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紅色真的隻是代表怒火?

(2007-02-03 20:47:23) 下一個
(●作者李坤隆,高市人,大學教師。正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簡介表示,教育是工作,寫作卻是快樂的泉源。●照片為替換照。)

當倒扁的聲浪水漲船高之際,其主要的象征-─紅色,似乎也帶來了更多的追加意義,尤其當倒扁總部希望民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掛起或配帶與紅色有關的對象,更可以預見這一股紅色風潮恐怕將有增無減。 


一開始,倒扁總部希望以紅色表達民眾心中的怒火,原本是沒有特別的意思,但是當民進黨企圖將此紅色與中國共產黨拉在一起時,反而才真正掀起民眾心中的怒火,連帶而來的,讓這一個顏色的特殊性越來越強烈;不過,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更怕紅色的後遺症會越來越明顯,甚至會成為另一種社會對立的代詞,到時候所引發的後續恐怕更難以收拾。

在學校,我們發現穿紅色衣服的學生似乎減少了,或許是在這一股群眾運動的浪潮下為了避嫌的關係;卻也同時發現,一些固定會穿著紅色衣服的學生,竟然都會顯得趾高氣昂,就像幾年前流行陳水扁相關商品一樣,似乎已經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賦於紅色某種特殊的意義,而這,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而言,其實是並不樂見。

其實,發起群眾運動並不困難,但是要凝聚這種共識卻十分的困難,尤其在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而在這樣的群眾運動中顯然已經塑造了一定程度的符號圖騰-─紅色,也顯示出整個運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隻是,群眾運動最難的卻是如何落幕,這從之前的經驗可以看到,隻要是群眾情緒性的反射,在沒有具體應答之下想要如預期般落幕,確實是相當的困難。更何況,倒扁總部已經刻意將紅色賦以更多的意義,也就是說,這樣的群眾運動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而這正是我們所擔心的,畢竟當一個群眾運動從部分人所關心,延展成為一般人生活的一部分時,其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將持續存在,甚至增強,或許這樣的力道才可能達到運動者所期待的目的,不過其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將不斷的增加。或許,誠如施明德先生所說的,這一次的群眾運動將會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最後將衝倒總統府;不過,我們更擔心的是,當在運動的過程中,將紅色賦於這麽多的意義,一旦活動結束後,是否能夠一切恢複正常?如果這些破壞性的創意無法為後來的建設性重生提供另一個活路,那裏我們又怎麽能夠任其肆無忌憚的繼續發展下去呢?

我們更擔心的,在「藍」、「綠」已經被粘貼特定名稱之後,一旦「紅」又具有特定的意義,那麽,我們所期待的純淨社會恐怕隻會越來越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