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印戰爭為什麽中國撤軍Z

(2007-02-03 20:47:44) 下一個
送交者: 黃健翔 [知縣★] 於 October 08, 2006 00:50:45 已讀 561次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優勢和勝利。其擊潰印軍、向前推進速度之快,有時連中國軍隊的指揮係統都無法控製。印度人自己的書這樣寫:
在這場速戰速決的閃電戰中──實際上,戰爭持續了不超過十天──中國人到達東北邊境特區麥克馬洪線以南兩百英裏的阿薩姆平原的邊緣,抵達了卡門邊區伏特山他們的主張線。在東北邊境特區另一端的魯希特邊區,他們向南和西南方向推進了100英裏,強占了從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領土,他們還到達了距迪格搏伊油田僅剩下85英裏的地方.....。

據印度國會披露的官方數字,印軍死傷6765人;中國方麵宣布俘虜包括一名印軍準將和16名軍官在內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開戰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麵宣布停火,立刻撤軍,並宣布為了表現誠意,不僅退回到戰爭開始以前的實際控製線──即「麥克馬洪線」,還從「麥克馬洪線」繼續後撤20公裏,與印軍脫離接觸。

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種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麵無條件撤軍。

我在西藏期間,曾就中國為什麽自動撤軍尋找答案。透過毛澤東的帝王意氣、國際政治的萬千風雲,在那些濃豔色彩背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歸結到一個老老實實的技術問題(當然也是實力問題)──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後勤的困難。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難

西藏軍區林芝軍分區的防衛區正是當時對印作戰的東線主戰場,從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李春的回憶中,可以看出那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係統多麽落後:

反擊戰開始後,我們沿江一路下推,一個連擊潰了印軍上千人。沒有公路,印軍想不通,中國軍隊靠什麽供給給養?以為我們有什麽高級食品,吃一頓能管好幾天。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牛運輸。那一仗,支前的犛牛就有三萬多頭。這邊的所有物資,還有傷員烈士,都是靠老鄉背。一○○迫擊炮彈,一人隻能背一發。50人運,幾分鍾就敲出去了。家家戶戶都出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支前。當地老鄉十二三歲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東下邊紮西家的小男孩,才四歲,跟爸爸媽媽一起,他背了四筒罐頭,有八斤重,爸爸牽著他爬山支援我們。沒有老鄉,我們根本沒法打勝仗。

當時戰區老百姓支持中國軍隊,未見得是把他們當成共產黨漢人軍隊,而是從統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帶曆史上為藏文明覆蓋,被稱為「風流神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印控區,老百姓對西藏保持向心力並不奇怪。那種靠犛牛和老百姓的雙肩維係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長久,也隻適用於最前線。戰爭主要的物資供應,是靠汽車從上千公裏外的中國內地運上來。

西藏的冬季,道路隨時可能被大雪封住。積雪有時達幾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別說車輛。中國軍隊在西藏邊境進行戰爭,裝備給養來自中國內地,而從中國內地進藏的幾條幹線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從幹線公路通向中印戰場的支線公路,因為大都需要進入或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更隨時可能封閉。我在九十年代數次駕車在西藏長途旅行,到過當年與印度戰爭邊境,對那裏行車艱難深有體會。30多年以前道路隻會更為惡劣。

冬雪夏雨隨時切斷運輸線

西藏緯度低,降水量相對較多,尤其是與印度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響,氣候無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阻斷公路。至今從四川進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能通車。我曾在那裏被泥石流困過三天。我也曾在新疆進西藏的公路見過長達幾公裏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從雲南進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裏的塌方區,嚴重時可同時出現上百處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讓人提心吊膽,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把車陷在河中間。每年從夏季一直延續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過去。

中國軍隊62年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我想正是因為需要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然而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麵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加上天寒地凍,道路冰雪,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現代戰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作戰物資的大量消耗,猶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機器,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有序地調動、運輸和分配盡可能多的物資、給養和武器彈藥。而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中國軍隊後勤體係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試想中國如果不及時停止作戰,即使開始階段可以獲得大勝,一旦大雪封山,運輸線中斷,勝利是否還能保持住呢?

印度當時在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國,但是從保證後勤的運輸條件上,卻比中國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麵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15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當時急於遏止中國及共產主義勢力的西方國家正在介入,而中國那時已經與蘇聯吵翻,得不到「社會主義陣營」支援。世界輿論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印度國內則掀起了空前的愛國主義浪潮,朝野一致,發誓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當時的條件和形勢沒有給中國長久保持勝利的把握──關鍵就在西藏高原對後勤的製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在1962年11月21日單方麵停火和撤軍,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確的算計。

建立邊防的代價

1996年夏天,我在布達佩斯的中歐大學訪問時,斜對著我房間的那個門上貼著一麵「雪山獅子旗」──那是西藏獨立運動的象徵。門裏主人是西藏流亡政府派到中歐大學的研究生,她一談話就宣講流亡藏人的信念。我曾問了她一個問題──如果西藏實現獨立,將怎樣建立邊防?

作為一個主權國家,邊防是其基礎之一。然而,邊防完全是實力的體現和競賽。即使是在和平狀態下維持基本的邊防,西藏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深切地知道在那片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廣闊高原上,建立和維持一個邊防體係是多麽艱難和昂貴。

中國在西藏的駐軍,是我在多次旅行中打交道最多的群體之一。很多地方除軍隊以外,找不到任何可得到幫助的地方,甚至除了軍隊,根本找不到別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在西藏的駐軍數量是多少。根據幾個數字的比較換算下來,駐藏軍隊1980年時總數要超過18萬人。中國軍隊於八十年代初裁軍四分之一,如果西藏駐軍也以相同的比例裁減,應該在12萬左右。

在西藏流亡政府公布的材料中,中國的西藏駐軍為如下編製:在西藏自治區有六個軍分區。其中包括兩個獨立陸軍師,六個邊防團,五個獨立邊防營、三個炮兵團、三個工程兵團、一個通訊總隊,二個通訊團,三個運輸團,三個獨立運輸營、兩個雷達團、二個師又一個團的地方武裝,一個獨立武警師,六個武警獨立團,外加第二炮兵的十二個火箭部隊。

這些數字不能證實,隻做參考。擔負青藏線一條公路的軍事運輸,據報導就有九個汽車運輸團,平時駐在青藏公路北端的青海格爾木。格爾木是五十年代在柴達木盆地荒灘上建起的一座軍城,作用就是保證對西藏的軍事供應。格爾木出城向南幾十公裏就是西藏高原北緣──昆侖山脈。鐵路目前隻修到格爾木,那裏成為供應西藏物資轉運站。西藏所需物資的80%從格爾木進藏。格爾木80%的職工直接或間接地為西藏物資供應服務。青藏公路上隨時可看到長達幾十輛上百輛軍車隊滿載物資駛往西藏。

當年中國十八軍進藏,開始隻有三個步兵師三萬餘人。隨著進軍深入,運輸補給線不斷延長,後方機構迅速膨脹,相繼成立汽車部隊、工兵部隊、兵站係統、航空站和地勤站等,全軍總人數擴到七萬餘人。實際上真正進藏部隊隻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務於後勤,相當於每進藏一個人,後方要有八個人支援。

之所以要建立如此龐大的後勤,在於西藏本地無法籌措軍事物資,連基本的生活物資也相當匱乏。即便是做飯取暖的燃料,對西藏的中國駐軍都是問題。士兵們經常被派出尋找可供燃燒的牛羊糞便,大概在全世界軍隊中也屬少見。西藏高原麵積雖大,能夠種植糧食的地區卻極少,生產的糧食僅夠本地人吃。如果中國軍隊就地購買糧食,立刻會引起糧價飛漲,市場緊張,以至擴展為社會不穩。

後勤費用是天文數字

西藏沒有石油,石油製品全部要從中國內地運,在用油罐車運油的年代,由於運輸距離長,每運抵西藏兩車油,要消耗一輛相同油罐車運的油。後來花巨資鋪設了一條長1080公裏的輸油管線,其中900多公裏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860公裏通過長年凍土帶,過10座大山,還有雷暴區、熱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條管線常年由一個團軍隊守衛和維護。那條輸油管線隻是把油從格爾木送到拉薩,其他地區和邊防部隊的用油還是要靠汽車運送。

我在有的邊防連隊看到每晚隻開兩小時的電視,雖然看電視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為沒有充足的燃油供發電機,軍官隻好命令有計畫使用。有的連隊甚至為了分一支蠟燭也要召開共產黨支部會作決定,然後再開全連軍人大會把決定解釋明白。

駐藏軍隊所有物品無一不得靠後勤供應,後勤係統出現的任何問題,也就無一不影響到軍隊的生存狀態。我看到過一篇報導,駐守西藏裏孜某連隊,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頭比全連士兵平均年齡大一歲。我的親身經曆是1996年去普蘭,曾在邊防連吃過1982年的罐頭。

中國士兵應該算比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資數量相對較低。但現在與過去也不可同日而語。以營房來說,迄今已經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個坑,上麵蓋上頂;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發展到石頭和木料結構;八十年代改為鋼筋水泥;現在已經開始向樓房過渡。每一步發展,物資供應量都要成倍甚至數倍地增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個邊防士兵年需物資1.2噸,到1996年,每個士兵已經需要一汽車運量物資──即四至五噸。這僅是和平時期,遇到戰爭將成倍增加。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步兵單兵日耗物資29公斤,在越南戰爭中攀升為117公斤,到海灣戰爭更達到200多公斤。中國軍隊即使僅按美軍在近半個世紀前朝鮮戰爭標準,單兵年需要物資也得在十噸以上,如果達到九十年代海灣戰爭的標準,單兵年需要物資將達到驚人的70多噸。

僅僅為了解決邊防連隊的危房改造、把煤爐取暖改成土暖氣、用太陽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電和吃上蔬菜這五項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西藏阿裏軍分區就花了2000 多萬元,等於他們所駐防的阿裏地區1995年全年財政收入(2190萬元人民幣)。導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運輸。不算物資的價值,一車物資僅運費即為4500元,相當於八個西藏農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狀況之差使得運輸損耗高得驚人,一車玻璃從格爾木拉到拉薩隻有15%完好,一車水泥則有50% 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還有不通公路的地區,運輸費用就更貴。西藏墨脫縣駐軍一個營,需要的物資全靠雇傭老百姓翻山越嶺往裏背。

隻能靠美製「黑鷹」直升機?

中國軍隊也曾考慮過用直升機運送給養。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氣候惡劣,一般直升機飛不了。據說有次一架中國造直升機飛一趟墨脫,落地後竟發現機身拉長一尺,飛機就此報廢。中國軍隊後來選購了美國製的「黑鷹」直升機專飛西藏高原,因為地形複雜,氣候惡劣,連續摔了好幾架。1991年,中國七大軍區之一成都軍區好幾位高級將領在西藏視察防務,也因飛機失事而殉職。現在沒有極特殊情況,飛機基本不敢飛。如果西藏邊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飛機保證供應的話,700萬美元一架「黑鷹」,加上油料和龐大地勤係統,為此一項,西藏邊防的代價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維持和平時期的邊防已屬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進行戰爭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難以想像。舉例說,維持一個邊防團日常開銷和官兵工資,一年所需 1000萬到2000萬元人民幣。而一輛能在西藏使用的裝甲車,價值200萬元左右,配備一個裝甲團至少要一二百輛裝甲車,僅在裝甲車上的一項花費,即是幾億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