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技術討論:混音須知 by 微笑的鱷魚

(2008-01-15 14:42:54) 下一個
60Hz~100Hz:是低音的基音區100Hz是Bass的主要頻點. 提升可增加豐滿度和底鼓的擊胸的感覺。這一頻段的人聲: 切了省事,除非你是大象,男獅子或者轉業男低音。

100Hz~15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增強會產生一種房間共鳴的空間感;缺少則音色會變得單薄、蒼白。如果這段頻率成分過強,音色將會顯得渾濁,語音的清晰度變差。

150Hz~300Hz:影響聲音,尤其是男聲的力度, 是男聲聲音的低頻基音頻率。缺乏音色會顯得發軟、發飄,過強,聲音會變得生硬,且沒有特色。

200Hz~400hz:提升可增加軍鼓的木質感,吉它的溫暖感。衰減這個頻段可使人聲、鑔等顯得清晰。在400Hz提升3-5dB可增加人聲的溫暖感

300Hz~500Hz:是語音的主要音區頻率。這段頻率的幅度豐滿則語音有力度。如果這段頻率幅度不足,聲音會顯得空洞、不堅實;如果這段頻率幅度過強,音色會變得單調。感覺語音不清晰,“嗡嗡”響,可適當衰減這一頻段。

翻唱時如果想模仿原唱歌手的音色, 應主要在150Hz~500Hz之間做反複的均衡調整。

500Hz~1KHz頻率:這段頻率是人聲的基音頻率區域,是一個重要的頻率範圍。如果這段頻率豐滿,人聲的輪廓明朗,整體感好;如果這段頻率幅度不足,語音會產生一種收縮感;如果這段頻率過強,語音就會產生一種向前凸出的感覺,使語音產生一種提前進人人耳的聽覺感受。500Hz~800Hz:提升可增加樂曲力度,使貝司顯示出來,並可調整吉它音色的厚薄程度。

800Hz:影響聲音的力度。豐滿,音色會顯得強勁有力;不足,音色將會顯得鬆弛。如果過分,則會產生喉音感,容易使聽者感到疲勞厭煩。音響師把這個頻率稱為"危險頻率",要謹慎使用

1K~2KHz頻率:這段頻率範圍通透感明顯,順暢感強。缺乏則音色鬆散脫節;過強則音色有跳躍感。避免過多提升,以免產生金屬聲。

2K~4KHz:這段頻率是影響聲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頻段,如果這段頻率成分豐富,則音色的明亮度會增強,如果這段頻率幅度不足,則音色將會變得朦朦朧朧;而如果這段頻率成分過強,音色就會顯得呆板、發硬、不自然. 在這裏做的工作應是各聲源之間相互適應性調整,而不是一味地全麵提升,這隻會使你的音樂聽起來沒有層次而且尖銳難聽。

4KHz:這個頻率的穿透力很強。人耳耳腔的諧振頻率是1K~4KHz所以人耳對這個頻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虛頻率成分過少,聽覺能力會變差,語音顯得模糊不清了。如果這個頻率成分過強了,則會產生咳聲的感覺。

4K~5KHz頻率:這段頻率對樂器的表麵響度有影響。如果這段頻率成分幅度大了,樂器的響度就會提高;如果這段頻率強度變小了,會使人聽覺感到這種樂器與人耳的距離變遠了;如果這段頻率強度提高了,則會使人感覺樂器與人耳的距離變近了。

5~8KHz:適度提升可增加層次感,可使人聲更清晰,吉它更動聽。軍鼓、鑔、小提等都可在此得到聲音的美化,但一定要適度。其中5K~6KHz頻率最影響語音的清晰度、可懂度。不足則音色顯得含糊不清;過強則音色變得鋒利,易使人產生聽覺上的疲勞感。6K~8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和清晰度,這是人耳聽覺敏感的頻率。缺少則音色會變得暗淡;過強,則音色顯得齒音嚴重。

8K~10KHz頻率:這段頻率s音非常明顯。缺少音色平淡;過多則音色變得尖銳。

10KHz以上:提升要小心,多了會產生破音。以聽上去舒服為度。如果所錄聲源在此頻段沒有信號,做提升的結果隻能是增加了噪音。

10K~12KHz:高音木管樂器的高音銅管樂器的高頻泛音頻段,金屬聲非常強烈。缺乏音色將會失去光澤,失去個性;過強則刺耳。

12K~16KHz頻率:這是人耳可以聽到的高頻率聲波,是音色最富於表現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樂器和高音打擊樂器的高頻泛音頻段,例如鑔、鈴、鈴鼓、沙錘、銅刷、三角鐵等打擊樂器的高頻泛音,可給人一種"金光四射"的感覺,強烈地表現了各種樂器的個性。如果這段頻率成分不足,則音色將會會失掉色彩,失去個性;而如果這段頻率成分過強,如激勵器激勵過強,音色會產生"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頻噪聲,對此頻段應給予一定的適當的衰減

16K~20KHz頻率:對人聲來講,基本上可以切了,除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