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放眼大陸市場,台灣企業慢慢靠邊站?

(2007-02-03 20:47:38) 下一個
(作者謝金河為今周刊發行人、財訊雜誌運行長。正文取自東森集團的民眾日報。)

放眼大陸市場,台灣企業慢慢靠邊站?
2006/10/05 00:22
謝金河

看準大陸13億人口所創造的龐大商機,現在已不單是台商兵家必爭之地,全世界的企業都想盡辦法要搶食這塊超級大餅。從幾個簡單的數字可以看出來,中國市場的爆發力有多強大,中國去年一年吃掉430億包泡麵,喝掉600億罐罐裝飲料,抽掉1兆5千億支香煙,當中光是可口可樂就喝掉60億罐。經營內需產業,如果忽略掉這麽樣一個市場,基本上是很難有什麽成長空間可言。

像旺旺生產米果,在台灣市場沒有大突破,但是中國大陸一年就要吃掉1億包,威力當然很嚇人。旺旺今年上半年營業額4億美元,EPS0.049美元,所謂真正的大成長都創建在中國市場,和康師傅能夠崛起的道理一樣,13億人口和2千3百萬人口的市場就是不一樣。

這次旺旺集團大幅縮減宜蘭食品的資本額,由原本的4億5千7百萬元減少至1千萬元,縮減了99%,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站在我們的立場,會覺得旺旺好像要把台灣的根都斬斷,但是對旺旺來講,整個事業母體應該是在星加坡注冊的旺旺控股公司,在台灣的市場不夠大、生產基地也都移走了的情況下,把錢減資退出來還給股東,事實上台灣企業現在也經常看到減資的案例,最近速博減資75億,因為收了這麽多錢其實也作不了多大生意,交回給股東運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政府看到企業要減資,當然就開始查,一查發現旺旺老板蔡衍明原來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為什麽會搞成這樣的局麵,當然跟限製投資大陸40%的上限有關係。因為市場擺在眼前,不衝進去不擴大自己,等於坐以待斃,以旺旺這個例子來說,台灣規定投資大陸40%的限製,確實到達了一個臨界點。

過去單獨看台灣,不出去沒問題,但是現在這個大市場以經成型就在周邊,若不參與這個賽局,看到機會不趕快衝進去擴張版圖,就隻能舉手投降,敬陪末座。就產業而論,一定要把兩岸叁地的產業放在同一個平台體係結構上去看,比如看鋼鐵,大陸的鋼鐵廠大概有七、八家的產能都超過中鋼,過去中鋼在全球製定鋼價上擁有一席之地,現在已經逐漸邊緣化了,固然中鋼在台灣獲利仍然很好,但是在中國大陸產能不斷擴充之後,威脅當然愈來愈大。再看水泥,大陸的海螺水泥這幾年不斷通過購並,已經把年產能擴增到7、8千萬噸,台泥搞了五十年現在產能是1千萬噸,如果產能差距持續擴大,我們當然隻有挨打的份。再看紙業,台灣近幾年紙業的擴產不大,但是大陸一家玖龍紙業,紙箱紙器一年產能已經達330萬噸,玖龍紙業今年上半年獲利13億7千5百萬人民幣,成長幅度375%,可以發現台灣紙業股賺小錢,但是大陸的紙箱紙器廠賺大錢。

兩岸叁地高速交流的情況下,台灣如何讓自己的產業排名往前挺進,是未來在戰略上的重要關鍵,但是投資大陸40%上限不刪除,機會看的到也吃不到,台灣的企業可能會慢慢淪為中小企業,在中國大陸擴張的過程中,隻能夠靠邊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