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頭機場?
(2007-02-03 20:47:20)
下一個
(●作者曾韋禎,文史工作者、基督徒、嘉義市人、曆史所畢。簡介表示,他平常喜歡看火車、看地圖、探究曆史、評論時政、文化現象、看棒球、聽音樂(主要以古典、浪漫二時期為主,特愛蕭泰然)、跟小朋友玩!正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照片為替換照。)
行政院將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其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即使連中國也沒有「毛澤東機場」。對於這樣的改革,自然是樂觀其成。然而,許多反對改名的說辭,卻是荒唐至極,自相矛盾,令人哭笑不得。
也不知媒體如何估算,算出改名的成本要花個上億。即便如此,隻要花個一億就能讓台灣的門麵那個令人作惡的威權符號去除,怎麽看都劃算。再者,其中的時刻表、班表、旅遊DM……之類有時效性的書表,本來就會隨時更改了,難道機場不改名,這些書表就可萬年不變?扣除此類的成本,改名的成本不過隻是換換招牌罷了。
不否認,這樣的改名是在玩弄符號政治。該討論的是,既然改名是這麽容易的事,為什麽早不改晚不改,選在倒扁運動方熾時才作更改?不就是在模糊焦點!這樣的做法,隻不過再次玷汙本土化。台灣正名之路,將會因為陳水扁這幾年不斷綁架本土意識,而平添更多的阻礙。
問題是,許多反對的意見卻是可笑至極,毫無邏輯可言。泛藍地方首長支持改名為「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難道這樣更名,那上億的操作成本就消失了?這樣無所不用其極地捍衛「中正」這塊招牌,就不是意識類型作祟了嗎?
當年台北市長馬英九執意將拚音改為漢語拚音,這所花的成本豈是區區上億?馬英九這樣改招牌就是與國際接軌,花再多錢都沒關係。民進黨政府把威權招牌摘除,就是意識形態掛帥。如此的雙重標準,不免令人失笑。
最可笑的莫過於「蔣」孝嚴委員的說法。他說「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簡稱「台桃機場」,台語念起來正好是「殺頭」,不倫不類。他將在2008國民黨拿回執政權之後,再提案把名稱改回來。沒有老總統對台灣的貢獻,民進黨今天沒有吃香喝辣的機會。
首先,這座機場即使簡稱「台桃機場」,也是念作Tâi-thô,與殺頭(thâi-thâu)之間的差異實在不小,蔣委員這番說辭實在過度牽強。再者,若是國民黨拿回執政權後,還要把名字改回來,不更證實國民黨政權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捍衛威權招牌,對於以往的威權時代的榮光,仍是念念不忘。沒有蔣介石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也不會造成兩萬多個破碎家庭。沒有蔣介石的固執,台灣今天也不用當國際孤兒。功過之間,又豈絕對?
回過頭來說,「蔣」委員也是「正名」運動的實踐者。「姓名條例」關於改姓,有五個情況,分別是:被認領、被收養或終止收養者、夫妻離婚,未成年子女姓與行使親權之父或母姓不同者、原住民因改漢姓造成家族姓氏誤植者、其他依法改姓者。請問蔣委員的改姓,是符於那項規定?當蔣委員為了個人政治利益,不惜「非法」拋棄使用五、六十年的姓氏,就是要「正名」為蔣孝嚴。這樣的心路曆程,應該更能尊重台灣正名運動的理想與堅持。現在竟以「正名」受益者的身分去打壓他人的正名,這樣的心胸,未免過於偏狹。
機場改名所引發的論戰,顯示台灣社會仍缺乏理性對話的空間,隻存在意識類型之對立。讓一些早該做的事沾染過多政治色彩,綁架本土意識,是陳總統最令人失望的地方。但是反對陣營卻隻停留在威權的餘暉中,更為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