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視而不見的力量

(2007-02-03 20:47:45) 下一個
(●作者竹本口木子,雙碩士。當前住於香港中環。簡介說他是台灣出生的中華民國國民,當前是在世界各地打工的台勞。正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視而不見的力量
2006/10/09 00:07
竹本口木子

這個世界太複雜,很多事情不是黑或白所能解釋的,如果可以,那人工智能早就被發明出來了,因為計算機的世界就是0和1,不是對就是錯。


就拿信用卡來說吧,以法律而言,對信用卡的規範來說是一樣的,但是每家銀行給出來的服務卻是不一樣的;唯一的相同,就是大家都盡量在不傷害銀行獲利的前提下,給於用戶最大的好處。

當然,在使用卡的時候也會遇上些許的不愉快,這就是糾紛的來源。我使用信用卡的時間較早,大約在十多年前,台灣還不像現在人手好幾張卡,預借現金的額度更是隻有一成左右。

當時我出國,帶了二家的信用卡,一家T銀行,另一家S銀行,那時我錢被偷了,隻剩信用卡在身上,而那個國家又不是信用卡很通用的地方,所以我需要預借現金。

首先是S銀行,因為是外商銀行,我就撥回去求救,誰知道他們call center的服務人員態度非常強硬,怎麽樣也不肯通融;我轉而向另一家T銀行,他們可以讓我預借現金應急,還主動幫我提高預借額度。

因此我一回台灣,馬上就停掉那家S銀行的所有戶頭,包括信用卡。商周有一篇何飛鵬社長的文章,叫『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就是在說明這件事的重要。

寫到這裏,大家會覺得奇怪,這跟視而不見有什麽關係呢?

很簡單,對服務業來說,隻要他們對用戶說了一次『NO』,用戶會一輩子對你說『NO』,即使在最近幾年愈來愈多的信用卡廣告,包括那家S銀行,我對他們的廣告就是『視而不見』。

西方的民主法治,有很大的成份在於包容,包容的方法就是『視而不見』。很多人現在終於想通了,為什麽外國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場而生活在一起?因為你沒辦法改變他(她),那就必須學會『視而不見』。

當然,我們都知道你是要為這個國家好,所以『視而不見』,如果你的作為危害了國家的利益,當然就要站出來反對了。當你老是在談你的行為並未違法,那你怎麽不思考要回避這種可能會使人誤解的行為?

就好像銀行為了減少卡債,少了一堆優惠,那麽他們就要接受用戶剪卡的後果,有人覺得信用卡優惠減損,再打電話跟銀行吵,是維--用卡人尊嚴的事,其實挺無聊的。

尊嚴是一種愈突顯就愈沒價值的東西。對銀行最大的傷害,就是剪卡,然後一輩子不跟他來往就好了。

對政客也是如此。

其實很多人掌握了權力以後,就會對選他的人說『NO』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禁止人民集會,不管有多麽冠冕堂皇的理由,集會是人民的自由,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政府施舍的,所以這種政客,就等著選民對你說『NO』吧!

我在台北的時候,常看到一堆寫著歪哥馬的布條,然後一堆人集中在那裏罵市長,台北市政府可以容忍這些言論,為什麽高雄市政府無法容忍?

提到了台北市,就不得不談談台北市的交通了。其實我每次回台灣,都覺得台北的交通又進步了不少,雖然對開車的人來說是比較不方便,但是其實是正確的。為什麽呢?一個城市,坐大眾運輸的絕對遠大於自己開車的。

隨便舉個例子,台北市有二百多萬人,加上到台北市工作的,應該超過叁百萬吧,設在台北市的自用小客車應該差不多五十萬輛吧?

而且在上下班時間,最常看到的就是那種一輛車隻載一個人的,每次看到都想罵浪費。在美國會有那種car pool lane,就是給那種一輛車載了二個人(以上)的專用道,其實跟公車專用道是一樣的道理。

況且,進步的城市,本來就應該多用大眾運輸、少開車。當然是坐捷運又方便又準時又舒服了。

或許又有人會說,公車和捷運的路線重疊,這一部分是曆史的緣故,唯一能抱怨的就是台北捷運規劃得太晚了。再說,公車本來就比捷運便宜,有的地點捷運不可能到,但是公車會繞進去,不知道這種分別的,恐怕是沒坐過大眾運輸的人才會說的話吧。

最後再看到最近的新聞,你是我的巧克力,這種老梗都拿出來用了,可見得軍隊的管理真是了無新意,數十年如一日。

我隻是覺得這應該是反諷吧?這樣的巧克力,大概是指早上出來晨跑很怕踩到的那種。

雖然想要當做沒看到,不過實在是太好笑了,所以需要對時事下個批注:
文官不玩法律,武官不拍馬屁,天下太平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