是,多認知大陸,正視大陸為「客觀的存在」是必要的,鴕鳥心態是絕對要不得的,躲躲閃閃解決不了問題。

一九九一年夏天,我在北京台研所上了幾堂課,讓他們了解台灣草根性情結的實況,最後一次,從柏林圍牆倒塌談起,台研所還怕我談兩德先加入聯合國再談統一的理論,其實,我要講的是,大陸不要自以為大,就可以吞掉台灣。創建東德國家的大老們,雖然有了史大林坦克車的支持,但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是真正與希特勒納粹拚過命的一群人,結果等到統一時,東德的大老們,連自己道德正當性之主張依據都歸為零,這不是悲劇是什麽?

【問】:李光耀對國家定位是非常明確清楚的,李登輝在台灣則被視為民主先生,但在國家定位上,卻有相當爭議?

【戴國輝】:我不認為他「李登輝」是民主先生,他誤認為形式上、口水上的本土化、台灣化就是民主,但他卻走進沒有出口、沒有前瞻性,挑起族群矛盾的狹窄路子,最多是解放威權體製被壓製的人們的部分能量罷了。他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日本殖民統治的觀點,與李光耀迥然不同,他的錯誤認知,連基本的社會科學基礎都蕩然無存,這也是我對他的學術素養產生質疑主因。

眾人皆知,政治為眾人之事,最高的境界應該是「最高的藝術」,不該是前立委朱高正所稱「最高明的騙術」,那麽,努力目標便必須設定於「化敵為友」增厚支持度者,並非以「化友為敵」作為常態對應之道。逐漸走向成熟的政治家對其主張,應具有一貫性,對知性「intellectual」的真誠「honesty」,更需要呈現在日常之言論上,隨興多言,則言多必失,言行不一致的事頻生,則誠信必然流失。

台灣老百姓有一天醒過來,會了解李登輝的局限性的。台灣福佬沙文主義及「外來政權論」,成為李登輝的剩餘價值,如果再與陳水扁背後負麵因素結合,台灣的前途會更不可測。反共不等於反中國,反台獨不等於反台灣,宋楚瑜陣營已有張昭雄、劉鬆藩、廖正豪、鍾榮吉,以及客家、原住民和閩南族群選民在選舉過程中的支持,李先生怎麽還能貼卷標於宋的「親民黨」,指其為「外來政權」?李若繼續發表上述言論,他被一般老百姓唾棄是可以意料的,這一種帶有「人種歧視」尾巴的狹窄政治主張,哪能稱呼他為民主先生?

我的主張夠明確了,提醒他「出埃及」和〈出埃及記〉是不同的,並分析他摩西為何需要帶族人在荒野自我流浪的理由。遺憾的是,他與司馬遼太郎會麵、訪問康乃爾大學、當選直選總統後,自視為超人,耳朵愈來愈軟,逆耳忠言就不再聽得進去了。

當初他找李遠哲回來,李遠哲根本不想回來,因為他不是很想搞政治的人,李遠哲是非常純潔的人,李登輝要靠他的諾貝爾獎光環撐出氣勢,第一句就說,「外省人欺負我,回來幫忙。」李遠哲對這種說法是不以為然的,然後李登輝對李遠哲談了近一個多小時的TMD,剩下十五、六分鍾,主人才問李院長,你有什麽意見?李院長隻好一笑告辭,或許是李總統的好強,或許是他的「不敏」,李遠哲在美國根本是屬於反戰並反對美國搞TMD的科學家。即使兩李最後鬧??持他的風度。

在此,我還得補述一位知悉李登輝第一次與美國微軟龍頭比爾蓋茲(Bill Gatt)會晤時的內情。李見了比爾,一瀉千裏地大談計算機,叫比爾驚奇不已,班門弄斧能到此地步,堪稱奇景,比爾隻好搖頭不語。我客觀的說,李登輝後期已經不再是改革派了,頂多前期還有這個情懷。

我當初對李登輝的期待,是希望他能成為具有世界觀的改革派領袖。所以我送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元帥的名著《The Path to Leader ship》的日譯本,書中有一章討論〈預言者摩西〉,另外我也托教友張昭鼎教授的二小姐,現在史丹福大學念博士的張瑛芝給李寄一本渥爾查著《出埃及和革命》(MichelWalzen,"Exodus and Revolution")。更盼望他能以大陸為腹地,開展兩岸經濟交流關係,把國民黨威權保守的封建體質部分加以改革,走上真正的自由民主,建構出對大陸有所正麵刺激的典範,遺憾的是,他卻愈走愈窄,遂有傾向走上日本極右派的不歸路,並間接地鼓勵了「摩西在荒野四十年的自我流浪中企圖等待凋零」的媚日派之囂張與自我迷失。著實可歎。

【王作榮】:李登輝的背景,有幾個因素促成他的發展,第一、從小他的家庭和日本統治階層有來往,受到相當深刻的影響,認為日本是偉大的,他青年時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高峰,且教育上貶抑中國人,我們在大陸上也是如此,日本人將中國人貶抑得一文不值。第二、他一直到二十二歲,日本對台殖民政策,相當嚴格,英國殖民好得多,階層分明,學校也分日籍和本省籍,公務員也有差別,中上階層都是日本人,微末的職務才有本地人的機會,大企業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台灣隻有一些小企業。

李登輝的個性非常好強,日本人高壓統治,讓他的性格表現不出來,所以產生濃厚的自卑感,容易被激怒,一點小事就跳腳,一般人吵架,過去就過去了,他不是如此,小事也很記恨;相對的,也不能捧他,他也有強烈的優越感,他的矛盾性格,多拜日本高壓統治之賜。國府遷台,領導階層是沒有省籍觀念的,他則為點小事,都會自覺得被壓迫。後來赴美念書,但沒有學會美國的民主政治,年紀太大了,應付論文都很辛苦,他走的是務實派,他信教,卻又缺乏基督教精神,看不懂中文書,有點舊文氣文章也不理解,所以他對中國文化沒有感情,甚至於可說是討厭。

即使他請老師學易經,都不是從學術、文化或哲學思想著眼,而是為了算命、風水等等,他非常迷信算命卜卦,他早年和南懷瑾打交道,也是為著算命,當年台灣黨政軍要員,都和南懷瑾交往,拜他為師,都不是為了學問,而是看相算命,得不到文化學術的成長。

這樣複雜的性格交織在一起,就走了這麽一條怪路。他在《亞洲的智略》書中,對中國的批評,完全是當年軍國主義的語言。李光耀則是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自小家學淵源,生活習慣也是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的,這很重要,長大後又受英國教育,比較開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基層區分不那麽嚴格,英國又是民主的發源地,他看得很清楚,建立現代化國家的要件,所以當政後,就走西方國家管理的路線,他也走民主的政黨政治,隻是管得比較嚴,但稱不上獨裁,他又遵守法治。他希望調和中國和西方文化,結合東西方。兩李是非常不相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