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台商旺旺 台灣不旺

(2007-02-03 20:47:22) 下一個
■ 宋醇宜

最近買了中國第一架私人飛機的旺旺集團,本月初將台灣母公司宜蘭食品公司的資本額由四點五七億元減為一千萬元,減資幅度高達九十七點八%。由於減資並不違法,旺旺也未債留台灣,這種「易母為子」的做法,恐怕更值得凱道上「拚政治」群眾深思。

重點在於「人兩腳,錢四腳」,旺旺透過新加坡控股公司,全力發展中國大陸事業,台灣母公司成為「據點之一」,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甚至已經不再設籍台灣,並宣稱自己是「外商公司」。這種企業連根拔起、合法西進模式,執政當局如何看待?

對上市櫃公司,或是高科技、金融業者西進,政府仍有準駁大權與工具;但是旺旺減資發還現金給股東,負責人不再設籍台灣,並透過國外控股公司佈局,主管機關除了「道德勸說」,是不是也該給社會大眾一個說明?

關鍵,不必然是在全麵西進論者所謂「規避四十%投資上限」(四億多元現金,集團旗下的神旺飯店,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口興建中的小神旺,以及西門町規劃中的小神旺,恐怕都還不夠用)。中國龐大的市場,低廉而充沛的勞動力,在商人逐利的考量下,對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對台灣人民,尤其是薪資階級、小商家衝擊,真的需要廣泛討論。

我們不贊成別有居心的媒體把西進當作台灣經濟萬靈丹,因為十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證明這不可行;而且就歷史縱深而言,晉商、徽商出外打拚有成,晉、徽貧窮依舊;閩、粵外移東南亞的華商堪稱呼風喚雨,但閩、粵的大步發展卻可說是近五十年來港台商人的功勞。黃天麟反覆說明「台灣澎湖化已是現在進行式」,確實值得省思。

國民黨把台灣規劃成中國的門戶,從香港「前店後廠」模式九七後崩盤,已知其不可行。但是民進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也看不出有明確的長遠定位;「拚經濟」成了統派的胡蘿蔔、獨派的遮羞布。凱道上十八趴一族還在鼓譟罷工,真讓人嘆息。

(作者從事金融服務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