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硬要”還是“應邀”訪華

(2007-02-03 20:47:39) 下一個
新聞來源: 時事評論 於October 05, 2006 11:02:00 

安倍晉三9月26日當選日本首相之後,一直試圖安排訪問中國,打開因為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而陷入僵局的日中關係。中國領導層方麵雖然也希望安倍新官上任三把火,通過訪華改善關係,但是安倍本人不但支持小泉參拜,自己參拜過靖國神社,而且至今沒有公開表示放棄參拜。但由於安倍訪問韓國已成定局,朝鮮宣布即將試驗核武器,如果中國堅持不接待安倍訪華是將處於不利地位,所以中日首腦會晤勢在必行。但是,這個麵子怎麽撥開,台階如何下,則要考驗雙方的政治智慧。從中方用何種措辭公布這一消息,可以觀察出安倍上台後中日第一次過招,誰占了上風。

請看新華社發表的消息: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4日宣布:中日雙方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和促進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達成一致。鑒此,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將於10月8日至9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從這一公報來看,中日雙方“達成一致”,似乎暗示安倍就靖國神社問題作了某種承諾,“鑒此”安倍訪華得以實現。然而,新華社說安倍“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而且是“正式訪問”(盧武鉉13日訪華隻是“工作訪問”),也就是說三軍儀仗隊、升國旗、奏國歌、盛大宴會一樣不能少,可謂給足了日方麵子。眾所周知,安倍訪華是日方的強烈要求。日本外相麻生在新內閣就任後就公開表示,日本希望與中國在10月份舉行首腦會晤,新任首相安倍晉三為此願意來中國訪問。從中方的觀點來看,聽其言、觀其行怎麽也需要一點時間,最早中日首腦會晤也隻能在11月APEC年會上實現。況且中共16屆6中全會在10月8日召開,本來沒有時間接待日本首相。也就是說,安倍訪華是“硬要”來的,而不是“應邀”來的。

西方輿論認為安倍屬於對華強硬的“鷹派”,因此與中國打交道不會被認為是“叩頭”,出賣日本利益,很像當年美國保守派大將尼克鬆訪華。既然把安倍與尼克鬆比,我們不妨看看當年宣布尼克鬆訪華的新華社(1971年7月16日電)公告是怎麽寫的:

“獲悉尼克鬆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鬆總統於一九七二年五月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雖然也是由中國國務院總理發出“邀請”,但這“獲悉”兩字卻巧妙地表達了尼克鬆主動要求訪華的真相。其實,公告的原稿就是說尼克鬆要求來訪,中國邀請。但基辛格不同意,說這樣寫讓人看了像個旅遊者。周恩來考慮如說尼克鬆要求來訪,中國才邀請,美國人的的確麵子難看,於是大筆一揮改成“獲悉”尼克鬆要來訪,中國邀請,就避免了誰是主動的問題。周恩來的外交手腕的確高人一等,今天外交部的大員應該好好重溫一下曆史。

今天中方的“邀請”措辭公開給了日本一個麵子,如果這個麵子換來的隻是安倍私下的“承諾”,未免有點得不償失。希望在安倍訪華期間,中國領導人能夠在涉及外交、經濟、領土、資源等重大問題上為國家爭取到實質利益,麵子給了日本也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