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新中間路線
(2007-02-03 20:47:24)
下一個
2006.09.19 中國時報
重返新中間路線
曾昭明
「不分藍綠反貪腐」的公民邉櫻?l展至今已被某媒體定位成「台灣民主的新裏程碑」。以「不分藍綠」的公民參與型式所表達的反貪腐人民意誌,被賦予跨越族群與黨派認同的差異,打破二元極化的政治藩籬,開創以公民權利為本的新民主憲政思維與實踐的使命。九九邉幼罱K是否能完滿崛起中的社會共識,考驗尚未結束;但它所引發的社會期待無疑已將促進社會包容、公民團結的新中間路線政治,重新擺回台灣民主發展的議程表上。
一心藉由「台灣是台灣人的」、「鞏固本土政權」的族群戰鬥號令來壓製「反動復辟」與「紅色恐怖」的民進黨,在堅決將自發的公民參與劃歸成「中國黨的陰謩觼y」時,如同被它一向呼喊「打擊一切分裂思想」、「保衛中華民國」、「決不手軟」的政治對手附身,不惜以擴大政治分歧為代價,剝削過往的族裔傷痛,來保守早已過度保守的權力利益。鬼影憧憧的族群動員祭壇,躺著一具無名的犧牲品;從正麵看,它是「台灣人政權」的「人民公敵」,是在台灣生活而又不屬於台灣的「外來者」,但翻過來,卻是民進黨在兩千年總統大選時對台灣人民莊嚴許諾的「新中間路線」──一個不分族群、階級、黨派,所有公民受到同等關懷與尊重,文化多元而社會整合的台灣。
民進黨為何會從新中間路線退卻而淪為敵對性政治的奴隸?這可能是以不分藍綠為前提的公民邉鈾?灰撕雎緣膯栴}。反貪腐的公民邉櫻瑳]有理由允許「不分藍綠」降格成自我感覺良好的修辭,因為裂解社會為籃綠版塊的敵對性政治,正埋藏著民進黨走向腐化的種子。
正如美國總統華盛頓在給國民的告別詞中所說的:黨派之爭,「是一團火,我們不要熄滅它,但要一致警惕,以防它火焰大發,變成不是供人取暖,而是貽害於人。」政黨競爭原本就是以相互製衡來確保政府決策趨近公共利益;然而多年以來,黨派的政策競爭變成敵我對立,政黨政治失去促進社會整合的原初功能,反而成為擴大社會分歧的因素。從政黨競爭轉成政黨對立開始,政黨對立又被轉化成為社會分裂,社會分裂進一步誘發了施政過程中公共資源不受監督的轉移;而公共資源的不當轉移,則終於在脆弱的環節衍生出腐化。
必須特別指出,在深入社會各領域的「藍綠對抗」洗禮下,「找自己人」從事政策規劃與執行,既是民進黨政府的不成文規範,也是不得不然的選擇。政治支持與政府資源的交易所構成的非正式政策網絡,使民進黨政府在遭遇立院嚴重杯葛的情況下,仍能以專案計畫佈置新政,降低政策形成的協調成本,提高治理績效;但另方麵,也就放任準封建的「政策俱樂部」,擱置公共資源配置涉及的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爭議,操弄政策議題與程序來滿足特定偏好或需求,從而構成不受既有機製監督的死角。國務機要費弊端,某個意義下,正是此種過程的極端案例。
從競爭、對立、分裂、公共資源未受監督的轉移,最後到特定人士的貪腐行為,這五階段的「民進黨腐化之路」,沒有宿命的結構必然性。在每個轉折點上,都存在著主要的行動者或者推手。民主常態下的政黨政策競爭會變成非常狀態下的政黨對立,各主要政黨的領袖和國會議員都扮演一定角色;政黨對立演變成社會分裂,有收視利潤掛帥、專業倫理蕩然的媒體趁勢推波助瀾;由社會的分裂過渡到不受監督的資源移轉,則有以政治獻金或意識型態資源向權力集團交換特殊利益的群體藏身其後;至於不受監督的資源移轉,則讓少數特權者的貪婪人性找到了寄生的基盤。
簡言之,「不分藍綠」的公民觀點,提供著一個基點來全麵檢視民進黨的到腐化之路;九九邉櫻?粌H需重建「從對立到腐化」的每個轉折點上的「防衛機製」和「守門員」,也必須透過開放的公民對話,奠定民主社群的共善倫理,方能避免台灣日後再度發生類似情況。至於民進黨,如不能回到「以社會團結來深化民主,以民主來豐富台灣認同」的「新中間路線」,完整反省誤用民族主義與本土認同的違失,就算高舉起「新陽光契約」的訴求,恐怕隻會強化民進黨對敵對性政治的依賴,繼續陷入正當性赤字的困境無以自拔。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前總統秘書室諮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