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外資自避稅天堂洶湧而入 “殼公司”大行其道

(2007-02-03 20:47:14) 下一個
2006年08月20日 12:20:33  來源:經濟觀察報

中國吸收外資規模正迅速下降,而來自自由港的外商投資卻在這下降通道中逆勢而行,並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

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同比下降7.6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16%;但同一時期,部分自由港外商新設立企業數同比增長12.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3.21%。實際上,在中國外商投資十大來源地中,來自自由港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投資,一直居於前兩名。

世界投資銀行巨擘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說,這主要源於外資投資方向的轉變:從以往的以跨國公司製造業的直接投資為主,開始向對股權和服務業的投資轉移。而後者以投資基金為主。“投資基金總是以自由港這種避稅天堂作為他們的注冊地,比如英屬百慕達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這就能解釋為什麽外商直接投資下降了,而來自自由港這種避稅天堂的投資卻增加了。” 謝國忠先生說。

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上就發生了數起通過自由港注冊企業,收購國內上市公司部分股權的事件。從盛大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內蒙古華業地產,到卓見投資有限公司收購上市公司深物業,兩者都是注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公司。最新的案例如鼎暉中國成長基金聯合高盛收購河南雙匯、龍星中國有限公司受讓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股權。

國泰君安企業融資部經理施繼軍表示,很多針對單個項目投資和收購的外商投資,多采用離岸公司收購的方式,比如上述收購單個上市公司的股權;還有很多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他們需要考慮三五年之後獲得收益退出中國,必須要考慮退出通道的問題,“采用這樣的方式,資金進出比較容易,手續也相對簡單。”

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主體之一的很多台商同樣選擇這一路徑。許多台灣企業通過在台灣和大陸以外地點(如英屬維爾京群島或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的殼公司,在大陸進行投資。

謝國忠認為,在製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仍然占到引進外資總量的60%,但自從2004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衰退,這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入世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製造業的重新布局已接近尾聲。按照謝國忠的預計,在未來,來自製造業的直接投資可能還將繼續下降,而對股權、財務方麵的基金直接投資規模仍將上升。

“當然,像大型的如聯合利華、寶潔、3M等之類的企業,他們更願意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平台來做,因為他們在國內有大量的投資,很多投資所得不需要轉移出去,而要再次用於在中國投資,所以不太會設立離岸公司。”施繼軍說。

而對內資企業,借道英屬維爾京群島等自由港設立殼公司,再將境內企業資產注入殼公司,進一步尋求海外上市,早已成為國內企業(包括國有和民營)的一種風潮。

施繼軍說這已是一種常規的方式。“除了可以避稅,還可以免除很多繁雜的手續,而在香港、新加坡等很多證券市場,他們的監管層是同意這種方式的。包括很多大型國企紅籌股,同樣也采取這種方式。”

有意於在海外上市的杭州綠城房地產集團,則早在2004年就於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設立了數個特殊目的的私人公司,並通過這些企業掌控了其在國內的所有房地產開發業務。上市公司G天威目前也在計劃通過借注冊於開曼群島的英利集團,實現在海外整體上市的目標。

而出口轉內銷形成的內資外資化,也擴大了自由港的外資投資比例。越來越多的內資企業(包括國有和民營)選擇在開曼、維爾京群島等自由港注冊成立一個特殊目的公司,然後通過這個公司繼續回來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自由港外資投資的速度。“很多民營企業境外上市都這麽做,資產都轉移到國外去了,做了紅籌後,很多權益都是在海外公司裏。”

這種內資外資化的運動已有多年曆史,更多的國內企業正在複製這條成功經驗。雖然目前沒有一個權威準確的統計數據能回答真假外資的比例,但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70家企業通過這種方式海外上市。(記者 彭朋 上海報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