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不具備優秀“國民性”ZZ

(2007-02-03 20:47:41) 下一個
送交者: Firestone [布政使★★☆] 於 October 07, 2006 04:23:31 已讀 363次

中國看錯了日本

小的時候,我聽有人說要“打倒劉少奇”。於是我就問:“劉少奇是個什麽人?”回答自然是:“壞人。”如果,我當時有能力對答複我的人進行追問,那麽,對方就會圍繞著“劉少奇是壞人”這一話題展開自己的論述,說出一大套理論來證實“他是個壞人”。當然,這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打倒的是好人, 他沒有讀過劉少奇的書,沒有聽過他的講話,更不可能和他打過交道。他對劉少奇的真正態度是——不知道,不了解,也不明白。那麽,他憑什麽對之進行否定的評價呢。緣因兩個字而已——“聽——說”。這個“聽說”,可能發生在廁所裏,澡堂子裏或小飯館裏。事實依據呢?他也沒見過。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做這樣一些事:因為某些傳媒的影響,我們對自己不知道,不了解,不明白的事物進行評價,而且還有一番振振有辭的“理論”。如:批判孔子的人,沒讀過《論語》,說美國如何好的人,沒去過美國,呼喊“某物品要漲價”的人,不知道市場行情,說某個地域鬧鬼的人,隻怕根本沒有見過鬼。

錯誤的傳媒危害很大,甚至可以取一個族群的性命。

13世紀初期,心智不正常的兒童埃提亞,在巴黎聖日內教堂前,自稱是上帝的使者,承擔著帶領兒童十字軍收複聖地的使命。結果,這種傳言致使大量兒童自認為可以蹈海如平地,於是在馬塞港口赤手空拳的跳海殉道,更使成千上萬的兒童被人販子誘騙,最終賣身為奴。

此事雖然發生於德國和法國,然而就中國來說也一樣。任何被錯誤傳媒誤導的民族,都不可能擺脫悲劇式的命運。在當今之中國,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是中國的潛在敵人,都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怠”這個道理。甚至預言“中日兩國早晚一戰”,但由於對日本認識上的偏差,終有一天,我們這個民族會蒙受不必要的災難。要我們被對手打倒並不難,隻要我們對對手做出錯誤判斷就可以。可悲的是,我們對日本的錯誤判斷次數多,錯誤信息覆蓋麵廣,錯誤思想之根深蒂固已難於改變。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我們這個民族對日本的種種錯誤認識。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深知自己無力和各種傳聞的力量進行抗衡,但我必須寫下來。雖然個人力量是微薄的。如果人人都因此而不願出力,那麽我們這個民族就真的無絲毫希望了。我也請各位讀者積極轉載我的文章。

我們這個民族,由於傳聞的誤導,導致集體的昏聵,不具備戰勝對手的起碼本領——“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因此,我們被日本人欺壓一直到今天。至於明日的災禍,則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了。

1,日本不具備優秀“國民性”,任何民族都不具備。

“性”這個詞指天生。字典上的解釋為“物質所具有的性能。”說到人,則指“個性,天性”這些東西,都是不可或難以改變的。如貓的本性是吃魚,羊的本性是吃草,狗的本性是吃肉。。。都不可能得到改變。魯迅先生就愛說“中國人劣根性”的問題。

五行即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分別為從革,曲直,潤下,炎上,和稼檣。古人說“漢以土德代秦之水德”,意思是說,漢朝“天生”所具備的“屬性”是土,要取代水性的秦朝,而且是命中注定的事。日本強大以前,中國雖被蒙古統治過不到100年,但一談民眾問題,還都說“民風”如何如何,不知怎麽的,自從日本人民的好朋友魯迅先生出世以後,我們把“民風”說成“國民性”了。以至於滿馬路都是“日本人有優秀國民性”,“中國人。。。劣根性”的議論。“性”指天生,於是議論的結果往往是我們中國人垂頭喪氣————人們的潛意識裏存在這樣一種東西:我們天生如此,我們是下等民族啊。為什麽,因為這是“國民的本性”。

關於中日兩國的國民性,最流行的說法有三,一是說日本人天性團結,中國人天性好內鬥。二是說日本是個擅長學習的民族,他們學習中國,卻不學纏足和宦官,很有“取其菁華,去其糟粕”的風範。三是說日本人有個特性,他們一旦被別人打敗,不象中國人那樣恨人家,而是學習人家。這三種說法,第一種問題不大,把“國民性”改成“民風”就可以了。第二種說法是胡話,第三種說法則純粹是犯賤。

當今,日本人的確比中國人團結,但並非因其“國民性”所至,乃是他們在特定製度下產生的“民風”。日本曆史和中國曆史一樣,都有間歇的內亂和統一。

說到中國的明,清時期,“這幾個世紀構成了人類曆史上行政管理井然有序,社會生活安寧穩定的一個偉大時期。”(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而當時的日本呢,它“依然是一個處於亞洲主要舞台邊緣的小而貧窮且比較落後的國家,分裂為相互爭鬥的氏族”(羅茲。墨菲《亞洲史》)。如果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根據這兩份資料,就狂言“中國人的國民性就是團結,日本人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窩裏鬥”,那麽他一定神誌不清。因為一旦國家的製度變壞了——如在文革期間——那麽中國的“民風”就是窩裏鬥。相反,如果日本的國家製度有所偏差,他們一樣會產生窩裏鬥的“民風”,所謂“大和民族團結的國民性”也就蕩然無存,誠如:
公元3世紀,日本諸部落因農產品的剩餘發生爭鬥,終於演化為部落戰爭。日本原有的上百個部落逐漸合並為30餘個。

公元247年,經過連年的苦戰,邪馬台國和狗奴國在中國魏朝的調停下放下兵器,保住了各自的主權。
公元628年,推古女皇去世,蘇我入鹿專權,逼死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公元645年,中臣鐮足借朝鮮三國朝貢大和之機,刺殺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焚。

公元10世紀,日本各莊園主將首先農民聯合起來,形成“郎黨”,逐漸演化成為“武士團”,在莊園之間的衝突中衝鋒陷陣。期間,寺院也出現了“武士團”,威脅首都的安全。公元1156年,崇德天皇與弟弟後白河天皇手足相殘,崇德戰敗,被流放至讚岐,史稱保元之亂。

1177年,白河法皇推翻平氏專權的密謀失敗,史稱鹿穀事件。兩年後,平清盛率兵攻入京師,幽禁上皇,廢除院廳,罷免關白。
1180年,77歲高齡的源賴政起兵討伐平氏,兵敗身死,其擁戴的以仁王自殺。1184年,源氏發生內訌,源義仲,源賴朝互相攻伐,義仲戰死。

1185年,源義經,源賴朝兄弟內鬥又起。1189年,源義經被泰衡誅殺。

1203年,北條時政將外孫源賴家軟禁,次年將其殺害。春秋中文社區
1221年,後鳥羽上皇發布宣言討伐幕府,被北條義時,北條政子擊敗,後鳥羽,土禦門,順德三位上皇被流放,仲恭天皇被廢黜。史稱承久之亂。

1285年,日本兩派勢力——禦內人與禦家人發生內訌,史稱霜月騷動。此後,幕府執權北條高時終日享樂,朝政荒廢,日本更是內亂不休。

1324年,後醍醐天皇倒幕計劃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天皇再次倒幕失敗,幕府將其流放至隱歧島,史稱元弘之變。

1333年,足利高氏勾結天皇攻伐幕府,5月22日占領鐮倉,執權北條高時自殺。
1336年,後醍醐天皇建立的南朝政權與足利尊氏扶植的光明天皇北朝政權分庭抗禮,從此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
1390年,東海三國守護土歧康行家族發生內訌,幕府句並討伐,史稱土歧氏之亂。
1391年,占據日本1/6勢力的山名家族發生內訌,幕府趁機將其剿滅,史稱明德之亂。
1399年,大內義弘被幕府剿滅,史稱應永之亂。
1438年,足利義教起兵剿滅圖謀將軍職位的足利持氏,史稱永享之亂。
1441年,播磨國守護赤鬆滿佑發動兵變,殺死足利義教,史稱嘉吉之亂。
1442年——1466年,以京都,奈良為中心,日本先後爆發了35次農民起義。1467年,日本2/3的守護大名卷入了長達11年的應仁之亂,京都大半毀於戰場。“雙方雇傭了逃亡的百姓。。。讓他們任意放火,搶奪居民財物作為兵餉。”(井上清《日本史》)

1456年——1573年,日本各個勢力你放唱罷我登場,進入了戰國時代。家臣亦紛紛背叛主人,攻打主家,史稱“下克上”。《武田信玄的家法》有言:“即使夫婦同在一處,也不要片刻忘卻刀劍。”
1560年,織田信長擊殺駿河大名今川義元,史稱桶狹間合戰。
1573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昭密謀消滅織田信長,事瀉被逐,織田信長憤而取消了將軍這一職位。

1571年,“淨土真宗教”發動農民起義,遭到織田信長滅絕性的大屠殺。

1584年,織田信長之子北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攻擊羽柴秀吉。

1637年,長崎爆發農民起義,史稱原島之亂。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
可見,日本人根本不存在什麽團結的“國民性”,他們於今日的團結,隻是良好的教育製度和管理製度下產生的“民風”。我們中國人也不必自卑,把窩裏鬥作為自己民族的“天性”看待。如果我們意識到,當今中國國民的不團結,是因為教育製度和文化背景所至——如傳統道德的破壞,過分強調商品效益而忽略了道德建設等——那麽我們就會對症下藥的糾正這一缺點,倘或當作“國民性”來看待,那麽我們這個民族除了怨天罵祖,就是束手待亡了。當然,罵“中國人”或罵“祖宗”是絕對安全的,對於不少文人來說。安全是第一位。

“漢以土德,代秦之水德”。水,土都是“性”。漢朝的天性,就意味著他能消滅秦朝。如果我們全民族都認定日本人“國民天性”優秀,我們不是隻能待亡麽?然而,魯迅先生的信徒們仍然重複著他的真理:中國人的劣根“性”。。。且人數之多不可勝數。。。。。。我們終將被引向何方呢。

日本自從打開國門效法西方以來,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他們所學的是“西學”,因此,“日本是個擅長模仿的民族”這一謠言又普遍傳開了。這種人的目的是在暗示我們:日本人具有擅長效法其他民族優點的本性!

笑話,日本人再擅長學習西方,也學不過阿爾巴尼亞人,學不過羅馬尼亞人,學不過波黑人,學不過烏克蘭人,學不過馬其頓人,學不過巴西人,學不過保加利亞人,學不過哥倫比亞人,學不過阿根廷人,學不過烏拉圭人,學不過古巴人。。。危地馬拉和摩爾多瓦這兩個國家,前者以西班牙語為國語,多信奉天主教,後者是典型的西方國家,信仰東正教,他們的人均GDP分別隻有3900和2600,比中國還低,但無論如何,說到學習西方,日本人永遠也學不過他們。

日本人的進步,分明是借助經濟製度的優秀,即:日本人能“使自己有錢”。然而“經濟製度優秀”和“擅長模仿”屬於兩個概念。日本的人均GDP是28700 美圓,倘或他們的“經濟製度優秀”就等同於“擅長模仿”,那麽香港的人均GDP是27200美圓,新加坡是25200美圓,我們中華民族不也是“具備擅長模仿的國民性”了嗎?我們早該發達了。

日本的經濟,我姑且可以用“完美無缺”、“盡善盡美”、“登峰造極”等詞匯來幫助親日的人拍幾下馬屁,然而說到擅長模仿,我看日本人還不如匈奴人,古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阿拉伯人或滿族人。這些民族,學希臘的馬其頓人滅希臘,學羅馬保加利亞人的克羅馬,學周遍文化的阿拉伯人橫掃歐洲,伊朗,北非和中亞大陸,日本人則是三伐中國,一次不成,他擅長效法,擅長到哪家去了?

漢武帝擊敗匈奴以後,匈奴人就逐漸開始漢化,他們讀漢書,說漢語,很多貴族的國學水平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國通史簡編》上說:“匈奴人居塞內日久,接受漢文化也日深,匈奴人都改用漢姓,並采用漢語”,“。。。貴族出身的匈奴人文化已達到晉士族的水平。”其中劉淵師從儒生崔遊,其從祖劉宣師從名儒孫炎,其子劉聰“通經史諸子書,工草書隸書,尤好作文。”當時的匈奴人,也隻是“民族成分”的漢化少數民族罷了。公元308年,劉淵自稱皇帝,先後兩次大舉進攻洛陽。公元310年,劉曜登基,俘晉懷帝,殺王公貴族3000人,焚燒洛陽城。316年,匈奴攻破長安,317年,殺晉湣帝。此後,另兩支漢化的少數民族——氐族和羌族也分別建立了前秦和後秦,並且在黃河流域建立國家,他們橫行北方,占據關中,定都長安,飲馬黃河。曾經是何等的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日本早在漢朝時就有效法中國跡象,《漢書—東夷傳》記載:公元57年,日本倭奴國使節就來到中國“朝貢”。並獲得了“漢倭奴國王”的金印。公元239年,三國分裂,當時中國局勢不好,有點“前蘇聯”,“南聯盟”的味道。日本卻仍舊來朝,向中國進獻“男人4名,女人6名,斑布兩匹兩丈”等破爛玩意。南北朝時期,中國半壁山河都被“擅長效法的民族”占領,夠倒黴的了,日本卻鬼使神差的向南朝政府朝貢了16次,其學習中國的精神不可謂不“虔誠”。唐朝時期,日本效法中國更頻繁,我無須贅述,可就是這麽個“擅長效法的民族”,卻還是敗在了中國的手裏。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召集15萬大軍入侵朝鮮,引發了文祿之役,先後占領京城,開城和平壤,並揚言要遷都北京,讓日本天皇來統治中國。可豐臣秀吉的話剛出口就打了敗仗。先被朝鮮的龜船連連擊潰,又被7月份登陸朝鮮的中國軍隊打了個稀爛,隻好於1593年3月被迫進行和談。3年後,日本發動二次侵略戰爭,結果14萬大軍完全陷入困境,不得不於轉年年底敗退回國。日本這個“擅長效法的民族”一不如匈奴,二不如氐羌,他們的模仿水平,倒和越南人有一比。宋朝時期,越南軍隊入侵中國,相繼攻占欽,廉等州,“兵民死者十餘萬口,擄婦女小弱者七萬八千口”,結果呢?被宋朝軍隊擊敗了,“殺其大將洪真太子”,越軍“奉表詣軍門乞降”。

1593年,是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的失敗,50年後的1644年,另一個“擅長學習先進文化”的民族——滿族,打進了山海關,占領了北京,征服了明帝國的所有疆域,日本人既然擅長效法,怎麽還不如清朝的大辮子兵?同樣是效法中國的民族,日本的十幾萬軍隊就打不來中國,滿族的十幾萬軍隊就打的下中國,你說誰的模仿能力強?

或說是由於地理原因造成的,“日本是個海島,不像滿族那樣,可以便利的從陸地上攻進中國”。可仔細一想這種說法也不對。西方的諾曼人也是在海上作戰,他們不僅把英國滅了,把英國國王都打死啦。

唐朝時,日本大力學習中國文化。在同時代,阿拉伯人也開始效法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這兩個民族的命運如何,我們看看便知。

阿拉伯人很好學。他們一學基督徒的軍事理論,二學希臘的哲學,三學波斯的天文學,四學印度的數字學,五學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藥學。。。科學家瓦法,拉齊斯,花剌子密,阿維森納,哲學家金迪,法拉比,魯世德應運而生,就是這個“擅長效法”的民族(我姑且也那麽說),創造了天球儀,地球儀,星盤儀,象限儀和方位儀,寫下了《醫學集成》,《天花與麻疹》,《積分和方程計算》,《醫典》和《薩比天文表》,就是這個民族,公元634年擴張到了敘利亞,占領加沙,公元635年在雅穆克戰役中殲滅5萬羅馬大軍,占領了大馬士革,公元637年挫敗波斯,占領伊拉克,公元640年攻入埃及,兩年後消滅具有1200年文明的波斯帝國,占領了開羅,並於644年——656年的12年間,先後征服呼羅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利比亞!自此,中東,北非一帶永遠脫離了羅馬帝國,以至於現在歐盟還在為恢複“環地中海的什麽什麽”而忙活呐。

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在做什麽?他們當然也在學中國,開始了所謂的“大化改新”。“大化”即“偉大的變化”之意:什麽砸鐵飯碗,廢除世襲製度啦,什麽規劃國土,五國化為一“畿內”啦,什麽寫點東西,編製戶籍帳簿啦,什麽平均主義,統一天下稅收啦,又搞讀經念佛,奉“佛,法,僧”三寶啦。。。 我們中國人有句話是臨死前說的,叫做“20年後又是條好漢”,日本人在改革了大約20年以後,也想做個“好漢”,於是組織大軍殺奔唐朝來啦,結果當然是“死路一條”。 在663年8月的白村江海戰中,日軍被大唐帝國的7000水軍,170艘戰船殺的大敗虧輸。《舊唐書》記載:唐軍“。。。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還水皆赤,賊眾大潰。” 由此看來,他們似乎沒有“擅長效法”的國民性吧。

中國有的學者說:“日本這個民族偉大的很啊,他們效法中國,卻不模仿小腳和太監——所以他們偉大!”言外之意,這個民族很擅長“取其菁華,去其糟粕”,有了不起的模仿能力。當然,這更屬於無理性的諂媚。西洋的民主思想,日本人學不來,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倒是成立了個“愛國公黨”, 兩個月後,鍋還沒燒熱就散夥了。隻有美國人用原子彈去打他,才能硬塞給他民主思想。中國的程朱理學,有菁華也有糟粕,到了日本的山鹿素行手裏,便成了完全反動的武士道思想,為日本埋下了幾乎亡國滅種的災難,簡直是越學越壞。此外,日本人還擺弄貓盆景,啃食女體盛,變著法的淫亂縱欲。日本人真有擅長效法其他民族的特性嗎?拍馬屁麽。他們既然擅長效法,那麽,學我們中國人壓迫婦女,亂下跪、亂磕頭幹嗎。

日本經濟製度的優秀是日本發達的最關鍵因素,我們知道自己不如日本,就應該學習日本,但學習並不意味著在對日本不知情的前提下,對之進行拍、舔、吮、吹的服務。任何民族——阿拉伯人或匈奴人,馬其頓人或日本人,包括我們中國人在內,不可能,也永遠不會具備天生的“擅長效法優秀文化的國民性”,這些民族所以強盛,都是借助優良的製度,使自己的民族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擠身於強國之林。一切對當今強盛民族的吹捧,都是誤國的表現,也是對理性精神的背叛。

學習領先的民族是應該的。但倘若被領先的民族嚇怕了,就會生出可笑的諂媚理論。如果有一位學者,通過對日本的深刻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日本人有嘴,中國人有屁股,嘴比屁股幹淨,所以日本人比中國人優秀。。。”那麽他一定是吃錯了藥。但在當今之中國,這種被日本嚇怕了而諂媚的人很多,他們不斷的在重複“屁股與嘴”的理論。

曾經聽一位年長者說過這樣的話:“日本這個民族好哇,真好哇。。。他們不象中國人,中國人有個缺點,被人家打了,恨人家八輩子。人家日本人被人打了,就服人家,學人家,嘿嘿~~~”。這種觀點,即我所說的“屁股與嘴”的理論,在當今非常流行。

被人家打了就恨人家,似乎是所有哺乳動物的秉性,牲口暫可例外。因為牲口奴性十足,這些人在積極學習日本的時候,把反抗性當缺點,把順服當優點,本身令人惡心。至於我剛才講的“日本人有嘴,中國人有屁股。。。”這一論調所以荒謬,是因為,凡是人類都有嘴和屁股。 同樣,被人痛打之後,幾乎任何民族都有三個特點:恨人家,服人家,學人家。

先說英國。英國人是群即英勇到家,又窩囊到家的民族,說他們英勇,是因為他們創建了大英帝國,說他們窩囊,是因為他們有一大半曆史處於“少數民族統治時期”。1066年,魔王威廉率領可憐兮兮的五千“大軍”就征服了英倫三島,英國人被人打了,先是服人家,而後學人家,原先法國的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的法律。自己的教會,被法國的意大利籍主教接管。 其他如司法製度、教堂規模、議院結構、文化藝術,都是從外來民族哪裏學習來的,連語言都采用了法語,隻有民間的老農才使用英語。再後來,英國逐漸強盛,才開始報複人家,於蘭斯開特王朝恢複“主權”,於督鐸王朝廢除法語。英國人可是“不象中國人,被人家打了,恨人家八輩子。”,可是“被人打了,就服人家,學人家”的民族?

再說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也是群即英勇到家,又窩囊到家的民族,說他們英勇,是因為他們在美洲開拓了廣袤的殖民地,說他們窩囊,是因為他們被少數民族統治了1000多年。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西班牙,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這片土地,然後一呆就是700年。西班牙人被人打了,先是服人家,而後學人家,摩爾人本來就具備高度的文明,到了阿夫德拉曼三世時期,通過對異族的努力學習,科爾多瓦竟成為西方最繁華的城市,也成了歐洲最大的科學文化中心。不僅如此,阿拉伯數字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天文學、醫藥學、建築學同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直到西班牙發達了,才在伊莎貝拉,菲迪南這對夫妻的帶領下光複了祖國。那麽,西班牙人可是那種“不象中國人,被人家打了,恨人家八輩子。”,可是“被人打了,就服人家,學人家”的民族?

再看咱們中國人吧,我們於1644年被滿清打敗了,人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的我們死屍枕籍,幾場大戰殺的我們大明軍隊落花流水,然而我們不恨他們,我們學習了人家騎射為先的尚武精神,並且留起大辮子,跟在康熙等人的後麵東征西討,開疆拓土,使中國的版圖擴大了一大片。而且,我們至今還在歌頌著康熙大帝,雍正大帝,我們不僅戲說乾隆,還把西太後拉出來當化妝品模特,連個孝莊太後的風流行徑,都成了我們謳歌的對象。施琅大將軍分明是個,反倒成了收複台灣的英雄。我們這個民族,原來也不會“被人家打了,就恨人家八輩子。”,我們也是“被人打了,就服人家,學人家”的民族吧。

從1944年到1970年間,有63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其中有法國屬下的黎巴嫩,老撾,柬埔寨,越南,有英國統治的約旦,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有比利時控製的剛果,盧旺達,布隆迪,還有意大利控製的索馬裏。亞當。斯密曾經說過:“所有國家之間的廣泛交往自然會。。。帶來知識和各種進步的相互交流”。說的不錯,這些國家期限被別人征服時,“不恨人家”,反而去“學人家”,他們正是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才獲得了民族的獨立。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說:“在戰後的年代裏,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的,自覺的卷入了西方化的進程”,“其中包括接受勞動紀律,使生活與時鍾相適應,拋棄傳統的服裝和在大城市集中區生活,等等。”說白了,凡是人類,哪個不是“被人打了,就服人家,學人家”?偏偏他日本人就有這個優點,我們中國人“恨人家”都成了缺點不成?倘或如此,你日本人學了唐朝恨唐朝,學了西洋恨西洋又算什麽東西!

李兆忠先生在《曖昧的日本人》一書中,評價被唐朝擊敗的日本人時說:“日唐之間不僅沒有因為這場戰爭而疏遠,反而更加密切”。“這種反應顯示了日本的現實主義態度。在比自己更強大,更先進的大唐文明麵前,日本低下了謙恭的頭,就象1000多年後他在山姆大叔麵前低下頭一樣”。在評價日本人對待打開自己國門的美國人的態度時又說:“在佩裏公園裏,每年都要舉行民間自發的開國紀念活動——黑船祭”。“耐人尋味的是,在紀念活動中,入侵者被塑造成了英雄,而日本人自己卻被處理成滑稽可笑的角色”。“這真是一種有意思的生存邏輯”。“還有人認為,佩裏是促使日本開放改革,走上富國強兵之路的恩人。” 李兆忠先生究竟是怎麽了?身為一個中國人,忘記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了麽?這有什麽耐人尋味的,又3算什麽有意思的生存邏輯?隻要外來者帶來的好處多於壞處,哪個民族不是這種態度!但強者入侵帶來的總是有限的財富和無窮的苦難,這些能算現實主義者追求的目標麽?

“‘王八’雖壽。。。”。必然有其長壽的原因,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通過試管,顯微鏡去知曉為什麽這種動物壽命長。但有些人頭腦簡單的很,他們看的隻是表麵現象,當看到這種東西長壽,就把它當作神仙靈物去叩拜,還披紅掛彩修建小廟。這種方法簡單粗俗,但總讓人覺得”似乎、大概、可能有那麽點道理”,於是紛紛跟著磕頭。

其實,很多人對於日本人的態度也一樣。“日本為什麽強大?因為人家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呐”。這正是因為隻看日本的表麵現象而產生的胡話。而且這話在中國滿地亂竄。我小的時候,有一個人,曾撇著嘴角(我始終疑心他幻覺自己是個日本人)對我說:“日本為什麽強大?因為人家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呐”。當時我就納悶了:”日本人既然民族精神優秀,為什麽明治維新以前不強大?”那人立即啞口無言。若幹年後,他仍舊自說自話:“日本為什麽強大?因為人家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呐”。我照例詢問他,他照例啞巴。前幾天,我一個朋友也說:“日本為什麽強大?因為人家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呐”。我還是問:“日本人既然民族精神優秀,為什麽明治維新以前不強大?”這個朋友的表情尷尬,臉色漲紅,嘴卻磕磕巴巴:“那那那那。。。那是因為那個什麽的基因還沒發揮出來吧。。。”

德國的民族精神自古就有,統一前弱小,統一後強大,法國的民族精神自古就有,大革命前弱小,大革命後強大,英國的民族精神自古就有,議會戰爭前弱小,戰後強大。蒙古的民族精神自古就有,怎麽現在強大不起來了?民族精神並非一個民族崛起的根本原因,民族的進步關鍵看製度的確立是否合理。

日本明治維新以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其主要源於佛教與朱子學的“民族精神”,卻多用在了窩裏鬥和愚忠上。說窩裏鬥,當年南京大屠殺,中國遇難30萬人,我們可以說日本對外殘忍,卻不知道他們對內亦同樣的殘忍。從1619年到1635年,日本被處刑的天主教徒就多達28萬,按照當時的人口比率來看,這個數字是不可思議的。武士也是對內殘忍的高手,他們有一種公開的惡習“遷斬”,即以暗殺過路人的方式,來實驗佩刀的鋒利程度。無論是婦女兒童,還是老弱病殘,都有被殺掉的可能。600年來,日本的武士多如牛毛,被冤殺的人自然不計其數。

在政治上,日本人談不上尊重天皇,而是不斷的與之勾心鬥角,當天皇失勢後,即將其視做“玩意兒”,擺弄於大胯之間。大名之間鬥,權臣之間鬥,甚至農莊主之間也爭鬥。武士團的鼻祖“郎黨”是怎麽來的?就是因莊主們因勇於私鬥而發展出來的組織。在幾大家族中,蘇我入鹿逼殺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其父親卻在中臣鐮足的威脅下被迫自焚。鐮足之子藤原不比以外戚的身份掌控朝政,使本族女子進入皇室(當時日本無此前例),其後人信賴卻被平氏殺害,平,源氏兩氏瘋狂內鬥,畢竟也是曇花一現,尼姑北條政子又擊敗天皇,大權獨攬。相傳數代後,其後裔北條高時又在關東武士的進攻下,全族“統統死啦死啦”。足利尊氏獲得權利後,手足相殘,“弟弟毒藥的幹活”。織田信長是個內耗好手,豐臣秀吉純粹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後卻被德川家康糊裏糊塗的奪取了權利,當然,豐臣秀吉的兒子先搭上了性命。其間,大友皇子上吊,崇德上皇流放,安德天皇跳海,後白河天皇幽禁,後醍醐天皇被執,後鳥羽,土禦門,順德三位天皇全都被圈禁在孤島。。。

有人對日本人的恐懼,來源於“日本人尊重天皇”,他們以為“日本人擁戴天皇,所以有偉大的凝聚力”,其實隻能說這些人是日本人的驚弓之鳥,日本人尊重天皇,幾乎僅僅是在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這一短暫的曆史時期。而且這一時代早過去了,那些人純粹是讓當年的鬼子嚇的,因此多冒了60年的冷汗。日本的天皇所以“萬世一係”,也不是什麽日本人素質高,講究道義,忠誠的原因,而是天皇根本不具備實權,以至於權臣們不想砸碎一個木偶罷了,中國皇帝,羅馬愷撒和美國總統可沒那麽幸運。權臣源賴朝管天皇叫什麽?“日本第一號大天狗”,這可是他們自己說的。

日本民族精神的愚忠一麵,我更不必多說,單看47義士一幕就夠。為了給自己的主人報仇,淺野長矩的47名下臣竟然在刺殺了仇人吉良後集體剖腹。整個一群“愚忠而死硬的封建餘孽”。在落後的製度引領下,這樣的民族精神,對日本有什麽好處呢。

那麽,日本究竟靠什麽發達的呢?一句話——靠一種符合本國國情的製度!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銳意進取,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強令各名藩’奉還大政“,將權利上繳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民權上,廢除嚴格的等級製度,取消士農工商的劃分,強調四民平等,取締“穢民”,“賤民”的侮辱性稱謂。在財政上,日本政府頒布《金祿公債條例》,買斷了封建俸祿製,使日本產生了一批新資本家和鄉紳。而後改革農業,增加地稅,注重軍工,發展海運,逐漸使日本由一個弱小的島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戰敗國後,經濟很快複蘇。我們的一些人又誤認為”這是日本民族精神造成的成就“。其實完全是胡說八道。這些人怎麽就不想想,二戰使很多國家的經濟被摧毀,怎麽戰前的窮國:如中國,菲律賓還是窮國。戰前的富國:如德國,蘇聯還是富國,戰前不窮不富的國家,如波蘭,匈牙利還是原來那樣兒。說到民族精神問題,怎麽南韓就富裕朝鮮就窮困,怎麽東德就窮困西德就富裕?說到民族精神的可貴,我們大煉鋼鐵,畝產萬斤的時候也都熱火朝天的大幹特幹,我們怎麽越來越窮?民族精神可貴是不假,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沒有良好的經濟製度,波蘭騎兵長矛挑坦克有什麽意義呢?一些人的思辯能力,怎麽連“那個什麽”都不如!

日本戰後崛起的根源之一,就是明治維新打下的良好基礎。這就是為什麽戰前的窮國仍舊窮,戰後的富國依然富的原因。中國底子不好,在沒有摸索出一條適應於本國的經濟體製,更談不上存在大量的人才。而日本呢?維新以來,政府就為本國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使他們能夠順利的完成現代化的生產,這是一個關鍵性因素。此外,由於美國和中國的對抗,使日本成為從中漁利者,美國對日本的軍需定貨高達23。9億圓,日本的個人收入,自1953年就恢複到戰前的水平。此次大規模的定貨,被日本首相吉田茂稱頌為“來自上帝的禮物”。此外,政府還鼓勵國民增加積蓄,保證社會資本充足,利用廉價石油資源發展生產,固定匯率擴大成本。。。如此種種才使日本逐步恢複了元氣。走到了這一地步,即有了良好的經濟製度的前提下,日本的民族精神才被正確的發揚出來:禮儀用於社交,信義用於商業,勇敢用於投資,質樸用於節約,忠誠用於職守。相反,在不良製度的影響下,日本的禮儀用於壓迫,信義用於愚昧,勇敢用於內訌,質樸用於窮困,忠誠用於切腹自殺。。。。能有個腎(甚)用啊。

為了達到全麵否定中國文化的目的,從1966年開始,或追溯到20世紀初期,中國就有不少瘋子。瘋子自然說瘋話,其中一種流行的瘋話是關於日本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
“知道中國為什麽比不過日本嗎?傳統文化的問題。中國人太保守,日本人太好學。中國死抱著儒家思想不放,人家日本效法西方,把儒家思想給滅了,隻有不破不立才能獲得國家的進步。所以中國應該全麵否定傳統文化,效法日本,全盤西化,才能獲得進步。”這就是瘋話,而且是殺頭都不醒的人,說出的惡毒瘋話。

日本法西斯占領東北的時候,偽教育廳在吉林組織了讀經運動,其教材正是中國的四書和孝經。我們見過這樣的全盤西化的國家麽? 法西斯的斯文學會,正是變異的儒家學會。日本的道德教育,是以孔子的思想為主體.也就是說,他們一麵讀論語,一麵殺我們,我們一麵掃蕩論語,一麵認為這樣才是效法日本。這就是殺不醒的愚昧!

日本根本沒有全盤西化,明治維新沒有,現在也沒有,且不談如今日本有75%的佛教徒,即使是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聽說過武士道吧. 江戶時代,隨著朱子學的傳播,日本武士的思想逐漸理論化.山鹿素行著<武教全書>,<武家事記>.對其思想的概括為:忠孝,仁義,克己,奉公,名譽,儉樸,重武,倡文,報恩,輕生死等等,那些說"日本全盤西化"的人,大概認為武士道是從紐約傳來的吧.

讓我們看看日本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變法,根本不是全盤西化。正如〈全球通史〉上所說的:“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於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日本變法五條誓文第一條是效法西方的,“廣開會議,使萬機決於公議。”五條告示第一條則是東方文化的體現:“尊儒家之五倫,廢天主教及其他邪教!”19世紀,中國和日本同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同樣被西方列強所侵奪,占領。到了19世紀中後期,中日兩國都想到了改革。中國的思想是’洋為中用’,這種思想至今仍為一些人批判,而日本的口號和中國很是相似,就是沿用至今的‘和魂洋才’。

〈全球通史〉記載: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即“五條誓文”), “破除舊習。…求知識於世界”。西方物品在日本大為流行起來。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等現象開始風靡一時。日本開始迅速接受西方文化,但迅速接受,絕不是全盤西化。“日本領導人不讚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對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成分同樣感興趣。在宗教領域,明治時期的政治家讚成神道教為國教。。。換句話說,神道教促進了民族統一,激勵了民族主義精神。”

中國曆史日本的民族精神是什麽,忠節,信義,禮儀,勇敢,質樸。

中國曆史孔子說‘主忠信’,說‘君子喻於義’,說‘恭近於禮’,說‘勇者不懼’,說‘剛毅,木訥近仁’,就是這種精神。這個精神,體現在〈軍人敕諭〉裏: "我國軍隊世世代代為天皇所統率",對軍人精神提出五條標準,即:"忠節"、"禮儀"、"勇敢"、"信義"、"質樸"。十個字全部是儒家的思想。

在教育方麵,日本政府規定,教育在於促進整體進步,而表示發展個人利益。《教育敕語》曰:“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把儒學的思想紮實的體現在國民教育中。

我們注意〈教育大旨〉中的一句話:“道德之學以孔子為主,使人人崇尚誠實品行。”誰還敢說效法日本,就要掃蕩傳統文化呢。

談到這裏,或許有人要拿伊藤博文來說事兒,他們的慣用手法是"伊藤博文主張全盤西化,所以日本全盤西化..."伊藤隻是個首相,他和天皇誰大咱先放下不說,單就元田永孚這個天皇侍講,西村茂樹這個啟蒙學者和他的辯論結果來看,全盤西化的德育根本沒有得逞,經過雙方的兩次辯論,到1885年,終於保守派取勝,《日本道德論》曰“采二教(儒學,西哲)之精粹而棄其粗雜”,由此作為“日本道德之基礎”,這是結果,到1890年10月3日,明治天皇公布《教育敕語》,是什麽內容?"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類。此乃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在於此。",還是離不開他孔夫子!

《教育敕語》的影響很大,連私立學校、幼兒園都頒發這個文件,被寫在金色的紙張上,卷成軸,置於黑匣之中。中國是因為孔子,才被"8個士兵統治了一個中國縣"麽?有的學校,還建“奉安殿”,除懸掛天皇.皇後照片外,還將《教育敕語》放置在那裏。學生,教員上學放學時,都要朝“奉安殿”方向行禮。每逢節日,還要舉行《教育敕語》的“捧讀式”。

說到這裏,或許有人要爭辯:日本在二戰以後全麵效法美國,所以強盛!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的聲明:“ 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

日本在戰敗以後的一個階段,確實受到美國思想的熏陶,導致了日本社會“拜金主義”、“金錢萬能論”仇視社會等六大弊端。為此,日本做了教育改革。日本文部省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80年代後,日本將原來的“智、德、體”教育目標改為“德、智、體”,德育為先,是典型的東方式教育。

我們再看看日本的企業管理:

儒學的核心是‘仁’,包括關心,愛護他人,包括以誠信對人,以謙和待人。鬆下幸說:"經營就是教育",即注重仁德思想和親和力的培訓。如日立講的的"和",鬆下推行的"和親",豐田提倡的"溫情友愛"等管理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日本企業強調凝聚力,所謂‘大和精神’就是儒家人本文化的產物。“和"、"愛"、"誠"、"信"、"忠"等信條,同樣是用以提高凝聚力和職工素質的手段,而不會被當做封建糟粕去拋棄,日本人更不可能把儒家思想當成‘窩裏反劣根性’的根源去‘挖掘’,倘或如此,那才是混亂。

當我們的一些學者抨擊‘重義輕利’阻撓了中國經濟發展時,日本企業正在運用這一精神提高效益。日本大丸公司在創立了200多年,一直奉行"先義後利"的經營宗旨。而"先義後利"思想,正是出自荀子所著的《榮辱篇》。公司認為,企業不應先考慮自己獲得利潤,而是應該考慮顧客的利益,應在產品質量,產品價格上下功夫,並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這就是‘先義後利’,‘重義輕利’。被我們當做垃圾的一種中國精神的正確發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意,在中國被一些人硬解釋成‘封建專製’,也屬封建糟粕,其實,按照字麵上的翻譯,無非是‘君要象個君的樣子。。。’個守本職,如此而已!中國當糟粕的東西,日本卻當做寶貝。如"住友"總理事小倉正恒提倡,做一個盡本分的人,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禮學思想,主張協調人們的行為。日本企業則要求員工,按照自己所處的地位,去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使每個員工做到作風合理化,生活秩序化。

戰後日本的教育改革,和日本企業管理方式,如上所述,正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特色。

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是日本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技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並為其所用。”

我們中國人,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有人砸爛孔廟,有人虔誠無比,照搬照抄的效法美國,德國,再回到美國,再轉到蘇聯,我們挖祖墳,砸廟宇,燒字畫,焚書籍,我們一天天喊著效法日本,德國,以色列的民族精神,而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哪裏?我們的民族文化動力在哪裏?

中國的一些人,應該拋棄‘道聽途說’,拋棄‘想當然學’,拋棄‘似乎大概論’,好好的在曆史資料麵前思考思考了。

日本的民族精神基本來自儒家道德,甚至多來自在中國“臭名昭著”的程朱理學。一個思維清晰的人,要麽會反對日本的民族精神,兼反理學,要麽會盛讚日本的民族精神,再溫和的對待理學。然而在中國,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論,這些言論,往往會出自一人之口。
8點鍾,一個人說:“中國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一種封建枷鎖!是中國落後的因素之一!”,8點30分,他又說:“日本人切腹自殺是一種了不起的精神!”
9點鍾,一個人說:“日本人講究規矩,待人禮貌,中國人做的到嗎?”9點30分,他又說:“中國儒家的禮儀是煩瑣的落後的,應該廢黜。”
10點鍾,一個人說:“日本人團結,中國人一盤散沙。”
10點30分,他又說:“中國的宗族觀念是種落後的東西,海外華人還組織什麽同鄉會,純粹老封建!”

11點鍾,一個人說:“日本人勇敢,中國人行嗎?”11點半,他又說:“‘殺身成仁’。‘見義勇為’?嗬嗬~~如今誰還講究這個,要你死你會去死?”
12點種,一個人說:“人家日本人講究家族觀,團結的很啊。”吃完午飯,他又說:“中國的家譜宗廟早該燒啦。”

中國是一個文化背景特殊的國家。一方麵,這塊土地上爆發過砸爛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觀念深入人心,這些觀點,幾代人一脈相承。即使在文革被全麵否定後,批孔的思想也默默的由父親成功的傳給兒子,由老師授予學生。另一方麵,中國又是一個與日本為鄰的國家,吃過日本的虧,對日本的印象深刻,對他們的民族精神感到欽佩和害怕。因此,忽而否定儒家道德,忽而盛讚日本精神,就成了某些中國人身上的一大奇觀。如果一個人,終日高喊:“我就佩服印度人的民族精神”。再大喊:“砸爛印度教”,那麽他一定是個二百五,這種人不可能戰勝任何對手,終將被人打敗。中國所以存在這樣的昏聵,是因為我們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強烈的自卑和一種強烈的諂媚。當然,還要以無知為前提條件。

幾年前我在一個網絡論壇,遇到一位自稱來自東京的博士。這位博士十分欽佩日本的民族精神。在不知內情的前提下,把孟子“士可殺,不可辱”的話,貼在日本武士像的旁邊。又在說不出日本民族精神具體來源的前提下,不斷的讚揚這種精神:“如今中國人缺少什麽,就缺少人家那種-----精神!””大和民族可貴的就是這點精神!中國要覺醒!”語重心長,加以歎號,波折好,十分煽情。他大讚特讚,口沫橫飛,對我們中國人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可這位博士自己就是不清醒二百五,他罵儒家的言論一樣有名:“儒家造成了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的缺點都是儒家造成的。“日本人不學儒家還好呐,學了儒家什麽都不是。”“儒家。。。奴才學!”

早在1887年,西村茂樹就發表了《日本道德論》,曰:“政府沒有一定國教,民間也沒有足以收攬人心的道德”, 並建議,在全國各地“設立儒道學校,政治法律都根據儒道指定,而佛教則隻有下層人民信奉”。1900年,井上哲次郎撰寫了《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1905年又撰《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日本的儒家思想獲得天皇肯定,且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很快被發揚。。。二戰後,日本的教育仍然是看重“立身出世主義”,並繼承自古以來的傳統,甚至初中兒童也被要求“具有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的自覺性”,“為國家的發展盡心盡力”,“並為繼承優良傳統、創造新文化作出貢獻”。1996年,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方針。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是通過集團主義和“立身出世主義”教育,培養兒童為日本的經濟進步而努力學習、艱苦奮鬥。日本的文化方針即為“和魂洋才”。“和魂”,意指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換言之,即“日本化了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這些起碼的常識,那位來自東京的博士有絲毫的知曉麽?

這種人,是在自卑的前提下否定儒家道德,再從諂媚的角度讚美日本的民族精神,先在頭腦中下結論,並嚴守“不讀儒家的書,也不考證日本道德的來源”這兩項準則。他們自以為是“挖中國人的劣根性,反思自己的不足,再虛心學習別人的優秀文化。”其實他們支持和反對的,竟然是一種事物。其思想根源不過是“誰有錢我支持誰,誰沒錢就反對誰”這種勢利眼情緒。他們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論證我不是人”的欲望和“閉眼舔舐”的欲望,除此之外,別無他求。因此,他們對日本文化的一般常識也是沒有任何興趣去了解的。

高中時,我和幾位同學去看電影。當看到日本婦女深深的向天皇居住的方向叩拜的時候,這個同學說:“人家日本人很好,忠於天皇,有凝聚力啊。”他的這種主張,竟然得到我那些“曆來反對儒家道統’的同學們的嘖嘖應和。當時我故意拉大嗓門說:“什麽精神啊,不就是中國的封建禮教嗎?”同學們好象才回過味來,尷尬的笑了。我們這個民族,血的教訓難道還不夠麽。見到中國的事物就反對,見到日本的同樣事物就支持。中國存在這樣一個思維混亂的龐大群體,究竟是誰造成的呢。這麽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二百五鋪天蓋地多如蝗蟲,我們在他們的影響下,能有什麽樣的結局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