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岸為什麽不能聯手賺錢?

(2007-02-03 20:47:14) 下一個
2006年08月21日05:31

  《華爾街日報》刊載了本年度第二季全球個人計算機的成長報告。綜合來看,2006年第二季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在全世界增長了9.5%。專家指出,過去兩年曾有每年15%的增長率,如今恐怕不容易再出現了,今後將平穩地保持10%的成長。原因是PC市場已趨近飽合,新設計的PC壽命較長,客戶也逐漸成熟,不再一窩蜂地追求時尚。

  但是亞洲市場(不包括日本)是一個例外,在同時期內亞洲市場的PC出售量增加了18%,筆記本電腦更躍增了45%。在亞洲市場領軍的品牌是中國大陸出品的聯想,估計上一季他們已經占有了20%的中國市場。惠普(HP)排第二,占12%,戴爾(DELL)以9.4%居第三位。中國大陸的PC市場是全洲成長最快,潛力最雄厚的一個區域。

  戴爾(DELL)公司仍然執全球PC的牛耳,占有全世界PC市場的19.2%,惠普占有世界市場的15.9%,居第二名。第三名聯想擁有7.7%的世界市場。第四名則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屬於台灣製造的Acer,它的銷售量已占了5.4%的全球市場。Acer是台灣宏碁企業集團研發的PC品牌,曆經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殺出一條血路來,實在值得台灣大眾的祝賀與慶幸。

  台灣的電子工業,十多年來就麵臨著做電子代工的苦惱,經營陷入被動,客戶年年殺價,拚命接更多訂單,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是利潤相對減少。電子代工產業競爭激烈,目前台灣的人工昂貴,代工工廠多數外移到大陸,而在技術方麵更麵臨著中國大陸與韓國的挑戰,優勢逐漸縮小。民間企業與財經專家早就大聲疾呼,台灣的經濟前途在於產業轉型,台灣龍頭產業電子工業的轉型隻有一途:自創品牌。這4個字早就在台灣產業界傳遍了許久,人人都會念它。

  但是十年來台灣當局忙於搞意識形態,惟恐政治不夠正確。當局沒有產業轉型的計劃與政策,反而處處設限,不分青紅皂白打擊登陸海峽對岸的大小企業。在台灣辦企業真是步步維艱,承受太多的壓力。

  Acer計算機像是從石頭縫裏冒出來的一朵奇葩,勢必將振奮台灣的企業界。現在已經有人提出口號:Acer能,我們為什麽不能?

  Acer在2006年第二季的行銷表現很搶眼,他們在全球市場上比上季躍增了35.7%,亞洲市場(除了日本)也增加了30.5%。這個數字比率很獨特,因為其它公司如聯想、戴爾、惠普三大巨頭,在2006年第二季的市場增長都是以亞洲市場為主力,如戴爾上季在亞洲增加了26.2%,全球隻增長10.9%。Acer很顯然在品質上已有所突破,創出了自己的特色,令全球PC用戶對它刮目相看。

  最離譜的現象是,Acer創造了這樣輝煌的成績,台灣境內各種媒體竟然沒有一家提到一句半字!好像這件事和台灣全無關係。如果不閱讀國外報刊,台灣人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台灣的產業轉型終於出現了一樁成功的例子,這是石破天驚的大好消息!倘若台灣企業能創出四五種受全球歡迎的品牌,台灣的經濟將突飛猛進。可是台灣的媒體每天注意的是貪汙、政爭,大家每天在電視上看陳水扁編造謊言,看趙建銘昂首出入法庭,一臉不屑。這是一種集體偏離重點的病態表現。

  出產Acer的宏碁企業行事低調,他們進行了長遠計劃投資大陸,與對岸合作無間,互補長短,獲得了雙贏的果實,他們的經驗值得認真參詳學習。想起連戰首次訪問大陸在北京大學演講時的話:“兩岸同胞攜手合作,賺全世界的錢有什麽不好?”

  這句話在台灣還不能大聲說,隻可默默地去做。賺到錢之後再看看那批“政治正確”唱高調的人士,發現他們都是光說不做的貨色,對台灣並沒有什麽貢獻。

  (作者曾任台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