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時:倒扁運動成敗未知 曆史定位已決

(2007-02-03 20:47:18) 下一個
2006年09月10日13:23

  人民網9月10日電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做為‘國家’領導人,你時時刻刻要想到的是:對你的‘國家’、對你的人民做什麽最有利。”“百萬人反貪腐靜坐運動”昨日展開,總指揮施明德宣示陳水扁不下台,運動不終止的同時,開宗明義再一次呼籲陳水扁,“聆聽人民的聲音。”

  社論說,無庸置疑,“九九運動”有可能成為台灣六十年民主進程中最重要的裏程碑,它可能改變台灣現階段僵滯沉悶的政局,更可能改寫台灣的民主運動曆史。特別是在政黨輪替後,藍綠對抗六年以來,任何政治運動無可避免地壁壘分明,這次運動進場者不帶任何具有政治意識形態的旗幟,包括黨旗、乃至台灣“國旗”,其用意無非是在告訴執政者,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是非價值的選擇和堅持,不是任何統“獨”、藍綠可以切割的,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可以做為貪腐者的防護盾。

  運動成敗是否如此輕易定奪,當然未必如施明德所言,“一坐下來,勝負已定”。不要忘記,從2004年的“3.20”到“3.27”(“3.19槍擊案”後,陳水扁獲得連任,在野黨不滿選舉結果,集結抗議),凱達格蘭大道集結的群眾,遠比九九首日更多,卻未改變任何既成事實。但這兩次群眾集結卻有很大差別,“3.27”被定義為泛藍群眾不接受選舉結果,“九九運動”與選舉結果無幹,集結的不是藍軍動員而來的支持群眾,而是自動自發的倒扁群眾。

  社論指出,9月9日南下官田老家的陳水扁,乃至綠營“院”、黨高層,對這場運動始終定位為“奪權之爭”,甚至在台“高檢署”查黑中心說明“國務機要費案”若幹偵辦進度、陳水扁承認確實借用他人發票核銷之後,還以“怎麽可以因為爆料就要求‘總統’下台”搪塞。很抱歉,事態的發展,已經遠遠不是“爆料”可以回避。

  “九九運動”開始的第一刻,即使遭到莫大壓力,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還是堅持不介入運動,但他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讓運動退場”,因為國親藍營五月推動罷免陳水扁案失利,馬英九提出由綠營在“立法院”提出二次罷免案,讓倒扁民氣從街頭回歸“立法院”,這個意見被綠營譏為“吃豆腐”,又被民進黨主席遊錫堃指為“奪權”。但是,馬英九依舊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呼籲:民進黨人站出來,為什麽?因為他不忍看到民進黨就這樣垮掉,民主政治需要政黨相互競爭、監督;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台灣繼續空轉一年半;因為他不忍心看到靜坐群眾坐到無奈而“逸出法律”。

  “不忍心”其實應該是執政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施明德所說,“‘國家’領導人要時時刻刻想到做什麽對‘國家’人民最有利。”很遺憾,從群眾運動起家的民進黨,麵對九九呼喚的反應,“府”、“院”、黨俱然,都是“嚴懲暴力”、“不容脫序”。他們忘了:當年民進黨和支持者也曾為理想走上街頭。

  社論最後說,“奪權”之想,施明德沒有,因為他已把九九做為人生最後戰役;馬英九則不必,因為他大可輕輕鬆鬆等2008年“總統大選”,而且,根據馬英九的建議,罷免陳水扁成功,繼位者也不會是他。權力,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做為領導人,如果不能把人民擺在最前麵,思考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權力,這樣的領導者是不及格的;而如果領導人連對人民最起碼的“不忍心”都沒有,人民也隻能走上街頭呼喊:“下台”!

  運動究竟會如何延續?如何收場?群眾坐下來了,卻依舊沒有答案,凱道群眾、社會氣氛、和掌權者的進退勢將相互影響激蕩。掌權者或許相信,隻要自己不下台,他就成功了。但曆史不會這樣記錄,曆史將會一筆筆寫下掌權者麵對人民聲音時,謙卑或傲慢的嘴臉。這就是施明德的信心:運動在曆史紀錄中絕不會失敗!

來源:人民網-海峽兩岸頻道 (責任編輯:張海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