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全民拚國歌--何妨以國旗歌來凝聚新共識?

(2007-02-03 20:48:33) 下一個
(●作者skyfire,北縣三重,法律係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兩年,目前參加國考。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照片為替代照。)

全民拚國歌--何妨以國旗歌來凝聚新共識?
2006/11/25 00:39
skyfire

今年的五月,阿扁總統在全世界麵前演出長達十天的「外交迷航記」最後終於落幕了,阿扁總統在返國第二天,也是在他就任總統六年之後,破天荒的、主動的公開表示希望大家要「多唱國歌」。根據阿扁總統這幾年來的行事風格和個人政治理念來判斷,他對於這首曾經屬於中國國民黨黨歌的「國歌」應該是完全沒有任何好感與認同感的,突然希望大家多多唱國歌,當然誰都知道有其用意。


而在當下,各家新聞媒體當然馬上針對「唱國歌」的話題為主軸,開始「炮製」新聞。有的媒體馬上拿這個尷尬問題去問政治立場比總統更鮮明、更偏頗、從來不唱國歌的呂副總統;有的媒體則馬上到西門町去找青少年來一段國歌演唱專訪;至於成果如何呢?答案也是相當明顯的:「不願意唱的還是不願意唱、以為自己會唱的唱起來七零八落。」呂副總統的固執和堅持是眾所週知的,她當然「打死不願意高唱當年讓她身陷囹囿之始作俑者的黨歌」;而那些西門町受訪的青少年們呢?看起來有不少連最基本的國語文組織能力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用字艱澀晦難的國歌歌詞。

現行的國歌就是中國國民黨黨歌(由暫代到扶正)、阿扁總統就任六年才想到希望大家都來唱國歌、呂副總統就是不想唱國歌、國歌歌詞用字超艱澀、曲調實在悶、大家越來越不愛唱國歌、越來越多人不會唱國歌……以上,都是事實。

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現行的「國歌」,是怎麼變成我們的國歌的吧。

在民國17年北伐結束之後,國民黨辦了個「黨歌比賽」,以總理孫文在民國13年(西元1924年)6月16日廣州黃埔軍校第一屆開學典禮上所頒書麵訓辭為歌詞,之後再徵曲調,最後是由江西省程懋筠先生的作品從139件應徵歌曲裡麵脫穎而出。自民國18年(西元1929年)2月1日起訂為「中國國民黨黨歌」;民國19年(西元1930年)3月20日起這首歌變成了暫代國歌;而到了民國26年(西元1937年)6月3日的抗戰前夕才正式公布為中華民國國歌。

由以上歷史來看,我們唱了這許多年的國歌,的的確確就是「中國國民黨黨歌」來暫代、之後在抗戰那般時局動盪的情況下被扶正的。真要探究起來,不管是在歷史典故、產生方式、乃至於其法律上正當性、政治上的中立性,現行國歌本身的確是十分值得商榷;從清末到民國26年間,國歌改了又改;現行國歌即使爭議不斷,卻也唱得最久。

不管阿扁總統主動挑起「唱國歌」的議題,是否意在「推動換國歌」來表達他的意識型態,最起碼他在五月歸國後的感受就方向而言是正確的:「凡是人民愛唱國歌的國家,才有競爭力。」為什麼?因為人民有團結一致的理由與方向。人民高唱國歌表示對這個國家有認同,這是在不同意見之下的最大公約數;團結是合作的前提,也是競爭的基礎;偏偏現在我們最缺乏的就是團結,當然也就緊跟著失去了競爭的力道。

從歷史來看,國歌不是不能改,「該怎麼改,才能變成最大公約數?」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新的國歌必須能夠鼓動、激勵人心(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年選擇「義勇軍進行曲」來作為國歌一般)、曲調最好是穩重又不拖泥帶水、能琅琅上口、必須維持中立觀點、歌詞歌頌國家人民、更要能夠跨越時代洪流。

現在的臺灣,有沒有哪首歌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呢?應該也就隻有「國旗歌」了吧。甚至連法律定位上也不必麻煩,直接正名就行了。除了芬蘭和愛沙尼亞以外,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根本沒有「國旗歌」這樣的概念,因為升旗時唱的歌,就是國歌;而國旗歌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在「某些場合中」發揮代替國歌的功能,而這恰恰符合我們現在的窘境。

來看看我們的國旗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請仔細推敲字句當中的涵義:雖然自言「東亞稱雄」似乎太過了些,但是稍微自捧一下其實也是無可厚非;國旗歌和現行國歌雖然同樣是文言形式的歌詞,不過字句滐@許多,從字麵上就可以了解涵義;以曲調而言,『國旗歌』也比有點沉悶的『國歌』要來得進取許多,甚至頗有『越唱越High』的潛力。當然,為了符合時代的變動、表達不卑不亢的國民立場,歌詞方麵還是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正。例如: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寰宇競秀,東亞崢嶸。
勿自暴自棄,勿故步自封,光我民主,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國祚輝煌萬世榮。

臺灣早已不是一個「單一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國族主義」也不再是一個國家存續與否的關鍵,如今臺灣的人口構成,在人種、血緣、族裔等各方麵都是相當多元的,若是狹隘地侷限在『同一個民族非得是(或「才能是」)同一個國家』,實在是畫地自限、不切實際的;所以將「炎黃世胄」的侷限以「寰宇競秀」的全球觀點取代;將「光我民族」更改成「光我民主」,更能彰顯臺灣多元化民主社會的珍貴價值。

原詞「東亞稱雄」隱約表現出了一種「獨大」的自我心態,但在新的東亞局勢中諸國並起,各國皆有強大的競爭力與獨特性,唯有彼此競爭又合作,才能共榮共享,是以「東亞崢嶸」一句來賦予臺灣在這一波競爭中嶄露頭角的期望。

至於最後一句則是因為考慮到「也許有人並不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麵國旗」、「或許將來這麵國旗真的有更換的可能」等複雜的政治現實因素,在國歌歌詞上若是能夠避開這類形式上與概念上認同差異所帶來的衝突,就應該盡量避免。不過,以歌頌國旗為國歌內容或國歌名稱的也不是沒有其他例子,像是美國的「星條旗進行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不論是保留原有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或是更改成「國祚輝煌萬世榮」,其實兩種選擇都是值得討論、可以接受的。

臺灣人已經被藍綠對立切割得太久、太嚴重,兩邊極端的支持者都應該重新學習「向中間靠攏」的智慧和勇氣。綠色的人們不要全盤否定,藍色的人們不要堅守不改。若是能從這個基礎來出發:「國旗歌似乎就很像大家都願意唱的國歌了。」

一定有人會質疑:「既然要改,為何不直接徵求新詞、新曲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輕易的在新聞報導中看到端倪。當日媒體也同時訪問了許多獨派大老們對於「唱國歌」的意見,卻隻見每位獨派大老都提出「閩南語歌詞、獨立意識濃厚」的新歌曲構想。但是,臺灣畢竟不是隻由這些深綠人士所構成,當真要這麼改,別說深藍的大老們會誓死抵抗,我相信如此產生的新國歌也絕對不會成為臺灣人「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最大公約數。屆時綠色大老們開口高唱,藍色大老們沉默不語,這和現在這樣的情形,又有什麼區別呢?

講了這許多的理由,每當國旗歌響起時,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想起在奧邥?鏨峽蕹蓽I人兒的陳詩欣、和振臂呼喊的朱木炎;要說這兩個人當下的意象就能代表一切那也言過其實,但是我相信當國旗歌在奧會響起的那個時刻,全台灣的人民一定都在感動著,而這種感動已經藏在心裡麵,很久很久沒有浮現。或許,也隻有陪伴著在國際舞台遭受打壓的臺灣人走過許多歲月的國旗歌,才能夠凝聚這樣的感動和認同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