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李登輝並非與過去的李登輝決裂

(2007-02-01 20:11:53) 下一個
我是不是我的我?

■ 黃德源

李前總統再度為台灣政壇投下震撼彈。姑不論中時聯合的「刻意扭曲」,就連許多號稱本土陣營的媒體或政治人物都大肆加以批判。

筆者以為,若欲理解李前總統的戰略哲學觀,必先掌握其「辯證屬性」,而非以形式邏輯加以審視。所謂的「辯證觀」在於掌握主客合一的律動;一方麵,在建構的客觀環境中實踐自己的意誌,同時,又反過來受到此客觀環境的製約。此種邏輯不但重視歷史的規定性與社會的實存狀態,並反對或批判一切「常識」或「宣稱客觀的知識」。舉例來說,台灣的政治人物經常為了取悅「中間選民」,宣稱「會尊重台灣人民未來統一或獨立的選項」。以常識來判斷,似乎並無多大問題,然而,仔細想想,何以「獨立」是選項而非實存狀態。此種「統獨虛假意識」不但使得台灣自我降格為還在追求獨立的狀態外,更使得整個社會資源盡耗在由「虛假統獨意識」所延伸出來的「虛假仇恨」上。更可怕的是,一旦此種「虛假的統獨」透過實踐(praxis)後,它就不再是虛假,而是成為真實的存在。

李前總統就是要破除此種虛假意識,並進一步掌握那些「未被歸類在傳統藍綠類別尺度」的多數人民;這些人民不是因為找不到「超越藍綠的類別」作為新的認同對象,就是成為冷漠的一群人。傳統上,論者多將其歸類為「其他項」,也就是「中間選民」,事實上,是「窄化的藍綠類別尺度」已無法容納多數的台灣人民。李前總統與台聯觀察到這個趨勢,企圖以「台灣已經獨立」為出發前提,並進一步從「階級議題」延伸出其所觀照的廣大對象(中下階層)。此並非與過去的李登輝決裂,相反的,正是因其對階級問題的重視,而將戰略視角重新拉回一個具有經濟基礎的台灣主體性上。

李前總統拋出的震撼彈雖成功吸引媒體的關注,然而,後續「預期」效應若要能延燒,仍有待台聯吸納原有藍綠板塊內的菁英以成為真正新主流,否則,李前總統的苦心隻會被中時聯合的報導扭曲稀釋掉,甚至是被自己人鬥臭鬥垮。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