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了!中國自發表06國防白皮書以來的亮劍舉動
(2007-02-03 20:49:00)
下一個
2007-01-26 15:32:43.0
2006年12月29日,中國發布《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這是北京自擁有核武器
以來第一次如此明確地宣示核戰略:“中國著眼於建設一支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的精幹有效的保持戰略威懾作用的核力量”。這與過去幾十年強調的“保持有限的核反擊能力”和“堅持奉行防禦性的軍事戰略”有明顯不同。
2007年1月5日,被視為中國空軍最神秘的殲-10戰鬥機前所未有地高調亮相。西方媒體將之稱為中國空軍的新名片,標誌中國進入世界頂級戰機製造者的行列。
1月8日,國防科工委發言人稱,中國具備製造航母能力並將繼續“解密尖端武器”。與過去官方模糊的表態相比,這次意味著中國的航母問世應該隻是時間問題。
短短10多天時間裏,中國頻頻亮劍,國之利器,示之於人,足以令世界震撼。殲-10作為中國第三代主戰飛機,意味著中國從此進入了航空強國的行列,而航母製造,意味著中國還將邁向中華民族夢想已久的海洋強國。這既是實力的展現,更是強大的心理威懾,中國軍隊將持續提高現代化水平和戰略能力。透過其間,可以看到北京新的戰略輪廓,也可以窺視意味深長的中國智慧。
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中國經濟實力迅速提升的一年。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三年超過10%,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不管承認與否,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世界的秩序將因此而改變。怎麽保護已經收獲的經濟果實?怎麽承擔起與一個大國相對應的使命?這些新問題,都在考驗著全體中國人的智慧。
而2006年,世界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她開始更加明確地表明自己關注的利益:保持周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謀求穩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渠道;與歐美保持對話與溝通,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更多地發揮影響力,從而消除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對“中國威脅”的擔憂。
事實上,這樣的改變早在新千年就已經開始。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而帶來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相應改變,胡溫主政中南海以來,便開始研擬對策,因應變化。至今已有37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有關世界格局和中國的安全環境以及發展戰略的主題不下五次,中共決策層的這些舉措,也讓人從中觸摸到中國戰略調整的脈動。
而揭開新戰略序幕的,是胡錦濤去年12月27日在海軍一次會上的講話。他在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中國建立海洋強國的概念,並提出要為此而努力鍛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胡錦濤的講話,清晰地表明了中國從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向海洋國家轉變的立場。當中國的目光轉向浩瀚無際的大海之後,國家的發展有了更大的轉圜空間,為了捍衛長遠的海洋利益,必然要建立起能夠與中國的政治大國、經濟大國相適應的、確保這一大國地位不受衝擊的軍事力量。
但中國的一切努力仍是圍繞於為自身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正如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海軍少將楊毅1月7日所說:中國堅持奉行防禦性的軍事戰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發展進攻性軍事能力。他說:“軍事能力建設應該是攻防兼備型的。但是中國攻防兼備的軍事能力決不是用來對外擴張的,決不是使用這種軍事力量去侵略和欺壓別的國家。”
這也應該是中國上下的共同認識。無論何時,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是第一位的,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永遠高於一切,任何潛在的威脅都應該引起警惕。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積極備戰並主動防止戰爭的發生,這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成熟與崛起的標誌,也是一個大國的責任所在。
可以預期的是,2007年,北京將繼續發揮其“軟實力”,同時不再吝嗇展示自己的“硬實力”。亮劍為了和平,這飽含中國智慧的劍膽琴心,正是北京新戰略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