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看!這些人,這些鬼話

(2007-02-03 20:47:48) 下一個
Posted on 2006-11-01 10:48 黃哲斌 閱讀(13602) 迴響(0)
語言是思想的窗口,有時,語言更像是緊閉窗縫透露的一絲燈光,道出屋內主人意在言外的價值、態度、生活習慣。

例如最近,李敖及黃俊英陣營汙辱女性身體外貌的言語,缺乏自省的後續反應,以及同僚間軟弱無力的勸說反製,完全暴露出台灣政壇仍是一個男性思維主宰、缺乏品味、誤將侵犯他人尊嚴當作幽默的低俗場域。

台灣政壇有幾個蔡啟芳、林重謨已經太夠了,李敖及黃俊英若不正式道歉,選民,尤其女性選民,應該在每一場選舉中抵製他們。

此外,金融弊案接連爆發後,執政黨政治人物的談話,一樣耐人尋味。

例如,有人暗批蘇揆衝得太快,「每一家銀行都剉著等」;有人懷疑行政院指揮辦案;有人緩頰認為是「檢察官揣摩上意」,更有人冷眼質疑「檢察官是不是想出風頭,表現自己很正義?」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顯露民進黨人不信任司法,仍相信政治力會左右檢調辦案;如此一來,總統府及民進黨近來口口聲聲要國人「相信司法、尊重司法」的咒語,就在這種質疑中消融自解,變成一場空笑夢。

還有,中信辜家託人向總統府說項,雖然碰了軟釘子,但是,所謂「接近陳總統人士」也表明,「辜家跟府方本來就沒多好。」此語固然有撇清扁珍與辜家關係的用意,但意在言外的是,是不是如果關係好,辜家就會沒事?

當然,政治語言的價值觀,有時會與民間認知交互浸淫,對於司法的不信任就是一例。

根據中時電子報上星期的民調,七成三民眾對台灣司法沒有信心,隻有兩成六有信心;對於法院檢調而言,維護司法尊嚴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每一件偵查起訴判決的個案中,無論有罪無罪、起訴不起訴,用足夠說服力的理由,取信社會大眾,而不是在灰色的模糊心證裡,留下質疑想像的空間。

尤其涉及政商舞弊的重大指標案件,一旦像中信金案,「前一個檢察官查無實證簽結,後一個檢察官重啟調查卻大肆抓人」,難免給人初一十五不一樣的疑慮。

現今的台灣,是一個信任感極度缺乏的社會,政治人物與媒體的語言泛濫必須負起很大的責任,除了語言的敬謹節製,相關機構的行動驗證,也將是重建信任感的關鍵指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