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倒扁“嚇”不倒陳水扁 施明德須過“五關”
(2007-02-03 20:47:17)
下一個
2006年09月07日10:40
人民網9月7日電 百萬人倒扁靜坐9月9日大發動,預估至少坐到10月10日台灣“國慶日”,台灣人民坐下,真能讓陳水扁下台?台灣《新新聞》特稿文章分析,要倒扁成功必須先讓陳水扁“嚇到”,而施明德嘎起的倒扁靜坐能否突破耐力、節奏、意誌、動員、宣傳等“五關”,將是倒扁成功與否的關鍵。
陳水扁奉行“新四不一沒有” 一切都免談
“靜坐所要表達的訴求,台灣社會,包括我,都已經聽到了。”9月3日,出訪帛琉前夕,陳水扁首度對“反貪腐倒扁”運動,做出他“聽到了”之響應。“聽”到,卻未必想理會,隔一日,陳水扁在南太“六國高峰會”說:“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錢也解決不了,所以隻能選擇忘掉。”這態度是打定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絕不理睬、毫不在乎,沒有放在心上”的“新四不一沒有”。
報道指出,局勢很明朗:凱道“百萬人反貪腐”倒扁靜坐,如果隻是想要讓陳水扁“聽”到人民的吶喊;如果隻是想要讓當權派“看”到群眾的憤怒,那麽,這場運動已經注定終究會不了了之了。
除非,有新的情勢發展,才能夠讓陳水扁和當權派“嚇”到。
報道分析,司法未必“嚇”得到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承辦檢察官陳瑞仁能找到多少具體證據?其實並不太樂觀。事證曆曆,台“監察院”要求“第一家庭”申報珠寶,“總統府”不理會;台“審計部”依法查核帳目,麵對的是百般阻擾;“國務機要費”不也傳出“總統府”不願提供檢調“領具”嗎?可想而知,“總統府”當然還會以“國安”為由,阻擋檢調入“府”搜證。
能夠寄望即將開議的台“立法院”有新作為嗎?可能性更不高。6月27日的“罷扁案”的教訓,已經讓台灣社會看到了“代議政治”和“民意”的鴻溝是如此巨大。
國民黨至今遲遲無法蛻化成一個讓人信服的民主政黨,當然更無從消解許多台灣人過去記憶中對國民黨的反感。明明陳水扁被罷免,也還是輪到呂秀蓮接任,然而整件事卻可以被操作解讀成“國親奪權”,其意義自然也就轉成“藍綠對決”。
所以,馬英九和泛藍陣營的任何號召和行動,注定“嚇”不到陳水扁和當權派,反而會讓他們扭轉成對基本教義派動員的理由。
大規模群眾社會運動 突破僵局契機
由此,報道指出,想要化解當前僵局,台灣人民必須很無奈地體認到:僅存,惟一還有可能性的,就隻剩下靠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突破當前的僵局,使得台灣政治、司法領域的人感到壓力,才有變化的契機。
但社會運動並不是造勢活動,吶喊幾聲,一鼓作氣就能奏效;而是得麵對漫長過程,艱難度從來就不輸一場馬拉鬆競賽。參與者的耐力、運動的節奏、人民願意付出“代價”的意誌、持續擴大的動員和適當的宣傳贏取更多同情,都是關鍵因素。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先天就是“烏合之眾”,要對抗的卻是有資源、有組織,還有“國家暴力”當後盾的當權者。“人民的力量”說起來浪漫感人,但稍微有所閃失,往往就會在“國家機器”的優勢力量壓製下,以“人民的悲鳴”而收場。
在台灣,“人民的力量”是個前所未有的實驗。過去,除了“美麗島事件”、“五二○農運”,加上曇花一現的學運外,近二十年來,並沒有真正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反軍人幹政”、“廢除刑法一百條”、“二二八牽手守護台灣”……這些活動的本質,更像是政黨與政治人物在主導。台灣懂得社會運動且有經驗的人並不多,以致群眾對社會運動更陌生,甚至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期待,這種背景下,施明德發起的倒扁馬拉鬆,九月九日正式激活後,難關才真正要開始。
從領導者看的話,倒扁運動的領導者中,施明德、簡錫階、張富忠、魏耀幹等都是社會運動的“老先覺”了。擔任副總指揮的張緒中、高金素梅在這些年的工運和原住民運動中,也是身經百戰,不論是運動技巧的專業上,還是心態的自我準備上,都算得上是夠分量的角色,也因此才讓社會對他們發起的運動抱有期待。
耐力:三十天耐力賽,運動節奏是關鍵
報道分析,事實上,雖然“百萬人匯款”出乎意料順利,但施明德等人並沒有因此“樂昏頭”,他們深知這是一場“耐力賽”。為因應這場“倒扁”馬拉鬆耐力賽,施總部設定了“國慶日(10月10日)才是決戰日”,到了這天,“總統府”如果要舉辦“國慶活動”,就必須接管整個博愛特區,靜坐群眾才會真正和“總統府”成為“直接”對戰的雙方。在此之前,“總統府”仍可能隱身幕後,反而是透過行政體係和台北市長馬英九,“間接”麵對群眾的壓力。
正因如此,從9月9日到10月10日,將是至少三十天以上的漫長耐力賽,施總部所以不急著立刻衝上凱道,一定要等後勤係統有三十天以上備戰的把握,才能啟程。
報道話鋒一轉,台灣群眾卻未必能耐得了這麽久,運動的節奏要如何掌握,將是定生死的關鍵。這次運動的可能參與群眾和過去所有的運動參與群眾,還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過去是基層民眾為主體,這一回,中產階級是主力。
中產階級的特質是意見會更多、會計算參與的風險有多高、並且是一群流動性極高的群眾。他們,表達過意見可能就夠了;他們,更可能是“晚五朝九”的靜坐群,中產階級也極可能會為了某些細瑣的紛擾,就此打了退堂鼓,他們,本質上,更是“一盤散沙”。
節奏:建立指揮權威感,排除挑釁行為
報道說,一場能夠讓當權者“嚇”到的社會運動,要能持久和維持相當數量的群眾,就必須有細密的“運動節奏”,難就難在,每一時、每一刻的群眾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人。
指揮中樞如何有效下達指令,讓群眾願意配合“節奏”。施總部雖然在這段日子,進行了一些“實驗”,如以幹冒“藍綠板塊”禁忌的方式,下達了“紅衣令”,據了解,參與試靜坐的群眾,居然有八成以上願意配合,讓他們對未來每一階段節奏的群眾掌控,增加了不少信心。
但街頭上局麵瞬息萬變,一個“紅衣令”,就引爆了所謂施總部“內訌”。可以預見,將來,人群可能要移動、可能要排除一些刻意挑釁的行為、還可能有較激情的群眾耐不住而打算衝撞,都可能會讓整個運動的“節奏”因此變了調。能不能真正建立指揮中樞的權威感,讓“烏合之眾”的人群不至於各唱各的調,難關,還多得是。
意誌:活動“太貼心”,當權者不會怕
為了化解中產階級參與的疑慮,施總部不斷替群眾“貼心設想”,例如,“輪流”靜坐。但問題是,群眾運動能夠讓當權者感到“害怕”與“壓力”,群眾必須要能展現:“不計代價,非如此不可”的意誌力。
為了讓台灣中產階級站出來,活動“太貼心”,一個沒有“在所不惜意誌”的活動,就算有幾百萬人次參加,也不會形成真正的壓力,當權者隻要冷嘲熱諷一句:“暑假期間,到六福村旅遊的人就有好幾百萬人次了。”除了施明德個人的意誌力展現外,如何讓群眾也有意誌力能真正展現出來,施總部恐怕還得多思考因應策略。
動員:召集更多元群眾,增強運動力道
同樣的問題,就是中產階級本質上是分散的;特性上是工作、生活和表達意見總想要麵麵俱到。對於這樣一場可能要超過三十天的馬拉鬆煎熬,可能隻選擇參加一、兩次就可以了,三十天以上的漫長運動,要如何動員群眾保持參與的熱情?對於既不是長期共事,也沒有各地方分級組織,也沒辦法像各政黨能夠以“配額製”分配各級民代動員的施總部而言,也將是一個大難關。
從簡錫階和張緒中也是運動主要領袖中,可以想見,台灣工會體係將是維持動員的基本部隊,但光是工會組織在動員,也可能把這場社會運動變成了“純工運”,動員更多元的群眾,運動才會更有力。當然,透過媒體宣傳與傳達動員令是一個方式。
“廣告才子”範可欽的加盟,就是一個有力的資源,但“廣告行銷”和“號召人民”如何契合,從最近的“創意VS.失焦”爭論中,施總部還有許多磨合工作要進行。
宣傳:讓運動快速成長,成為看的流行
而媒體關係的吊詭也正在此,愈是“宣傳”愈可能會陷入困局。《紐約時報》思想評論家吉特林教授的《整個世界都在注視》指出:近代群眾運動很容易就“被媒體所收買,又被媒體所背叛”媒體在報導動的同時,需要讓名人加入,並製造出更多名人。媒體可以讓運動快速成長,但媒體更想要讓運動成為“要被別人看”的運動,成為一種看的“流行”(Fads)。媒體也可以讓運動快速異化,名人們的爭吵、罵東罵西的口水,更激進的人搶著出頭、外界的指指點點、官方的打壓,也都在運動快速擴張時無所遮掩地跟著大增,最後是運動不見了,周邊這些事情反而成了重點新聞。
這和誰對、誰不對無關,而是當下社會運動的新現象、新本質,更是新考驗。媒體時代的群眾運動,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參與者,加上“不聽不聞”的當權派,倒扁馬拉鬆的難度其實很高,也更需要大智能與大能力。真正的問題不在如何發起和造勢,而是在,激活後,五大難關也將一一被激活!
感染力!李文忠:有可能催出中產階級
報道還引述,民進黨“立委”,也是野百合學運催動者之一的李文忠認為,對於外界將反貪腐運動視為“嘉年華”有不一樣的看法。李文忠說,他們自己不是也講了嘛,“這不是嘉年華,更不是時尚派對,運動的本質還是運動。”何況他們不是也宣稱:“不是你倒,就是我倒嗎?”沒理由因為一些形式的不同就認定“這不是群眾運動”。
李文忠表示,這樣類似玩創意的運動形式並不是憑空誕生,過去因白曉燕案,聚集群眾雷射“總統府”的概念就是創意的表現。他說,值得關心的是,“這次反貪腐運動幾乎所有事項、活動都經過事前的演練、規劃,不像過去群眾運動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性、臨時性,這就是有所突破。”
李文忠接著指出,以往群眾運動吸引的大多是中下階級的民眾,這次反貪腐運動經過縝密的設計、規劃,的確有可能將原本不熱衷的中產、雅痞階層給吸引出來。李文忠強調,不用擔心是不是過於歡樂,隻要擔心整體活動下來,表現出來的有沒有呈現出你要的結果?隻要有大規模的象征力量出現,感染力自然可以完全揮發。
來源:人民網-海峽兩岸頻道 (責任編輯: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