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中關係由量變轉質變的省思

(2007-02-03 20:47:31) 下一個
(●作者陳牧民,台南市人,美國丹佛大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訪問學者(2001-2002)、總統府聘用諮議(2002-2004)等職。現任教國立彰師大政研所。正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正當台灣社會全力專注在「倒扁」運動是否成功之時,卻鮮少有人注意到美中台叁邊關係已經悄悄發生變化,而扁政府對這些現象的漠視極可能讓台灣繼續陷入國際孤立的困局。一年前的九月,當時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在紐約的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上發表演講,正式提出讓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裏「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大陸媒體譯為利益攸關方)的說法。一年之後的今天,即使美中之間因貿易逆差、人權、與伊朗核武等問題所生成的摩擦未見改善,兩國政府似乎更堅定地將「利害關係人」視為維持未來兩國關係的核心概念。如何正確因應此一美中關係由量變轉質變的趨勢,是朝野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美國決策者十分清楚,要讓中國的對外政策與威權體製在一夕之間轉型並不可能。甫上任的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上個月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便直言「中國至今仍不能算是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華府最大的隱憂,在於至今仍無法精確判斷中國未來的動向:究竟會像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以對外擴張的方案直接挑戰美國在亞洲的利益,還是如二戰後的日本,接受民主體製與美國合作,共同創造經濟繁榮?中國能在全麵接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餘成功維持共黨統治形式已是人類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這樣史無前例的製度實驗後果如何,至今無人知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北京領導人在過去幾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向國際社會推銷其愛好和平、不準備挑戰國際政治秩序的形象。美國提出的「利害關係人」正是對北京所提出之「和平崛起」口號的正式應答。

麵對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快速崛起的中國,美國的戰略已經越來越明顯:美國不會大張旗鼓地圍堵中國,而是小心翼翼地引導中國朝美國所劃定的方向發展。隻要北京能順應華府所設置的條件,在國際事務上充分攤合、並適度接受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並進行製度改革,美國將正式將中國視為可以合作建構未來國際秩序的新夥伴。與小布希上台初期所倡導的「戰略競爭者」概念相比,美國今天對中國所采取的更是一種避險策略:在盡量不與北京直接衝突的情況下讓中國的發展方向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自美國正式對中國拋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概念整整一年以來,台灣朝野似乎仍未提出一套真正的對應策略。綜觀扁政府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做出的各種論述,大多仍停留在「中國崛起是世界威脅」的層次上。政府一再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台灣存在的事實,卻也隻能請求國際社會以與北京翻臉為代價來支持台灣。如此將中國妖魔化的做法固然能獲得部分國內選民認同,但不見得會增加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同情。

筆者認為,在美中關係逐漸由競爭轉向合作的趨勢下,台灣未來的戰略應該是設法讓美國了解台灣可以在中國和平轉型的過程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而不是繼續請求國際社會以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方案來凸顯台灣存在。台灣在地理與文化上與中國的鄰近關係、在經濟與社會上與中國的緊密聯係,將比美國更有資格成為塑造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利害關係人」。也唯有讓中國和平轉型為一個成熟的民主多元的社會,才能改變大陸政治菁英對台灣問題的僵化看法。柯慶生對國會的報告中表示,美國在過去幾年來創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兩岸關係」,因此全局來講美國的兩岸政策是成功的。這樣的宣示對台灣而言不啻是一項警訊:這表示美國已經視與北京合作、防止台灣挑戰作為穩定台海局勢的主要作法。扁政府過去幾年來全力「拚外交」,口口聲聲「捍衛國家尊嚴」、「維護台灣主體性」,但在缺乏對美中台戰略形勢的正確應答下,台灣的外交空間到底能增加多少,恐怕已不言自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