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投降前前後後 “殘忍到極點”的日本總決戰

(2007-02-03 20:47:48) 下一個
2006-10-30 09:50:18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投降的準確日期,有人說是8月15日,有人說是9月2日。其實,這兩個日子都不錯,隻是依據不同。實際上,日本決定並宣布無條件投降,直到正式簽署投降書,有一個過程,不是哪一天就完成的。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後,東方的戰爭策源地——日本,依然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上負隅頑抗。雖然日本的海、空軍損失很大,但它仍然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總兵力為700萬人。迫使日本投降,結束這場空前浩劫,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共同目標。

拒絕了盟國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命運已不可避免

1945年6月1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白宮主持討論對日最後作戰方針的會議。會上,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五星上將認為,光靠空中力量不能征服日本。代表航空兵部隊發言的埃克中將證實了這種判斷,他說空軍的轟炸並沒有使德國人屈服。海軍五星上將金也支持馬歇爾。馬歇爾說,除了入侵日本主島外,沒有什麽別的選擇。他主張1945年11月1日開始在日本九州島登陸,出動部隊76萬餘人,但傷亡將會是慘重的。

杜魯門批準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準備在1945年11月進攻日本九州的“奧林匹克行動”。

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驗成功。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為首的臨時委員會和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雖然日本敗局已定,但其陸軍在本土尚有200萬~300萬人,在中國還有同樣數量的兵力,而且日本大本營正在積極準備代號為“一億總玉碎”的本土決戰。日軍在本土成立了兩個總軍,分別由杉山元陸軍元帥和畑俊六陸軍元帥指揮。總軍是日軍戰時最大編製單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共有5個總軍級編製單位,即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和本土的第一總軍、第二總軍。日本集中了1萬多架飛機,53個步兵師團又25個旅團,共計235萬人,還有近400萬陸、海軍的文職人員,25萬特種衛戍部隊,2800萬民兵。這2800萬民兵中包括15歲至60歲的男人和17歲至45歲的女人。據1945年9月出版的《日本投降記》一書記載,日本的總決戰計劃是“狠毒殘忍到極點的”。這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撤退中國華中、華南日軍,毀滅江南精華區。包括毀滅廣州和武漢,毀滅京滬杭三角洲內一切建築物。

第二階段:從事本土及中國黃河以南之防禦戰。

第三階段:最後決戰階段,即日本、偽滿、朝鮮的整個毀滅階段。包括全力保衛東京,以自殺戰術阻抗盟軍,如果東京陷落,即向盟國無條件投降。東京投降後,中國華北、東北及朝鮮的日軍必須繼續決戰,直至全軍覆滅,不許一兵一卒投降或活命。

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本軍人頑抗到底的精神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硫磺島和衝繩島戰役已經表明,日軍一定會為了捍衛日本群島而誓死頑抗,美軍登陸日本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美國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喪失抵抗意誌,不待美軍登陸就投降,則可避免50萬美國人喪生。

於是,陸軍部長史汀生與臨時委員會一起向杜魯門總統提出建議:盡快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具有軍事和非軍事雙重性的目標,事前無須發出明確警告。

杜魯門考慮再三,終於采納了史汀生的建議,決定對日本進行核突襲。於是,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核突擊部隊——第五○九混合大隊被派往太平洋的提尼安島執行這次非同尋常的任務。第一次原子彈突襲以廣島為主要目標,小倉和長崎為預備目標;第二次以小倉為主要目標,長崎為預備目標。

1945年7月25日,美國當局下達了作戰指令:8月3日以後,隻要氣象條件允許目視轟炸,第五○九混合大隊即可開始對日本投擲第一顆原子彈。

7月26日,盟國發表了《中、英、美三國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警告日本,除非無條件投降,否則將“完全毀滅”。公告沒有提原子彈,也刪去了關於保留天皇的一段。公告把日本的主權限製在4個本土島嶼上,答應不把日本“作為一個民族加以奴役,或作為一個國家加以毀滅”。由於當時蘇聯還沒有對日宣戰,因此未簽署公告。

日本的監聽人員於東京時間7月27日早晨收聽到這個公告。公告中沒有提及天皇將來的地位,引起日本的憂慮。日本內閣經冗長爭論後,決定對波茨坦公告不予答複,置之不理。這樣,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命運已不可避免。

8月2日,關島的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向提尼安島的第五○九混合大隊發出一道作戰密令,定於8月6日投擲原子彈。首選目標:廣島市區及其工業區。

廣島位於日本本州東南沿海,是日本的第八大城市。該市已有12萬平民疏散到農村,但市內還有28萬居民,加上4.3萬名軍人和2萬名被強征來的朝鮮勞工,共有34萬人。廣島還是日本陸軍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又是一個重要的軍港。

8月6日,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當量兩萬噸梯恩梯,這是有史以來在戰爭中使用的威力最大的一枚炸彈。此時,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杜魯門本人,正乘坐“奧古斯塔”號巡洋艦從波茨坦開會回國。他在艦上收到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的電報。杜魯門用叉子敲擊酒杯,發出響亮的聲音。然後,他向大家宣布:“我們剛在日本投下一顆威力超過兩萬噸梯恩梯的炸彈。這是一次壓倒一切的勝利。我們賭贏了!”

與此同時,白宮發表聲明敦促日本迅速投降,否則他們將麵臨美軍急風暴雨般的炸彈襲擊。對此,日本一直保持沉默。

8月7日和8日,美國第二十一轟炸航空兵聯隊司令李梅將軍先後追加了152架和375架B-29轟炸機,對日本城市發起更猛烈襲擊,但日本政府仍無意投降。為此,美國當局決定8月9日對日本實施第二次原子彈襲擊,目標選定為長崎。

美國原子彈突襲廣島和長崎造成了巨大的毀傷。廣島市區80%的建築化為灰燼,6.4萬人喪生,7.2萬人受傷。長崎市區60%的建築被摧毀,2.5萬人死亡,6.1萬人受傷。

據廣島、長崎兩市1977年《致聯合國的報告》稱,迄今為止,因原子彈轟炸而死去的人,廣島已達22萬人之多,長崎超過12萬人。

從軍事的角度看,是否有必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呢?原子彈是否決定了戰爭的命運?美、英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分析各種事件後得出的結論是:原子彈沒有決定戰爭的結局。

丘吉爾在其回憶錄裏寫道:“認為原子彈決定了日本的命運是錯誤的,日本的失敗在投第一顆原子彈之前就已注定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萊希上將也讚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在廣島和長崎使用這種野蠻的武器對我們的對日戰爭沒有任何重要幫助。”

那個號稱最民主、最尊重人權的國家,卻第一次使用了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屠殺無辜平民方麵創下多項吉尼斯紀錄。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一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殺人武器,使用它的理由竟是為了少死人——一個地道的美國式“黑色幽默”。

100多萬蘇聯紅軍從三個方向趕來參加這場最後的盛宴

在美國核襲日本的同時,蘇聯紅軍加入到對日軍的最後一擊。早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就對羅斯福和丘吉爾說,一旦德國戰敗,蘇聯就把增援部隊調到西伯利亞,與盟國共同打擊日本。

1944年10月,斯大林在同美、英首腦會談時,明確指出,當蘇聯在遠東擁有60個師的時候,才能對日開戰,並要求美國供應蘇聯增援部隊所需物資。美國根據蘇聯的要求,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供了80%的物資。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再次對美、英首腦作出了擊敗德國後盡快出兵中國東北的允諾。雅爾塔協定規定,歐戰結束後2~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

1945年4月5日,蘇聯宣布廢除4年前與日本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6月,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設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任命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為總司令,並迅速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和物資器材到遠東地區。遠東蘇軍總司令部轄外貝加爾方麵軍和遠東第一、第二方麵軍,以及太平洋艦隊、阿穆爾河區艦隊和北太平洋區艦隊,計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兵集團軍和部分蒙古軍隊,總兵力達174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萬門,坦克5250輛,飛機5170架。

德國戰敗投降後,日本人意識到,自己將單獨對抗中、美、英三國,敗局已定。如果強大的蘇聯再加入對日聯盟,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爭取體麵媾和,日軍大本營決定貫徹全麵收縮、本土決戰的總戰略:對蘇聯采取“避戰求和”方針,準備放棄中國東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對美國采取“以戰求和”政策,作出本土決戰姿態,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美媾和並結束戰爭。如果蘇聯宣戰,則決心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頑強抵抗。

8月8日,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佐藤收到日本外相的一封電報:“局勢急轉直下,必須盡快澄清蘇聯的態度。請再作努力,並即複告。”

這封電報反映了東京的一個最基本的態度:把蘇聯當作了最後一線希望。因為當時蘇聯還不是波茨坦公告的參加者,也不是交戰者。所以,即便蘇聯不能從中調解,隻要它不對日宣戰,日本就還有翻盤的希望。

當天下午,佐藤要求會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

下午5時,莫洛托夫召見佐藤,神情嚴肅地向他宣讀了一份蘇聯政府給日本政府的通知:

在希特勒德國戰敗投降後,日本是繼續進行戰爭的唯一大國。

美國、大不列顛和中國三大國7月26日關於日本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的要求遭到日本拒絕,因此,日本政府向蘇聯提出的在遠東調停的建議失去了全部基礎。

考慮到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已與蘇聯政府接洽,提出參與同日本作戰的建議,以縮短戰爭時間,減少傷亡,為盡速恢複和平作出貢獻。

作為一個盟國,蘇聯政府恪守其義務,接受盟國建議,加入盟國7月26日宣言。

蘇聯政府認為,這個政策是唯一能更快實現和平,使人民免作進一步犧牲和進一步受苦,使日本人有機會避免像德國在拒絕無條件投降後所遭受的毀滅性的危險。

鑒於以上所述,蘇聯政府宣布,自明日,即8月9日起,蘇聯認為自己已處於對日戰爭狀態。

這就是蘇聯的對日宣戰書。佐藤久駐莫斯科,他十分了解蘇聯的實力和決心。盡管他早就對他的政府對蘇聯抱有幻想持否定態度,但是,蘇聯這份看似和氣、卻態度堅決的宣戰書,還是讓他驚慌失措。

8月9日淩晨,蘇軍航空兵對日軍控製的吉林、哈爾濱、長春、沈陽等中國東北主要城市進行空襲,太平洋艦隊航空兵對日本軍艦實施襲擊,完全掌握製空權。同時,地麵部隊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當日拂曉,主力發起進攻。外貝加爾方麵軍未遇任何抵抗,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遠東第一方麵軍迂回並封鎖當麵日軍築壘地域,坦克在原始森林中開辟通路,向牡丹江方向實施突擊;遠東第二方麵軍在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裏江,主力沿鬆花江實施突擊。蘇軍乘勝進軍,摧枯拉朽,至14日,推進500公裏,完成了對沈陽、長春、吉林、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地日軍的分割包圍。

與此同時,已經和日本侵略軍苦戰八年的中國軍隊開始全線反攻。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指出:“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來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8月10日24時,八路軍延安總部以總司令朱德的名義發布大反攻第一號命令,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部隊依據波茨坦公告規定,向附近日、偽軍送出通牒,限其於一定時間交出全部武器,如遇日、偽軍拒絕投降繳械,即應予以堅決消滅。11日8時至18時的十小時之內,延安總部又連續發出第二至第七號命令,令各路反攻大軍向預定作戰地區進發。

1945年8月15日正午,傳來日本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玉音”

麵對多重打擊,日本終於頂不住了。

1945年8月9日,日本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和禦前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鈴木首相的第一句話就是:“今晨蘇聯參戰,完全將我們推入絕境,使我們不可能繼續進行戰爭。”經過激烈的爭吵,裕仁天皇采納了外相東鄉茂德提出的方案,即在保存天皇製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0日,日本政府通過中立國瑞士和瑞典,向蘇、美、英、中四國政府發出乞降照會。

當日晚,日本乞降的電訊傳到中國,國共兩黨的大本營重慶和延安等地立刻沸騰起來。延安八路軍總部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布的第一號命令開頭即稱“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可見,日本乞降照會被認為是日本投降的第一個正式信號。從10日深夜開始,得知消息的中國抗日軍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第二天,中國許多報紙不約而同地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杜甫的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表現了當時國人難以抑製的喜悅心情。

8月11日,盟國各政府答複日本:日本天皇應聽從於盟軍司令官,並應對波茨坦公告的實施負責。盟軍部隊將占領日本,直到實現投降條件。

8月14日,鈴木內閣接受盟國8月11日的答複,並集體辭職。東久邇親王任新內閣首相,重光葵任外相。當天,召開禦前會議和內閣會議,於當日晚9時通過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時間和方式的決定。晚11時,內閣成員在正式投降文件上簽字。停戰詔書的簽署日期為“昭和二十年(1945年)八月十四日”。

因為天皇不能直接向臣民廣播,這樣會有失“尊嚴”。當日晚11時20分,裕仁天皇進行宣讀《停戰詔書》的錄音。裕仁身穿陸軍大元帥服,手捧詔書,一字一字地全神貫注地念著。也許是緊張的緣故,錄音有幾處不夠清晰,裕仁自己不太滿意,他對情報局總裁下村宏說:“剛才讀的聲音好像太低了,再重新錄一次吧。”於是,又進行了第二次錄音。至11時50分,第二次錄音完畢。但這一次他的聲調又太高了,還漏了一個字。最後決定,以第二次錄的作為正式錄音,第一次錄的留作備用。

8月15日晨,日本電台發出通告,正午將廣播一條特別重要的消息。不知內情的日本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到中午。

中午12時整,日本著名廣播員和田信賢在麥克風前廣播:“這次廣播極為重要,請所有聽眾起立。天皇陛下現在向日本人民宣讀詔書,我們以尊敬的心情播送玉音。”然後,響起了日本國歌《君之代》。

《君之代》播送完畢,即播放天皇《停戰詔書》錄音:“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裕仁天皇宣稱:我們考慮到國內外局勢,認為繼續進行戰爭意味著繼續帶來災難……所以,盡管皇軍有高昂的戰鬥精神,為了拯救我們的國家製度,我們準備進行和平談判……他在廣播中絕口不提“投降”二字,隻是要求日本人準備迎接和平時刻的到來。

同日晚7時,中國政府收到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電文。各地相繼舉行熱烈的慶祝抗戰勝利活動。當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致美、英、蘇三國政府一份說帖,提出“中國解放區、中國淪陷區一切抗日的人民武裝力量,在延安總部指揮之下,有權根據波茨坦宣言條款及同盟國規定之受降辦法,接受被我軍所包圍之日偽軍隊的投降,收繳其武器資材,並負責實施同盟國在受降之後之一切規定……”

在東京灣內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的甲板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日本政府決定並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一些頑固的日本軍人拒不放下武器,繼續頑抗。

8月中下旬,日本國內一批有軍國主義情緒的陸軍軍官多次試圖叛亂,以阻止日本向盟國投降。特別是在橫濱厚木機場的“神風”敢死隊飛行員拒絕認罪,並威脅要用魚雷攻擊盟軍停泊在東京灣的軍艦。許多軍官以自殺的方式拒絕執行投降命令。

在這種形勢下,盟國迅速派兵進駐日本成為當務之急。

日本宣布投降後,美、蘇、中、英等11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決定由美國全權統一辦理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同時,蘇、英、中等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國家,也應派軍隊對日本進行占領。

8月11日,美國斷然拒絕了蘇聯提出的由美、蘇分任占領區總司令的要求。8月13日,美國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任命為占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

隨後,由中、美、英、蘇4國成立管製委員會,對日本實行管製。雖然4國都被稱為占領國家,實際上占領日本的是美國。英國所派軍隊不過3000人,而中國也隻派了少量象征性軍隊,二者都受美軍控製。美國對蘇聯很戒備,一開始就沒有邀請其派兵參加。

8月14日,杜魯門總統發布了《一般命令第一號》,劃分盟國的各受降區域。其中日本本土以及鄰近各島嶼、北緯38度以南的朝鮮、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的日本軍隊,向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官投降,這樣美國在戰爭一結束就為自己完全控製日本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按照盟國商定的結果,盟軍總司令部設在東京,中、美、英開始準備分別派出武裝部隊進駐日本。根據美國的要求,中國政府準備派一個精銳步兵師1.45萬人,以中國占領軍的身份進駐日本愛知縣,後因內戰未能成行。

8月28日,美國占領軍先遣隊分乘48架飛機在橫濱厚木機場著陸,開始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占領日本。8月30日,美、英軍隊在東京附近和日本其他地區開始大規模著陸。當天,帶著勝利者喜悅的麥克阿瑟從馬尼拉來到東京。在此後的一周內,46萬美軍陸續進駐日本,控製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地。

1945年9月2日,世界曆史上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

東京灣,這個曾為日本海軍炫耀一時的主要軍港,如今停泊著強大的盟軍艦隊。在“密蘇裏”號軍艦上,“大日本帝國”演完了它瘋狂侵略的最後一幕。

“密蘇裏”號是美國強大海軍力量的象征。它取名於杜魯門總統的故鄉,是一艘4.5萬噸的戰列艦。配備406毫米巨炮9門,其他小型炮幾十門。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戰艦,也稱得上是最堅固的流動炮台。今天,這裏將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主持儀式,並發表簡短演說,他宣布:“現在,我必須為世界失而複得的和平而祈禱,上帝一定會保佑和平永在,可怕的戰爭已經徹底結束了。”

日本代表團在艦上全體盟國代表嚴厲的目光下站立了5分鍾。這是特別規定的“羞辱5分鍾”程序。對於每位日本代表來說,在這一生中最漫長的5分鍾裏,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帝國大本營簽署了《日本投降書》。之後,盟國代表麥克阿瑟五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陸軍上將、英國代表弗雷澤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陸軍中將等依次在投降書上簽了字。

投降書簽字儀式之後,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的條件,並宣布,日本全部武裝力量,包括日本本國和受其控製的,不論駐在任何地方的武裝力量都無條件地向盟國投降。

日本投降簽字的消息傳來,中國各地再次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各界從9月3日起放假三天,以資慶祝。並於9月5日舉行延安各界兩萬人的慶祝大會。

9月9日上午9時,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南京中央軍校禮堂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日本駐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自9月11日起至10月中旬,在華日軍全部繳械集中完畢。(黨史博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