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開複:中國教育培養了很多不創造價值的碩士

(2007-02-03 20:48:26) 下一個
2006-11-15 19:47:42 國際在線

 新民網·獨家報道 李開複14日在博客撰文為中國高等教育獻策,在題為《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的文章中,李開複認為高校不能過度擴招和產業化,高校培養了過多的碩士博士,不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中國高校“不能很好地培養‘21世紀需要的人才’”。
  
  學生和高校都應慎對研究生教育
  
  李開複認為與歐美一流高校相比,中國高校的總體教學質量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高校培養了太多的碩士、博士。“如果盲目“考研”的現象過於普遍,高校科研的質量就勢必會受到影響,與其培養出許多不合格的研究者,還不如讓這些人在本科打好基礎後就直接投入具體的實踐工作。”
  
  他批判一些學校“求大求全”的心態,培養了過多不合格的“研究者”,技工、服務人員“嚴重不足”,他提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職業專科學校之間的比例應保持在1:20:40左右,“70年代時,我們常常因為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廠或農村而扼腕歎息,但今天,我們更該擔心那些能力有限,卻進入二流學校讀了個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碩士、博士,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的學生。”
  
  李開複同時認為學校可以對它提供的教育“適當地收費”,但應該杜絕高校片麵追求經濟收益傷害學生、傷害教育。
  
  高校隻是在培養“20世紀需要的人才”
  
  李開複認為中國高校仍然停留在培養“20世紀需要的人才”,而更多企業需要的是“21世紀需要的人才”,他概括了20世紀人才的特點,包括勤奮好學、專注於創新、專才、智商、個人能力、選擇熱門的工作、紀律和謹慎。
  
  根據自己的經曆,李開複提出所謂“21世紀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7個特點,包括融會貫通、創新與實踐相結合、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智商情商靈商兼高、溝通與合作、從事熱愛的工作和積極樂觀。李開複認為提供21世紀需要的人才是“客戶的需求”,能根本上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失衡。
  
  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後,李開複對中國高校提出避免過分擴招和過分產業化、減少研究型大學增加職業學院、允許學生根據愛好自主選擇專業等9點意見。
  
  丁鋼:中國的研究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新民網就此采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著名教育學家丁鋼教授,丁鋼明確表示不讚同李開複的說法,認為他“可能不了解中國國情”。丁鋼認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職業專科學校之間的比例應保持在1:20:40”的說法缺乏判斷依據,而將“研究生”等同於“研究者”則是“理解上的偏差”。
  
  據丁鋼教授介紹,比起中國13億的人口基數來說,中國研究生的比例低於國外很多國家。現在中國高等教育學位製度的一個方向是越來越注重應用和專業學位,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高級技工、高級服務者,不存在因為培養研究生使技工、服務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隻有一部分研究生最終成為“研究者”,也可以成為“高級技工”,授予應用和專業學位的研究生不僅可以緩解技工的不足,還將提高“灰領”階層的素質。
  
  丁鋼教授同時強調了研究生教育的“社會調節器”功能,他認為研究生教育可以緩衝愈發嚴重的就業壓力,國外一些失業嚴重的國家,研究生比例就會增加。為什麽有人會認為研究生過剩,可能與研究生在一些大城市的“冷遇”有關,但從全國來看,非常多的地區和行業仍然非常需要研究生。
  
  李開複簡介:
  
  李開複,現為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1972-1979年在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1979年考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計算機係,1983-1988年5年時間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係博士畢業,之後在計算機係任助理教授。1998進入美國微軟公司先後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李開複曾經主導微軟自然人機界麵的研發,也參與了微軟搜索引擎的研發。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及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較高聲譽,因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係統”被《商業周刊》1988年授予 “最重要科學創新獎”,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新民網 王洋) 來源:新民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